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族

世族

世族是指血脈相沿的家族,世代顯貴的家族,也指在南北朝時期重門閥,別於庶民,自成一特殊階級的縉紳之家的階級。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世族有春秋時期的晉國六卿趙氏韓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隋唐時期的五姓七望: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族
  • 概念:世代相沿的姓氏家族
  • 特徵:血脈相通
  • 屬性:家族
詞語解釋,基本解釋,史記典籍,相關背景,

詞語解釋

詞目:世族
拼音:shì zú

基本解釋

指世代相沿的家族 。

史記典籍

語本《左傳·隱公八年》:“官有世功,則有官族。”原謂先世有功之官族,後泛稱世家大族為世族。
列子·黃帝》:“ 子華 之門徒皆世族也。” 唐 韓愈《盧氏墓志銘》:“夫人本宗,世族之後。” 清 唐甄潛書·鮮君》:“博征都邑,世族貴家,其子孫鮮有賢者。”

相關背景

關隴貴族與門閥世族的區別
貴族最早起源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北魏孝文帝為了鞏固統治,制定了嚴格的士族制度,根據等級享受政治經濟特權,並由朝廷以法律形式規定,而北魏的士族大部分起源於關中隴西一帶,故史稱關隴貴族。其後經西魏、北周、隋,得到了逐步的發展。盛極一時的西魏八大柱國、十二大將軍就是關隴貴族的典型代表。西魏八大柱國分別為:宇文泰(西魏實際掌權者;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父親;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西魏文帝元寶炬長子,後被廢),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于謹獨孤信楊堅岳父,李淵外祖父),侯莫陳崇。其中,宇文泰為西魏太師,雖說是柱國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欣為西魏太子兼太傅,柱國實是掛名。實際上是為六柱國,李虎為西魏太尉,實際上是六大柱國之首。 六大柱國,各督二個大將軍,所以就有十二大將軍了。由於實為六大柱國之首的太尉李虎早死,宇文泰開始逐步架空八柱國,軍權下放至十二大將軍。西魏十二大將軍分別為:元贊,元育,元廓侯莫陳順宇文導達奚武李遠豆盧寧宇文貴賀蘭祥楊忠(楊堅之父),王雄。由於南北朝時北方尚武,貴族子弟交遊皆以武藝相夸相敬,所以北朝士族與南朝士族又有些許不同,南朝士族基本上都是文官,北朝士族則是出將入相。八大柱國、十二大將軍及其後代創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輝煌的歷史。唐朝史書說:“今之稱門閥者,鹹推八柱國家。當時榮盛,莫與為比。”
世族掌國直到貞觀中期才得以遏制。李世民汲取了西魏、北周、隋這三個短命王朝的經驗教訓,他採取了各種措施平衡朝中的政治勢力:首先形成以科舉制度門蔭制度和推薦制度並存的官員選拔制度,並形成以房玄齡為代表的山東士族,以魏徵馬周為代表的寒族,以蕭禹王珪為代表的南朝貴族,以及以宇文士及長孫無忌褚遂良為代表的關隴貴族為骨幹的領導集體,逐步降低關隴貴族在朝中的影響,以實現國家的穩定。
貞觀末年,伴隨著李世民身體的每況愈下,朝廷越來越倚重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這也就確定了未來高宗朝必然是以關隴貴族為核心。此二人自此以後權重朝野,大肆排除異己,擴大關隴貴族的權勢。長孫無忌與褚遂良相互配合,從永徽元年到永徽三年,在近三年的時間裡,先後把宇文節柳奭韓瑗來濟等關隴貴族官僚提拔為宰相,並迫使李績辭去了尚書左僕射的職務,讓他做一個掛名的宰相。隨著張行成高季輔在永徽四年先後去世,朝廷中重現了關隴貴族掌國的現象。
然而朝臣掌國畢竟是封建帝王所不能容忍的,而且長孫無忌褚遂良二人在高宗朝不知道收斂,引來很多仇恨。永徽六年,唐高宗欲廢王皇后而立武則天為後,長孫無忌等人堅決反對,這也就表明了與武則天的敵對關係,斷絕了武則天拉攏的可能。而同是託孤重臣的李績表現卻不同,高宗徵求他的意見,李績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僵局至此結束,高宗的主意已定。其實李績對於此事的表現未必就是其真實想法,這只是代表了朝臣中一般出身的大臣對長孫無忌集團的反抗,也使高宗和武則天看到了朝廷內外正在興起的一股新生力量。永徽六年十一月初一,由司空李績主持了冊立新皇后的典禮。長孫無忌被排除在廢立大事之外,表明關隴集團已經喪失了其在王朝政治中的核心地位。自此以後,關隴貴族集團撤出了中國歷史的舞台。
漢末社會中的世家大族,魏晉時稱為士族,影響很大,名士多出於這個階層,或者在政治上與這個階層結合在一起。曹操由於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說來不為名士所尊重,故而一再發布“唯才是舉”令,選用那些不齒於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但曹操不但沒有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標準,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曹操死後,曹丕 在尚未代漢稱帝之前,採納了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實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裡,中正採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末年名士品評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
西晉時雖仍襲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評定者家世的封爵與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選擇人才的作用,以致於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為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西晉規定高官顯爵者各按官品高下占有田地,並在全國範圍內以法令形式承認私家依附農民。雖然法令規定免除國家租稅、徭役的戶數,但在占有大量田地情況下,高官顯爵者必然擁有更多超過法令規定的從事勞動的依附人口。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礎上,後漢、曹魏以後世代高官而且世襲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擁有特殊優越地位,形成門閥士族
西晉亡後,在門閥士族的擁戴下,東晉王朝得以建立,但統治階級內部,存在著北人士族與南人士族、北人士族中的上層與下層、皇室司馬氏與僑姓大族、各大族之間、中央與地方(揚州與荊州)等錯綜複雜的矛盾。終東晉一朝,門閥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桓玄曾一度推翻司馬氏統治,自立為帝,後失敗被殺。南朝宋武帝劉裕從東晉門閥專政、王權弱小、方鎮割據的積弊中汲取教訓,努力加強皇權,因而南朝世家大族雖然在社會上經濟上的優越地位未變,不僅擁有大量田地,而且封山占水,實行莊園經濟,占有廣大田莊山澤和附屬於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但實際軍政實權大為削弱,政治權力主要已不在他們手中。南朝士庶之別非常嚴格,士族通過仕宦途徑和婚姻關係來維護門閥制度,形成封閉性集團。士族所居官都是被認為“清顯”的職位,一般不理政事。士族中又有高低階層之分,兩者之間一般也不通婚,低級士族擔任的某些官職,高級士族不屑擔任。侯景之亂使世家大族 遭受 沉重打擊 。 承聖三年 (554),西魏軍攻占江陵,俘衣冠士族數萬口,驅入長安為奴婢。這是對南方門閥士族的一次沉重打擊。在陳朝,無論僑姓士族或江南士族,不僅政治上早已無所作為,社會聲望和經濟地位也都一落千丈。
簡而言之,關隴貴族興起於北魏末年,憑藉著府兵制壟斷政治權力的政治軍事集團,興盛於西魏北周隋唐,衰敗於唐高宗初年的“廢王立武”事件中。而門閥士族興起於魏晉,憑藉著九品中正制壟斷政治權力的政治集團,興盛於魏晉南朝,衰敗於梁武帝末年的“侯景之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