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族莊園
- 屬性:世族
- 性質:莊園
- 歷史來源:春秋戰國
歷史來源,世族莊園經濟,莊園,
歷史來源
我國自春秋戰國私有土地制發生後,農民難堪生活重負而被迫出賣田地,富者承買兼併,所謂大地主,即由此而生。到了漢代,貧富階級,懸殊尤甚。《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載董仲舒語:“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此系學者周知之事。及至東漢,“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後漢書》卷四十九《仲長統傳》載《昌言·理亂》)由此可見,漢代地主經濟已表現出以農為本,兼事商貿之農商結合特徵。無疑,兩漢三國,處於以自然經濟為主體之地主封建社會,工商貿經濟有限,農業生產占主要地位,自不待言。吳之世族莊園經濟,故承漢之地主經濟特徵,但相比之下,顯然更為繁榮。這是因為:一、漢末戰亂,北方農村經濟破產,流民突增,購買力大減,造成工商貿業重創或崩潰。二、大量流民,逃往江南,以避戰禍。加之商業資本南下,投向土地。南下勞動力與資本的增加,伴隨著吳之世族莊園地主不斷“封固山澤”,拓墾土地,從而大力促進了其世族莊園經濟之發展……。
世族莊園經濟
所謂世族莊園經濟,即在封建制社會發展過程中從統治集團分化出來具有特殊社會身份和地位的世家大族地主,在私屬軍事武裝力量的監督下,將其購買、兼併、強占所獲得的大量私有化土地租佃給部曲和佃農耕種,從中收取實物地租,以農業經濟為主,結合一定比重的工商貿經濟活動的一種獨立自然經濟形態。它是在秦漢封建制社會於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損益變通的發展過程中逐步演化出來,並在三國時代初具雛形,進而在隋唐走向鼎盛的一種經濟形態。為了明確理解這一經濟形態,茲將三國時代世族莊園與國家莊園所具有的經濟特徵之異同點,表列如下:(省略)……由此顯而易見,兩種莊園經濟反映出的利益集團不同,前者為代表國家利益(即天子利益)的中央集權官僚地主集團,而後者為代表家族(摘自(摘自黃現璠撰《三國時代魏滅吳蜀之因初釋》,載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264-285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莊園
或稱莊田、莊墅、別業、別墅、莊、莊宅、私莊,是皇室或官僚地主、寺院所擁有的田產、宅舍,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單位。存在於南北朝隋唐兩宋乃至清代。也有稱之為莊園經濟的。它通過契約租佃,以無田客戶為主要勞力進行生產。莊園一般散布各處,各莊園地犬牙交錯,故多任千人、監莊、甲頭等管理莊園事務,園主一年之中僅作數次檢視、檢校、監割。宋代莊園除大量生產糧食外,也有一些側重或單一種植桑樹、茶樹、甘蔗、荔枝等經濟作物。清代的莊園名稱繁多,主要有皇室莊園、宗室莊園、旗官兵莊園、駐防莊園等。莊園名目下的土地數額甚大,嘉慶十七年( 1812 )莊園旗地達205419頃。這些土地大都是通過暴力手段圈占民田以及調撥官地。沒收罪犯田產,逼民投充等手段得來的。莊園田例禁買賣和典當。但盜買私典者時有發生。至清末,有不少官田實際上已轉化為私人所有。
(共366字)
[引用信息]趙德馨 主編.中國經濟史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第2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