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棣華

柯棣華

柯棣華,印度人,著名醫生,國際主義戰士。1910年出生於印度孟買,1938年隨同印度援華醫療隊到中國協助抗日,先後在延安和華北抗日根據地服務,任八路軍醫院外科主治醫生、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

1942年12月9日凌晨,任八路軍醫院外科主治醫生、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的柯棣華因癲癇病發作在河北唐縣逝世,年僅32歲。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軼事,人物評價,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柯棣華原名德瓦卡納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Kwarkanath S. Kotnis 1910年10月10日 - 1942年12月9日),出生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紹拉浦爾市,家庭出身屬於較高的種姓,但由於兄弟姊妹共有8人,生活並不富裕。他的母親有殘疾,父親有民族解放思想,幼年時即隨同父親參加抵制英國貨的鬥爭。後來考入孟買著名的G.S.醫學院,因為參加反對英國殖民者的鬥爭,被迫輟學。又以頑強不屈的精神重新考學,終於於1936年從孟買助學醫學院畢業並考取英國皇家醫學院。
柯棣華柯棣華
二戰爆發後,他沒有去英國上學,參加了巴蘇大夫領導的一個五人援華醫療隊,於1938年到中國,為國民革命軍救助傷員,他感覺國軍並沒有全力抵抗日本侵略軍。於是在1939年2月前往延安,參加了八路軍醫療隊,在晉察冀邊區全力搶救和日本軍隊作戰的傷員,並以自己的身體試驗治療當時在邊區流行的傳染病。
1941年接替犧牲的白求恩大夫,成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院長。
1941年他和衛生學校的教員郭慶蘭結婚,婚後生有一子,由當時晉察冀邊區司令聶榮臻起名為柯印華。柯棣華於1942年7月7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由於癲癇病發作,在前線逝世,年僅32歲。
1949年將他和白求恩大夫安葬在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陵園中惟有的兩座雕像是他和白求恩大夫。

主要事跡

反抗日寇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槍聲,沉睡的中國覺醒了。中國軍民拿起武器,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印度國大黨領袖尼赫魯應中國紅軍總司令朱德的請求,決定派一支小型醫療隊到中國去,表示印度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這一決定,得到了印度社會各界的熱情支持和熱烈回響,僅報名參加援華醫療隊的醫務人員就有700多人。
1938年6月29日,這一天被孟買的居民命名為“中國日”。柯棣華在這一天申請並加入由他和愛德華、巴蘇華等5位醫生組成的赴華醫療隊。
1938年9月17日,印度援華醫療隊到達中國廣州,在廣州碼頭,他們受到了中國民眾的熱烈歡迎,並受到保衛中國同盟主席宋慶齡的迎接。
9月29日,醫療隊經長沙輾轉來到漢口,被中國紅十字會編為第15救護隊,先後在漢口、宜昌、重慶等地工作。
在重慶,醫療隊員們為了表達與中國休戚相關的決心,特意請中印文化協會主席譚雲山為他們每個人都起了一個中國名字。譚雲山提議:在他們每個人名字後面加上“華”字。於是,五位醫療隊員都有了他們的中國名字:愛德華、柯棣華、卓克華木克華巴蘇華。柯棣華的名字就是這時從原名柯棣尼斯改成的。
早在來中國之前,醫療隊就聽說八路軍與國民黨不同。因此,他們渴望到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去。剛到中國時,他們就向前來迎接他們的宋慶齡提出到華北前線工作的請求。到武漢後,他們又向周恩來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在重慶,他們又第3次向董必武提出了去延安的請求。
1939年1月16日,就在醫療隊獲得批准,準備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華不幸接到父親去世的訊息。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同志和其他幾位醫生勸他回國料理後事,他強忍悲痛說:“我的家庭確實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這裡千千萬萬無辜受難的人民更需要我。在我沒有實現我向印度國大黨所做的保證——至少在中國工作滿一年之前,我決不回印度。”
1939年11月4日開始,柯棣華和印度醫療隊的同伴們,出入槍林彈雨之中,走遍了晉東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數次通過敵人的封鎖線。在戰爭環境中,他們和抗日軍民一起,過著艱苦的生活,但他們沒有任何怨言,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餘次手術,診治了2000餘名傷病員。
百團大戰進入第二階段,晉察冀軍區進行淶水戰役時,柯棣華奉軍區司令部之命,出發去軍區的南線,負責陣地救護工作。在13天的戰鬥中,他接受了800餘名傷病員,其中施行手術的達558人。由於不斷地戰鬥,傷員也就不分晝夜陸續的後送,他3天3夜未曾睡覺,始終以最大的熱情,堅守崗位。
百團大戰後,巴蘇華大夫奉命返回延安,留在了延安,並於1943年3月取道回國。柯棣華則繼續留在白求恩學校和醫院工作。
參加八路軍
1941年1月,他“正式參加了八路軍”——被任命為晉察冀軍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仍然兼任白求恩衛生學校教員。此時,正是抗日根據地最艱苦、最危險的時候。
柯棣華與朱德合影柯棣華與朱德合影
1941年10月25日,柯棣華大夫與衛生學校教員郭慶蘭女士喜結良緣。
1942年8月23日郭慶蘭生了一個兒子,柯棣華親自接生。孩子的降生為這對夫婦和他們的朋友帶來了巨大的歡樂,柯棣華給他的中國兄弟八路軍衛生處軍醫李得奇寫信:“老弟:報告你一件喜事,郭慶蘭生了一個男孩。今天是第三天,他睜了睜眼睛觀察周圍。這孩子白皮膚,大眼睛,高鼻子,長睫毛,黑黑的兩道眉,長的樣子像我,但皮膚像郭慶蘭。取了我們兩人的優點,未取缺點。”
時任八路軍晉察冀邊區司令員、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的聶榮臻將軍親自為孩子起名為“柯印華”。“印”表示印度,“華”表示中國,這個名字寓意著中印將世代友好。
柯棣華曾說過:“這裡是白求恩工作過的地方,你們的學校也以白求恩的光榮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向他一樣,獻身反法西斯鬥爭的偉大事業,決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這是他的心聲,也是此後一切行動的最好的概括。
在晉察冀兩年多時間裡,他始終以白求恩為榜樣,工作上極端負責,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熱忱。他不僅從事醫療工作,還從事教學訓練,編寫講義,擔負著行政和政治工作。在敵人向根據地殘酷“掃蕩”的情況下,他和同志們經常沿著山谷峻岭,一邊作戰,一邊轉移,一邊護理傷病員。他以驚人的毅力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克服了一切艱險。他同民眾血肉相連,把為民眾服務看作自己的幸福。在敵人一次掃蕩中,他路過一個被日寇摧殘的村莊,聽到斷續的呻吟聲,就順聲查找,在一間殘破的房子裡,見到一個由於難產而生命垂危的婦女。他連忙找來游擊隊和擔架,把產婦送到一個臨時救護所,連夜為她做手術,挽救了母子的生命。正因為這樣,傷病員和民眾都敬愛他,親熱地稱他為“老柯”、“貼心大夫”和“黑媽媽”。
1942年7月,柯棣華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2年12月9日,柯棣華的癲癇病再一次發作,醫護人員雖全力搶救,也未能挽救他的生命。他沒有給他熱愛的戰友們留下一句話,沒有給他愛妻嬌兒留下一句話;但他全部工作,他的熱情,他的獻身精神,他的國際主義精神,將永遠激勵人們前進。

軼事

學習中文
1910年10月10日,柯棣華出生於印度孟買省的紹拉普爾村;1938年6月29日,他在孟買申請參加印度援華醫療隊;1942年12月9日,他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於河北省唐縣葛公村,時年32歲。
印度援華醫療隊合影,前右一為柯棣華。印度援華醫療隊合影,前右一為柯棣華。
柯棣華把最寶貴的青春,獻給了中國人民,至今已有70周年了。
1938年9月,柯棣華來到中國後,自廣州到重慶,從重慶至延安,又轉戰千里於1940年8月和巴思華一起來到河北省唐縣葛公村的晉察冀衛生學校。1940年9月,在百團大戰時他率一個醫療隊奔赴前線,10月返校。1940年底,晉察冀衛生學校附屬醫院改名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柯棣華被任命為第一任院長。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他努力學習做複雜的手術,從不熟練到熟練,繼而精益求精,先後拯救了許多瀕於死亡的傷員和老百姓;作為一名戰士,他為了學習打游擊而練習爬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關於柯棣華學習中文的故事。他在印度時除本民族語言馬拉地語、印地語外,還精通英語和德語。柯棣華來到中國後,為了了解中國革命以及方便與病人溝通,他非常勤奮地學習中文。他到中國待了1年就學會了日常漢語;2年就在晉察冀衛校的歡迎會上用簡單的中文致詞;3年能用漢語同當地人民隨意交談;4年已可閱讀報紙和看一般的中文,並撰寫了《外科各論》的講義。他掌握了中文後,除了能閱讀書報、能聽懂分析時事和介紹情況外,還能用漢語講課,和傷病員進行交流。
他利用一切時間、機會學習中文,碰到什麼問什麼,在手術間就問醫療器械名稱,喝茶時就記住“茶碗”,過年時見到老百姓門上貼的春聯也去研究。有一次,他看到春聯上有“吉人天相”的詞句,就去問身邊的同事是什麼意思。同事告訴他,這是天幫助好人的迷信思想,不料他後來在和同志們開玩笑的時候,竟能很恰當地作為諷刺意味的雙關語。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到晉察冀衛校曾指導過身邊一名15歲的警衛員王東平學文化。在柯棣華的悉心幫助下,王東平由大字不識,直到能寫常用的話語。
自我要求
柯棣華以八路軍一個普通戰士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革命,從不要求半點特殊。組織上分配給他的馬,行軍途中,他不是讓身體不好的同志騎,就是馱東西;分配給他稍大一點的房子,他總是騰出來收傷病員,自己往小屋裡搬。他經常穿帶補丁的衣服,而把發下的新衣新鞋省下來,給同志們穿。他把克服困難當作鍛鍊自己、改造思想的好機會。他常說:“我來是為了革命,不是為了享受。”在艱苦中,他總是樂觀、愉快地說:“我在此間雖然過著一種前所未有的生活,但我覺得我充滿了活力和愉快。我熱愛著中國,熱愛著正以無窮的威力摧毀法西斯暴行的英勇抗戰的軍民!”
在極其艱苦、緊張的戰爭條件下,柯棣華大夫不放過可以利用的每一刻鐘,勤奮學習,追求革命真理。他經常請老同志給他講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紅軍的光榮傳統。一九四二年七月,由於他的積極要求,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人物評價

毛主席評價
柯棣華是毛澤東盛讚的國際主義精神的代表。他是印度人,卻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在抗日烽火中,柯棣華來到八路軍中,把壯麗的青春年華乃至生命都獻給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1942年的冬天,12月9日,白求恩式的國際主義戰士柯棣華大夫,在華北抗日根據地逝世了。
他象一顆明亮的星,殞落在中國大地上。偉大領袖毛主席當時對柯棣華的逝世寄託無限哀思,給柯棣華以高度評價。在延安各界舉行的追悼會上,毛主席送了親筆輓詞:“印度友人柯棣華大夫遠道來華,援助抗日,在延安華北工作五年之久,醫治傷員,積勞病逝,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華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朱德評價
根據地的廣大軍民為柯棣華的逝世無限悲慟。朱德同志為柯棣華的陵墓題詞:“生長在恆河之濱,鬥爭在晉察冀,國際主義醫士之光,輝耀著中印兩大民族。”各根據地的廣大醫務工作者,掀起了一個“學習柯棣華作風”的運動……
柯棣華與朱德等人合影柯棣華與朱德等人合影
柯棣華——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鞠躬盡瘁的國際友人。
他的陵墓塑像,也同白求恩陵墓塑像一同並立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供後人永世瞻仰。

人物紀念

柯棣華紀念館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3月15日,柯棣華的墓被遷入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1976年,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建立了柯棣華紀念館。
柯棣華紀念館柯棣華紀念館
教育方面
石家莊柯棣華職業專修學院是一所以培養護士為骨幹專業的特色院校。學院成立於1992年5月,當時正值柯棣華大夫逝世50周年,為了永遠紀念這位為中國民族解放事業而獻身的國際友人,學校取名為石家莊柯棣華醫士學校。
抗戰紀念章
2015年9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30名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或其遺屬代表頒發了紀念章。獲頒紀念章的其中一位國際友人遺屬是印度友人柯棣華醫生的侄女蘇曼加拉·博卡。柯棣華曾隨同印度援華醫療隊到中國協助抗日,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