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殘疾人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上海市殘疾人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1年7月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於《上海市殘疾人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市殘疾人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7月9日
  • 發布單位: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文字號:滬府辦發〔2021〕15號 
發布通知,規劃全文,內容解讀,

發布通知

滬府辦發〔2021〕15號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上海市殘疾人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上海市殘疾人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2021年7月9日

規劃全文

上海市殘疾人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為加快推進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殘疾人高品質生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和《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嚴格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要求,將殘疾人工作作為保障民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上海市殘疾人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基本完成。
  1.殘疾人基本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明顯增長,殘疾人參加基本醫療、基本養老保險政策覆蓋率100%。低保、低收入等困難殘疾人家庭實現應保盡保。與“十二五”期末相比,重殘無業人員生活補助標準增長超過70%。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惠及9萬餘人,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惠及22.2萬人,實現應補盡補。殘疾人家庭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6.6平方米,農村困難殘疾人存量危房改造全面完成。
  2.殘疾人公共服務質效逐步提升。為殘疾人提供精準康復服務,殘疾人康復服務有效率達93.3%。每年有3萬餘名重殘無業、老養殘、孤殘人員及殘疾兒童等享受養護服務。適齡殘疾學生享受免費基礎教育和助學資助,殘疾少年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城鎮殘疾人登記失業率降至4.5%以下,殘疾人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5%。1萬多個農村就業困難殘疾人家庭通過科技助殘和“基地+農戶”等形式實現就業增收。60項殘疾人政務服務接入“一網通辦”,其中28項實現“全市通辦”。殘疾人參與文化體育活動的比例年均超50%,街鎮(鄉)殘疾人體育健身點及無障礙電影放映點覆蓋率達到100%,街鎮(鄉)共設立252個無障礙電影放映點,每年惠及視力殘疾人2萬餘人次,為殘疾人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3.殘疾人權益保障工作不斷深化。先後發布實施貫徹《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關於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的實施意見。“為1000戶本市農村困難殘疾人進行家庭無障礙改造”“幫扶農村困難殘疾人勞動增收”“為本市2萬名聽力言語障礙殘疾人提供通信優惠套餐服務”等市政府實事項目高質量完成。政府網站全網無障礙改造率達到100%,近萬戶殘疾人家庭實現無障礙改造。全力實施“陽光信訪”工程,及時就地解決殘疾人民眾合理訴求。市、區、街鎮(鄉)三級殘疾人法律服務網路全覆蓋,殘疾人對法律服務滿意率超過90%。
  4.扶殘助殘社會環境持續最佳化。積極適應網路資訊時代發展,構建新媒體宣傳矩陣,社會關注量達26萬,公益微電影《有愛無礙》廣泛傳播,有效推動新媒體與殘疾人事業宣傳深度融合。宣傳推廣自強模範和助殘先進典型,激勵更多殘疾人自強不息、奉獻社會。殘疾人積極參與上海馬拉松、市民運動會等體育賽事,“愛在上海”殘健融合運動會(城市定向賽)等活動持續開展。市慈善基金會、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等慈善組織開展各類助醫、助學、助困活動。持續推進政府購買助殘服務,700多個助殘服務項目依託社會力量落地實施,吸引500餘個助殘服務機構參與項目供需對接。助殘志願服務工作納入全市志願服務總體規劃,湧現出“重度居家殘障人士關愛服務”“助聾關愛門診”“我是你的眼”“助盲出行”等一批助殘志願服務品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得到深化。
  同時,本市殘疾人事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社會救助的精細化程度還需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還需進一步提升,扶殘助殘的社會氛圍還需進一步營造,殘疾人就業質量不高、職業教育不充分、康復人才缺乏和托養資源不足以及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管理力度不夠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這些需要在“十四五”期間持續加大攻堅力度,逐步改進和解決。
  二、發展趨勢
  “十四五”時期,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將為殘疾人平等參與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帶來更加廣闊的空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必將為推進區域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擴大殘疾人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提供重大機遇。
  “十四五”時期,上海殘疾人事業處在創新發展的機遇期、服務保障的轉型期、治理能力的提升期、瓶頸突破的攻堅期,必須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把殘疾人事業發展作為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的重要抓手,按照國家和本市對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定位,充分體現國家對殘疾人工作的總體要求、主動融入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格局、積極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以殘疾人事業的發展進步,維護殘疾人生存權、健康權、發展權和參與權;以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為牽引,提升殘疾人服務與管理的現代化水平;以融合發展為重點,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體系,創造更加平等包容的社會環境,促進殘疾人充分實現平等參與共享,不斷增強殘疾人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把殘疾人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充分體現對殘疾人“格外關心、格外關注”,以“平等、參與、共享”為發展理念,積極順應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殘疾人事業發展上體現城市溫度。以推動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殘疾人民眾高品質生活為主題,以建設“底線民生”“基本民生”“質量民生”為主線,以加強殘疾人法治建設為保障,使殘疾人工作在公共服務供給、殘健融合發展等方面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全面提高殘疾人事業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廣泛地惠及廣大殘疾人民眾,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
  (二)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弱有眾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堅守民生底線。對殘疾人採取特殊幫扶政策,彌補殘疾人自身能力發展不足,消除社會歧視,讓黨和政府及全社會的關注傳遞到每一位殘疾人。
  2.保障基本、適度提標。積極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摸清殘疾人群體最為迫切的急難愁盼問題,確保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按照“普惠加特惠,一般加專項”的原則,滿足殘疾人多層次、多類別、個性化的需求。
  3.科技賦能、精準服務。充分套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加大惠殘助殘技術套用和成果轉化力度,推動殘疾人工作數位化轉型,實現困難殘疾人精準化識別全員額、殘疾人工作精細化管理全領域、社會助殘精確化實施全流程、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全覆蓋,讓殘疾人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快捷和高效。
  4.制度先行、依法治理。在國家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框架下,聚焦殘疾人事業發展制度建設,完善殘疾人工作制度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發展。強化殘疾人政策法規執行監督,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能力效能,促進殘疾人各項制度保障、福利舉措有效實施。
  5.共建共享、融合發展。保障殘疾人享有更多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和機會,構建社會助殘支持網路,發揮專業社會工作人才作用,倡導助人自助理念,大力宣傳殘疾人事業,濃厚助殘扶殘氛圍,讓殘疾人成為城市進步的建設者、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發展成果的共享者。
  (三)發展目標
  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到2025年,基本達到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相匹配的殘疾人事業發展水平,當好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領跑者,成為殘疾人共享城市高品質生活的新標桿。
  1.殘疾人事業制度體系不斷最佳化。將殘疾人事業發展全面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殘疾人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運行高效,殘疾人權益保障制度更加最佳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殘疾人事業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2.殘疾人民生福祉持續增進。殘疾人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與社會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基本生活、就業促進、醫療保障、精準救助、預防康復、融合教育等方面水平穩步提高。
  3.殘健融合的城市文化更加濃郁。無障礙城市建設快速推進,全社會助殘扶殘氛圍更加濃厚,關愛扶助殘疾人長效機制日益完善,殘疾人全方位感受到城市溫度,更加平等自信地融入社會。
上海市殘疾人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指標
  四、主要任務
  (一)著力提高殘疾人民生保障水平
  1.促進殘疾人及其家庭就業增收
  一是多途徑維護殘疾人就業權益。全面貫徹《殘疾人就業條例》,積極落實殘疾人分散按比例就業、集中就業制度,加大殘疾人自主創業、靈活就業扶持力度,健全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制,積極應對突發事件對殘疾人就業的影響。完善《上海市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徵收使用管理實施辦法》,督促各類用人單位嚴格履行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繳納等法律義務,將安置殘疾人就業情況依法納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台,列入用人單位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容;逐步提高超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用人單位的獎勵標準,將支持殘疾人就業、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等情況向社會公開。落實安置殘疾人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結合舉報投訴及相關部門的移送線索,堅持定期檢查與臨檢相結合,深化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勞動執法監察,切實維護殘疾人就業權益。
  二是多渠道促進殘疾人充分就業。發揮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推動殘疾人平等就業的示範性作用,全市各級政府殘工委成員單位率先安置殘疾人就業達到規定比例。鼓勵醫療康復機構吸納盲人醫療按摩人員就業。實現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區域全覆蓋。加大對殘疾人創業的專業指導,搭建殘疾人靈活就業載體,鼓勵殘疾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居家就業。做大做強殘疾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多措並舉幫扶殘疾人實現勞動增收。到2025年,市級扶殘涉農示範基地達到20個。
  三是多形式推進殘疾人就業服務。加大殘疾人技能培訓力度,加強適合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項目的開發和實訓基地的建設;依託世界技能大賽等平台,開展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和展示活動;以線上培訓為載體,鼓勵殘疾人參加適合其就業創業的職業技能培訓。培育20名殘疾人創業領軍人才,推動殘疾人創業帶動就業。發揮殘疾人就業見習基地、創業孵化基地等輻射帶動效應,最佳化政策、集聚資源,切實幫助更多的殘疾人提高就業能力。開展殘疾人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實施精準化就業幫扶服務。加強就業服務標準化建設,建立殘疾人就業服務平台,統一服務內容、服務流程、服務形式。在同等條件下,鼓勵優先採購扶殘涉農基地的農產品等符合政府採購標準的產品,減少流通環節、暢通供銷渠道。加大對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扶持力度,逐步提高補貼標準。鼓勵殘疾人自主創業、靈活就業,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等補貼。
  2.強化殘疾人社會保障
  一是健全殘疾人社會救助體制機制。構建以最低生活保障、重殘無業生活補助為基礎,醫療救助為補充的殘疾人社會救助體制機制。健全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設立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清單。完善“一人一檔”精準幫扶工作機制,健全因病致貧、支出型貧困等困難殘疾人家庭臨時幫扶機制,逐步提高困難精神殘疾人服藥補貼標準。建立困難殘疾人精準幫扶資源共享平台,確保各類社會救助保障待遇殘疾人應保盡保,確保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目標人群100%覆蓋。加大資金保障力度,精準有效施策,困難殘疾人精準幫扶質量顯著提升。
  二是完善殘疾人社會福利制度。根據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殘疾人補貼類社會福利政策標準適時調整。最佳化殘疾人信息消費、交通出行、家庭無障礙改造等幫扶制度,繼續實施殘疾人交通補貼、盲人憑有效證件免費乘坐市內公共運輸政策。落實傷殘軍人、傷殘民警標準與殘疾分類分級標準銜接,幫助傷殘軍人、傷殘民警優先享有普惠性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鼓勵公園、旅遊景區、文化體育場館向殘疾人免費或優惠開放。對弱監護、無監護等缺乏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殘疾人,探索建立財產信託制度。
  三是確保殘疾人普遍享有社會保險。為符合條件的困難殘疾人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費。將符合條件的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引導商業保險機構對殘疾人實施優惠保險費率,鼓勵開發適合殘疾人的補充養老、補充醫療等商業保險產品。
  3.完善殘疾人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權益保障
  在制定和實施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時,考慮殘疾人群體的特殊應急需求。新聞發布會通過網路直播發布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信息時,具備條件的,配備手語翻譯或字幕。最佳化應急場所的無障礙環境,設定語音、字幕等信息提示裝置。建立手語翻譯人員應急志願隊伍,推進線上手語翻譯視頻套用。引導研發適用於殘疾人的專業救援設備、配置適合殘疾人使用的防災減災設施、創編適合殘疾人的應急科普讀物和影音製品。
  (二)著力改善殘疾人融合發展條件
  1.增強殘疾預防和康復服務能力
  一是強化殘疾預防。積極貫徹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畫,推廣殘疾預防綜合試驗區試點經驗,增強市民殘疾預防意識。堅持普遍預防與重點防控相結合,開展以社區和家庭為基礎、以一級預防為重點的三級殘疾預防工作。優先落實兒童健康行動計畫,加強出生缺陷預防干預,織密產前診斷(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網路,完善疑似殘疾兒童的診斷、轉介及康復需求支持服務體系。關注心理健康,積極開展殘疾人群體心理健康教育,持續提升殘疾人群體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提升康復服務水平。增加康復服務供給,建成市級特殊兒童康復中心,為殘疾兒童提供以教育康復為主、醫教結合為特色的全面康復服務。推進基本康復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依託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康復機構,健全殘疾人康復三級網路體系,完善雙向轉診制度。發揮上海市養志康復醫院規模效應和技術優勢,為殘疾人提供更加優質的康復服務。圍繞殘疾兒童、精神障礙患者等重點人群,優先開展殘疾兒童康復服務、提高救助標準,擴大精神障礙患者免費服藥目錄範圍,實施精準康復。堅持康復服務優質資源上聯下沉,積極推進社區康復工作,以各類社區健康服務機構為平台,完善殘疾預防和康復體系。逐步拓展殘疾人健康管理覆蓋範圍,由簽約家庭醫生為殘疾人提供健康諮詢、醫療康復、心理干預、代配藥等方面的服務。做到家庭醫生服務願簽盡簽,做實康復輔助器具服務社,做優日間照料服務,做細社區健康管理服務。
  三是推廣殘疾人綜合照護服務。最佳化居家、社區、機構相銜接的專業化照護服務機制,推動殘疾人照護服務設施布局全覆蓋、成體系、均衡化。適時調整照護服務內容和補貼標準,為低保、低收入困難家庭中的重度殘疾人提供兜底性長期照護服務保障。促進殘疾人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健康服務、輔助器具等照護服務業全面發展。制定相關服務管理規範及機構扶持政策。試點開展無法互相照料的老年人與其成年殘疾子女等老養殘家庭共同入住公益性福利機構。加強市、區和部門協同,統籌全市重殘養護機構總體布局,研究推進重殘養護和養老服務設施共建共享。新增2000張重殘養護床位,努力實現對18周歲以上不滿60周歲的重殘無業人員特別是重度精神和智力殘疾人“應養盡養”。
  四是強化康復輔助器具服務。加強殘疾人輔助器具服務供給,最佳化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服務流程,動態調整康復輔助器具產品目錄清單。鼓勵科研機構、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輔助器具研發、生產、推廣與套用,推動市場良性發展。推進康復輔具進機構、到社區、入家庭,為5000戶符合條件的重度殘疾人和一戶多殘的殘疾人家庭提供輔助器具組合適配。加強康復輔具工程專業人員規範化培訓,每千名持證殘疾人配備2名輔助器具工程專業人員。搭建康復輔具國內外交流平台,支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辦康復輔助器具博覽會、展覽會,為殘疾人提供新穎、先進、實用的輔具產品信息及服務。
  2.推進殘疾人特殊教育融合發展
  一是構建完備的融合教育體系。堅持政府為主導,學校為主體,社區為依託,積極推進社會力量參與殘疾人教育事業,形成政府、社會多方支持,覆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的殘疾人融合教育體系。堅持普通教育優先,將殘疾學生的教育最大限度地融入普通教育。在幼稚園、中國小教育中,對幼兒、學生加強關愛、尊重殘疾人的教育和引導。健全殘疾人特殊教育評價評估體系,將融合教育內容作為核心指標,形成定期反饋機制。推進教育部門、衛生健康部門、殘聯組織以及社區聯動,實現融合教育“一人一檔”。各級招生考試機構為殘疾學生參加各類招生考試提供合理便利,落實好殘疾學生在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的支持保障措施。
  二是提升特殊教育融合質量。制定特殊教育發展行動計畫。確保基礎教育階段符合條件的殘疾兒童少年入學入園,確保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鞏固率不低於社會平均水平,實現殘疾學生評估評價全覆蓋。著重發展以職業教育為重點的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根據人力資源市場的實際需要,完善適合殘疾人的職業教育專業設定,整合職業教育資源,擴大殘疾人就讀專業的選擇面,讓殘疾人學生更加便捷地實現跨區自由選擇職業教育機構。積極探索設定面向智力殘疾學生、多重殘疾學生的職業教育課程,提升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有效性。開展形式多樣的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培訓,鼓勵職業教育機構與用人單位共建實習實驗基地,建立對口錄用機制,提高殘疾學生就業率。支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通過隨班就讀、特教班等融合教育形式擴大招收殘疾學生規模。實現高中教育階段殘疾學生入學率達到75%以上。探索加強針對孤獨症兒童少年的教育訓練研究與資源開發。
  三是加強融合教育保障。最佳化特殊教育資源配置,科學推進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布局,促進普通教育、特殊教育機構統籌協調發展。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繼續提高特殊教育師生比,開展隨班就讀的學校均配備專職特殊教育教師。特殊教育教師享受國家規定的特殊教育津貼,在績效考核、職稱評定、優秀教師評選中給予適當傾斜。特殊教育學校和開展特殊教育的普通學校配備康復設施設備、輔助器具、圖書館多媒體設施,創設多樣化閱讀環境,加快推進學校無障礙環境建設,滿足殘疾學生多樣化融合學習需求。
  3.提升殘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品質
  一是深入宣傳現代新型殘疾人觀。弘揚人道主義思想、中華傳統美德和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的現代文明理念,將扶殘助殘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加強輿論宣傳的引導和監督,消除基於殘疾的歧視,營造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社會環境。鼓勵殘疾人自尊自愛,主動融入社會。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新聞傳播媒介,宣傳殘疾人事業,講好殘疾人故事。在新聞媒體及公共服務場所和公共運輸工具等公益宣傳陣地,刊播宣傳殘疾人事業公益廣告。通過各類表彰宣傳活動,激勵殘疾人自強自立、融入社會、參與發展。
  二是擴大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把殘疾人公共文化服務納入總體發展規劃。普及公共圖書館有聲讀物,市、區兩級公共圖書館和有條件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配備盲文書籍和有聲讀物,提供無障礙閱讀服務。鼓勵電視台新聞欄目、公眾性新聞發布會配備手語翻譯,在新聞、教育等電視頻道新增2檔欄目配備手語翻譯。開發“線上線下文化”服務產品,建好用好“文化進社區”“文化進家庭”等基層文化服務平台,為殘疾人文化活動提供場地、設施設備等便利條件,推進殘疾人社區文化建設,打造殘疾人社區文化圈。五年內,“文化進社區”活動實現全覆蓋,殘疾人文體活動參與率達到60%。鼓勵殘疾人參加市民文化節、上海旅遊節、上海電影節等文化節慶活動,推薦優秀作品參加展示。到2025年,市級殘疾人文化創意基地達到16個以上。
  三是實施殘疾人文化體育精品工程。助力“上海文化”品牌建設,打造富有現代特徵、國際化大都市特色、新時代殘疾人工作特點的“陽光”系列殘疾人文化藝術精品。打造“陽光無障礙電影”,鼓勵社區、街鎮和影院共同做好無障礙電影放映工作,引導電影製片方製作無障礙電影。打造“陽光藝術”,加強團隊建設,積極培養殘疾人藝術人才,鼓勵舞蹈、聲樂、器樂、書法、繪畫等各類藝術家與殘疾人結對授業,提升殘疾人藝術團影響力。打造“陽光閱讀”,提供閱讀資源,鼓勵殘疾人參加閱讀,組織開展閱讀指導、讀書交流、演講誦讀、圖書互換共享等活動,擴大參與率和覆蓋面。打造“陽光健身”,開發培育“殘健融合”民眾體育項目,鼓勵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建設,帶動更多殘疾人強健體魄。
  四是持續促進殘疾人民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調發展。將殘疾人體育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鼓勵開展各類“殘健融合”民眾體育活動,增設適合殘疾人特點的體育運動場館、健身點和健身設施,為殘疾人在社區參加體育活動提供便利。創編、推廣殘疾人民眾體育項目,推動殘疾人體育進社區、進家庭。擴大殘疾人體質監測範圍,豐富體質監測數據樣本,為殘疾人體育健身提供科學指導,殘疾人體質監測人數比例達到10%以上。推進各類別殘疾人體育運動均衡發展。健全殘疾人專業運動員隊伍培養和保障體系,為殘疾人參加國際、國內各項體育賽事創造條件。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則,建設綜合性殘疾人體育設施,優先考慮依託現有體育訓練場館改造,科學布局殘疾人競技體育項目,滿足殘疾人運動員更高質量訓練需要,提升殘疾人競技體育水平。
  (三)著力最佳化殘疾人平等參與環境
  1.保障殘疾人平等權益
  一是完善殘疾人權益保障法律法規。關注殘疾人權益保障重點領域的立法安排,根據國家立法實施情況,研究推動將殘疾人就業、教育、無障礙環境建設等納入地方立法計畫,進一步推進殘疾人法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對民生保障、社會建設等涉及殘疾人權益保障領域的立法計畫和規劃,建立面向殘疾人和殘疾人組織立法徵求意見機制,保障殘疾人的知情權、表達權和參與權。推動全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中增加殘疾人代表、委員的比例,為殘疾人更好地參政議政創造條件。
  二是加強殘疾人權益保障法規執行監督。發揮行政檢查和執法監督在維護殘疾人權益方面的作用,確保殘疾人各項權益保障有效實施。各級政府帶頭落實殘疾人權益保障法律法規,依法開展殘疾人工作、依法維護殘疾人權益。相關執法、監督部門依法依規向同級政府殘疾人工作委員會每年報告一次所負責領域殘疾人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實施監督機制和程式,加大在涉及殘疾人民眾切身利益重點領域的執法檢查力度,定期向本市各級人大常委會提交開展殘疾人領域相關法律法規的專項執法監督檢查的建議。各級政府部門積極配契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依職權開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規執法檢查、視察和調研,確保殘疾人事業法律法規得到有效執行。
  三是營造扶殘助殘良好法治氛圍。把殘疾人權益保障法規內容納入“八五”普法規劃,綜合運用多種形式進行普法宣傳活動,開展不少於2000場殘疾人法律“六進”活動。制定殘疾人學法用法三年行動計畫,開展殘疾人學法用法專項行動,強化殘疾人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引導殘疾人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加強殘疾人法律援助,擴大殘疾人法律援助覆蓋面。建強做優殘疾人權益保障律師顧問團,為殘疾人提供法律諮詢、代寫法律文書、代理法律訴訟等公益法律服務。修訂《上海市殘疾人法律救助站工作規程》等政策檔案,實現殘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標準化、規範化。依託社區法律幫助站和村居工作聯絡點,將殘疾人權益維護納入“半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健全“12385”殘疾人服務熱線運行機制,最佳化網上信訪系統,暢通反映渠道,及時受理殘疾人訴求,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引導殘疾人逐級有序表達訴求,依法規範和加強殘疾人信訪工作。
  2.強化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管理
  一是全面提升無障礙城市管理水平。全面落實《上海市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管理辦法》,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管理工作,聚焦殘疾人關心的熱點問題,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全方位打造無障礙城市。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管理體制建設,建立健全綜合協調機制,協調解決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管理的重要問題,督促相關任務落實。編制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發展規劃,將無障礙環境建設納入市、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國土空間規劃並組織實施。統籌推進全市各類無障礙設施建設、無障礙信息傳播與交流、無障礙社會服務的建設與管理。建立無障礙環境建設發展情況評估制度,為政府重大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支持和推進無障礙通用技術設計、產品研發、推廣和套用。完善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管理督導員隊伍建設,監督無障礙環境的建設和使用情況。將無障礙設施維護納入“一網統管”和城市格線化管理,對違反無障礙建設與管理規定的行為嚴格依法追究責任,並實施失信懲戒。將無障礙環境建設納入精神文明創建考評體系,組織開展宣傳教育。倡導和樹立無障礙環境建設理念,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為無障礙環境建設提供捐助和志願服務。
  二是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貫徹落實本市各類專項規劃中無障礙設施建設要求和改造計畫。落實無障礙設施建設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並投入使用的工作機制,確保新建、改建、擴建無障礙設施符合有關標準和要求,並與周邊無障礙設施配套銜接。對已建成的不符合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標準的道路、公共建築、公共運輸設施、居住建築、居住區列入改造計畫,對與殘疾人生活、工作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場所優先予以改造。鼓勵老舊居住區加裝電梯。公共運輸運營車輛配備語音和字幕報站系統並保持正常使用,逐步配置公共運輸無障礙車輛。軌道交通逐步配備無障礙車廂,軌道交通車站在地面至站廳、換乘站之間實現無障礙設施銜接。城市公共停車場、大型居住區,以及國家機關、政務服務場所、二級以上醫院、三星級以上賓館、大型商場等按照有關標準,設定無障礙停車位,停車場管理者對無障礙停車位使用加強管理。研究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共停車場對於殘疾人專用車輛限時減免停車費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的停車場經營者免收或者減收殘疾人專用車輛停車費用。進一步擴大家庭無障礙改造覆蓋面,調整家庭無障礙改造補貼政策,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給予補貼。制定並出台《示範型殘疾人家庭無障礙設計通用導則及設施設備參考目錄》。到2025年,累計完成1000家示範型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
  三是推進無障礙信息交流。貫徹落實國家網際網路套用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推動充分兼顧殘疾人需求的信息化社會建設。貫徹執行本市各類專項規劃中無障礙信息傳播與交流的要求,促進公共服務體系無障礙環境建設。實現重要政府信息、突發事件信息及與殘疾人相關的信息無障礙發布。開展各類政務網站、公共服務網站及其移動終端套用無障礙改造。60%以上的政務服務終端套用、國有新聞媒體終端套用完成無障礙改造。實現各類政府服務機構、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公共服務營業場所、醫療衛生機構、各級各類學校、公共運輸服務場所、城市應急避難場所無障礙信息交流服務全覆蓋。對符合條件的聽力殘疾人參加機動車駕駛資格考試提供字幕提示同步語音服務。110接處警、119火警、120醫療急救等緊急呼叫系統實現文字信息報警、呼叫功能,保障聽力、言語殘疾人報警和急救需要。12345市民服務熱線實現文字信息報送、交流功能,保障聽力、言語殘疾人諮詢、求助、投訴、建議和舉報需要。規範手語培訓,統一手語培訓考核辦法。開展殘疾人智慧型套用培訓,方便殘疾人使用隨申辦等套用軟體,幫助更多殘疾人接受便捷的社會服務。
  3.助力殘疾人邁入數字服務新時代
  一是實現殘疾人數據精確化分析。持續推進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套用,有計畫、有步驟地開展殘疾人大數據的建設、分析、研究和套用,為殘疾人事業科學決策、高效管理與精準服務提供數據支撐。充分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通過感知、整合、分析以及智慧型化回響等方式,建立殘疾人數據資源平台,強化各部門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及數據共享交換,對實時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精準分析殘疾人需求。
  二是提供殘疾人群體精細化服務。依託隨申辦,逐步形成“寓管理於服務”模式,實現助殘政務服務“助殘雲”、健康管理“健康雲”、信息交流“雲翻譯”、無障礙數字地圖“助我行”、志願服務對接“雲助殘”等一平台多套用。拓展就業推薦、技能培訓、康復訓練、法律諮詢等線上助殘服務領域。構建線上線下銷售對接平台,實現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產品供銷對接。統籌協調全市信息套用均衡發展,試點推廣信息技術套用成功經驗,積極搭建智慧助殘信息服務平台。
  三是助推殘疾人事業精準化治理。加強對殘疾人基本生活、康復服務、教育就業等全領域信息套用。打破信息壁壘,打通信息障礙,實現數據資源共建共享、流程最佳化和業務協同,賦能殘疾人公共服務。科學整合信息系統,圍繞殘疾人和助殘服務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構建集行政服務、協同辦公和業務服務與數據資源為一體的信息系統體系。加強新技術套用,推動現有信息平台與5G、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深度融合,實現、深化殘疾人事務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無障礙設施“一網統管”。
  4.凝聚殘疾人事業發展合力
  一是發揮殘疾人組織橋樑紐帶作用。鞏固發展殘聯作為黨的群團組織改革成果,增強政治性、先進性、民眾性,依法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協調資源開展助殘服務、運用信息化智慧型手段改善殘疾人生活、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殘疾人事業發展等,打造法治型、服務型、智慧型、開放型“四型殘聯”,持續推進殘聯改革向縱深發展。支持全市各級各類殘疾人專門協會發揮“代表、服務、維權、監督”作用。完善居(村)殘疾人協會建設,建立服務內容、項目和責任“三清單”,為其承擔直接聯繫和服務殘疾人的職能提供制度和資金保障;增強居(村)殘疾人協會代表性,由居(村)“兩委”成員任協會主席,由殘疾人及親友代表、熱心服務殘疾人的扶殘助殘人士擔任副主席、委員。為殘疾人工作專職委員在社區履行服務殘疾人職能提供保障,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專業化社工力量為殘疾人提供服務。
  二是發揮社會力量協同參與作用。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優勢,引導其積極參與助殘扶殘服務領域,形成“政府主導推進、社會協同運作、多元模式並行、服務項目互補”的新工作模式。建立市、區兩級政府購買助殘服務指導性目錄體系,制定並定期發布助殘服務項目清單和承接助殘社會服務的組織機構清單,搭建服務供需對接平台。發展助殘社會工作,規範助殘服務業,加強對服務機構的指導和監管,建立失信黑名單,加大對助殘社會組織的扶持力度,切實保障助殘服務供給質量,打造助殘服務項目品牌。通過培育和引導,實現助殘服務機構區域均衡配置、專業結構最佳化、規模適度合理建設目標。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鼓勵、引導個人和社會組織為殘疾人福利事業發展貢獻力量。制定出台助殘志願服務指導意見,推進助殘志願服務“組織運行、制度保障、能力建設、民生服務、文化涵育”五大體系建設,完善志願服務組織管理、項目對接機制,做強“雲助殘”服務平台需求發布、信息共享、服務對接、宣傳展示和互動交流等功能,發揮助殘志願者服務管理信息平台作用,加強“上海助殘志願者”隊伍建設,加大助殘項目發布、對接力度,完善志願者招募註冊、項目對接、組織管理、評價激勵、權益維護等機制,初步實現精細化智慧助殘志願服務的目標。到2025年,註冊助殘志願服務者不少於8萬人。
  三是著力推進長三角殘疾人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推動建立長三角區域殘疾人公共服務便利共享聯席會議制度,深化區域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文化、體育、交通、旅遊、輔具適配等領域協作。積極打造一批長三角助殘志願服務、社會助殘活動品牌。推進長三角輔助器具一體化服務平台建設,形成共研、共享“網際網路+”輔具網路平台服務模式,促進區域輔具適配、人員培訓等一體化,實現服務平台、目錄清單、資源服務“三統一”。
  四是發揮殘疾人事業國際交流作用。總結推廣重大國際活動舉辦經驗,拓展國際交流空間,積極傳播上海城市形象。回響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度開展沿線國家(地區)殘疾人事務的合作交流。推動國際殘疾人事務交流機制建設,組織對等交流,重點在殘疾人康復、教育、文化、體育、無障礙環境建設以及殘疾人福利保障和事業發展經驗等方面開展國際交流。積極學習借鑑國際殘疾人事務先進理念、技術與經驗,大力宣傳中國特色殘疾人事業巨大成就,擴大影響力。
  五、實施保障措施
  (一)堅持黨的領導
  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參與、殘疾人組織發揮作用的殘疾人事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各級黨委、政府加強對殘疾人工作的組織領導,把殘疾人事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針對殘疾人的特殊困難和需求制定專項政策措施。各級政府殘疾人工作委員會發揮牽頭作用,統籌協調解決殘疾人事業重大問題;各級政府殘疾人工作委員會成員單位切實履行殘疾人工作職責,在政策、資金、項目、人才、服務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
  (二)發揮殘疾人組織作用
  各級殘聯鞏固和發展黨的群團組織改革成果,圍繞“講政治、強基層、轉作風、專兼掛、廣代表、信息化、聚主業”等任務,依法依章履行“代表、服務、管理”職能,團結和帶領殘疾人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發揮優勢、建功立業。持續夯實殘疾人工作基層基礎,不斷提升履職能力和工作成效。傾聽回應殘疾人呼聲願望,協助黨委、政府做好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貫徹。鼓勵專業化助殘組織及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助殘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廣大殘疾人工作者恪守“人道、廉潔、服務、奉獻”的職業道德,全心全意為殘疾人服務。
  (三)建立殘疾人事業多元投入格局
  各級財政繼續支持殘疾人民生保障,按照支出責任統籌安排經費。各有關職能部門加強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徵收、管理、使用與監督,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向遠郊以及困難殘疾人集中地區適當傾斜。發展殘疾人慈善事業,加強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等慈善組織的募款募捐能力,不斷擴大影響力和助殘服務覆蓋面。注重政策引導,最佳化資源配置,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殘疾人服務業發展,不斷完善政府重點支持、社會積極參與的殘疾人事業多元投入格局。
  (四)加強規劃實施和監測評估
  各區、各部門將本規劃的主要任務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統籌安排、同步實施,確保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各級政府殘疾人工作委員會及相關部門單位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督查、監測,開展第三方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執行中的問題。強化規劃配套政策綜合研究,加強事前風險評估、事中事後監管,“十四五”中期和期末組織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自查和評估,確保科學決策、有效落地。

內容解讀

符合條件醫療康復項目納入醫保
在殘疾人社會保障方面,規劃提出,構建以最低生活保障、重殘無業生活補助為基礎,醫療救助為補充的殘疾人社會救助體制機制。健全社會救助標準動態調整和“一人一檔”精準幫扶工作機制,建立困難殘疾人精準幫扶資源共享平台,確保各類社會救助保障待遇殘疾人應保盡保,確保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目標人群100%覆蓋。
規劃要求,對殘疾人補貼類社會福利制度適時調整。最佳化殘疾人信息消費、交通出行、家庭無障礙改造等幫扶制度,鼓勵城市公園、旅遊景區、文化體育場館向殘疾人免費或優惠開放。對弱監護、無監護等缺乏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殘疾人,探索建立財產信託制度。
“十四五”時期,上海將進一步把符合條件的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引導商業保險機構對殘疾人實施優惠保險費率,鼓勵開發適合殘疾人的補充養老、補充醫療等商業保險產品。
新增2000張重殘養護床位
康復是殘疾人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在專業康復機構建設方面,上海將增加康復服務供給,建成市級特殊兒童康復中心,為殘疾兒童提供以教育康復為主、醫教結合為特色的全面康復服務,並為低保、低收入困難家庭中的重度殘疾人提供兜底性長期照護服務保障。
在托養照護服務方面,上海將試點開展無法互相照料的老年人與其成年殘疾子女等老養殘家庭共同入住公益性福利機構,新增2000張重殘養護床位,努力實現對18周歲以上不滿60周歲的重殘無業人員特別是重度精神和智力殘疾人“應養盡養”。
在輔具適配服務方面,規劃明確,鼓勵科研機構、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輔助器具研發、生產、推廣與套用,為5000戶符合條件的重度殘疾人和一戶多殘的殘疾人家庭提供輔助器具組合適配,每千名持證殘疾人配備2名輔助器具工程專業人員。
高中階段殘疾學生入學率超75%
“十四五”期間,將加大對殘疾人創業的專業指導,搭建殘疾人靈活就業載體,鼓勵殘疾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居家就業。做大做強殘疾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多措並舉幫扶殘疾人實現勞動增收。到2025年,市級扶殘涉農示範基地達到20個,培育20名殘疾人創業領軍人才,推動殘疾人創業帶動就業。
“十四五”期間,上海將著重發展以職業教育為重點的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支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通過隨班就讀、特教班等融合教育形式擴大招收殘疾學生規模,實現高中教育階段殘疾學生入學率達到75%以上。
“十四五”時期,上海將持續開發“線上線下文化”服務產品,“文化進社區”活動實現全覆蓋。規劃明確,到2025年,上海將建設不少於16個市級殘疾人文化創意基地,打造“陽光無障礙電影”“陽光藝術”“陽光閱讀”“陽光健身”等“陽光”系列殘疾人文化藝術精品。
研究殘疾人減免停車費政策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十四五”時期,上海將全面落實《上海市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管理辦法》,在交通出行方面,要求公共運輸運營車輛配備語音和字幕報站系統並保持正常使用,逐步配置公共運輸無障礙車輛。研究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共停車場對於殘疾人專用車輛限時減免停車費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的停車場經營者免收或者減收殘疾人專用車輛停車費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