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關係

中印關係

中印關係(Sino-Indianrelations),現代意義上指位於東亞中華民國及其繼任者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位於南亞印度共和國之間的關係,二國都是開發中國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和相鄰國家,其關係伴隨著衝突與合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印度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由於二國近2000公里的漫長邊界和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領土糾紛,最終導致1962年的邊境戰爭,之後關係冷淡;接著就是中、蘇對抗和印、蘇結盟。1976年二國恢復互派大使,雙邊關係逐步改善和發展。

11月13日,中國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邵元明副參謀長與印度國防秘書米特拉在北京共同主持中印第九次防務安全磋商。期間,雙方深入討論了中印兩國兩軍關係、邊境管控與邊防合作,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等問題。雙方一致同意,要堅持以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為指引,堅持“穩定邊防、增進互信、發展友誼、深化合作”的原則,推動兩軍關係向前發展,確認把兩國領導人在涉邊問題上的有關共識傳導落實到職能部門和一線部隊,確保中印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印關係
  • 外文名:Sino-Indianrelations
  • 建交時間:1950年
  • 性質:外交
交往史,漢代及以前,唐朝至近代,森巴戰爭,20世紀,21世紀,政治,貿易,其他方面,邊界,雙邊協定,

交往史

中、印二國均為世界文明古國,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有幾千年歷史。

漢代及以前

印度和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幾乎沒有政治接觸。但是,自1世紀起這兩個國家就已經進行了廣泛而密切的歷史文化聯繫,特別是伴隨著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中國的過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關係承擔著兩個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繫。
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和印度也有一定接觸。在古印度文學中出現了一個被稱為“Chinas”的民族,現在被認為就是在指中國人。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約公元前5世紀)中有著“China”的記錄,這可能是在指秦國,也就是之後的秦朝。孔雀帝國首相,曾在塔克西拉大學擔任過教授的考底利耶(公元前350-283年)在他的作品《政事論》即用“cina”詞頭將中國絲綢稱為“cinamsuka”(“cina”絲綢服裝)和“cinapatta”(“cina”絲束)。
在《史記》中,張騫(?-113BC)和司馬遷(145-90BC)使用了“身毒”來稱呼印度河流域地區(在現在巴基斯坦信德省)。這一詞應是來源於梵文中的“Sindhu”。當雲南在1世紀被漢朝吞併時,中國政府報告在那裡存在一個“身毒”社區。

唐朝至近代

在公元一世紀佛教開始從印度向中國傳輸後,許多印度的學者和僧人都前往中國,如早在401年,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中國,並將梵文佛經《修多羅》譯成中文;少林寺的創始人佛陀跋陀羅(約464-495年)和5世紀南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成為禪宗的創辦人少林寺第一位禪師。同時許多中國學者和僧侶也前往印度,如中國高僧法顯於402年,訪問印度並居住10年,之後他將許多梵文佛經譯成了中文,其《佛國記》成為中印友好交往史上一部極具歷史價值著作;玄奘(602-664)和義淨(635-713)。他們都曾在比哈爾邦那爛陀寺學習。7世紀玄奘於戒日王時期訪問印度,在他的作品《大唐西域記》中記錄了他前往印度的旅程,這後來啟發了明朝小說家吳承恩創作了他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
唐王朝和戒日
在公元7世紀,唐朝獲得了中國的絲綢之路和中亞的大部分控制權。王玄策作為一個外交代表團的代表被派遣到了印度北部,捲入了戒日王(590-647)死亡後的內戰之中。在使團的30名成員被篡位者殺害後,王玄策逃跑,並在盟國尼泊爾吐蕃的部隊陪同下返回。在他的軍隊幫助下,王玄策包圍並占領了首都,而他的副手蔣師仁抓住了篡位者並把他作為囚犯押送回唐朝(599-649)首都長安。
在8世紀,由印度天文學家和數學家阿耶波多(476-550)所編撰的天文正弦表,在唐朝被翻譯進公元718年編輯的天文學和數學書籍《開元占經》。《開元占經》由瞿曇悉達,一個祖上居於印度,在長安出生的天文學家和占星家編撰。他還因為將九曜概念翻譯入中國曆法而聞名。
明朝
鄭賀安置在卡利卡特的石碑(現代複製)
在印度喀拉拉邦柯枝市的傳統“中國漁網”。
從1405年到1433年,明朝政府贊助了中國艦隊一系列的七次遠征。永樂皇帝計畫用他們來樹立中國的形象,加強帝國對貿易的控制,並給印度洋周邊的外國人留下深刻印象。他還可能要延續傳統上中國接納外國人的朝貢制度
鄭和被任命率領一個龐大的艦隊探索這些地區。他規模最大的航程包括了超過317艘船和28000人,他最大的寶船超過126.73米長。航行期間,他訪問了許多印度王國和港口。在頭三次航行中,鄭和訪問了東南亞、印度和錫蘭。第四次遠征去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後來的探險則前往東非海岸,最遠到達了馬林迪,在現在的肯亞。縱觀他的旅行,鄭和大方地向所在國家的國王贈送絲綢、瓷器及其他他從中國帶來的貨物;作為回報,他收到了昂貴且不同尋常的禮物,包括來自非洲的斑馬長頸鹿——這些動物在明帝國的皇室動物園裡結束了它們剩下的日子。鄭和和他的團隊對當地的神祇和習俗表示了充分的尊重,並在錫蘭豎立起了一座紀念碑(加勒三語銘文),來紀念釋迦牟尼佛安拉,和毗濕奴

森巴戰爭

在18至19世紀,印度旁遮普地區的錫克教邦聯開始向它鄰近的土地擴張,它在1834年使拉達克成為了查謨邦的附屬國。在1841年,錫克教徒入侵西藏,並占領了部分西藏西部地區。中國軍隊在1841年12月擊敗了錫克教徒的部隊,並迫使它們從西藏撤出軍隊而進入拉達克圍困列城,在那裡中國軍隊轉而被錫克軍所打敗。此時,雙方都不希望將衝突延續,因為錫克教徒捲入了之後引發了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的和英國的衝突,而中國則正在和英屬東印度公司進行鴉片戰爭。中國人和錫克教徒在1842年9月簽署了條約,規定在對方國家的邊界不得有越軌或干擾的行為。

20世紀

在近現代如抗日戰爭時期,印度給予中國很多支持,1938年印度國會派遣醫療隊支援中國“抗戰”,其中的隊員柯棣華大夫病逝於中國;“抗戰”時期戰略物資運輸線——滇緬公路日軍切斷以後,隨後開闢的“駝峰航線”其始發地就在印度的阿薩姆邦。1942年,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對日作戰中戰事失利,孫立人部退入印度成為中國駐印軍,在重新組裝、訓練後成為經由緬甸反攻回國的前鋒部隊。
1947年印度獨立,194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建立,1950年印度即承認北京政權為中國政府,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同為泛社會主義陣營及新近建政的亞洲大國,中國和印度經歷了一段蜜月期,印度總理尼赫魯推廣了泰戈爾提出的“中印是親兄弟”口號(“Hindi-Chini bhai-bhai”)。
但在20世紀50年代末,中印之間的矛盾加劇,具體最劇烈的體現在了喜馬拉雅山脈東段中印邊界的糾紛,在1962年釀成戰爭。此糾紛的緣由來自20世紀初英屬印度時期。民國初期及其以前,中印早已形成了傳統習慣線。東段大體上沿喜馬拉雅山南麓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線而行,中段大體沿喜馬拉雅山分水嶺走向。1914年3月24日英屬印度當局與西藏地方當局劃定的“麥克馬洪線”將面積達9萬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劃歸英屬印度,但從未獲歷屆中國政府的承認,中國歷屆政府也拒絕這一條約;至1937年,印度官方地圖儘管以“麥克馬洪線”顯示其“邊界”,但註明“邊界未經標定”。印度獨立之前和獨立之初,中印邊境按傳統習慣線控制的格局從來沒有打破,之後印度將東段實際控制範圍從傳統習慣線逐步向北推進到“麥克馬洪線”附近。1950年代,印度趁中國國內問題大舉北進,於1959年在東段抵達其單方主張的“麥克馬洪線”,在西段不斷越過傳統習慣線並建立侵占據點;至1959年後,印度越過實際控制線繼續向前推進並在西段建立據點43處。1951年,印軍占領達旺並強迫西藏地方政府撤出,而達旺就是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出生地。到1953年印度全部控制藏南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後並建立行政區。1954年印度在侵占區設立“東北邊境特區”,1982年升為中央直轄區,1987年成立“阿魯納恰爾邦”。此外,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派系、領導權爭奪也加劇了中印之間的矛盾。1959年達賴喇嘛出走印度,更使中印關係進一步惡化。
兩國政府為尋求解決而過邊境地區領土爭端,早在1960年4月,當時的周恩來總理曾赴新德里印度總理尼赫魯會談,謀求和平解決爭端的辦法最終未果,導致引發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中印邊境分界之爭演變為“三線”之爭,1987年兩國在邊境發生一次邊境衝突並差點導致兩國再次開戰。以來中印之間圍繞邊界問題進行了10輪政府級談判,對緩和邊境的武裝對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戰爭之後,中印外交關係發生較大轉變,在冷戰期間,印度一直堅定地站在蘇聯陣營,與中蘇分裂之後的中國對立,而中國則與其宿敵巴基斯坦關係密切,並在冷戰後期與美國合作站在蘇聯及其盟友的對立面。雖然冷戰結束之後兩國關係回復友好,至今印度軍方內部仍將中國視作最大假想敵。

21世紀

2000年印度總統納拉亞南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標誌中印兩國外交關係的逐步升溫。
2002年中國總理朱鎔基回訪印度,主要談論經濟話題。
2003年6月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在對中國進行里程碑式的訪問,其後中印關係得到顯著提升。中國正式承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同時兩國開始著手解決邊界爭端。
2004年,兩國還計畫開放錫金的乃堆拉山口和Jelepla通道,這對雙方都有好處。2004是中印雙邊貿易的一個里程碑,雙方貿易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
2005年4月,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班加羅爾以推動中印兩國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在演講中,溫指出“合作就像兩座寶塔,一個硬體和一個軟體。中印合作起來,我們就能在世界上占據領導地位。”溫家寶表示21世紀將是“IT產業的亞洲世紀”。在這次高層訪問期間,還簽訂了幾項協定以加深兩國間的政治、文化和經濟關係。關於印度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件事,溫家寶起初似乎支持,但是在回國後又回到中立的位置。
2005年,南亞地區合作協會SAARC首腦會議中,中國被授予觀察員地位。當該地區的其他國家已經把中國視為SAARC的永久成員時,印度似乎不太情願。中印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尺度還基於他們的工業擴張對能源的要求,以及他們都願意在國外(非洲、中東以及中亞)油田進行投資以搶先保證資源。另一方面,這些投資必然面臨競爭(最近多個國際項目的石油競標已經證明了這點)。但在另一方面,一定程度的合作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他們在全球石油市場上都越來越面臨更強大的競爭者。這種合作在印度油氣部長艾亞爾2006年1月12日對北京的訪問時已經形成,艾亞爾簽訂了一份契約,計畫由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VL)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在有前景的項目上進行合作競標。這可能對雙方的國際關係有著重大影響。
2006年7月6日,中印重新開放乃堆拉山口,這是古代貿易路線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也是越過喜馬拉雅山脈的一個通道。兩國官員表示邊界貿易的重新開放將幫助緩和該地區的經濟孤立。
2007年5月,中國拒絕了一名來自阿魯納恰爾邦的印度行政官員的簽證申請。
2008年1月,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訪問中國,會見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並討論了貿易、商業、國防、軍事等雙邊議題。2008年7月,在第34屆日本G8峰會上,胡錦濤和辛格友好會見。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印度向地震受害者提供了幫助。2008年是中印雙邊貿易的一個里程碑,貿易額超過了370億美元。中印貿易額在2012年達到700億美元。
2009年中國海軍和印度海軍在索馬里海域一同執行一項反海盜任務。
2017年6月18日,印度與中國發生洞朗對峙事件,兩國關係開始惡化,中印關係或陷20年最低谷
並且印度不斷開始向邊境增兵:4萬印軍集結中印邊境 最近距中國僅500米

政治

中印有文字記載的交往始於公元前2世紀。中國高僧法顯和玄奘曾到印度求經,印度高僧達摩曾來華傳教並創立禪宗。抗日戰爭時期,印度國大黨派出援華醫療隊,柯棣華大夫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 1950年4月1日兩國建交。印度是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共同倡導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6年周恩來總理再次訪印。1960年,周總理訪印,就邊界問題同印度總理尼赫魯會談。1962年,中印發生邊界衝突,此後兩國關係冷淡。
1976年,兩國恢復互派大使,雙邊關係逐步改善和發展。1979年,印度外長瓦傑帕伊訪華。1981年,黃華副總理兼外長訪印。1984年雙方簽署貿易協定。1988年12月,印度總理拉·甘地訪華。雙方同意在邊界問題解決前,共同維護實控線地區的和平與安寧,同時努力改善和發展雙邊關係。決定成立邊界問題聯合工作小組和經貿、科技聯合小組。簽署科技和民航合作協定。
1991年,李鵬總理訪印,雙方簽署領事條約、恢復設領協定、恢復邊貿備忘錄和
和平利用外空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此後,印度總統、議長和國防部長等相繼訪華。中國駐孟買總領館和印度駐上海總領館恢復開館。
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訪華,兩國簽署保持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和平與安寧的協定、環境合作協定、廣播電視合作協定、增開邊貿點議定書。同年,全國政協李瑞環主席訪印。
1994年,印度副總統納拉亞南訪華。雙方簽署簡化簽證手續諒解備忘錄、兩國銀行合作諒解備忘錄。錢其琛副總理兼外長、遲浩田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分別訪印。199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喬石委員長訪印。
1996年,江澤民主席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印建交以來,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印。兩國領導人共同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合作夥伴關係,並就保持高層往來、推動經貿合作、加強在國際領域相互支持等達成廣泛共識。199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尉健行訪印。 1998年5月,印度進行核試,並以“中國威脅”為藉口對中國進行無端攻擊。中印關係嚴重受挫。1999年6月,印度外長賈斯萬特·辛格訪華。雙方確認中印關係發展的前提是互不視對方為威脅,基礎是兩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雙方願推動雙邊關係繼續恢復和改善。
2000年3月,中印舉行首輪安全對話。5月,印度總統納拉亞南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雙方就雙邊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地區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並達成許多共識。
2001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對印度進行正式友好訪問。7月,各國議會聯盟主席、印聯邦院副議長赫卜杜拉女士率議員、工商界人士組成的友好代表團訪華。9月,中印名人論壇首次會議在新德里舉行。
2002年1月,朱鎔基總理對印度進行正式訪問。雙方簽署包括旅遊、科技、水利、空間等領域的6個合作檔案,進一步推動中印關係全面發展。3月,印度外長辛格乘中印首航班機訪華。4月,中印外交部舉行首輪反恐磋商。6月,江澤民主席在阿拉木圖出席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峰會期間會見印度總理瓦傑帕伊。
2003年1月,印度人民院議長喬希對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4月,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訪華。5月,胡錦濤主席在出席聖彼得堡建市300周年慶典期間會見瓦傑帕伊總理。6月,瓦傑帕伊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雙方簽署<中印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確認發展長期建設性合作夥伴關係。印度在《宣言》中明確承認,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一部分。10月,溫家寶總理在印尼巴厘島出席中國-東協會議期間再次會見瓦傑帕伊總理。11月,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對印度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200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賀國強對印度進行友好訪問。3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曹剛川上將訪印。6月28日,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分別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創立50周年,與卡拉姆總統和辛格總理互致賀電。6月和7月,李肇星外長在出席亞洲合作對話東協地區論壇會議期間,兩次會見印度外長納特瓦爾·辛格。10月,唐家璇國務委員訪印。11月,陳至立國務委員訪印。11月30日,溫家寶總理在出席中國與東協領導人會議期間會見印度總理辛格。
2005年1月,中印舉行首次戰略對話。4月,溫家寶總理成功訪印,兩國簽署<中印聯合聲明>,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簽署《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的協定》。同月,胡錦濤主席在印尼出席亞非峰會期間會見印度總理辛格。7月,胡錦濤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峰會期間會見
印度外長納特瓦爾·辛格。9月,胡錦濤主席在紐約出席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期間會見印度總理辛格。10月,溫家寶總理在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四次會議期間會見印度外長納特瓦爾·辛格。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訪印。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訪印。12月,溫家寶總理在出席東協與中日韓等領導人會議期間會見印度總理辛格。 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1月,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與印度外秘薩仁山在北京舉行第二次中印戰略對話。4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何勇率中共代表團訪印。6月,胡錦濤主席在上海會見前來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的印度政府代表、石油與天然氣部長迪奧拉。7月,印度議會人民院議長查特吉訪華,雙方簽署<中國全國人大與印度人民院合作諒解備忘錄>。同月,胡錦濤主席在出席八國集團開發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期間,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印度總理辛格舉行中印俄三國領導人會晤。9月,李肇星外長在出席第61屆聯大會議期間,與印度國防部長慕克吉會晤。11月,胡錦濤主席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雙方發表《聯合宣言》,制定深化兩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十項戰略”,並簽署<投資促進和保護協定>等13份合作檔案。
2007年是“中印旅遊友好年”。1月,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率領中共代表團訪印。溫家寶總理與印度總理辛格在東亞峰會期間舉行會晤。2月,李肇星外長訪印並出席中印俄三國外長會晤。4月,李肇星外長赴印度新德里出席第14屆南盟峰會。5月,楊潔篪外長在德國漢堡出席第八屆亞歐外長會議期間會見印度外長慕克吉。6月,胡錦濤主席在出席八國集團開發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期間與印度總理辛格會晤。8月,溫家寶總理接受即將離任的印度報業托拉斯駐華記者約瑟夫獨家採訪。楊潔篪外長在出席東協地區論壇系列外長會期間會見印度外長慕克吉。9月,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忠禹率團訪印。唐家璇國務委員會見來華訪問的印度政府特使梅農。楊潔篪外長在出席第62屆聯大會議期間會見印度外長慕克吉。10月,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分別會見來華訪問的印度國大黨主席、團結進步聯盟主席索尼婭·甘地。楊潔篪外長在出席中俄印三國外長哈爾濱會晤期間會見印度外長慕克吉。11月,溫家寶總理在出席新加坡東亞峰會期間會見印度總理辛格。12月,全國人大中印友好小組主席、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賈志傑訪印,啟動中印議會定期交流機制。2008年1月,印度總理辛格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雙方發表了<中印關於二十一世紀的共同展望>,簽署傳統醫藥、植物檢疫、地質調查、國土資源等10份合作檔案。

貿易

印中貿易自2000年以後才獲得較快增長。雙邊貿易額從1991年僅有的2.65億美元,上升至2001年的35.96億美元。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期間,二國簽署<全面經貿合作五年規劃>,制定雙邊貿易額到2008年達到200億美元或更高的目標,到2006年雙邊貿易達到248.6億美元,提前實現預期目標,印度成為中國第15大貿易夥伴(按照經濟體排序),中國對印度出口145.8億美元,主要出口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膠及橡膠、陶瓷及玻璃製品等;自印度進口102.8億美元,主要進口鐵礦砂、鉻礦石、寶石及貴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目前雙方投資規模較小,僅限於部分領域,印在華投資256個項目實際投資1.72億美元,中國對印投資(非金融類)僅為1700萬美元。 中印貿易增長迅速。2007年雙邊貿易額386.5億美元,同比增長55.5%。目前,中國是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印度是中國第十大貿易夥伴。中國對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膠及橡膠、陶瓷及玻璃製品等。中國自印度主要進口商品有鐵礦砂、鉻礦石、寶石及貴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
中印已開設西藏普蘭—北阿肯德邦貢吉和西藏久巴—喜馬偕爾邦南加兩對邊貿點。2006年7月6日,兩國開通西藏仁青崗—錫金邦昌古邊貿市場。
中國在印度開展工程承包業務取得突破性進展。2006年,中國在印度新簽經濟合作契約金額32.98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1.34億美元。印度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場之一。
雙邊相互投資逐步擴大,截至2006年底,中國對印度投資(非金融類)1700萬美元。印度在華投資256個項目,契約額5.48億美元,實際投資1.72億美元。 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印期間,兩國簽署<全面經貿合作五年規劃>,同意就建立中印區域貿易安排的可行性進行研究,並制定雙邊貿易額到2008年達到200億美元或更高的目標。2006年3月,商務部長薄熙來訪印期間,雙方召開中印經貿科技聯委會第七次會議,確定落實《全面經貿合作五年規劃》的工作計畫,草簽<中印投資促進和保護協定>,啟動中印區域貿易安排聯合可行性研究。11月胡錦濤主席訪印期間,兩國簽署《關於促進和保護投資的協定》,同意2007年10月前完成中印區域貿易安排的可行性研究,制定雙邊貿易額到2010年達到400億美元的目標。2007年4月,印度商工部長卡邁勒·納特訪華。
中印貿易統計表(金額單位:萬美元)
進出口額 出口額 進口額 同比%
進出口出口進口
2001 359,623 189,627 169,997 23.4 21.5 25.6
2002 494,591 267,173 227,418 37.6 40.9 33.8
2003 759,508 334,359 425,150 53.6 25.2 87
2004 1,360,410 592,667767,743 79.1 77.3 80.6
2005 1,870,298 893,464 976,834 37.4 50.5 27.2
2006 2,486,084 1,458,241 1,027,843 32.9 63.2 5.2
2007 3,864,686 2,401,578 1,463,108 55.5 64.7 42.3

其他方面

兩國能源、農業、國防、科技等領域交往與合作進一步發展。2006年1月,印度石油與天然氣部長艾亞爾訪華。3月,農業部長杜青林率中國農業代表團訪印,雙方簽署<中印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5月,印度國防部長慕克吉訪華。雙方簽署<中印國防部防務領域交流與合作諒解備忘錄>。9月,印度科技部長卡皮爾·希巴爾訪華,兩國科技部簽署<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成立部長級中印科技合作指導委員會。5月,印度參委會主席、陸軍參謀長辛格上將訪華。8月,“中國-印度名人論壇”第六次會議在北京舉行。11月,首屆中印防務與安全磋商在北京舉行。12月,中印第二次財金對話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印首次陸軍聯合反恐訓練在昆明舉行。 兩國人文領域交流與合作發展迅速。2006年10月,印度青年與體育事務部秘書馬度卡·古普塔率印度青年百人團訪華。11月,全國青聯副主席爾肯江吐拉洪率中國青年百人團訪印。12月,印度文化旅遊部部長安碧卡·索妮訪華。“古代印度瑰寶展”在華舉行。2007年6月,印度青年與體育事務部部長馬尼·尚卡爾·艾亞爾率印度青年百人團訪華。同月,中國文化部長孫家正訪印,雙方簽署<文化交流2007-2009年度執行計畫>。中國駐印度旅遊辦事處在新德里成立。8月,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訪印。11月,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胡春華率中國青年代表團訪印。
2002年3月,中國開放印度為中國公民自費旅遊目的地國。12月,兩國旅遊部門簽署了關於中國公民組團赴印度旅遊實施方案諒解備忘錄。中印人員往來穩步上升,2007年互訪人數達53.2萬人次,其中印來華46.2萬人次。2007年是“中印旅遊友好年”。雙方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促進兩國旅遊往來。

邊界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從未正式劃定。 中印邊界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1914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炮製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認。1947年印度獨立後,繼承了英國對中國部分領土的侵占,並進一步蠶食中國領土,於1953年擴展到“麥線”。1954年,印度按其主張單方面在地圖上將中印“未定界”改畫為“已定界”。1959年,印度根據其改畫過的地圖線正式對中國提出領土要求。1960年4月,周恩來總理前往新德里與尼赫魯總理舉行會談,由於印度堅持無理立場,雙方未達成協定。隨後舉行的兩國官員會晤也無果而終。1962年10月,中印邊界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此後,兩國邊境地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基本保持平靜。
1987年2月,印度在非法侵占“麥線”以南的中國領土上建立所謂“阿魯納恰爾邦”。中方多次嚴正聲明,絕不承認非法的“麥線”和所謂的“阿邦”,並要求印度撤回所有越線設點的軍事人員。 1988年12月,印度總理拉·甘地訪華,雙方表示在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邊界問題辦法的同時,應積極發展其他方面的關係,努力創造有利於解決邊界問題的氣氛和條件。雙方同意建立關於邊界問題的副外長級聯合工作小組。
迄今,兩國副外長級邊界問題聯合工作小組已舉行15輪會談。雙方一致認為邊界問題不應成為兩國發展雙邊關係的障礙,而應通過和平談判加以解決。1993年,兩國政府簽署《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並成立專家小組,討論制定協定的實施辦法並取得一些積極進展。1996年11月底江澤民主席訪印期間,兩國政府簽署<關於在中印邊境實控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協定的簽署和實施有助於進一步維護中印邊境實控線地區的和平與安寧,為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創造良好的氣氛。
2003年6月,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華,雙方重申願通過平等協商,尋求公正合理以及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邊界問題的方案,在最終解決之前共同努力保持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致力於繼續執行為此目的簽署的有關協定。雙方同意各自任命特別代表,從兩國關係大局的政治角度出發,探討解決邊界問題的框架。經過雙方特別代表5次會晤,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印期間,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的協定》。2005年9月至今,雙方特別代表舉行6次會晤,重點探討解決邊界問題的框架。

雙邊協定

序號 協定(或條約) 簽署時間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和印度共和國外交部合作議定書 2007年9月5日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簡化簽證手續諒解備忘錄 2007年9月5日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旅遊合作協定 2007年9月5日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對所得避免</p> 雙重徵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 2007年9月5日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領事條約 2007年9月5日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外交部長會晤聯合公報 2007年2月15日 8 聯合宣言 2006年11月21日 8 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和印度共和國外交部長非正式會晤聯合公報 2005年6月3日 7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共和國聯合聲明 2005年4月11日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的宣言 2003年6月23日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在中印邊境實</p> 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 1996年11月29日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p> 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 1993年9月7日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貿易協定 1984年8月15日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文化合作協定 1988年5月28日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換文 1950年1月4日
序號 協定(或條約) 簽署時間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簡化簽證手續諒解備忘錄 2007年9月5日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旅遊合作協定 2007年9月5日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對所得避免</p> 雙重徵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 2007年9月5日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外交部長會晤聯合公報 2007年2月15日
8 聯合宣言 2006年11月21日
8 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和印度共和國外交部長非正式會晤聯合公報 2005年6月3日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在中印邊境實</p> 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 1996年11月29日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p> 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 1993年9月7日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貿易協定 1984年8月15日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文化合作協定 1988年5月28日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換文 1950年1月4日
雙重徵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
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
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