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歷史沿革,由來,追源,發展,特色特點,特點,特色,社會意義,愛國愛民,五湖四海,政治脈搏,相關信息,漫畫先驅,漫畫之最,知名漫畫,有妖氣漫畫系列:,知音漫客系列:,漫畫派對系列:,漫畫世界系列:,雜誌,
簡介
《
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如此定義漫畫:以簡練的手法直接表露事物本質、特徵的繪畫。它不受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制,習慣採用誇張、比喻、象徵等表現手法和形式。有較強的諷刺、歌頌、抒情、娛樂等方面的功能,並善於表達作者對世事人情的看法,尤以諷刺與幽默見長。
漫畫不同於一般繪畫,在刻畫形象時,強調“以形寫神”和筆墨的簡練,不計較摹寫的絕對真實和繁複華麗的風格。講求以寥寥數筆,勾勒人生百態。當代著名漫畫家
豐子愷在《漫畫的描法》中就認為,漫畫是簡筆而注重意義的一種繪畫。
歷史沿革
由來
“漫畫”一詞本來自
李時珍《
本草綱目》集解,指一種鳥類的別名,與今天的漫畫無甚瓜葛。1771年,日本的鈴木煥鄉因欣賞“漫畫鳥”的品格,遂以“漫畫鳥”自喻,出版《漫畫隨筆》;40年後的浮世繪大師
葛飾北齋也出版了《
北齋漫畫》。但這時的“漫畫”仍作形容詞運用,未被特指為繪畫形式的漫畫。在後來的一百多年中,幾經沿用,終於至1902年,“漫畫”的稱法才在日本正式出現。
1904年3月17日,上海的《
警鐘日報》以“時事漫畫”的欄目刊出漫畫,這是“漫畫”的名稱第一次在中國報刊上出現。可惜這次出現只是曇花一現,其後二十餘年都再無用“漫畫”的稱法。
直到1925年,《
文學周報》在豐子愷的畫下方註明“漫畫”二字,這一稱法才得以重見天日。接著,《
子愷漫畫》於1926年出版,兩年後上海漫畫會編輯的《
上海漫畫》周刊也正式出版。從此,“漫畫”這一畫種的名稱終得到統一,並很快在社會上普及,沿用至今。
從上可見,漫畫名稱始於豐子愷之說並不準確,但《
子愷漫畫》和《
上海漫畫》起了統一併普及漫畫名稱的歷史作用,卻不可忽視。
追源
經歷了5000年積澱的
中國文明,在不斷發展、更新的同時,那似乎早已塵埃落定的古代文化內容也不斷被挖掘出新的礦藏,帶給人們一個又一個驚喜。中國漫畫亦然。雖然自上古到明清時期,漫畫的名稱仍未確定,但若以漫畫諷刺和幽默的藝術特點來看,就能發現中國古代早已有具備漫畫特徵的藝術珍品了。
例如,從
漢代石刻畫像《
夏桀》到五代十國出現的第一位諷刺繪畫家
石恪的《玉皇朝會圖》,再到
明清時期
明憲宗的畫作《
一團和氣圖》(表達了以和為貴的思想)、羅兩峰的《
鬼趣圖》(以鬼喻人)等,不論是內容或形式,都早已蘊藏著形象誇張、寓意深刻的漫畫特點,也表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另外,中國古代的傳統
水墨畫中,如
明末八大山人朱耷單葉荷所表現的孤寂、懷才不遇的心境寄寓,清
揚州八怪在畫作中敢於蔑視古人、挑戰傳統的率真,如
石濤就以“
苦瓜和尚”自比,這些文人寫意畫反映了作者憤世嫉俗的生活態度、強烈的個性及內心的情致,其隱含的暗示、以諷刺為目的的風格,都具有漫畫的特徵。雖然它們與現代意義上的漫畫仍有一定的差距,但確實從中可見中國漫畫發展的端倪。
中國古代“漫畫”中體現為“鑑戒”作用的諷喻特色,也由於
朝代的更迭,
社會制度的變遷而多有變化。如從漢代到
五代十國的封建社會鼎盛時期,講求氣勢的雕塑風格和以線條為造型骨幹的
繪畫語言已基本確立,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也日臻純熟,藝術的發展影響了統治者的文化政策,這時較開放的文化氛圍容許了繪畫創作中的諷喻較為尖銳和直接;到
五胡亂華至
唐代統一的幾百年間,再至
元代的華夷交位,加上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政權而不惜打壓文化藝術的表達自由,造成士人從政熱情的冷卻,繪畫創作轉而成為文人畫家抒發個人性情、抒寫胸臆的手段。因此,隱居、淡泊塵世的題材屢見不鮮,畫家在創作中側重強調對事物神韻的體悟與表達,以及文化修養的體現,致使宋元明繪畫創作中的諷刺意味更加隱諱。
後至
清末政權的腐敗及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浪潮,更促使“漫畫”(當時的叫法不一致,尚未被稱為漫畫)破天荒地鋪天蓋地而來。
古代漫畫意味
《
孔子家語》載:“
孔子觀乎
明堂,睹四門牖,有
堯、
舜之容,
桀、
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意為古代的人已懂得以繪畫為武器,揭惡揚善。
鄧拓先生認為,“以善惡對比為題材的繪畫,就可以認為是中國古代‘漫畫’的表現形式之一”。也就是說,以諷刺批判為目的的繪畫,早在
春秋時期就已初露端倪,它們正是中國漫畫的前身和奠基。
剛剛進入
封建社會的中國,階級分明,等級森嚴。漢代畫像石《
夏桀》的出現,可以看作是喻古諷今的例證。畫像上夏桀的殘暴形象與被欺辱的奴隸對比強烈,有力地揭露了古代奴隸制度的黑暗,同時也含勸諫當代統治者應施行仁政的意味。此外,誇張的表現手法也被大量運用到漢代陶俑、漫雕之中。
至
魏晉時期,封建社會制度進一步鞏固,這時期的繪畫作品往往運用諷刺、勸諫的手法宣揚封建道德標準和規範,與漫畫的諷喻特徵十分相近。例如魏晉
南北朝時
顧愷之的《
女史箴圖》便是一例。
盛唐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國歷史再一次進入了割據時代。在這個混亂、破壞的時期,上有
暴君,下有
酷吏,大小統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斷,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的發展劇變。尤其此時出現了
西蜀(分
前蜀,公元907─925年;
後蜀,公元934─965年)及
南唐(公元937─975年)兩個文化中心(
五代時戰爭頻仍,但南方戰禍較少,社會安定,加之西蜀、南唐君主皆雅好文學,精通音律,故此文化氣氛濃厚。)促使寫實畫及
山水畫均出現了嶄新的風格面貌。這時期的畫家們提倡忘卻名利,化去雜欲,充實自己的精神,將生命加以升華。而後蜀的石恪、
梁楷更以諷刺手法抒發胸中鬱郁之意,頗為接近漫畫的意味。
宋元的借古諷今
南宋時期,金兵入侵,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民眾抗金熱情高漲,而南宋朝廷卻懦弱無能,苟且偏安。這時的畫家唯有利用繪畫作品,以獨特的構思,借古人諷喻當時社會的政治狀況,抒發自己的政治意見和愛國之心。如
南宋畫家
李唐在南宋亡後,南渡
臨安(今
杭州),創作了許多作品,“意在
箴規”。如他的《
採薇圖》,表現的是《
史記.
伯夷列傳》中
伯夷、
叔齊在
武王滅商後,堅決不做周臣,寧死不食
周粟,避至
首陽山采野菜充飢的情景。李唐以此內容作畫,意在諷刺和抨擊屈膝變節的喪國之犬;《
晉文公復國圖》則表達了他矢志復國的強烈願望。由此可見,對時政進行隱晦、曲折的批評,用借古諷今的方式表達畫家的政治觀點,是南宋諷刺畫的一個明顯特徵。
元代繪畫的諷刺意味比之南宋直接,主要表現在元代作者敢於直面朝廷弊政,尖銳揭露社會的黑暗現實。如
元朝著名水利專家
任仁發所作的《
二馬圖》,用肥瘦不等的馬比喻
貪官和
清官,形象而生動地諷刺了“肥一己而瘠萬民”的
貪官污吏。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
蒙古出土的遼代雙系瓷罐上所繪的北宋官吏形象(《瓷畫官吏圖》),生動詼諧,卻充滿諷刺意味,讓人拍案叫絕、會心微笑,十足現代的漫畫表現手法。
明清的隱喻諷刺
明清時期,封建統治達到極致的程度。明朝的東西廠特務制度以及清朝大肆興起的
文字獄,均迫使民間畫家們對當時的社會現實不敢直接批判,也不敢大膽揭露其弊病。於是,有一些畫家選擇了較為含蓄的表現形式,用隱喻或比擬的手法表達他們對當時社會現實不滿的情緒。如出身於明代宗室的
清初八大山人,對於清代統治極為不滿,他以嘻笑怒罵的態度面對世情,因此筆下的花鳥木石及山水人物,都是變態、畸形的形象,藉以發泄內心的憤懣。由於他的特殊身份和不平衡心理,加上對
清朝統治的仇視,使他對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加以歪曲,雖然這並不全然正確,但他諷刺譏嘲的繪畫藝術卻具有創新的意義。他的《
牡丹孔雀》,
孔雀在前面看是張屏炫耀,背後卻露出難看的屁股,把阿諛逢迎的官僚們諷刺得入木三分。
此外,還有揚州八怪之一的羅兩峰,他的《
鬼趣圖》也是清朝時期具諷喻意味的代表作品。
還得一提的是,明憲宗曾畫過的《
一團和氣圖》,亦頗具漫畫的特點,但在主題上沒有諷刺意味,反而有歌頌漫畫的味道,頗為特別。
發展
中國漫畫的特色孕育於悠久而厚重的歷史,以及繪畫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至清末民初嶄露頭角。隨著報刊的出現,漫畫直觀的諷刺及對社會政權的辛辣批判內容,成為一種特殊的“武器”而發展為一獨立的畫種。
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
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政局動湯社會。恰逢19世紀末,歐洲
石印技術傳入中國,各政治派別為了宣傳各自的政治主張,紛紛運用石印,大量創辦報紙和畫報。這一時期,大批畫報和報紙大膽地反映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揭露
清政府的腐敗和暴行,而他們的宣傳手段並不止於文字及標語,更利用漫畫來表達救亡愛國的思想,如
上海的《俄事警聞》、《神州畫報》;
廣州的《
時事畫報》等報刊,就刊載了不少反列強侵略、反清政府封建統治的漫畫。這一大批諷喻時事、反封建、反列強入侵的漫畫迅猛發展,促使到了
辛亥革命前後,漫畫畫種便得以確立。
如果從清
光緒二十四年(1898)
謝纘泰的《
時局圖》和清
光緒二十六年(1900)
義和團的反帝漫畫算起,中國漫畫從獨立到發展,可說貫穿整個20世紀。其中又以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
分水嶺,19世紀末20世紀前期的漫畫發展,隨著1919年
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及1925年
五卅運動和1926年國共合作的重大歷史轉折,貫穿著一條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戰鬥主線,成就了三十年代那“雜文和漫畫的時代”高潮,同時為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作出很大貢獻;20世紀後期(即建國後50年代至90年代)的當代漫畫,繼承了先前的革命戰鬥傳統,隨著時代的變化及中國社會的命運而同步發展,渡過文革時期的漫畫災難(許多漫畫均被批判為“大毒草”,成為批鬥畫家的“罪證”),重新在社會功能、題材內容及形式風格等方面開拓新的視野。
總而言之,中國漫畫緊貼中國歷史時局及社會的變化,在中國由弱變強、由衰轉盛,並經歷翻天覆地的20世紀100年間起伏發展,已儼然構成了中國獨特的漫畫傳統及歷史。
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漫畫”的名稱還未被正式使用,多數仍被稱為“諷喻畫”、“寓意畫”等,但這並不影響漫畫的迅速發展和壯大。國際及國內的政治形勢是導致漫畫大規模發展並最終形成獨立畫種的根本原因。隨著列強的肆意侵入、清政府的崩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風起雲湧,中國社會的複雜混亂達致無以復加的地步。以針砭時弊為己任的漫畫,將矛頭對準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揭露了他們貪婪蠶食中國的醜惡面目。當然,現代印刷術的引進和套用,使報刊、畫報迅速興起,也為漫畫的創作和流傳提供了技術條件。
這時期的中國漫畫,與時事和現實生活緊緊相連,對社會政治形勢十分敏感。在反映急劇變動的社會現實的同時,漫畫利用自身的諷喻功能,喚起了民眾反帝救國的意識,並成為
民主革命運動中政治鬥爭和思想鬥爭的有力武器。《俄事警聞》、《時事畫報》等漫畫報刊作為這些漫畫的“
根據地”,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與較為隱晦的古代諷喻畫相比,清末民初的漫畫為了更清晰地表達宣傳內容,不僅多取材現實的重大社會問題,在藝術表現方面也通俗易懂,直白尖銳,讓人一目了然。即使是漫畫通常使用的比喻手法,也多採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作譬喻,使更多人能夠接受及理解。
在題材方面,由於社會動盪時期的多勢力、多派別的複雜情況,漫畫的選材十分廣泛。從揭露列強的侵略行逕到抨擊清政府的賣國;從諷刺官場的虛偽腐敗到針對民間的封建迷信,都有優秀的作品予以體現。如《時局全圖》、《看盡世人夢未醒》等漫畫便直指問題關鍵,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諷刺了部分民眾的麻木。
五四運動
隨著一項又一項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被欺壓已久的中國人民終不再忍氣吞聲,國內的反帝反封建情緒愈為高漲,終於在1919年促成了
五四運動的爆發。在愛國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時,這時期的漫畫緊密配合著革命運動,成為空前活躍的一種藝術形式。當時,除了湧現許多很有影響力的漫畫家(如
沈泊塵、
但杜宇)之外,革命民眾自發繪製的漫畫傳單也是五四時期漫畫的一種特殊形式,更是反帝反封建運動中有力的武器,將革命運動的點滴以及人們的所思所想形象地表達出來。
漫畫傳單中佳作頻頻,如《全國同志莫被日奴恥笑》,就是號召中國人民以“抵制日貨”為“救國利器”,將手握“密約”、“青島”旗子的東洋人打倒在地。而《請看高麗現時之慘狀》的漫畫傳單,則反映了被日軍欺壓的朝鮮人民慘遭屠殺活埋的場面,批判了日軍的血腥罪行。它們極為形象地說明,一旦中國淪為
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中國人民將面對與朝鮮同樣悲慘的境地,以此激勵全國人民反帝愛國的鬥爭決心,動員大家起來反抗日本侵略者。
1919年6月出版的《上海罷市實錄》一書中收有一幅漫畫傳單,圖中描繪了兩個凶神惡煞的持槍軍警押著一位被捕的示威遊行者,被捕者雖戴著手銬腳鐐,但仍然大義凜然,昂首高呼口號,毫不屈服。畫中的題詞寫道:“你看他鐵索郎當為的什麼?為的是救他的國。他的國家,豈不是我們的國家么?他肯為國受苦,我們應如何?”慷慨激昂的文字與畫面配合起來,給人極大的鼓動,煽動力極強。
這一批漫畫傳單的作者雖然不為人知,而且作品本身也很難通過印刷或出版保存下來,但它們無疑是構成中國漫畫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五四革命時期的漫畫傳單有具體的針對和戰鬥對象,充分顯示了漫畫藝術在以針砭諷刺為目的時的威力。
這一時期知名漫畫家的佳作也比比皆是,有沈泊塵的《工學商打倒曹、陸、章》、
馬星馳的《民氣一致之效果》等。此外,但杜宇創作的《國恥畫譜》是中國最早的漫畫家個人畫集。1918年,由沈泊塵創辦的《上海潑克》,是中國最早的專門漫畫刊物。
二十年代
緊接著,1925年五卅運動和1926年國共合作的重大歷史轉折,給文藝界注入了一支強心針,藝術家們的愛國革命熱情再一次被點燃。漫畫在文藝界發起的革命宣傳運動中充當前鋒,對帝國列強、封建軍閥進行諷刺和抨擊,成為20年代漫畫的主要內容。這一期間不但成立了最早的漫畫團體,也出現了一批漫畫大師,為30年代的漫畫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25年,震驚中外的
五卅慘案爆發後,民眾的愛國熱情廣被激發起來,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民眾自發組織起革命運動,形成了全國的反帝潮。文藝界的知識分子們也從傷感沉悶的情緒里振作起來,積極投入反帝愛國運動中。在轟轟烈烈的運動中,漫畫成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手中有力的宣傳工具和文化武器,以抨擊帝國主義、諷刺反動軍閥。它們被發於報刊或張貼於街市,極力激發了人民的革命鬥爭熱情。
1926年,國共合作,進行了
北伐戰爭,將反帝反封建軍閥的鬥爭推向新的高潮。文藝界的漫畫家紛紛穿上軍裝,在戰鬥中將漫畫的宣傳功能發揮到極致。
黃文農、
葉淺予、
魯少飛等人都投身到
北伐軍中,成為這時期漫畫創作的骨幹力量。同時,隨著豐子愷的《子愷漫畫》在《
文學周報》上刊出,中國正式開始廣為使用“漫畫”這一名稱。豐子愷以風格獨特、充滿仁愛之心及生活情趣的兒童漫畫、抒情漫畫受到人們的喜愛。
1927年,由
丁悚、
張光宇等人發起成立了上海漫畫會,是中國最早的漫畫團體。該會於1928年出版了《上海漫畫》周刊,團結和培養了一批漫畫家,在中國漫畫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三十年代
中國漫畫發展到30年代,出現了新的高潮,不但數量豐富,形式風格也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從1934年9月到1937年6月,短短兩年半的時間,僅上海就出版了約20種以漫畫為主的期刊,其中尤以《
時代漫畫》和《
漫畫生活》最有代表性。同時,第一屆全國漫畫展在1936年於上海順利開展,作者遍及全國,約有二百多人,這在當時可是個了不起的數字,為中國漫畫史寫下了重要的一頁。與此同時,
蘇區的革命根據地在反對國民黨軍事圍剿中,民眾性的漫畫宣傳活動亦非常活躍,十分突出。
30年代的中國,剛剛經歷了1927年的“
四一二政變”,白色恐怖籠罩全國。
國民黨右派以文化“圍剿”和軍事“圍剿”方式對付革命力量;與之相對,左翼運動的反文化“圍剿”及蘇區革命根據地的反軍事“圍剿”也隨之開展。1931年“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對中國的侵略變本加厲,在
東北成立了
偽滿洲國。
國難當頭,人民大眾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漫畫界人士紛紛以畫代筆,漫畫創作空前繁榮。1932年的
淞滬戰役引發愛國雜誌的群情激憤表達,已存在的刊物大量刊登批評國事的雜文和漫畫,新的刊物也紛紛創刊,因而,1933年和1944年被稱為“雜誌年”。由於日本侵略愈演愈烈,民眾對國家命運的重視使抒發個人觀點和活躍思想的雜文與漫畫受到普遍歡迎;這一時期又被稱為“雜文和漫畫的時代”。
這時期的上海,大批的漫畫刊物得以興辦。從1934年到1937年,僅上海一地就出現了19種漫畫刊物,如《
時代漫畫》、《
漫畫生活》、《獨立漫畫》、《
上海漫畫》、《漫畫界》等。許多漫畫家致力於創作反侵略反圍剿的漫畫,如
張諤、
蔡若虹的作品就極為鮮明。另外,漫畫集的出版在30年代也出現了高峰,據統計,已知的專集有20種以上。葉淺予編輯的《漫畫大觀》是當時的集大成之作。這本漫畫集共184幅作品,多為《上海漫畫》中發表過的作品,可以說是《上海漫畫》的縮寫本,是一個時期漫畫成績的總結。葉淺予創作的長篇連續漫畫《
王先生》和《小陳留京外史》在社會上影響也很大。而魯少飛主編的《時代漫畫》在團結漫畫家和培養漫畫新人方面也有突出貢獻。
在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艱苦
抗日戰爭中,漫畫不僅成為喚醒中國民眾奮起救國的
警世鐘,也間接成就了抗擊日本侵略的壯舉。
“七七蘆溝橋事變”後,在前方戰士與日本侵略者殊死抗爭之時,漫畫界的愛國人士也紛紛投身於救亡宣傳戰線,發揮漫畫的戰鬥性,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年8月,日軍進攻上海。作為漫畫運動的中心,上海漫畫家以抗日救國為旗幟,在漫畫家協會的領導下,成立了上海漫畫界救亡協會,開始出版會刊《救亡漫畫》。同時,漫畫救亡協會於8月底派出漫畫宣傳隊,奔赴各地開展工作。漫畫宣傳隊的主要成員有葉淺予、
張樂平、
特偉等人,他們從上海出發到
南京、
武漢、
長沙、
桂林、
重慶、
廣東、
西安等地,積極開展抗日救亡的漫畫宣傳活動。漫畫宣傳隊到達武漢之後,隸屬於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三廳領導,在
周恩來、
郭沫若的指導下工作。接著,繼《救亡漫畫》之後又出版了《
抗戰漫畫》。
1938年,武漢成立了全國漫畫作家協會戰時工作委員會(後改名為中華全國漫畫作家抗敵協會),制定並發表了《全國漫畫作家協會戰時工作大綱》,號召漫畫家利用一切形式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漫畫家為爭取抗戰救亡最後勝利,展開了一場漫畫戰。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漫畫創作者,在沒有印刷設備的情況下,用木刻代替;沒有報紙印發,就挨家挨戶送到百姓手中;人才短缺,就開辦培訓班,培養新的漫畫戰士;還編
畫報、辦
展覽、貼
宣傳畫等。
抗戰後期,漫畫宣傳工作受到當局的壓迫和限制,但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漫畫家們仍通過舉辦漫畫展覽揭露了“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黑暗現實,道出民眾的心聲。如葉淺予、
丁聰等人的八人漫畫聯展,以及張光宇的《
西遊漫記》、
廖冰兄的《
貓國春秋》等專題展覽。與此同時,解放區的
華君武、
吳耘等漫畫家也把筆尖指向日軍和消極抗戰的國民黨。
抗日漫畫作品明顯的特徵是:主題鮮明,一針見血,簡潔而醒目。這些漫畫與雜文一起,承擔起八年抗日戰爭時期民族民主革命宣傳、輿論的重要任務。
這一時期的漫畫配合解放戰爭,以地域為分界,形成了
解放區和
國民政府地區各有特色的漫畫作品。解放區的漫畫成為一種藝術武器,配合解放區的人民鬥爭。在極其艱苦的物質生活條件下,漫畫家仍創作出大量兼備民族特色及大眾化的優秀作品。如
蔡若虹的《苦從何來》、
張仃的《城頭變幻大王旗》等,還有政治諷刺畫家
華君武,他的主要作品有《
磨好刀再殺》、《在反革命的後台》等。在國民政府地區內,漫畫作品配合著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民主運動,體現了鮮明的主題。
主要活動於上海的米谷是當時頗具代表性的政治諷刺畫家,丁聰的《現實圖》也是
國內戰爭時期的重要作品。同時,
沈同衡領導的漫畫工學團與學生運動相結合,在上海巡迴展出了《春夢圖》、《
送葬曲》等漫畫。張樂平在這時創作的連環漫畫,勾勒了不平等社會中的人生百態,這套漫畫不但在當時很受歡迎,對後來的漫畫創作也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此外,在各地的學生運動中也出現了一批很有分量的漫畫宣傳品。
五十至七十年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終於成立,中國人民從此不必在戰亂中流離失所,可以安居樂業了。艱苦戰事的結束,使
50年代初期的漫畫創作出現了新的高潮。各地的漫畫家紛紛回到了家鄉,開始了新的漫畫事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人歡欣鼓舞,除了反美和歌頌類漫畫的蓬勃發展外,反映人民內部矛盾的漫畫也迅速興起,漫畫由原本主要揭露和批判敵人的內容,轉移至新增的以人民自省內容為主。一時間漫畫作品幾乎成為報刊不可缺少的部分。
1976年後,在“粉碎
四人幫”的鬥爭中,漫畫發揮了特有的戰鬥作用。隨後,
漫畫發展迅速,出現了嶄新局面。
新舊交替
1978年,
中國共產黨召開了
十一屆三中全會,文藝終有廣闊發展的空間,中國漫畫又進入了繁榮興盛的另一時期。這時期的漫畫作者,十分注意定位和自身任務,因此出現為數不少的歌頌漫畫,反映當代改革開放的進程和現代化建設,使漫畫在改革開放時代中,仍然保持著針砭時弊的輿論監督作用。此時,整個漫畫創作氣氛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1979 年,《
人民日報》漫畫增刊《
諷刺與幽默》創刊號,各地的漫畫報刊也相繼問世,同時各地紛紛成立了漫畫學會和研究會。1982年,第二屆全國漫畫展覽在與第一屆展覽相隔十幾年後得以舉辦。1984年,漫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參加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標誌著漫畫這一藝術形式在新時期的獨立和成熟。
此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中國大陸與
港澳、國外的漫畫交流逐年增多,在漫畫理論研究方面,也建樹頗豐,發展態勢愈見成熟、詳盡。
90年代以來,漫畫進入
多元化發展階段。除了固有的諷刺、歌頌功能外,還具有教育和知識認知作用,同時加強了漫畫的娛樂性和陶冶性情的功能;幽默漫畫、科學漫畫、
世象漫畫、廣告漫畫等都得以發展,也受到讀者的歡迎。此外,漫畫的取材範圍更加廣泛,開始從多方面、多角度開掘題材,不再局限於階級鬥爭,呈現出豐富多樣化的面貌。
21世紀
漫畫紮根於人民民眾,在生活中成長。社會的政治時事、人民的現實生活,都是漫畫得以存在的基礎。漫畫以政治時事、社會現象和現實生活為素材來源,並常選擇引起自己共鳴的事件,或針對某些現象產生不平之氣的題材進行創作。因此,漫畫家從注視社會和觀察生活中培養出敏銳的感受力和剖析現實的思想能力。
社會生活中的現象,無論是美好還是醜陋、正確還是謬誤,都隨時可見。漫畫對生活世象的表現,仿佛廣角鏡頭,其囊括的範圍比之攝影、雜文毫不遜色。漫畫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關心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民安康則被漫畫家視為首要職責。因此,對於時政和生活的種種現象,漫畫家總以畫筆代言語,抒寫自己的共鳴或不平鳴。當然,無論是什麼觀點,漫畫都首先以幽默為出發點,力求使人在笑中有所感悟。
對於共鳴,漫畫家的表述可能是熱情的歌頌、可能是溫馨的抒情;而對於不平鳴,漫畫家們不但進行辛辣的諷刺、也有嚴厲的抨擊和無情的揭露,以展露世象百態,表明立場。因此,鑒於內容題材各異,漫畫也分為眾多類型。如
新聞漫畫、諷刺漫畫、消閒漫畫、家庭漫畫、
肖像漫畫、抒情漫畫、科學漫畫、幽默漫畫、
兒童漫畫等。如果以篇幅長短分類,還有
單幅漫畫、連續漫畫和長篇連環漫畫之分。
特色特點
特點
中國的傳統漫畫內蘊十分豐富,由於中國特定的文化淵源和歷史背景,使中國漫畫別具一格,與西方的漫畫、卡通以及新興的動漫(Animation&Comic)形象均有區別。
首先,中國漫畫的大部分作品產生於近代變動不安的中國社會,嚴峻的民族危機使中國漫畫以直接的手法表達了爭取民主自由與和平的渴望。與此相應,多年的反侵略、反分裂戰爭使中國漫畫充滿戰鬥力和反抗性,它們自覺地承載著深重的救國救民責任。這與以娛樂為主的
卡通(Cartoon)、
動畫(
Animation)、
漫畫(Comic)在本質上已迥然不同。
其次,中國漫畫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善從中國文學中挖掘素材,借用典故和風俗習慣表現當前事物和現象;並引用其中的人物角色,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手法來表現,所以很易為讀者接受,就算文化水平參差不等的讀者,也容易領會。
再者,中國漫畫還多以中國獨有的傳統水墨技法創作,其特點是變幻無窮、意境悠遠,表現了中國繪畫藝術獨特的審美價值。
縱覽中國漫畫史,由古代漫雕(即具詼諧、幽默趣味的雕刻類作品)如漢代石刻畫像追源起,至清末民初的報刊諷畫,可說是經幾千年歷史沉澱而形成;在緊貼政治氣候的同時,也直接或間接記錄著當時的社會狀態和人民的生活態度,由此組成一部奇特的中國近代歷史圖解。
特色
中國的漫畫因為中國特定的文化淵源、歷史背景,與西方的漫畫、卡通以及新興的動漫形象有著本質的區別。
具獨特中國民族特色
中國漫畫的大部分作品產生於近代中國社會,嚴峻的民族危機現實使中國漫畫內容蘊涵著爭取民主自由與和平的渴望。與此相應,多年的反侵略反分裂戰爭使中國漫畫充滿戰鬥和反抗意味,它們自覺地承載著深重的救國救民責任。這是中國漫畫具備鮮明民族特性的原因之一。
其次在風格上,中國漫畫既體現了中國民族的風俗愛好和欣賞習慣,以及大眾的生活特點,尤其顧及了人民民眾的思想感情;亦愛從構思階段就採用中國人民熟悉的比喻、習語、諺語等民間藝術,力求通俗生動,言簡意賅。因此,構成中國漫畫更鮮明的民族特色。
糅合中西的漫畫風格
中國漫畫的眾多優秀作品中,又清晰可見糅合了西方漫畫表現形式的痕跡。30年代的漫畫主力張光宇曾致力於漫畫畫法的探索,他利用豐富而多門類的創作經驗,同時汲取
西方現代美術的特點,將
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的特色與西方各學派畫法雜糅起來,經過自己的琢磨、消化,形成裝飾畫法的漫畫風格。這種個性鮮明的裝飾畫法使張光宇成為中國漫畫裝飾畫派的開創者,也是中國現代派美術的探路者之一。受其影響,
張正宇的創作也充滿了裝飾風味,如他的《南海美人魚》、《桃園》、《火奴魯魯蠻舞》等,藝術手法十分大膽前衛。
胡考的《新鐘馗辟邪圖》也是中西畫法結合的一個突出典型,漫畫選用粗重的西方裝飾線條勾畫身體輪廓,造型卻選用中國傳統戲曲年畫的方法,富形式感。受德國諷刺漫畫家喬治.格羅斯(George Grosz)影響頗深的
蔡若虹,在創作上亦充分體現了中西畫法的結合。他與格羅斯的畫面調子和手法相似,但線條運用則具有個人風格。此外,受
西方繪畫影響的丁聰,也善於使用具有裝飾味道的線條進行細緻刻畫,使作品中西合璧,別具一格。
通俗易懂的象徵手法
中國漫畫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有象徵、比喻、誇張等。漫畫常以此突出描寫對象的特質,由此更形象、通俗地闡述主題,從而使主題更加深化。如
錢病鶴在《老猿百態》中巧妙利用“猿”與“袁”的同音比喻
袁世凱,既突出了袁世凱的滑稽可笑、詭計多端,又具有深刻的寓意。又如謝纘泰的《時局全圖》也恰如其分地以猛獸比喻列強來凸現各帝國主義的野心。
誇張亦是漫畫最突出的特點之一。誇張的目的在於把事物的某一基本特徵有意識地加以放大,以突出事物本質,使是非、美醜的對比更加鮮明;而誇張的對象,不僅僅局限於人物形象,還有內容和本質上的誇張。如華君武的《誤人青春》就讓小伙子滿臉鬍鬚,姑娘們滿頭白髮,揭露諷刺了會議空洞冗長的發言帶來的弊端。
劉慶濤的《第一步“診斷”》,畫了大夫不是首先給病人看病,卻是拿看牙齒的手電筒照病人的衣兜,看看帶錢了沒有,這種誇張表現既讓人發笑又諷刺味十足,同時又不會讓讀者感覺失真,恰當地揭示了事實的本質。
活用傳統藝術精粹
中國漫畫是多種藝術門類的綜合體,它既不同於傳統繪畫藝術,卻又深受中國傳統文學、戲曲的影響。
首先,中國漫畫除了套用國際通用的繪製材料和繪製技法之外,還結合了中國繪畫獨有的傳統水墨技法。而中國漫畫本與中國傳統繪畫一脈相承,重視以形寫神、傳神寫意和線條勾勒。它強調刻畫人物的精神狀態,在寫實的基礎上運用誇張手法,去捕捉人物精神,傳神地描繪。在中國傳統繪畫和民間年畫裡,詩與畫的契合往往使畫面表現意境深遠、韻味綿長。而詩畫配合也是中國漫畫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這種表現形式打破了畫面形象的局限,使表達的含義更深更廣,感染力更強。除給人以中國藝術品獨特的審美享受外,中國漫畫兼采了傳統繪畫的藝術表現方式,也使畫意更富韻味,涵義更凝練、深刻。
同時,中國漫畫的構圖也講究形式上的美感。在人物、道具、環境的安排、線條運用的疏密方面,都經過畫家的精心設計。
第二,中國漫畫亦善於從源遠流長的中國歷代文學中挖掘素材,引用格言、寓言、成語故事和戲曲內的人物角色、故事情節等,創造通俗易懂的共鳴感,借用典故和民俗來表現當前事物和現象,很容易為讀者所接受。就算是文化水平較低的讀者,也能夠領會其中的意義和幽默。
漫畫不講求晦澀難懂,因而讀解起來往往毫不費力。但通俗易懂的風格並不代表內容的膚淺和表達的有限,正相反,中國漫畫將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粹糅納於自身,加以提煉,形成了深入淺出的藝術效果。漫畫家吸取了傳統藝術的精華,結合自身的知識修養,掌握漫畫創作的基本規律,才創作出簡潔明了而寓意深刻的作品。
社會意義
在各種繪畫藝術當中,中國漫畫最能即時反映現實鬥爭,並有效動員和組織民眾。 正如米谷曾說:“由於客觀形勢的需要,上海的作家們已經鍛鍊成可以在一二小時內創作一幅漫畫的速度。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會議,甚至用電話聯繫,在二十四小時以內組織和收集起我們所需要的全部畫稿。”無論是反帝反封建運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還是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鬥爭中,漫畫創作都以批判形式有力地推動了各歷史時期的政治鬥爭。
建國後,在打倒“四人幫”的運動中,漫畫立即鋪天蓋地地表達立場。同時,中國漫畫對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反映也極為神速。它不但歌頌美好的新興事物,反映新人新氣象,還及時地提出現實中的沉渣泛起和社會弊病,並予以警示。
中國漫畫的社會意義還在於它的教育啟示功能。抗日戰爭爆發時,許多青年都因看到街上展示的抗敵漫畫或招募戰士的連環漫畫而自願參軍,成為前線有力的抗敵力量;也包括許多漫畫家本人,他們認為不能僅僅滿足於後方的繪畫,便紛紛投身於部隊,在前線戰鬥中以漫畫出一分力。建國後的漫畫創作,尤其是內部諷刺漫畫層出不窮的表現手法,都是漫畫教育功能的體現。
漫畫亦具體而形象地反映了中國各時期的社會生活和現實,對讀者來說,是認識和感受當時社會現象和人民心態的有效途徑。後世的讀者看了
張聿光、何劍士的漫畫,雖然無法再現清末民初的社會動態,但對當時封建階級的虛偽、軍閥勢力的專橫,民眾的不滿時政都會有形象的了解。
中國漫畫還具有社會的審美和娛樂功能。看豐子愷的抒情漫畫和兒童漫畫,充滿了詩意盎然的美,它們引導著讀者去理解和欣賞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漫畫家們不但歌頌讚揚美的、正面的事物,還以諷刺手法否定和抨擊醜惡的事物,從而表明自己追求美的立場和觀點,間接向讀者宣揚了美的訊息。
愛國愛民
中國的近現代歷史實是一部
戰爭史。在此起彼落的鬥爭和紛擾中成長的中國漫畫,始終堅持著一條主線,即愛國愛民的主題思想。
縱觀中國漫畫的歷史,始終貫穿著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的愛國主線。從義和團充滿反抗味的漫畫算起,中國漫畫愛國的主題思想從未改變。這些作品,有的表述直白,有的表達隱晦;有的歌頌讚揚,有的諷刺抨擊,林林總總異彩紛呈,但都為維護民族尊嚴、樹立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題而來。
清末民初的諷喻漫畫和義和團的宣傳漫畫,大膽抨擊了
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目的就是渴望迎來民主、公平、團結、自由的新社會;20、30年代對列強的諷刺和批判,是中國漫畫關心民族危亡,期望國家獨立自強的表現;抗日戰爭時期,反擊日軍的侵略、振興中華民族是中國漫畫堅持的使命和任務;解放戰爭中,對分裂勢力的反抗和批判,也是中國漫畫對於統一中國、實現人民和平生活的目標;建國後,中國漫畫堅持住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權利的立場,為新中國步入正軌貢獻力量;直到今天,中國漫畫仍然以頌揚美德善事、鞭笞社會弊病為主題。
在歷史的沿革中,中國漫畫中愛國愛民的主題從未被丟棄或偏離,它也是漫畫作者和愛國志士對中國前景的冀望。
五湖四海
從中國漫畫誕生以來,到解放後,中國的漫畫家有一共同特徵:自學出身。他們對於漫畫創作的熱愛是自發的,由於大多數早期漫畫家並沒有受過正規的美術訓練,因此,他們的創作經驗往往是在實踐中摸索得來的。但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業餘”漫畫家,他們在不懈的努力創作中,磨礪出一身好功夫。
由於漫畫具宣傳特性,因此漫畫創作者多具關心時事動態和善於思考的素質。漫畫的現實感和時間性也很強,為了保持抗爭和批判的功能,漫畫作者還必須隨著迅速發展的形勢學習,及時熟悉及掌握新情況。如
張光宇,雖然從小未能系統地學習繪畫知識,但在實踐中,他刻意吸取有關漫畫創作的經驗和技法,蓄成了深厚的傳統藝術修養;多而雜的工作經驗,使他對
京劇飾景、
中國繪畫、
書法、
繡像、
年畫、
鋼筆畫、香菸貼、
廣告畫、
月份牌無所不通。此外,他對國外現代繪畫的關注也造就了其獨特的裝飾畫風。這些龐雜、繁複的知識和經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作者有意識地長期探索、挖掘和思考積累而成的。因此,雖說業餘,實則對於腳踏實地的漫畫創作來說,這種精神已非常專業。
這些非學院出身的漫畫家大都勤奮不懈。如葉淺予的小速寫本就從不離身,走在路上,幹活時,他總習慣隨時掏出小本把感興趣的人物、景象畫下來。他的漫畫速寫之所以傳神,和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是分不開的;看《王先生》中對小市民階層的細膩和生動刻畫,便可見他日常功夫紮實的結果。
漫畫創作的想像力和構思也十分重要,但這兩種能力並不是憑空就能獲得。成功“業餘”漫畫家的絕妙構思和恰如其分的表達,都是注重日常積累、博採眾長的結果。
解放後,出身自美術學院的漫畫家,已擁有相對紮實的美術根基和理論知識,但學習前輩們的經驗和勤奮,仍是他們延續漫畫發展必要的基本素質。
政治脈搏
新聞漫畫,顧名思義,與文字新聞報導唇齒相依,與各時期的政治、時事緊密聯繫。新聞漫畫大多發表在新聞報刊上,就當時的
國際、國內時事發表評論,與新聞社論共通。但是作為漫畫的一種,與文字
新聞報導相比,新聞漫畫更具象,它遵循漫畫的創作規律,將新聞性、評議性和藝術性融於一體,因而比文字顯得更加形象生動,尖銳潑辣,寓評於“圖”,有著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聞漫畫對社會動向和時事的及時評論和報導,往往是新近發生的事實和尚未解決的熱門問題。如五四運動時期對各政治事件、革命運動、政策風雲的及時反映和描繪;在新中國時期反映社會弊端,緊抓當前問題的焦點等,都是熱衷新聞漫畫創作者的題材。由於新聞漫畫介於新聞報導與漫畫創作之間,關鍵是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諷刺和歌頌,所以並不必拘泥於新聞報導中的“五個W”(包括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做甚么(What),以及如何發生(How))。新聞漫畫不是新聞圖解,它以圖畫的方式傳達了對現實問題的理性分析,無論歌頌、批判、提倡還是反對某事,都保持了鮮明堅定的立場,是新聞陣地的政治脈搏。
新聞漫畫還具有漫畫和藝術特性。它既以圖示人,便要藉助於形象,運用誇張、變形、隱喻和含蓄等方法對新聞事實進行評議。同在報紙媒介上,與新聞評論、通訊等新聞體裁相比,新聞漫畫更具視覺優勢。它們突破一般新聞評論的說教面孔,運用辛辣的畫筆來描摹、闡釋社會生活中的事實和問題,使讀者在幽默歡愉中受到啟迪。一般的讀者喜歡這種有趣味的傳達方式,不但樂於接受,並在思考之後有所領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題和深層含義。
因此,新聞漫畫的藝術特性,不僅可以增強漫畫的生動性和感染力,並且令讀者放鬆情緒,開懷大笑,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所傳達的訊息和觀點,是十分有效的新聞傳播方式。
相關信息
漫畫先驅
丁悚,字慕琴,浙江
嘉善人。丁悚自幼學畫,在
西畫、
素描、
中國畫各方面都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清末時期,丁悚開始漫畫創作,內容多反映時局政治。五四時期,他的創作尤其活躍,如《豺狼當道》、《鎖上加封》、《中國最近之悲觀》等。他的代表作《民國九年六月里底上海人民》,描繪了在飢餓中掙扎的市民生活。他在畫中人的腹部,還專門畫有一支箭頭,以此點明平民們因飢餓而縮癟的肚皮。因後期專攻中國畫,丁悚的漫畫多以毛筆白描為主,簡潔而形象化。
五四運動之後,幾位漫畫的主要創作者相繼去世或轉業,而丁悚則主要致力於教學。作為和沈泊塵同時代的漫畫界前輩,丁悚對年輕的漫畫愛好者十分關心愛護,他的熱情好客也使年輕人們常得以聚集在其家中暢談漫畫。在他和張光宇的主持下,上海漫畫會於1928年成立,漫畫會的牌子就掛在他家門口。年長一些的丁悚自然成了漫畫會的老大,以他和張光宇為中心,團結了一批年輕而富激情的漫畫創作者。這些人當中,有的在後來漫畫繁榮的二、三十年代,成為了不可缺失的骨幹力量,如張正宇、葉淺予、魯少飛、黃文農、
王敦慶等。這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沒有工作,無法餬口,僅靠微薄的收入過活。然而,憑著對漫畫的熱愛,和“老大哥”丁悚、張光宇的幫助,使他們在漫畫創作道路上堅持下來。
倘若沒有丁悚的團結和組織,這批未來的漫畫大家們可能早已為生活所迫而各奔西東,各謀出路,這樣,不但沒有中國漫畫的發展,更不必提三十年代中國漫畫的輝煌“戰績”了。
沈泊塵(1889-1920),生於浙江
桐鄉。雖英年早逝,卻是民國初年和五四時期漫畫成就最為突出的一位漫畫家。據統計,他創作的漫畫達千幅以上。五四運動前後,沈泊塵抱病創作了著名的《工學商打倒曹、陸、章》,一掃清末民國中國漫畫中軟弱無力、任人宰割的中國民眾形象,讓人民巨大有力的拳頭出現在畫面上,完全壓倒了猥瑣的賣國賊,表現了勞動者蘊藏的強大力量。
作為一個極有影響力的漫畫家,沈泊塵的突出貢獻還在於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本專門的漫畫刊物──《上海潑克》。因“潑克”二字來自西洋文punch,即“詼諧善謔”之意,所以《上海潑克》又名《泊塵滑稽畫報》。這部專門的漫畫刊物於1918年9月創刊,但只出版了四期,就因創辦者沈泊塵的逝世停刊了,著實令人惋惜。此刊絕大多數作品都出自沈泊塵之手,他的漫畫始終圍繞著《上海潑克》創刊時提出的“三步責任”而創作。
但杜宇(1896-1972),名
繩武,字杜宇,自幼頗愛繪畫。除了創作出大量愛國漫畫,更在1919年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個人漫畫集《國恥畫譜》。這一漫畫集反映了作者面對當時民族危機、國家存亡和各種社會現象的政治態度和愛國之情,每一幅漫畫都體現著但杜宇以漫畫為武器抗爭的決心。
反擊日本侵略者和揭露漢奸賣國的漫畫,是《國恥畫譜》的一個重要內容。如《嗚呼魯民,嗚呼聖地》,畫著一個
山東人,戴著象徵日本的太陽枷鎖,揭露了日本對中國山東主權的控制;《引鬼入門》則揭露了親日派與日本侵略者的罪惡勾當;而《阿瞞請客,珍饈雜陳》則以大眾熟悉的奸臣
曹操故事和人物作比喻,揭露了
親日派的阿諛賣國醜相。
反映中國人民反帝愛國鬥爭的漫畫在《國恥畫譜》中也很多。如《貪食小犬,死不足惜》,畫著代表“政府”將青島送進比喻日本的小犬之口,而“抵制日貨”之手則捏住了小犬的脖子,不準其吞下,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日本帝國主義、政府和中國人民在對待青島問題上的複雜關係,簡潔明了又通俗易懂,將當時複雜的政治形勢,通過漫畫特有的藝術語言被深入淺出地表現出來。
此外,《國恥畫譜》除了諷刺漫畫,還收集了一些反映五四愛國運動報導的素描及速寫。如《女學生之追悼郭烈士》、《罷工後之上海》、《罷工後之上海江南船塢》等,都是當時民眾運動的真實寫照,這無疑是五四時期珍貴的美術資料。
《國恥畫譜》以其愛國正直的題材內容、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和生動形象的人物描繪,受到民眾的歡迎和喜愛。它鼓舞了民眾的愛國熱情,是這部漫畫專著的價值所在。
《子愷漫畫》的價值還在於它獨特的內容和風格。其中的漫畫,多取材於兒童意趣、生活情趣以及古詩新畫,可謂主題新穎獨特,手法別致。這本漫畫集出現的時期,正值五卅運動前夕,文藝界瀰漫著一片感傷苦悶情緒,美術界的作品大多脫離現實,庸俗不堪;而豐子愷攫取了許多生活中充滿情趣的點滴小事,表現人們熟悉而溫情的生活片斷和妙趣橫生的兒童稚趣,令讀者耳目一新,感到格外親切。因此,“抒情漫畫”這一畫派的開創者,豐子愷是當仁不讓了。如《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花生米不滿足》等,率真活潑,表現了兒童天真無邪的趣味;《買粽子》、《都市之春》則是平凡日常的社會生活描寫,但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情趣,就如
鄭振鐸的評價所說,這樣的作品使人看了“竟能暫忘了現實的苦悶生活。”這類漫畫,不但沁人心脾,還給人健康的感受。“古詩新畫”也是豐子愷獨樹一幟的漫畫類型。他的《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等畫借古詩詞表達自己的感受,畫的卻是現代人物形象,往往是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意境,富有獨創精神。
《子愷漫畫》富有濃郁的詩情畫意,又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意蘊,耐人尋味。豐子愷談到漫畫時說,“意義含蓄是漫畫的一個特點,一目了然的漫畫是沒有味道的。但含蓄決不是故意讓人看不懂,而是似暗實明,使人在思索之後有所領悟。”因此,他的畫雖蘊含哲理,卻又平易近人,為各年齡、各階層民眾所喜愛。
張光宇博採眾長、興趣廣泛,不但吸取了京劇、
民間藝術的精華,亦學習民間
木刻、
剪紙、古代圖案等,具備深厚的傳統藝術修養。同時,因生活在開放的大上海,張光宇還自覺地汲取了西洋現代美術的創作經驗,如德國
包浩斯(
Bauhaus)學派、
墨西哥壁畫、
德國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等,都對他影響頗深。張光宇融外來藝術於深厚的民族藝術修養中,使其漫畫在誇張之餘,還擁有獨特、具裝飾風味的藝術風格。無論是早期的《光宇諷刺畫集》,還是40年代創作的大型連環漫畫《西遊漫記》,都鮮明地體現出這種裝飾風格。因此,張光宇堪稱中國漫畫裝飾派的開創者。他的《西遊漫記》借鑑了古典名著《西遊記》的形式和角色,用60個連續彩色畫面對當權者的腐敗進行了抨擊。其中運用的畫法就是裝飾手法,色調濃重而協調,線條剛勁流暢,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是別具一格的精品。
然而張光宇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為整箇中國漫畫的發展和壯大做出的貢獻。對於上海漫畫會的成立,張光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熱心組織,愛護人才,為漫畫會提供物力財力,並創辦了大型彩色畫刊《上海漫畫》,為30年代的漫畫發展培養了骨幹力量。1934年,張光宇為了漫畫事業又創辦了《時代漫畫》。翌年,他放棄了優厚的工資待遇,脫離英美菸草公司,憑著一腔愛國之情創辦了由自己主編的《獨立漫畫》。
張光宇為中國漫畫的發展嘔心瀝血,深受同行和後輩的尊敬,因此,《上海漫畫》、《時代漫畫》等漫畫刊物的創刊號、紀念專號都特請他來設計。直到今天,張光宇仍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漫畫界的“老大哥”。
漫畫之最
最早的漫畫選集
1909年(即
宣統元年),上海的《時事報》報館編輯出版了一套《戊申全年畫報》,總計36冊。其中的第20冊叫做《寓意畫》,即今天所說的漫畫。這本漫畫集是截至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漫畫專集。書內作品的創作和發表時間約集中在1907至1908年之間,共八十多幅作品。著名的有《對內對外兩種面孔》、《今之所謂良臣》、《考察憲政》等。這本畫集積極宣傳愛國思想,並間接宣傳了民主自由思想。
最早的漫畫刊物
1918年9月,中國最早的漫畫刊物《上海潑克》在上海誕生。“潑克”來自英文字punch,意為“詼諧善謔”。因其創辦者為漫畫先驅沈泊塵,刊物又名《泊塵滑稽畫報》。此刊作風嚴肅,內容精煉,編排大方,從內容到形式都十分講究。其作品不但將矛頭對準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還大聲疾呼嚴禁鴉片煙,抨擊官僚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勾結危害國家及人民。這一漫畫專刊的問世,對於啟發中國民眾的覺醒,發展漫畫藝術、發揮漫畫威力,皆有重大意義。
最早的漫畫團體
1927年秋,上海的漫畫愛好者自發成立了一個漫畫會,以丁悚和張光宇為主要組織者,是中國第一個民間漫畫團體。漫畫會的最大貢獻是團結和培養了一批上海的漫畫人才,如魯少飛、葉淺予等;他們在其後的30年代和抗日戰爭時期的漫畫界起著統領作用,又辦起了更多的漫畫刊物,成為漫畫創作的中堅力量,為漫畫的繁榮做出了可貴的貢獻。漫畫會集結成員作品,出版叢書。1927年,《文農諷刺畫集》得以出版,成為中國漫畫史上的珍貴資料。1928年出版的《上海漫畫》周刊成為20年代卓有成效的漫畫刊物。
最早的漫畫展覽會
1936年11月4日,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開展了第一屆全國漫畫展覽會。漫畫展覽會的發起者是《時代漫畫》和《上海漫畫》的編輯,展覽得到全國各地和僑居海外的漫畫家的熱烈回應。參展的六百多幅漫畫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與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結合極為緊密。這次漫畫展,對中國漫畫史來說,是一次總結,也是一個開端。它為漫畫事業組織和團結了更多的漫畫作者,也為日後漫畫在戰鬥中發揮力量奠定了基礎。同時,全國漫畫家協會也由此得以成立。
最早的漫畫理論專述
1938年,劉枕青的《漫畫概論》問世,成為中國第一部專門探討漫畫理論的專著。該書就漫畫的起源、種類、功能、特點、發展概況等方面作了專述,還對漫像(即漫畫塑像創作)和畫法進行了示範講解。
知名漫畫
(中國漫畫,排名不分前後)
有妖氣漫畫系列:
80天拯救世界;
我的JJ不見了;
我不想說我是只雞;
打飯少年;
上班了沒?;
傻了吧記;
後宮日常;
萌學園-父上大人!;
知音漫客系列:
《御萌天下》作者:龍雨辰
《木之子》作者:墨曉菲
漫畫派對系列:
《平安智慧》
漫畫世界系列:
《我要成為漫畫家》
《森巴FAMILY》
《傻不傻不咖啡店》
《超賤日記》
雜誌
《中國漫畫》雜誌是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於1989年創刊的一本月刊雜誌。主要刊載諷刺、幽默漫畫。2011年6月起,天津人美出版社與天津北方動漫集團合作,《中國漫畫》雜誌改版,主要刊登新式中國原創連載故事漫畫,並由黑白印刷改為全彩印刷。
改版後連載作品包括:
撞見木蘭張三瘋張三瘋工作室
卿傾吾心 清池
噬靈 周智延
濟公傳奇神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