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標,諸景點皆在福州古城牆內,福州也因此又名三山。
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福州介紹,三山,烏山,于山,屏山,兩塔,烏塔,白塔,
基本簡介
福州地標,諸景點皆在福州古城牆內,福州也因此又名三山。
福州介紹
福州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同時也是重要文化中心,從宋代起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產生進士(4100多人)、狀元(31人)和兩院院士(67人)最多的中國城市之一。
在近現代史上,它位列中國最早開放通商的五個城市之中,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工業、科技發源地之一。
三山
福州是一個“山在城之中,城在山之中”的獨具特色的旅遊城市。
三山:
烏山
相傳漢代何氏九仙於重陽節登烏山攬勝,引弓射烏,故又稱“射烏山”。
唐天寶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為“閩山”。
一時洛陽紙貴,馳名遠播。
于山
最高處海拔58.6米,是為鰲頂峰,後因宋代福州人陳誠在此讀書中了狀元,故又稱狀元峰。
由五一廣場步上于山文化遊覽區,上山以後即見樹木參天,古榕 盤根錯節,蔚為壯觀。俯瞰福州全景,一覽無遺。
戚公祠在定光塔東,系紀念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所建。
班師回浙江時,福州官紳在於山設宴餞行,勒碑 記功。百姓在此建留念。
現在的戚公祠是1918年重建的。祠內展有戰袍盔甲,行軍乾糧“羌餅”等。 附近有一長石上鐫刻“醉石”二字,系戚繼光抗倭大捷慶功,酒後步月到此醉臥之處。
大士殿又名觀音閣,在於山山頂。
原為宋嘉福院遺址,清乾隆二年(1937年)改稱大士殿。殿內有乾隆帝“御題大士出山圖”碑刻,敘述觀音大士由男變女的故事。
于山摩崖石刻現存113段,宋刻有35段。福州市最大刻石《南校 場演武廳銘》即在這裡。此刻石共319字,每字大20厘米,字跡極為 蒼勁,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
大士殿在古代是福州城中的百官遙拜皇帝地方,現為福州市博物館。大士殿東鄰“護國寺”,西接“真龍庵”。定光塔坐落在於山西麓的定光塔寺旁,是一座高41米的七層八角型白塔,遊客可登塔頂俯瞰城區。戚公祠位於定光塔寺東,專為祭祀抗倭名將戚繼光而設。
現祠為1918年重建。祠正廳塑戚公坐像,廳兩側壁上懸掛著四幅畫卷歌頌了戚公抗倭的功績.
屏山
屏山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內,屏山地處市區北端,其山如屏,拱衛州城,因而得名。屏山又名平山,俗稱樣樓山。
兩塔
烏塔
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 所建“淨光塔”。唐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被毀。
塔為八角七層,通高三十五米,每層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
四層、五層、七層,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記和祈福題名碑等。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重修加固,可以登臨,九十年代又經修繕,已煥然一新。
白塔
初建時塔內砌磚軸,外環木構樓閣,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層磚心木塔。
每層的斗栱、雲楣、棟樑、欄桿都經過精雕細刻,塔壁和門扉還繪有佛像。
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塔被雷火焚毀。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時,改為七層八角磚塔,高41米。
法雨堂:在白塔的正南方有一座由青石盤龍大柱撐起的廟宇,人稱“法雨堂”,曾是和尚打坐誦經做功課的地方。
相傳,古時福州乾旱,有和尚義收在此積薪自焚祈雨。他的舉動感動了主海龍王,偷出東海龍王的令箭為福州普降及時雨。
後人感恩在此建了“法雨堂”,塑其斷臂金身。
戚公祠:從“法雨堂”向東,便進入戚公祠風景區。它是于山文化景觀之精華,可以說,不游戚公祠,不算到于山。依山而築,小巧玲瓏的戚公祠廳、平遠台、補山精舍、醉石亭影影綽綽地散布在古榕和白玉蘭樹叢中。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抗倭東徵得勝,福州老百姓在這裡設宴慶功。酒後的戚繼光曾在一塊形同巨榻的平石上酣睡一陣,後人在此勒“醉石”二字,並建“醉石亭”以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