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歷史
起源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中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
鹹通本《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鹹通本早約百年。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中國西北和
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
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
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 刻本是中國連環版畫的前身。
明清兩朝
明清兩朝是中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
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
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樸。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
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版畫欣賞
在欣賞版畫近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時,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值得注意:
1、儘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
3、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4、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
近代版畫
興起
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中國版畫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但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的版畫仍然是複製版畫,自1931年起,由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才開始了我國有創作版畫的史頁,而今已經度過了七十年的歲月。新興版畫和古代複製版畫不僅在製作技術上有很大差異,而且在作為藝術的功能與現實意義上也有質的區別。新興版畫從它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民眾的命運血肉相連,它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三十年代左翼美術的主力軍。版畫家是以藝術家和革命戰士的雙重身分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藝術作為戰鬥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七十年來,新興版畫都是在人民大眾火熱的鬥爭中成長、發展和壯大的。
這次在重慶版畫節舉辦的版畫百年回顧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讓人們看到新興版畫七十年來的艱苦歷程和取得的光輝成果。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從中吸取寶貴的歷史經驗,為今後版畫的發展和走向獲取有益的借鑑與啟示。
歷程
新興版畫的發展歷程大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
從1931年到1937年是萌芽時期
1937年到1949年是成長時期
1949年到1966年是繁榮時期
1976年至今是轉型時期。
萌芽時期
背景
萌芽時期的版畫正在起步,少數從事
版畫創作的藝術青年,不但缺乏良好的繪畫基礎,更不諳熟版畫的製作技術,所以在藝術上顯得比較粗糙幼稚,而且還存在有相當洋化的作風。但在內容上卻緊密地聯繫著當時的社會現實,表達了當時廣大人民民眾的理想和願望,真實地反映了下層勞動人民掙扎在飢餓線上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反抗鬥爭。而且這些作品都是作者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刻劃出來的,所以在畫面上充溢著不可抑制的激情,這是藝術創作的生命,也是使當時的版畫能在廣大民眾中產生強大感染力的主要原因。我認為,當時的版畫帶有強烈的“人民性”和鮮明的“時代性”,這是不容否認的。所不足的:一是由於接受外國版畫影響較多,作品還不夠“民族化”;二是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因此也談不上“個性化”。
精神思想
初期的版畫創作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由於當時的作者大多是出自杭州藝專、
上海美專和廣州美專的學生,他們都接受過西方現代派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德國
表現派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廣州現代版畫會成員的作品上尤為顯著,所以萌芽時期的版畫一方面吸取了蘇聯版畫的現實主義精神,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西歐現代派藝術的營養,這就使我國的新興版畫從一開始就在藝術上獲得比較全面發展的良好條件,在前進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作家指導
當時沒有成套的版畫理論,指導版畫創作的人不是美術家和美術理論家,而是作家魯迅,魯迅以通信方式給版畫家的作品進行具體的指導,從創作方法到表現形式、製作技巧,都發表了十分精闢的見解。他教導當時的青年版畫家如何正確地看待外國作品和我國古代美術遺產,如何克服版畫創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傾向,如何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創作。
魯迅的寶貴意見至今仍然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當時沒有統一的全國性的版畫組織,只有分散的各個地區成立的版畫團體。所以魯迅殷切地期望有一個全國性的版畫組織,以便於集中力量,發揮集體的作用,更好地推進版畫運動的發展。這種願望到魯迅逝世後的1938年才在武漢實現。
成長時期
環境
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是新興版畫的成長時期。這段時期的客觀環境和社會條件,給版畫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必要前提。戰爭年代兵荒馬亂的生活與物質條件的匱乏,使具有“雖亟匆忙,頃刻能辦”特點的
木刻版畫,在各種報刊、書籍以及其它出版物上,成了其它
畫種所不能代替的必需品。木刻原板可以代替昂貴的金屬製版,連以黑白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漫畫,也以木刻制板代替,如抗戰時期,還出現“漫畫木刻”的新品種。在國統區是如此,物質條件更缺乏的解放區就更不用說了。這時期解放區的美術界,木刻成了一枝獨秀的鮮花,其藝術成就也顯得更加輝煌,影響及於國內外。
成立
這時期有了全國性的組織,最早是1938年在武漢成立了“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首先揭起“
抗戰美術”的大旗。後來於1941年
皖南事變後,這個組織被國民黨非法解散。接著在1942年初,又在重慶成立了“中國木刻研究會”,負責推動全國的木刻活動。到抗戰結束後,於1946年在上海,“中國木刻研究會”改名為“
中華全國木刻協會”,並以它的名義舉辦了空前盛大規模的“抗戰八年木刻展覽會”,為抗戰時期的新興
木刻運動劃上圓滿的句號。
這樣的全國性版畫組織,都是在中共南方局文化組領導下,開展聲勢浩大的木刻運動,全體版畫家都在戰爭洪爐中經受了的磨練,在思想上、藝術上都愈來愈成熟,所以這時期的版畫創作,是以題材範圍擴大、主題開掘深入、藝術水平提高、民族風格形成幾方面的成就構成它的基本特色。特別應當指出的是這段時期的美術,沒有任何其它門類能像
木刻版畫那樣全面而又真實、生動地反映中國人民在戰爭年代的生活面貌。我們的國際友人認為他們是通過木刻版畫來了解中國的抗戰。美國著名作家
賽珍珠主編的中國木刻集,便以《從木刻看中國》命名;美國“生活”雜誌在介紹中國木刻的專頁中,它的文字說明標題是:“木刻幫助中國人民進行戰鬥”! 這是對當時中國新興木刻版畫主題思想與現實意義的確切評價。
風格變化
這時期的版畫在形式風格上也有很大變化,洋化傾向逐漸減弱,代之以新鮮活潑、明朗樸實的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特別是解放區的作品,吸收了當地民間美術(
剪紙、窗花、民間木板
年畫)的特點,融合新法,創造了嶄新的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藝術風格,在國內外贏得高度評價。版畫形式風格的民族化,彌補了初期版畫之不足,也是使版畫能大規模地走向世界並獲得好評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版畫家個人的藝術風格也在逐漸形成,解放區的
力群、
彥涵、
古元、
羅工柳、
焦心河、馬達、
沃渣,
國統區的
李樺、
新波、
張漾兮、荒煙、
朱宣鹹、朱嗚岡、
黃永玉、
梁永泰等。他們的作品都以顯著的個性色彩獨步於版畫界。民族化與個性化的形成,是版畫創作的一大進步。
理論
這時期的版畫理論顯然落後於創作,最大的遺憾是早就失去了天才的導師魯迅。但令人欣喜的是當時有一些文藝界和美術界的前輩和友人如
郭沫若、
茅盾、
徐悲鴻、老舍、
馮雪峰、
葉聖陶、
張西曼、
王亞平、
柳倩等作家,都熱心關懷版畫事業的發展,他們都寫過評論版畫的文章,給版畫家以很大的鞭策和鼓舞。
黨的領導人周恩來同志兩次與版畫家的會見,是版畫界的重要事件。一次是1945年重慶九人木刻聯展閉幕後,恩來同志在重慶《
新華日報》採訪部會見了聯展部分作者
王琦、丁正獻、
汪刃峰、
劉峴、
王樹藝等。恩來同志指示:木刻應深入到農村、工廠和部隊,吸收更多的觀眾,同時要重視連環木刻創作,以便於使木刻藝術更普及流布。第二次是1946年秋“抗戰八年木刻展”閉幕後,恩來同志在上海
馬斯南路中央代表團辦事處會見了全國木協部分負責人
李樺、
陳煙橋、王琦、
野夫等。恩來同志肯定了八年木刻展的巨大成就和影響,認為是
木刻運動的新高潮。同時再度強調連環木刻的重要性,並對今後工作的方式和策略作了重要指示。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新興版畫運動,正是由於有了統一的全國性組織,而且這種組織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全體版畫家的共同努力奮鬥,才使新興版畫沿著正確的方向道路大踏步向前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版畫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繁榮時期
客觀形勢
全國解放後,客觀形勢起了巨大的變化,全國性的版畫團體自行解散,版畫家進入統一的全國美術家組織,版畫創作也在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指導下開展一切活動。為工農兵服務成為創作的目標和方向,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成為唯一賴以遵循的創作方法,蘇聯和東歐各國的版畫成為我們的主要借鑑對象。五十年代初期的我國版畫,更是明顯地打上以上諸方面影響的烙印。
發展
表現社會主義工農業建設和新社會的新人新事以及帶有鼓動宣傳性的作品,構成這一時期版畫創作的基本內容。一方面,生活中的新生事物與作者的新鮮感受和激情,為版畫創作帶來新的生命與活力,另一方面,又由於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趨向單一而缺少丰姿多彩的審美的效應。雖然在1956年有“雙百”方針的提出,但由於“左”的思潮對文藝界的嚴重干擾,也未能在創作實踐上扭轉這種傾向。現回頭去看五、六十年代的版畫,只能從現實主義一種創作方法的角度來評價它的得失。版畫家在這種創作方法的實踐上積累了更多的經驗,自然也會取得更大的成績。五、六十年代的版畫最大特點是作者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對生活基礎的重視以及對民眾欣賞觀點的適應。因而這時期的版畫創作,大多具有明確的思想主題,濃郁的生活氣息,通俗易解的表現形式,使版畫能擁有更多的觀眾。
十年停滯
十年動亂時期,文藝界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局面,版畫創作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只有在文革後期,由於客觀形勢的需要,出現了一批為賓館作為裝飾用的版畫作品,這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在藝術上沒有多大可取之處。
轉型時期
社會形勢
改革開放後(即自1978年起至今)的二十年間,我認為是新興版畫的轉型時期。改革開放不僅在政治經濟上發生巨大變化,文藝事業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民主政治的實施和經濟體制的改革,也促進了藝術民主和創作自由的實現。在“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指導下,廣泛吸引外來藝術(包括西方現代諸流派)的成果,在提倡革命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為主的原則下,容納其它各種不同的創作方法,相互學習,開展競賽,這是新時期藝術創作的基本格局。在接受外來新潮藝術的挑戰中,油畫是首當其中,版畫由於有三、四十年代較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對西方新潮藝術的衝擊有較充分的思想準備,在創作上帶來的消極後果並不顯著,積極的影響是促進了版畫在題材主題和形式風格以及藝術語言方面的豐富多樣。新的工具材料的廣泛套用,擴大了版畫品種的範圍,各種表現手法的嘗試,使版畫突破了以寫實為唯一途徑的表現模式,出現運用誇張、變形、象徵、寓意……各式各樣表現方式的作品。一個時期在相當大的範圍內,對主題思想的深入開掘與重大題材的選擇,已不是版畫家的注意範圍,而新的製作技術的鑽研和新的藝術表現方法的探索創新,才是版畫家刻意追求的中心。單純地以摹寫客觀事物現象的
自然主義傾向的克服,藝術想像力和藝術家主觀創造精神以及版畫本身藝術特點的充分發揮,是新時期版畫前進的重要標誌。
組織與群體
新時期由於形勢的改變,在八十年代初又恢復了全國性的版畫組織,1980年在黃山成立了中國版畫家協會,對推進全國的版畫活動,促進新時期版畫創作的進一步繁榮與提高,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八十年代初,先後出現了一批新的版畫群體,如以
李忠翔、
李秀、史一、
陳永樂、郝平等為代表的雲南版畫,以
董克俊、
曹瓊德為代表的貴州版畫,以
謝牛、
陳祖煌、
周新如等為代表的江西版畫,以
鄭爽、潘行建、
馮兆平、
許欽松、
羅遠潛為代表的廣東版畫,以
李彥鵬、
袁慶祿、
董健生、
王天任等為代表的河北版畫,以
秦勝洲、
劉曉剛、
陳雨棠等為代表的山東版畫,以
董其中、
姚天沐、
寧積賢等為代表的山西版畫,以
趙海鵬為代表的天津塘沽版畫,以
劉碩海為代表的天津漢沽版畫,以
范垂宇為代表的大慶版畫,以
王訓月為代表的黑龍江阿城版畫。其中特別以雲南版畫更為突出,被一位詩人稱為“美麗、豐富、神奇”的雲南版畫是
本土文化和
外來文化在版畫藝術上巧妙結合的成功典範。群體發動、組織版畫家努力創作,為繁榮和提高版畫作品的質量,起了不可抹殺的積極作用。但由於群體中作者的相互影響,因而也難免造成作品中彼此雷同的現象,群體的共性掩蓋了作者個性的充分發揮,這是群體的負面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版畫群體在90年代便成為強弩之末,有的群體由於人事的變遷而歸於解體,群體的影響也越來越淡漠了。藝術創作畢竟是藝術家個人的精神活動,群體的解散,對發展藝術家個性和
獨創性來說,並不是壞事。
版畫形式
發展
創作隊伍的不斷擴大,也是新時期版畫發展的顯著標誌。儘管有些中、老年版畫家由於種種原因而改操它業,但新起的青年版畫家仍然層出不窮,而且其中出現了不少優秀的女性版畫家和少數民族版畫家,除了上面已提到過的名字以外,還有阿鴿、
陳琦、
王蘭、趙澆沫、
楊春華、楊照、
劉麗萍、
李亞軍、
王公懿、
呂敏、
班苓(以上為女性版畫家),
田宏圖、
其加達瓦、
劉寶平、
尼瑪澤仁、
邵春光、敖根巴雅爾、塔林托婭(以上為少數民族版畫家)等,至於在近兩屆全國版展中出現的新生力量,他們的名字也就更是不勝枚舉了。
存在問題
新時期的版畫雖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那種疏離生活、淡化主題思想的傾向,仍然是與其它文藝部門共同存在的問題。版畫家缺少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缺少雄厚的生活積累,缺乏敏銳的觀察力和更高的藝術表現力,是使版畫難得有激動人心的力作產生的重要原因。如果說在過去戰爭年代,都曾經產生過一些帶有紀念碑性的經典作品,那么在建國已經度過五十個春秋的今天,就更應該產生與這個偉大時代相稱的傳世之作。現在是文藝創作條件最好時期,是“雙百”方針認真貫徹的時期,是“藝術民主”與“創作自由”暢行無阻的時期,是“畫什麼”和“怎么畫”不受任何約束和干涉的時期,關鍵就在於版畫家的主觀努力。我並不對版畫的現狀抱消極悲觀態度,不存在有所謂“版畫危機感”。而今版畫既不是“因循守舊、止步不前”,更不是“數典忘祖、蛻化變質”。我一直認為,近二十年來的版畫基本上仍是沿著正常、健康的道路向前發展,主流是好的。當前版畫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學習外國不夠,觀念更新不夠、思想解放不夠、大膽創新不夠,而更是關注社會不夠,深入生活不夠,文化修養不夠,技巧磨練不夠。我們應該克服認識上的片面性和行動上的急躁性,以更冷靜、更實事求是的態度去調整自己的思路和方位。應該完整地、準確地理解“二為與雙百”、“生活與藝術”、“
傳統與現代”、“中國與外國”、“主旋律與多樣化”等重大理論問題的辯證關係。應該很好地發揚三、四十年代版畫家關注社會現實、參與革命實踐的戰鬥傳統;學習五、六十年代版畫家深入生活、貼近民眾的優良作風;保持八、九十年代版畫家開拓進取、勇於探索的革新精神;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目標指引下,齊心協力,團結奮進,以迎接二十一世紀我國新興版畫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