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同三

汪同三

汪同三, 1948年生於江蘇南京。在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期間,1989年被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1992年再次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先後任該所經濟模型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長助理、副所長、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並被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汪同三長期從事經濟模型理論、方法論及其在經濟預測和政策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期間,參與了很多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以及國家重點項目的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同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南京
  • 出生日期:1948年
  • 職業: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學院
  • 主要成就:《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 代表作品:《巨觀經濟模型論述》
個人簡介,工作經歷,主要代表作有,論文、專著,榮譽和學術成果,鯤鵬展翅,奮鬥不息,潛心學術,厚積薄發,桃李不言,大師風範,

個人簡介

湖北蘄春人,1948年7月生於江蘇南京。研究員,主要學術專長是經濟模型,長期從事數量經濟學研究。 在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期間,1989年被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1992年再次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先後任該所經濟模型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長助理、副所長、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並被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汪同三研究員汪同三研究員

工作經歷

1978-1982,首都師範大學(原北京師範學院),數學學士;
1982-1985,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碩士;
1985-1986,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海外投資部,項目經理;
1987-1990,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
1986-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其中於1989年、1992年分別兩次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和研究員,1995年被任命為副所長,1998年被任命為所長。2006年被推舉為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學部委員。

1990年,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成員;
1991年被社科院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
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4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
1996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成員;
1997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主要代表作有

《巨觀經濟模型論述》(專著)、《生產率與美國經濟成長》(合譯)、《大道理論與大道模型》(論文)、《對1991年、1992年的經濟預測及分析》(論文)、《中國客觀存在觀經濟墳量年度模型和分析》(論文),參加寫作和編審的《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模型》一書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論文、專著

1.《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系列報告1991年——2006年,第一執筆人,每篇約8000-10000字,社科文獻出版社
2.《積極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人民日報》2007年4月25日
3.《巨觀調控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人民日報》2008年4月7日
4.《在著力保增長中提高科學發展水平》,《人民日報》2009年1月7日
5.《保持巨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人民日報》2009年12月16日
6.《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分配對資本積累及投資結構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1月
7.《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0.8萬字
8.《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6.3
9.《控制投資過快增長 大力加強薄弱環節》,1萬字
10.《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11.《從巨觀視角認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人民日報》2010年10月19日
12.《從變化的形勢中捕捉機遇,在有效的應對中化解挑戰——繼續抓住並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日報》2011年1月10日
13.《把科學發展的主題貫穿<十二五>發展始終》,《人民日報》理論版,2011年5月16日
14.《正確處理速度、結構、特價的關係》,《人民日報》理論版,2011年10月14日
15.《認清經濟形勢 把握調控重點》,《人民日報》理論版,2011年12月26日

榮譽和學術成果

參加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1991年起承擔的總理基金課題“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該研究成果每年出版一本年度經濟藍皮書《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做為副主編之一併從1992年起至今擔任每一年度課題總報告執筆人,近幾年為實際執行負責人,又於1999年開始出版經濟藍皮書春季 號。《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1993、1994連續兩年獲《經濟日報》全國十佳讀物獎,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80年代開始參與與美國學者的模型研製合作項目,建立了中國巨觀經濟計量模型, 在此模型的基礎上,於90年代開始承擔總理基金項目,“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至今已10餘年。此項目在國內外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並得到有關國際機構的資助 。在進行經濟預測的同時,對現實經濟問題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鯤鵬展翅,奮鬥不息

汪同三出身書香門第,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童年即隨父母遷往北京,在北京接受了比較完整的國小和中學教育。少年時代的汪同三聰明勤奮,熱愛科學,在人才濟濟的北京四中也顯得出類拔萃。“文化大革命”中,20歲的汪同三到內蒙古農村插隊,這一去就是6年。6年中他與農民同吃同住,共同勞動,告別了北京衣食無憂的生活,艱苦的條件使他迅速成長為意志堅強、樂觀成熟的青年。這6年的經歷也讓汪同三真正了解了中國社會,農村與城市的巨大差距讓他震驚,農民世世代代的艱辛和貧窮也在他心底刻下了烙印。
1977年汪同三參加了十年動亂恢復後的第一屆高考,成績優異,但由於年齡偏大,他未能如願進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後改在北京師範學院(現首都師範大學)數學系學習。大學期間他積累了深厚的數學知識,並於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汪同三順利畢業,獲數學學士學位,同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受父親從事經濟學研究的影響,在大學期間他系統地學習了一年的經濟學理論,1981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作為國內第一批研究數量經濟學的碩士研究生,開始了這一領域的學習和探討。
198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辦學條件還比較艱苦,硬體、軟體都達不到相應的要求。入學第一年,為了學習計算機、數學等基礎課程,當時這批學生被送往大連工學院學習,其中就有汪同三。在大連工學院,資源十分有限,計算機室數量不多的幾台電腦總是被學生們競相追逐,為了能占到一個座位,汪同三經常是通宵熬夜守在機房;全樓幾百名學生只有一台電視機,為了觀看每天半小時的英語節目“follow me”,他總是提前很長時間去占位置,才能抓緊時間學習一下標準的英語發音。
基礎課學習結束以後,這批學生被送回北京。當時研究生院在玉泉路十一學校為學生臨時租的公寓也滿員了,汪同三他們只好被安排在學校附近一個小胡同的小旅館裡,兩名學生才能安排一個小房間,吃飯就在附近街道婦女自己開辦的小餐館裡。艱苦的生活使汪同三愈加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出色地完成了碩士期間所有的課程。
為了不斷地充實和提升自己,1987年汪同三又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系繼續深造,於1990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是我國第一批自己培養的數量經濟學博士之一。博士期間,他幾乎兩天跑一趟國家圖書館,利用父親的借書證,翻閱了大量的經濟學著作,專業積累更加豐厚。

潛心學術,厚積薄發

1985年碩士畢業以後,汪同三到中國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海外投資部工作,參與了不少重點海外投資項目。半年之後,潛心學術的汪同三毅然放棄信託公司優厚的待遇,回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數技經所從事研究工作。
在當時的世界上,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已較為系統和完善,西方主要國家都有了自己的經濟模型,用於經濟預測;60年代末,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萊因創立了LINK模型,把世界各國模型連線起來,用於分析研究世界經濟運行狀況。1986年,克萊因教授來到中國,主持中國模型的創建,汪同三作為主要參加人員和模型設計的主要研究人員,與克萊因一起建立了中國巨觀經濟計量模型,這是中國經濟模型研究工作邁入國際論壇的重要一步。1987年初,由中國學者自己設計的模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參加了世界模型聯接,這也是中國模型首次參加世界聯接,取得了成功。中國的模型合理、完整,獲得了廣泛讚譽。此後,汪同三多次應邀出席世界聯接模型會議,並向大會宣讀論文,進行廣泛、深入的學術交流,讓中國經濟融入世界潮流。
1987年,數技經所投標承擔了國家科委軟科學重點項目“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研究”,研究採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在借鑑國外成果的同時,勇於創新,首次在國內採用了大道模型理論,成功地設計出中國的大道模型體系。汪同三是這次模型的主要設計、研究和分析者之一。根據研究成果,課題組提出一系列有關政策的建議報告,為有關部門制定產業結構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系列性專著《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研究》1989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世界經濟計量學會1989年遠東會議上,汪同三關於中國大道模型的論文受到大會重視,他本人也被指定為小組會議主席。

桃李不言,大師風範

凡是見過汪同三的人都會對他印象深刻:身材挺拔,精神矍鑠,慈眉善目,儒雅瀟灑,舉手投足之間無不流露出大師風範。時至今日,年近花甲的汪同三還堅持為社科院研究生院開設的“經濟學前沿”擔任講座教授,近10年來從不間斷。汪同三授課一向深入淺出,詼諧風趣,課程在研究生院十分受歡迎,往往座無虛席。除了授課,汪同三還是數技經系的博士生導師,誨人不倦,他的弟子們都講,汪老師博學謙和,既尊重學生的想法,又會適時地點撥他們。
曾經兩度在研究生院學習,前前後後6年的時間,汪同三對研究生院懷有極深厚的感情。在研究生院的學習經歷也為他今後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直到現在,汪同三還認為,他人生中70%以上的知識積累都是在讀碩、博期間完成的。提到做學問的方法,汪同三告誡學生們,第一,要多讀書,人類知識的積累必須靠硬功夫完成,儘管現在網路檢索相當發達,但不能完全替代讀書,還是要有泡圖書館的精神,要有當年馬克思把大英博物館磨出腳印的精神。在文獻的選擇上,一是要注意書籍或論文後面的參考文獻,從參考文獻往回追,二是要重點閱讀那些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獻。第二,在當下做學問的一個必備前提是外語,一定要學好外語,但外語在精不在多,儘可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就夠了。第三,要結合實際,尤其對於經濟學領域的學生而言,經濟學並不是束之高閣的廟堂哲學,它最大的用處就在於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更有效率地為人民謀福利。第四還要注意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特別是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研究方法。
在就業問題上,汪同三認為,擇業並沒有統一指標,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總結幾十年來的人生感悟,汪同三告誡學生,任何時候都要踏踏實實做事,學會善待他人,才能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