作品榮譽
成果目錄
專著作品
3. 西夏佛教史略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1月重版)
7. 類林研究 (合作)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
11. 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展研究叢書·昭覺縣彝族卷 (合作)
民族出版社 1999年9月
16. 電腦處理《文海寶韻》研究 (合作) 日本國立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2000年1月
17. 中國風俗通史·遼金西夏卷 (合作)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1年11月
論文等共145篇
(一)西夏學(西夏語言、文字、歷史、文化、宗教、法律、文物、文獻等)
1.《甘肅武威發現的西夏文考釋》質疑 《考古》 1974年6期
3.《西夏譯經圖》解 《文獻》(第一輯)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79年12月
4. 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考釋 (合作)《民族研究》1979年1期
11. 西夏党項史料正誤三則 《民族研究》 1981年3期
12. 西夏語構詞中的幾個問題 《民族語文》 1982年2期
14. 西安市文管處藏西夏文物 (合作執筆) 《文物》 1982年4期
18. 西夏文辭書的特點和歷史價值 《
辭書研究》 1983年6期
22. 重修
涼州感應塔碑校譯補正 《
西北史地》 1984年2期
23. 元代党項人余闕及其後裔 《
寧夏大學學報》 1985年2期
24. 北京圖書館藏西夏文佛經整理記 (合作) 《文獻》 1985年4期
27.
西夏文字典《同音》的版本與校勘 (與黃振華合作) 《民族古籍》1986年6期
29. 西夏名號雜考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86年4期
30. 蒙、元時期
党項上層人物的活動 《民族史論叢》 中華書局 1987年1月
31. 西夏“秦晉國王”考論 《
寧夏社會科學》 1987年3期
32. 黑水新出西夏文辭書《同音》初釋 (合作) 《文物》 1987年7期
34. 黑水出土西夏本《類林》考辯 (合作)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88年2期
35. 西夏文本《類林》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日刊)《中亞西亞語言和歷史研究》(
西田龍雄教授還曆紀念文集) 1988年
38. 西夏漢文本《雜字》初探 《中國民族史研究》(二)
中央民族學院出報社1989年6月
40. 西夏文本《類林》譯文分析 《固原師專學報》 1990年2期
42. 從西夏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 《中華民族研究新探索》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年5月
45. 西夏文字典《音同》序跋考釋 (合作)《西夏文史論叢》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47. 西夏文《天盛新律》進律表考釋 (合作) 《西夏文史論叢》 寧夏人民 出版社 1992年10月
48. 西夏《天盛律令》略論 《
寧夏社會科學》 1993年1期
51.
西夏境內民族考 《慶祝王鐘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3年6月
53. 西夏的官職制度 《歷史研究》 1994年2期
54. 穿越時空、古國新詮-西夏學的研究現況與國學的互動 台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四卷第三期 1994年7月
55. 西夏學 《中國學向通鑑》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5年
56. 西夏文本《碎金》研究 (合作) 《
寧夏大學學報》 1995年2期
57. 西夏語的“買”、“賣”和“嫁”、“娶” 《
民族語文》1995年4期
58.
西夏佛教制度探考 台灣《漢學研究》第十三卷第一期 1995年6月
59. 尋找流失在異域的珍寶-俄國所藏
黑水城文獻 台灣《歷史月刊》第95期 1995年12月
62. 整理拍攝俄國所藏黑水城文獻記 《
中國典籍與文化》 1996年1期
63. 西夏古籍略說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1996年3期
64.
西夏文化的風采 《光明日報》 1996年9月3日
65. 儒釋兼融東西交匯-多元色采的西夏文化 台灣《歷史月刊》第105期 1996年10月
66.
額濟納旗綠城新見西夏文物考 (合作) 《文物》 1996年10期
67. 西夏刑法試析 《民大史學》(創刊號) 1996年
68. 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本考 《
北京圖書館館刊》 1997年1期
69. 西夏·寧夏·華夏 《
寧夏日報》 1997年2月21日、2月28日
71. 西夏
活字版文獻及其特點 台灣《歷史文物》第七卷三期 1997年6月
72. 西夏和
回鶻對活字印刷的重要貢獻 (與雅森●吾守爾合作)《光明日報》1997年8月5日
76. 西夏《天盛律令》及其法律文獻價值 法律史論集(第一卷)
法律出版社 1998年9月
78.
西夏文寫本《文海寶韻》 《民族語文》 1999年4期
79. 西夏文書和西夏史(西夏文書と西夏史) 日本《史滴》(早稻田大學)1999年12月
80. 敦煌莫高窟北區西夏文文獻譯釋研究 《敦煌
莫高窟北區石窟》 第一卷
文物出版社 2000年
81. 敦煌莫高窟北區出土西夏文文獻初探 《
敦煌研究》2000年3期
82. 發現最早的漢文活字印本——
黑水城出土西夏曆書 《學術動態》2000年4期
83. 回眸千年
活字印刷術 《新聞出版報》2001年3月2日 84. 百年西夏學 《光明日報》2001年3月27日
85. 現存最早的漢文活字印本芻證 《中國印刷》2001年3、4期
87. 《文海寶韻》序言、題款譯考 《
寧夏社會科學》2001年4期
89. 黑水城出土
活字版漢文曆書考 《文物》2001年10期
90.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黃河論壇》第7期
91. 西夏學百年回顧 《民族研究年鑑》2001年
92.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黃河文化論壇》第七期(2001年2期)2001年12月
93. 國圖藏西夏文文獻價值 《中國文物報》2002年3月27日
96. 簡介英國藏西夏文獻 《
國家圖書館學刊》(西夏研究專號) 2002年增刊
(二)民族歷史、文化
1. 中國民族史研四十年的重要貢獻 《
雲南社會科學》 1990年2期
2. 中國民族史學的社會功能 《民族研究》 1990年2期
3. 十年來中國民族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與白濱合作) 《中國民族史學會第二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
4. 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少數民族法制史研究 《思想戰線》 1991年4期
5. 試論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政策 《
思想戰線》 1991年4期
6. 論少數民族近代史研究 《
雲南社會科學》 1991年6期
7. 積極開展歷史上的民族政策研究 認真總結經驗教訓 《中國民族史學會第三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
8. 把中國民族史研究引向深入 《黑龍江民族從刊》 1992年2期
9. 美國印第安人印象 (合作) 《世界民族研究》 1992年3-4期
10. 積極開展新時期的
民族調查工作 《民族研究》 1993年5期
11. 拉薩西郊採訪日記(三則) 《中國西藏》 1993年秋季號
12. 歷代民族政策簡述 (合作) 《中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九十年代發展戰略探討》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年4月
13. 西藏現代化和西藏人權 《民族研究》 1995年4期
14. 振奮精神 勇於探索 開創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 《
寧夏社會科學》 1996年6期
15. 中國民族學的回顧與展望 《海峽兩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與教學研討會論文》1996年1月
16. 重視家支問題 吸收德古參政議政 (合作) 《涼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
17. 略論
涼山彝族地區人口和社會發展 (合作) 《涼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
18.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權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19. 中國少數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民族研究動態》 1997年1期
20. 關於南昆鐵路建成後的幾點思考 《西南民族研究動態》 1998年3月,總第28期
21.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權問題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
中國佛教協會編《研究動態》1997年6 期轉載
2. 中國民族古文字概說 《民族研究》 1984年5期
3.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的史料價值 《中國少數民族史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 年2月
4. 少數民族古文字與少數民族史研究 《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1月
5.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文獻整理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 1990年1期
6. 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
文字改革芻議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90年1期
7.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文物綜述 《文物》 1991年6期
9. 女書和中國民族文字 《奇特的女書》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5年1月
10.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 《二十世紀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 合作)
書海出版社 1998年7月
11. 風采各異、內涵豐富的中國少數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獻 台灣《歷史文物》10卷3期, 000年3月
(四)書評、序
1. 國外研究
西夏文、西夏史簡況 (合作) 《民族史譯文集》第三輯 1978年
2. 評1983年北方民族史研究 《
中國歷史學年鑑》 1984年10月
5. 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介紹《漢古文字與納西東巴文字比較研究》 《民族研究動態》 1989 年2期
7. 一部翔實的少數民族斷代史-評《
唐代党項》 《民族研究動態》 1990年4期
8. 一部包含中國少數民族政治制度史新成果的好書-《
中國政治制度史》讀後 《民族研究動態》 1992年3期
9. 喜讀《涼山民族研究》 《涼山民族研究》 1993年
10. 《
俄藏黑水城文獻》整理出版近況 《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 1996年3期
11. 鐘靈毓女書,中國又一絕 《奇特的女書》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5年1月
12. 《陳述先生紀念集》序 《陳述先生紀念集》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5年7月
13. 十年心血 一部力作-評
郭大烈、和志武的《納西族簡史》 《民族學》 1996年4期
14. 西夏文獻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合作) 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 1997年6期
16. 熔鑄多民族文化精粹—評鐵木爾.達瓦買提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大詞典》 《中國讀書評論》2000年12期
參與編輯辭書及其他著作21種
1. 中國歷史大辭典(遼夏金元史卷) ( 編委、撰稿)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年6月
2. 民族詞典 (撰稿) 上海詞書出版社 1987年8月
5. 社會科學重要理論關點綜述(1978-1988) (撰稿)
學苑出版社6. 中國少數民族藝述詞典 (撰稿)
民族出版社 1991年9月
8. 中國歷代官制大詞典 (撰稿)
北京出版社 1994年1月
9. 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詞典 (副主編,撰稿)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6年
10. 中華五千年紀事本末 (撰稿)
人民出版社 1996年10月
12. 辭海(1999年版) (編委,民族歷史分科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9年
16.國民族史研究(二)
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89年6月
17. 國民族史學會第二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
17. 國民族史學會第三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
18. 特的女書 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5年1月
21. 《
國家圖書館學刊》(西夏研究專號)(特約主編) 2002年增刊
四、譯文
1. (俄)
西夏文字典《文海》和《
文海雜類》及其在西夏辭書中的地位(原著蘇聯
克恰諾夫) 《民族史譯文》第三輯 1978年
2. (日)西夏文字(原著西田龍 與雲雁合譯) 《民族語文研究情報資料集》第三集 1984年6月
3. (日)西夏語音圖《五音切韻》的研究(上、下)(原著
西田龍雄)《民族語文研究情報資料集》第五集 1985年6月、第六集 1985年12 月
4. (俄)西夏語的結構(原著蘇聯克平)《中國民族史研究》(二) 1989年
人物自序
當出版這本個人文集之際,似應對自己的學術生涯作一番回顧。我是一名民族歷史、民族古文字研究工作者,研究範圍側重於邊遠民族地區,主學古代西夏文史,則更顯邊緣、遙遠。我從一個農村出身大學生步人西夏研究行列,純屬偶然。
我祖籍河北省涿州市,自幼生長在
涿州以南的
高碑店。這裡屬
華北平原北端,是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趙大地,民風樸實,豁達仗義。戰國時荊軻刺秦王之前與
燕丹辭別的易水,在我家西部。我家北面是三國劉備、張飛的故鄉。踏遍千山萬水撰寫《
水經注》的
酈道元、偉大的數學家
祖沖之、唐朝著名詩人
盧照鄰、佛教禪宗南宗祖師慧能、
陳橋兵變後做了皇帝的宋太祖趙匡胤的祖籍都離我家鄉很近。這裡是宋、遼邊界,我家北面祁溝一帶還有當時因雙方對峙而挖掘的地道。元代高碑店是大都通往保定的必經之路,著名宰相安童和
拜住祖孫皆葬於此,記述他們事跡的高大墓碑民國時被毀,但由此而叫響的高碑店名稱卻遺留至今。這裡雖遠離西夏,但南面保定郊區的寺廟遺址中還發現了明代西夏文石經幢,那是
西夏後裔消亡前最後的歷史見證。
清王朝的西陵離
高碑店僅幾十公里,埋葬著清代四位皇帝和他們的后妃。清末
義和團運動如火如荼,高碑店是中心之一,
義和團大師兄
張德成就是高碑店人。我就從這塊土地上求學並走向人生之路。
我生長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父母都勤勞、樸實、正直,特別是在解放前後當地民眾還不太重視教育、家裡生活很困難的時候,父母執著地供我們五子女上學,在當地甚為少見。因解放前夕的戰亂,我上學較晚。1948年解放後才在高碑店國小讀書,1952年考上南面鄰縣定興縣中學。國中畢業後,考入北面
涿州第一中學讀高中。高中畢業後考入
中央民族學院語文系學習
彝語。我在學校學習成績總在前列。因家庭生活困難,6年的中學都由國家給予助學金,解決一伙食費的大部開銷。讀大學時學校管吃、管住,有時還補助棉衣。若無家長支撐、政府照顧,我難以持續求學。
在大學期間,主課是彝語,在李民(漢族)老師和倮伍阿什(彝族)老師口傳筆授的辛勤教導下,天天朗讀、背誦彝語單詞、句子和課文,常讀得嗓音沙啞,嘴角流白沫。可喜的是這種強化學習使我們進步很快。1961年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
喜德縣實習快結束時,我已說得一口流利的涼山
彝語,並能為當地召開的縣人代會作翻譯。
涼山實習使我最難忘卻。在學校就知彝族地區生活條件差,那裡直至1957年還保留著世界上少有的
奴隸社會制度,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1957年實行民主改革後,殘酷的
奴隸制已被廢除,奴隸翻身成為主人,但提高
生產力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則非朝夕所能為。我們1961年到
大涼山實習時,那裡的艱難困苦之情連我這農村出身不畏吃苦的人也大出意料。
涼山腹地山高路險,民眾以洋芋(
土豆)為
主食,每日兩餐,皆為煮土豆蘸辣椒湯,除非婚喪嫁娶和年節,天天如此。包穀、燕麥等都屬細糧之類。住房多是土打牆,房頂鋪設木板,上壓石塊以固定。房中靠右是火塘,旁有三塊石頭支鍋做飯,火塘旁是主人睡眠處。他們多無被無褥,和衣而臥。屋左邊關養牲畜,用柵欄使人畜隔開,實際上人畜仍同住一室。牲畜之上用木棍搭起一平台,稱之為“樓”,樓上存放雜物並備客人居住。我的房東是兄弟倆,我在他們住房的樓上蝸居半年,每晚身下有十數隻羊與我同眠,不時能聽到咩咩的叫聲和咳嗽聲。冬天很冷,屋裡屋外幾乎同一溫度,時常在零度以下,雪花能從屋頂木板縫隙中飄落到臉上。天熱時則腥臊並起,氣味難聞。那裡虱子之多令人咋舌。晚上身癢難耐便和主人一起把衣服脫掉,在尚有餘火的
火塘上抖摟,能聽到群虱掉落於火塘中吧吧的爆裂聲。當地貧困老鄉往往一件披衫或披氈都要穿若干年,甚至穿一輩子。他們一般沒有鞋子,天寒地凍也赤腳行路,有的腳底凍出大裂口。在這裡我的心靈受到震撼,也得到淨化,讓我了解到中國還有這樣貧窮落後的地區,強烈感受到一個民族工作者的責任。
當時我們參加農田勞動,參與鄉村基層工作,同時在勞動、工作中學習語言,記錄語言資料。記得一次背著幾十斤洋芋爬山過澗幫助老鄉去交公糧,一路上向一位老人學習彝族格言(爾比)時,老人邊走邊教我,不小心滑倒,筐里的洋芋滾了一坡,大家都幫助他滿山遍野地揀洋芋。當時正值困難時期,糧食定量低,實習結束時,所有人都因營養不良而浮腫。這裡的彝族老鄉非常淳樸、勤勞、聰明。他們翻身後由衷感謝共產黨、毛主席,儘管他們有的人以為
共產黨也是一個人名。這裡特殊的經歷使我萌生了與少數民族割捨不斷的情結,在此後的歲月中,在調查研究工作中我未敢忘懷處在困難之中的少數民族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