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棠

陳雨棠

陳雨棠 (1936——2006)著名版畫家。曾用名 陳玉堂 陳玉棠 1936年生於山東淄博,上世紀50年代初就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堅持搞美術創作。為現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版畫家協會理事,山東畫院聘為院外畫師,淄博市文化藝術院為常務副院長,淄博市版畫協會會長,淄博老年書畫研究會藝術顧問,馬南坡 陶然藝術書畫院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雨棠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淄博
  • 出生日期:1936
  • 逝世日期:2006
基本信息,藝術年表,代表作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陳雨棠
別名: 玉棠、雨堂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淄川
出生日期: 1936年
職業: 美術家,版畫家
畢業院校: 山東藝專 藝專進修
主要成就: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
山東省版畫家協會理事
山東畫院聘為院外畫師
淄博市文化藝術院為常務副院長
淄博市版畫協會會長
淄博老年書畫研究會藝術顧問
馬南坡 陶然藝術書畫院會員
代表作品: 《興修水利》、《墨跡千秋》等

藝術年表

1936年生於淄川,上世紀50年代初參加教育工作,利用業餘時間堅持美術創作。
1958年,參加淄博市《大躍進美展》,其油畫作品《山村麥收》獲優秀獎;
1960年,參加淄川區委宣傳部組織的美術創作組,到金雞山水庫(現太河水庫)深入生活,創作油畫《金雞山水庫在建設中》,參加全市美展並獲優秀獎;
1962年,油畫作品《公共汽車站》參加省美展並獲獎;
1964年,版畫處女作《馬鞍山下》在《淄博日報》發表,此後版畫作品經常在省內各大報刊發表;
1966年,文革中繪製領袖畫像若干年。在當時的特殊環境下,在繪畫為工農兵服務的前提下,一直堅持版畫研究及創作並取得可喜成績;
1973年,調入原淄博市展覽館,從事專業美術設計和創作,隨即大量版畫作品在《中國教育》、《中國青年》、《人民日報》、《藝術世界》等國內外重要媒體發表,在美術界引起轟動並受到關注;
1976年,與王煥榮、狄元欣在淄博舉辦版畫展;
1977年,在博山師範參加山東藝專舉辦的美術培訓進修班進修。
1978年,與著名畫家高潮先生合作《興修水利》,發表於中國文化周報:
1979年,考入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進修至結業。
1980年,調入淄博市民眾藝術館從事專業創作。
1980年與著名畫家唐秀玲合作《綠色家園》 參加省第六屆美展,獲二等獎並被山東省美術館收藏。
1980年,調入淄博市民眾藝術館從事專業創作;
1982年,與著名畫家曾先國合作《黃土人家》參加省第四屆美展並獲獎,
1985年《柿子熟了》發表在人民日報,大眾日報,農民日報等。
1985年,與?>孫雨田先生合作版畫《墨跡千秋》參加由中國文聯舉辦的建黨七十周年美術展,並被北京郭沫若紀念館、蒲松齡紀念館收藏;
1986年被山東畫院聘為院外畫師。
陳雨棠
1988年,與著名版畫家秦勝洲劉曉剛等在山東省美術館舉辦《山東十人版畫展》;
1989年,版畫作品《農家》參加“葫蘆杯”全國書畫大獎賽獲二等獎;
1990年,加入中國版畫家協會。同年籌建淄博市版畫研究會並擔任會長,同時組織舉辦《淄博市首屆版畫展》;
1991年,赴哈爾濱與黑龍江版畫家舉辦省際版畫聯展;
1992年組織淄博市版畫展。
1993年,組織淄博市第二屆版畫展;
1993年,參加全省第三屆版畫展,作品《黃土人家》獲三等獎;
1996年,分別組織淄博市第三屆版畫展;
1998年,淄博市藝術館、文聯、文化局聯合舉辦《陳雨棠從藝45周年回顧展》。同年由淄博電視台製作的反映其從藝生涯的專題片《版畫人生》相繼在淄博電視台、山東電視台的《文化傳真》欄目、中央電視台的《華夏掠影》欄目播出,引起強烈反響;
2000年,成立陳雨棠版畫工作室;
2001年,著名書法家王法彥為院長,成立淄博市文化藝術院;被推舉為常務副院長。
2004年,版畫作品《綠色家園》參加全省第六屆版畫展並獲二等獎;
2005年,《陳雨棠的版畫藝術世界》在淄博電視台《文化傳播》欄目播出。
2006年,以後陳雨棠版畫作品存世數量逐漸減少,情意何堪。據了解陳雨棠版畫原版以壞,甚至無法拓印。
近幾年來,陳雨棠的版畫作品先後傳入美國、日本、香港等地並被集體或個人收藏,其個人藝術成就被載入《中國美術家名人錄》、《中國書畫家大辭典》等十幾種辭書。
其版畫作品以黑白為主,間或套色,線條遒勁粗獷,刀法細膩冷峻,沉著痛快,富有生活氣息,內容多反映農村風土人情和田園生活:秋天的柿樹,夏日的池塘,冬天的山巒,春日的院落,無不可拈來入詩,呼來入畫。晚歸的耕牛,吹笛的牧童,趕車的婦女,打場的農夫,餵雞的老嫗,莫不含情寫來,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代表作品

陳雨棠 與 齊辛民 徐金提 合作為(歷史小故事叢書)插圖 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航海家鄭和的故事 出版(1979-07年) 插圖 陳雨棠 徐金提
曾國藩 出版(1979-10年) 插圖 陳雨棠
鴉片戰爭記 出版(1980-10年) 插圖 陳雨棠
史可法的故事 出版(1981-06年) 插圖 陳雨棠 齊新民 又名齊辛民
洪秀全的故事 出版(1981-09年) 插圖 陳雨棠 齊辛民 又名齊辛民
中日甲午戰爭 出版(1983-05年) 插圖 陳雨棠 齊辛民 又名齊辛民
鴉片戰爭與辛亥革命 出版(1980-10年) 插圖 陳雨棠 徐金提
徐霞客的故事 出版(1982 年) 插圖 陳雨棠
作品懷念
捉刀向木的精彩人生——關於陳雨棠的版畫藝術
原作者: 賈德江
我沒有見過陳雨棠先生,但他經常見諸報端的版畫作品都是我所熟悉的。濃郁的鄉土氣息、浪漫的抒情色彩、新穎的形式美感、刀法的洗鍊簡潔,是他的作品給我留下的總體印象。一種畫風首先和畫家的氣質、性情、志趣相關,他的畫看上去質樸、平和、親切,無一點霸悍之氣,風格“奇不失真,華不墜實”,粗壯而厚重。畫如其人,依據他的作品可以判斷,他是一個真誠敦厚之人,他是一個熱情和善之人,他是一個機智靈巧之人,雖歷經歲月滄桑仍不失堅韌頑強之人。
陳雨棠的全部作品,幾乎都是他對所熟悉的鄉村生活瞬間感受的捕捉。無論是表現人還是景,無論是主題性創作還是風情小品,他都是一心想把這種獨特的感受捕捉住,畫出來,傳達給讀者。他所以有時用寫實,有時用變形,有時用套色,有時用水印,有時就採取黑白表現,都是在想盡一切手段達到他這個藝術目的。正是這種以抓取和表現感受為主導的創作,使陳雨棠的作品保持著來自生活的充實內涵和活潑生機。
在陳雨棠版畫產生的時期,以至“文革”前十七年間,現實主義是中國文學藝術中的主流。在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我國的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普遍地受到蘇聯美術所謂現實主義思想有效的影響。在這種藝術思想的指導下,陳雨棠和絕大多數畫家一樣,在創作中採用了比較忠實於生活的具象性表現手法,遵循的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創作原則,他的作品多取材於鄉村的所聞所見,並融入了他對表現內容的熾烈情感。他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父老鄉親、一草一木。他描繪的畫面絕大多數是對家鄉田園山野的景象、勞動生活的場面以及他的某些特定感受和情緒的再現。所謂再現,當然並非生活的摹寫和複製。陳雨棠版畫的寫實手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類是對北方鄉村勞動或其他場景的比較直接的再現。如《送肥上山》《豐收》《鄉情》《工地》《興修水利》《生產隊的喇叭響了》《生產對的養雞場》《沸騰的礦山》《我幫奶奶學文化》等作品,或表現沸騰的場面、勞動的環境,或表現熱烈的氣氛、樂觀的情緒,它們雖然是對當時環境的再現,但不是照相式的紀錄,而是融入了並洋溢著畫家的主觀情緒,間接而真切地傳達了勞動者的生存狀態和音容笑貌。與其說它們是生活的再現,不如說是對生活含有深刻理解、認識並持肯定態度的熱情描寫。這一類作品在陳雨棠版畫創作的初期為數不少。
第二類是選取生活中的一些情節或情節性景色加以表現,如《牛車上的女人》《隊日》《植樹》《山里人家》《秋實》《牧羊女》《夫妻樹》《雪中行》《農家樂》等作品,主要是畫家對生活近距離的觀察和體悟的再創造。這一類作品仍然來源於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典型情節或人物的典型動作,常常喚起畫家的審美記憶和聯想,產生一定的視覺效果,從而揭示出現實生活中更為內在的意義。顯然,這是作者擷取了個人比較獨特的感受或發現,從而經過了更多的主觀加工和提煉。它們比第一類作品有更強烈的創造性。
第三類是對鄉村景色或其他風光的描繪。畫家通過精心的構思,對現實景物進行大膽地取捨、變形、提煉、集中,創造了優美的形式感,因而體現為對一種意境的營造。如《春的旋律》《春到江南》《江南春早》《綠色家園》《峽光帆影》《村頭》《梯田》《古老的城堡》《高山流水》《春江競渡》《小春景》《巍峨泰山》等作品,無不富有恬靜的詩意,無不透露出現代感,給人以新奇的形式之美。陳雨棠有一雙特殊的眼睛,外界的景象,經他一看,箇中所蘊藏的美被發現了,進而被表現出來。那春天的田野、秋日的梯田、江南的山水、農家的院落、塬上的高坡、雪後的山路、江河的航船……畫家把它們搬上畫面時,無不經過了畫家按照自己審美理想的加工再造。那畫面上的裝飾趣味和境界,無不滲透著畫家的審美情趣。畫家刻畫的過程不僅僅是對美的發現與選擇,更重要的是對美的創造。陳雨棠的成就與特色,集中體現於此類作品。
以上三類作品的劃分只是粗略的相比較而言,實際上有些作品是介於二者或三者之間,或者是兼有二者或三者之長的。這些作品都是在“文革”結束後——改革開放30年間創作的作品。在改革開放導致的社會、生產、生活以及觀念、心理等發生重大變化後,陳雨棠迎來了藝術的春天,他以極大的熱忱投入了他的版畫創作。
陳雨棠的特點是他能夠在當時環境下,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版畫的長處,不僅在刀法、刻印上下工夫,注重“刻”的效果,追求一種拙樸的刀味和雄厚的畫風,而且在形式感上進行多種別出心裁的嘗試,在豐富版畫表現力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或在黑白、點線的交織中顯示出“力之美”的造型功底;或採用套色渲染畫面效果,表達對某種情調的追求;或有意吸取國畫的表現手法融入水印技法中,強化意境奪人;或借鑑民間美術裝飾畫風,形成優美的旋律……陳雨棠通過題材的選擇以及形式的擇取旨在喚醒人們對於自然美和人性美的感悟和理解,旨在反映時代的精神。這些產生於“文革”結束後帶有強烈社會性的作品,在今天看來我們仍可以直接感受到其中散發的強烈的生活氣息。這不僅由於畫家對於生活十分熟悉和熱愛,並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而且也出自於畫家對生活和藝術的真誠。如果把陳雨棠的作品與那些單純在形式技巧方面下工夫而缺乏內容的乾癟蒼白的作品,和那些概念化、簡單化、無病呻吟的作品相比較,就更明顯地感到陳雨棠的版畫那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感人的魅力。
陳雨棠版畫的前景是令人樂觀的。探索、拓展、深入,是這個時期他的版畫總的特點;在新形式下開拓新的局面,組織和策劃藝術活動以推動本地區版畫藝術的發展,是他面臨的任務。只可惜蒼天無眼,過早地奪去了他的生命,留下了他諸多的遺憾。不過,他曾經把全部生命,一生的感悟、天資與才華投向了刀與木,獻給了他鐘愛的版畫藝術,獻給了世界,譜寫了他的精彩人生。雖然他駕鶴西去,但他的成就和精神是我們的永恆財富。
兄長如父
——追憶陳雨棠
光陰如梭,歲月不待。大哥陳雨棠離開我們轉眼一年了。又是一個綠樹陰濃的仲夏,大哥就是在這樣一個生命葳蕤的季節里走的,夏風依舊,繁星滿天,大哥,你在彼岸過得好嗎? 俗話說“長兄如父,老嫂比母”,在我幼小的記憶中,大哥一直是家中的棟樑,如父親般支撐著咱們這個家庭,呵護著弟弟妹妹的成長。記得童年的時候,咱們老家為躲避戰火,經常要從淄川羅村步行幾十里山路,逃到深山裡去避難。你趕著毛驢,我和妹妹坐在驢背上的簍子裡,一邊一個,後來我戲稱為“驢背上的搖籃”。有一回,走得特別遠,你穿的布鞋磨穿了底兒,腳上起了血泡,後來實在走不動了,坐在路邊嚎啕大哭。多虧好心的鄰居把你抱上驢背,替你牽著驢走了一程。 那一年,大哥12歲,我5歲。 在我童年的心靈底片上,總是印著大哥活潑俏皮的身影,真趣盎然,無法抹掉。 記得大哥的版畫處女作是1964年創作的《馬鞍山下》。馬鞍山戰鬥是淄博市抗日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戰役,十幾名抗日英雄長眠於斯。而今青山依舊,物是人非,一群少年走過,令人浮想聯翩。你抓住這個富有意味的場面,構思創作了《馬鞍山下》,投到《淄博日報》。不久見報,儘管那只是豆腐乾大小的畫稿,但對大哥來說意義重大。從此你刀耕不輟,渾然忘我,一發而不可收。你的作品經常在《淄博日報》、《大眾日報》、《山東青年報》、《山東畫報》等省內報刊發表,逐步引起美術界的關注。 上世紀60年代,在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大哥一直堅持版畫研究及創作並小有成績;上世紀70年代,大哥從事專業美術設計和創作後,更是如虎添翼,進入高產期,大量高水準的版畫作品接連在《中國教育》、《中國青年》、《人民日報》、《藝術世界》等國家級報刊發表,併入選省、全國各類展覽。大哥的作品以細膩的刀法、精巧的構圖、清新的氣息和雋永的格調在美術界引起轟動。同時各種頭銜也紛至沓來:淄博市版畫家協會會長,山東省版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 1998年,淄博市藝術館、文聯、文化局聯合為你舉辦《陳雨棠從藝45周年回顧展》,展出了各個時期的美術作品130多幅,博得一致好評。不久,由淄博電視台製作的《版畫人生》相繼在淄博電視台、山東電視台的《文化傳真》欄目、中央電視台的《華夏掠影》欄目播出,引起強烈反響。 2000年,大哥成立了陳雨棠版畫工作室,並著手蒐集整理各個時期的作品,準備出版個人畫集。同時還精選出30多塊畫板,作為永久保存,並成套印製版畫,供版畫藝術愛好者收藏。2003年,大哥的版畫作品在淄博市拍賣成功,這在版畫界尚屬首次。 畫如其人,了解大哥的人都知道,他大半輩子生活在農村,生於斯、長於斯、愛於斯、歌哭於斯,所以你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血肉相連,與這片浸透農民血汗的土地榮辱與共。斯土斯民,乃天地間最大最美之版畫也,難道世上還有比這更崇高、更永恆的藝術和榮譽么?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君子厚德載物,任運大化,所以坦蕩如砥,生生不息。系之以詞曰: 哲人其萎,音容宛在;陰陽逆旅,何去何來。 方寸之地,大塊意氣;明月清風,不勞尋覓。 大哥,一路走好!
自學而成長版畫伴人生
——緬懷故友陳雨棠
汪煥榮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市一代版畫家陳雨棠先生駕鶴西去,已兩載有餘。他走得那么匆忙,那么平靜,無聲無息。他所從事的版畫事業也隨之煙消雲散,而他卻為我市留下了一批版畫作品。因此,我和美術界的同仁們都十分懷念他。
陳雨棠,原名玉堂,1936年生於淄川,自幼酷愛繪畫,中學畢業後,先後在王村、羅村等國小任教,後調至市展覽館和市民眾藝術館任美術幹部,是一位自學成才的版畫家。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我市業餘美術作者隊伍中,有三個同名的美術愛好者,他們是供電局石玉堂,博山電機廠的曹玉堂和王村國小的陳玉堂。那兩位玉堂不知何故,或者是向其他文藝事業發展,後來在美術界無聲無息了。唯有陳玉堂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執著的追求,終於在版畫創作中獲得成功,在為山東省協會會員,山東省版畫學會會員和淄博市版畫研究會會長。
本人與玉堂相認甚早,未曾晤面就已有書信往 。記得1958年淄博市大躍進美術展覽會在博山舉辦,我市大多數美術作者都有作品參展。我參觀後,寫了《我市美術界在大躍進》一文,發表在7月6日的《淄博工人報》副刊上,其中讚揚陳玉堂的油畫《麥收》真實生動地反映了農村中麥收的景象,是該美展中一幅比較突出的優秀作品。有一天,我突然收到從工人報社轉來的一位陌生人的來信,感謝我對他作品的賞識,自我介紹後,表示願與我交朋友。並邀請我到他的工作單位王村國小去作客,他就是陳玉堂,我甚為感動。作為一個南方人,孤身一人到淄博來工作,很想多交幾位當地的朋友,因此欣然前往。從此,我們經常接觸,在美術創作中互相鼓勵,互相提高。
“文革”開始後,我與玉堂失去了聯繫。一方面各自忙於參加運動和批鬥會,沒有時間畫畫和不敢畫畫,另一方面怕有牽連,陷入說不清的泥坑。到了“文革”後期,他突然給我來信,告訴我,他已回到淄川羅村老家了,讓我有空去玩。當時,我吃驚不小,以為他出言不慎,被人揪住小辮子,扣上莫須有的罪名被遷返回原籍了。後來,我去洪山煤礦出差,順便去羅村看望他,原來他從王村調回到羅村大吊橋國小教學了。那個年代,國小教師想調回家是件比登天還難的事。可在“文革”中,荷澤地區梁堤頭國小的老師向“中央文革小組”建議,改革農村教學,把公辦教師調回原籍,由工資制改為工分制,由當地生產大隊按整勞力記工分。這樣一來,原來想調回原籍而不能實現的老師,都自動地、順利地回到原籍。玉堂就是坐了這一班順風車回家的。我為他高興,為他祝賀。他並告訴我,已愛上了木刻這一行。因為,他在洪山地區,結識了搞木刻的呂道訓。同時,結識了在十五中教學的美術教師徐金堤。他們三人經常在一起寫生。研討美術技藝,活躍在洪山一帶的美術界。我也鼓勵他,業餘從事美術創作,搞木刻這一行最經濟最合適不過了。
1961年,我與他先後借調到市毛澤東思想展覽館乾臨時美工,從事展覽繪畫工作。想不到我們走到一起了。後來,他從羅村國小正式調入展覽館,我回到原單位市民眾美術館。1980年3月28日,經市政府批准,展覽館合併到市藝術館,想不到我們又走到一起了,而且在同一辦公室上班,對著桌子辦公和共同搞木刻創作,成了專業美術幹部。因此,他的創作水平提高很快,作品經常在市級、省級報刊發表,並且上了《人民日報》和《藝術世界》。在省、全國各類美展中,他經常參加。
1982年,博山文管所邀請我在神頭大廟舉辦版畫展覽,我同時邀請玉堂參加,名叫《汪煥榮、陳雨棠版畫聯展》,展出作品80餘幅,觀眾反應甚好,影響了博山地區的一批美術工作者,拿起刻刀從事版畫創作。
1984年,市委宣傳部把我從市藝術館調到市文聯,籌建和主持淄博市美術家協會工作,為了更好地發揮和團結各畫種的作者,先後成立了油畫壁畫研究會,漫畫研究會和版畫研究會。我請雨堂負責版畫研究會工作,他十分熱情和積極,協助我籌辦版畫研究會成立大會和淄博市首屆版畫展覽。他組織作者到黑龍江哈爾濱、阿城舉辦三地版畫聯展,邀請專家來我市講學,推薦我市版畫工作參加省版畫展,入選省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山東省版畫作品選集》,對我市版畫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雨棠的版畫作品構圖嚴謹,刀法嫻熟,黑白處理得當,木刻韻味甚濃,有的作品富有裝飾味。有人說他沒有代表作,依本人之見,他每一幅作品均代表了不同年代的社會風貌和時代氣息。他不搞套色木刻,在黑白木刻的底子上面渲染國畫色,十分淡雅,效果甚好,深受民眾喜愛。淄博電視台為他製作了《版畫人生》,相繼在淄博台、山東台《文化傳真》、中央台《華夏攝影》等欄目播出,引起很大反響。
雨棠退休後,退而不休,於1998年舉辦《陳雨棠從藝周年回顧展》,展出了各個時期的美術作品130餘幅,引起了美術界的強烈反響。2006年,他著手蒐集整理各個時期的作品,準備出版個人畫集,尚未付梓,可惡的病魔就逐漸向他靠攏,終於奪取了他的生命,成為千古遺恨。
陳雨棠, 1936年生於山東淄博,上世紀50年代初就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堅持搞美術創作。現為中國版畫協會會員,淄博市版畫協會會長。 1958年,作品參加淄博市《大躍進展》,其作品《山村麥收》獲得優秀獎; 1960年,作品參加淄川區委宣傳部組織的美術創作組,到金雞山水庫(現在的太河水庫)深入生活,創作了油畫《金雞山水庫在建設中》,並獲本美展美優秀獎; 1962年,油畫作品《公共汽車上》參加省美術展並獲獎; 1964年,版畫處女作《馬鞍山下》在淄博日報發表,此後版畫作品在各個報刊經常發表,在美術界引起轟動並受到關注; 1966年,在當時的特殊環境下,在繪畫為工農兵服務的前提下,一直堅持版畫研究及創作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973年,調入淄博市展覽館,從事專業的美術設計和創作工作,隨即大量的版畫作品更進一步在國家級的報刊《大眾日報》、《中國教育》、《中國青年》《人民日報》、《藝術世界》等發表; 1976年,與王煥榮、狄元欣在淄博舉辦版畫展; 1985年,與孫雨田先生合作版畫《墨跡千秋》參加有中國文聯舉辦的紀念建黨七十周年美術展並被北京郭沫若紀念館、蒲松齡紀念館收藏。 1988年,與著名版畫家秦勝洲,劉曉剛等在山東省美術館舉辦《山東十人版畫展》; 1989年,作品《農家》參加“葫蘆背杯”全國書畫大賽獲二等獎; 1990年,加入中國版畫協會會員。同年籌建淄博市版畫研究會並擔任會長,同時組織舉辦淄博市首屆版畫展; 1991年,赴哈爾濱與黑龍江省舉辦省版畫聯展; 1992年、1993年,分別組織淄博市第二屆、第三屆版畫展; 1993年,參加全國第三屆版畫展,作品《黃土人家》獲三等獎; 1998年,在淄博市藝術館舉辦《陳雨棠藝術回顧展》,同年有淄博電視台製作的《版畫人生》相繼在淄博電視台、山東電視台的《文化傳真》欄目、中央電視台的《華夏掠影》欄目播出。其作品曾傳入美國、日本、台灣、香港等地並被收藏,其個人藝術成就被載入《中國美術家名人錄》、《中國書畫家大辭典》等十幾種辭書。
版畫春秋
記淄博市版畫研究會會長陳雨棠先生
王世國
一九八九年初秋,淄博市文聯、美協、民眾藝術館在群藝館聯合舉辦《陳雨棠先生從藝四十五周年回顧展》,展出陳雨棠先生大半生創作的版畫精品百餘幅。開幕式上,山東省藝術學院國畫系主任、教授徐金堤先生十分感慨地說:“-------我與雨棠先生相識相交近五十年,情同手足。在那“鬧饑荒”的年代,是吃著雨棠兄的地瓜乾子畫畫。我能有今天,應該感謝雨棠老兄對我的支持幫助------”肺腑之言,令在場的所有人感動不已。
提起陳雨棠先生,淄博市文藝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坦蕩豪放、誠實質樸、詼諧幽默、樂於助人,一副古道熱腸是大家公認的,男女老少都願意與他交往。當代著名大寫意花鳥畫家齊辛民先生贊其:“坦蕩大度,豪爽率直,雨棠兄也!”
陳雨棠先生世居蒲松齡故居之鄰——羅村。羅村古稱返蹤城,是個歷史重鎮,坐落在東西聳立的川形地帶,蜿蜒清澈的錦川河自南向北揚波而過。北有蟠龍山,南有鳳凰台,人稱龍頭鳳尾,是古人所謂出人物的風水寶地,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俊才傑士。明清年間,王鰲永、仇維禎、安伸三京官名噪一時,文人墨客、仁人志士輩出不窮。此地道、儒、釋三教並存,地方文化底蘊豐厚。自古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陳雨棠先生自小就受到當地文化的薰陶。他的列祖列宗都沒有畫畫的,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窮鄉僻壤,也沒有受過什麼名人的影響,可他從小就與畫畫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個看著他長大的老人回憶道:“雨棠自幼聰穎敏慧,尤喜畫畫,常見在他家的牆上用木炭幫畫滿了各種各樣的動物------”在學校里,他與那些滿臉稚氣的莘莘學子沒少吵呼著鬧、踢蹬著玩,但學習成績卻久居上游,尤其是美術課作業還總是滿分。國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寒,沒有機會再上學深造,就從事了教育事業,當了教師。但卻沒有放棄他酷愛的繪畫藝術,他利用課餘時間學習油畫和國畫。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從師高潮先生學習木刻版畫,此後,以版畫創作為主。他的版畫作品經常在《淄博日報》、《大眾日報》、《山東青年》等報刊發表。一九七三年,陳雨棠先生的藝術成就被淄博市文化局發現,調他到市展覽館成為一名專業畫家,離開了他站了多年的講台,結束了他的教師生涯,圓了他的畫家夢,開始了他藝術苦旅的長途跋涉。
陳雨棠先生長期在農村生活工作過,他的眾多版畫作品中,多為反映農村、農民、農家的題材——農家院落、飼雞養豕、兒童戲鵝、農夫趕驢、山野獵蹤、運糧送肥、採擷山果、秋收冬藏,耕耘的辛苦、收穫的喜悅------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無不入畫,作品中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情趣。他的作品被同道稱為“鄉土版畫”。讀他的畫,似乎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牛羊的叫聲和農家人的歡笑。真可謂畫家述畫家之心聲,深刻地表達了雨棠先生生於斯長於斯,眷戀故鄉的赤子情愫。
畫如其人,雨棠先生的版畫既不同於“江南絲竹”般的清音雅韻,也不似鐵板唱大風般的豪壯和“大漠孤煙直”般的蒼茫清寂。他大膽吸收了西畫的繪畫技法,溶傳統繪畫於一體而自辟蹊徑,自成一家。其版畫拙中藏媚,俗中寓雅,粗狂而不失法度,誇張而不失其真。構圖飽滿熱烈,意在突出其神。畫風典雅、厚重、古樸、蒼拙,富有漢畫象磚、石刻的韻味。他借鑑了國畫疏可跑馬、密不容針的章法,堵、塞、擠、壓,大起大落,有一種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具有鄉村人的淳樸、憨厚、剛健、豪放的民族氣質。極目大地大觀,尋求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連線點,以構建自己的版畫語言。他的方刀直切刀法,寧方勿圓的圖式,不禁使人想起楚國大鼎迴旋向上的紋理、秦漢石刻鬼斧神工的雄渾,勃發著生命的神韻。
雨棠先生的版畫《秋實》,是表現村婦在庭院剝玉米的場面。畫面構圖飽滿,地面、房屋、樹木清一黑色,玉米棒用橙黃染就,以表現糧食金子般的珍貴。顯然,作者用的多為主觀色彩,體現自己的生活感情。從畫中能使觀者嗅到新收秋糧的芳香,體悟到農家豐收的喜悅。《收穫》表現的是秋收季節,一老農趕著一頭馱著鮮紅柿子的毛驢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老農背手執鞭,口含菸袋桿兒,後跟一花犬作跳躍狀。畫面上方是漫山遍野果實綴滿枝頭的柿子樹,畫面以橘紅色為主色,色彩熱烈,喜氣洋洋,天人合一的意境躍然紙上。《翰墨千秋》是雨棠先生與著名畫家孫雨田先生合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描繪了郭沫若先生生前在蒲松齡紀念館視察,題詞落筆前聚神凝思的情景。畫面僅用黑白兩色,莊重典雅,富含文氣,展現了一代文豪的大家風采。《江畔》刀法縱橫,或樹或石、或泉或岩隨意生髮,不受具體物象的約束,一任胸中所思所想潑於畫面,唯有氣息在畫面浮動,“直與天地上下同流”,山耶樹耶渾然一體。可謂人與禪會,玄機妙得,堪稱一妙品之作。《雪霽》,以大片的白色表現近山近樹、小橋亭榭,襯托以遠山的黑色,形成強烈的黑白對比,營造出雪山之透明、沉靜又不乏偉岸的氣韻,表現出他對畫面意境營造的非凡功力。
陳雨棠先生崇賞古人“師造化、師傳統、發心源”的理論,注重寫生,注重生活,將畫理和道理有機結合。一九六三年暑夏,他與當時在淄博十五中任美術教師的徐金堤先生自費去青島、泰安、曲阜等地寫生。歷時一月,行程千里,飽覽齊魯大地的山山水水,受到儒學文化的侵浸。在泰安時,為了節省旅費,夜半露宿泰山中天門,遭蚊蟲襲擾難以入眠,即星夜登山。美好的大自然景觀,激起他濃厚的新奇觀察力和無窮的獲得欲望感。邊走邊畫,畫了大量的速寫,為以後的版畫創作積累了素材,提高了造型能力。幾十年來,他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西南邊陲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土家族的寨子和土樓、南海的天涯海角、西南的巴山蜀水、塞外的林海雪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雨棠先生雖是專業畫家,卻還擔負著藝術館展覽部的工作。每個展覽活動他都要親自組展、布展、統籌兼顧自始至終。一個接一個的展覽占去了他許多寶貴的創作時間。各區縣的專業畫家、業餘書畫愛好者、各行各業的朋友、山南海北的同行、老家的鄉親不期而至的造訪,時常把他那間狹窄的畫室擠得滿滿的,他也為從鄰室借座而忙得滿頭大汗,中午還將客人請到自己的宿舍,親自下廚,酒飯招待,並將此視為一大樂事。夜深人靜,人們都進入了甜蜜的夢鄉,這才是他操刀向木鏤刻雕畫的時候。他與筆者嘗言:時間在他的刻刀下過得特別快,幾個小時過去了,就像過了十幾分鐘。他埋怨白天太長,夜間太短。版畫創作,工序繁瑣,畫稿、鏤刻、拓印都有他一個人來完成,自然是相當艱苦的。然而,雨棠先生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對藝術固執痴迷的追求,雖艱難而不退卻,與挫折而不氣餒,幾十年如一日,創作出一大批優秀作品奉獻社會。
一九八五年冬,我在書畫函授大學淄博分校學習,當時,雨棠先生任教務主任。某天下午放學時,天下起了大雪,返程受阻。雨棠先生執意留我住下,我也樂於藉此機會向他討教,於是,弄了幾個菜放在畫案上,便對酌暢談起來。不知不覺已進入深夜。畫室隔壁的一間按了幾張床,以備路遠的同學不時之需,當晚我二人便下榻於此。室外朔風怒號,大雪在窗子上糊了厚厚的一層。我被凍得瑟瑟發抖,哪裡睡得著。雨棠先生卻鼾聲如雷,我扭頭望去,只見他袒露上身睡得正甜------不知何時,我被一陣陣“喳、喳”之聲驚醒,披衣坐起,見雨棠先生的床上已空空如也。細聽,聲音是從隔壁的畫室傳來的,循聲而去立於門外一覷,原來是雨棠先生在操刀刻畫——他披衣袒胸,頭頂冒找騰騰熱氣,這或許就是古人所謂那種“解衣盤礴”的狀態吧?心中默道:“真奇人也!”一早醒來。見雨棠先生的床上方牆壁上,懸掛著一副還散發著濃濃的油墨香的版畫,題為《蒼山負雪、明燭南天》,畫面上崇山峻岭、遠山近樹爛銀堆滿,好一派銀裝素裹北國風光!尚在睡夢中的雨棠先生臉上洋溢著一點淡淡的微笑,這或許是他為自己的得意之作從心底流露出來的欣慰吧?!
這就是雨棠先生的治藝精神——自甘其苦,自得其樂。
雨棠先生從兒時的塗鴉,至當今豐碩的成果,無不印記著他勤奮進取的履跡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正加倍努力採擷他栽種的果實。他的作品經常在《人民日報》、《大眾日報》等全國和省、市報刊上發表,多次在全國展覽中獲獎。《版畫人生》專題片一九八八年在山東電視台《文化傳真》、中央電視台一套、四套《華夏掠影》欄目播出。近日,淄博電視台製作的專題片《陳雨棠版畫藝術人生》已經播出。版畫《綠色家園》被省美術館收藏。他的藝術成就載入《中國美術家名人錄》、《中國書畫家大辭典》等十幾部辭書。
雨棠先生現在是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版畫家協會副秘書長。淄博市版畫家協會會長、淄博畫院特聘高級畫師。先生雖已年近七旬,仍然筆耕不輟,不斷有版畫新作問世,並賦予作品以新的內容和面貌。日常生活中的他依然詼諧幽默、思維敏捷、談笑風生、妙語連珠、逗人捧腹,誠一老頑童也!祝願雨棠先生這棵美術界的不老松,蒼松依日,如雨潤海棠,蔥鬱蒼翠,永葆藝術青春。
備註;淄博淄川縣誌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1959年10月,羅村劉慶吉(劉建業的父親——劉建業曾任淄川區委書記、淄博市委秘書長、副市長、省農委主任),代表羅村公社赴北京參加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大會期間聽取了朱德委員長的開幕詞、周恩來總理的報告和薄一波、譚震林、胡耀邦等首長的講話,榮獲了大會紀念章和紀念品,並參加了11月6日周恩來總理以個人名義舉行的宴會。全國人大代表崔德璽、全國勞模陳孝順、全國商業勞模譚立福也曾分別出席全國勞模會,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1965年11月,封明耀代表聶村劇團赴北京參加全國文藝創作會議,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併合影留念。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具有勤勞勇敢的錦川兒女,以火熱的激情投入到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當中,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湧現出了象浙江省委常委、軍分區政委馬義芝,原淄博市委書記杜祥榮,曾歷任淄川區委書記、淄博市委秘書長、副市長、省農委主任的劉建業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戰鬥工作在各條戰線上的優秀領導幹部。
在這塊人傑地靈賢才輩出的土地上,湧現出了諸多賢才志士。張金山被載入世界名人錄,有全國著名畫家吳傳麟、全國著名書法家劉新德、著名版畫家陳雨棠;青年藝術家常宗林的巨幅刻瓷作品《鬼谷子》被列為世界吉尼斯之最,農民藝術家王世海大型刻瓷作品《三國演義》、《岳飛傳》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影響全國,震驚海內外。他們是錦川兒女的優秀代表,值得“母親河”—錦川河的驕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