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心河

焦心河(1917~1948),原名思賀,字德慶,又名星河、新賀、星鶴。河南泌陽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焦心河
  • 別名:原名思賀,字德慶
  • 出生地:河南泌陽縣人
  • 出生日期:1917
  • 逝世日期:1948
  • 信仰:中國共產黨
個人背景,經歷,1938年,1940年,1942年,1943-1948年,

個人背景

1933年焦心河考入開封東嶽藝術專科學校。1935年參加革命活動。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藝專畢業,回泌陽牛蹄鄉國小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即赴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學習。他潛心研究馬列主義文藝理論和繪畫藝術,開始木刻創作。這時期其作品有《縫軍衣》、《擁軍》、《商訂農戶計畫》等。在1981年出版的《中國新興版畫五十年》中,總結“魯藝”成就時認為:焦心河是“魯藝”培養的優秀青年木刻家之一。

經歷

1938年

1938年,焦心河“魯藝”畢業,留校在木刻研究班工作。他的作品構思巧妙,刀法嫻熟,常常運用奔放粗豪的表現手法。這時他的作品開始在延安出版的《前線畫報》、《中國青年》、《文藝戰線》等報刊上發表,其作品有《送郎上前線》、《太行山上游擊隊》、《小哨》、《全國青年團結起來》、《陝北的豐收》等。

1940年

1940年7月,焦心河調“魯藝”美術工場工作。在美術工場首次展覽會上,他以木刻《挖洋芋》、《洗衣的女人》、《最後的醫治》等作品參展。
1940年12月,西北工作委員會、陝北公學文藝工作隊和 “魯藝”,聯合組成蒙古文化考察團,由王鐸、焦心河負責,赴綏德和綏德以北考察。這次考察活動,在焦心河藝術道路上是最有意義的一次實踐,他除做好領導工作之外,收集了大量的創作素材,經過整理加工創作出一批優秀木刻作品。如《蒙古生活組畫》、《蒙古的夜》、《風雪》、《守衛》、《蒙古人與喇嘛》、《蒙古女人和羊》等。1941年,為紀念“五四”青年節,延安各界組成籌委會,發起有獎徵文(稿)活動,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解囊捐贈設獎,由吳玉章、徐特立、丁玲等32位評審認真評選,於6月9日揭曉。焦心河的木刻《蒙古人與喇嘛》獲美術類甲等獎。

1942年

1942年,全國木刻展覽會在重慶展出。解放區木刻引起國內外人士的注意。徐悲鴻先生對延安木刻和共產黨藝術家備加推崇。他在重慶《新民報》上撰寫的評論《全國木刻展》中,肯定“焦心河之《蒙古青年》章法甚好”。這篇文章經毛澤東主席批准,在延安《解放日報》全文轉載。後來,焦心河、古元等木刻藝術家將自拓木刻作品,標寫中英文字,由美軍駐延安觀察小組帶去美國,讓美國人民了解中國,了解邊區人民的抗戰鬥爭和延安的木刻藝術。1942年2月,焦心河參加由9人組成的“魯藝”河防將士慰問團,前往綏德、米脂、葭縣(今佳縣)一帶慰問保衛河防、保衛邊區的英勇將士,行期半年之久。

1943-1948年

1943年,焦心河深入延安三五九旅的大生產基地體驗生活,並開始嘗試文學創作。他所寫的小說《賠禮》以及他和作家馮牧合寫的報告文學《山林生活》等作品刊於當時的《解放日報》上。1944年冬,焦心河奉調到王樹聲率領的河南軍區部隊,由延安出發向中原進軍。1945年春到達豫西,焦心河隨軍活動。日本投降後,河南軍區部隊同李先念率領的新四軍第五師的三五九旅組成中原野戰軍,焦心河做隨軍記者。1946年6月26日,中原野戰軍突圍,焦心河所在的第一縱隊擔任後衛。突圍部隊穿過平漢線向鄂西北進發,焦心河一直隨軍活動,後掉隊。1948年不幸在湖北隨縣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