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馬圖》是元代畫家任仁發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畫馬二匹,肥馬骨壯膘滿,曳韁昂首,神氣十足。瘦馬骨瘦如柴,挽韁伸頸,疲憊不堪。作者將瘦、肥二馬喻為清官和貪官,通過藝術形象和作者自己的題跋,抨擊和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此圖用筆簡勁,二馬形象生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馬圖
- 作者:任仁發
- 創作年代:元代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規格:縱28.8cm,橫142.7cm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材質:絹本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形象,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畫面很簡單,畫幅前邊是一匹壯實、膘肥肉厚的花馬,昂首,踏著輕快的碎步,尾巴揚起飄動,顯得自在得意;隨在這匹馬後邊,則是一匹骨瘦如柴的馬,條條肋骨清晰可見,它低著頭,步履蹣跚,尾巴蜷縮著,顯出吃力疲憊的樣子。
作者自題:“予吏事之餘,偶圖肥瘠二馬,肥者骨骼權奇,縈一索而立峻坡,雖有厭飫芻豆之榮,寧無羊腸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剝落,齧枯草而立霜風。雖有終身擯斥之狀,而無晨馳夜秣之勞。甚矣哉,物情之不類也如此!世之士大夫,廉濫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國,不失其為廉,苟肥一己而瘠萬民,豈不貽污濫之恥歟!按圖索驥。得不愧於心乎?因題卷末,以俟識者。”
卷後另有元柯九思跋,並鈐“柯氏敬仲”、“蘊真齋”印二方,以及乾隆、嘉慶、宣統諸璽。
創作背景
元代時,在蒙漢兩個民族中,馬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工具,因而也是受人歡迎的形象。自古就流行的畫馬寓意之風,在元代變得更為普及。任仁發就在《二馬圖》中通過畫馬陳述了吏治主張。
藝術鑑賞
主題
如果光是單純從畫面來看,畫中描繪的只是兩匹馬,似乎不會感到這是一幅諷刺繪畫,但是結合畫幅後面作者自己的題記來看,其實它是對當時官場乃至社會的種種腐敗黑暗,提出了強烈的批評。只不過採用了隱喻、擬人的手法,曲折地表明畫家任仁發的態度和觀點。這大概也是畫家所處的時代所決定了的。
形象
由於肥瘦兩馬的機遇不同,處境有別,為了求異而不存同,所以作者沒有給予特定的景物和情節之聯繫。只是在畫面上平排並列,各占一方,以突出神態之對比,顯得格外醒目。
在馬的造型上,沿用宋代李公麟的白描法,用精細嚴謹的線條,準確地勾畫出完整的體態和某些關鍵性的結構,然後結合敷彩加以適當的渲染。特別是為了顯示筋骨以求其質,在處理手法上更為簡練。這和《出圉圖》卷那樣染重於勾是有區別的。如果和當時趙孟頫畫馬作比較,無論用筆用色,也都不那么柔和富麗。所以這本圖卷更接近於白描而有自己的格調。說到傳真寫實的功力,基本上達到了惟妙惟肖、生動自然的藝術要求。
為了區別兩馬的神情意態以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作者在形象塑造上有許多具體細節也是用對比手法精心加以處理的。例如肥馬昂胸挺肩,雙腿邁進,鬃尾搖拂,頗多動勢,顯得精力旺盛而富有玩樂情趣。再看瘦馬,俯首垂肩,起步不高,尾收鬃脫,無精打采,顯得疲勞睏乏而兼病態。此外,肥馬的胸前腹背,全用弧形線描,頗多力度而有彈性,顯得肌肉豐滿,皮毛光滑,加以彩斑暈染之裝飾意味,更給人以高華的感覺。相形之下,瘦馬多用曲線,處處隨筋骨而起伏,加以對肋條的著重勾描,突出了骨瘦如柴,再敷以棕色,也更顯得蒼老衰竭。
名家點評
當代書畫家陳振濂:任仁發《二馬圖》略去背景,只是為兩匹馬造像,他的實際目的應該與古代黃筌作《寫生珍禽圖》之類不分彼此。但他的畫題卻又體現出明確的主題意識:以刺貪斥濫的倫理功用為目標。因此,他幾乎是在綜合兩種完全不同的創作模式。
歷史傳承
該畫在《平生壯觀》、《石渠寶笈續編》等書著錄。
該畫曾經明代王詵、清內府收藏。1924年溥儀出宮時,曾將此圖悄悄帶出故宮,解放後由國家收回。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任仁發(1254—1327)字子明,一字子垚,號月山,青浦(今屬上海市)人。元代畫家、水利家,書學李北海,畫學李公麟。擅長人物畫,所畫人物筆墨蒼潤,生動傳神。他的繪畫作品主要有《二馬圖》、《出圉圍圖》、《張果見明皇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