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福州地標,諸景點皆在福州古城牆內,福州也因此又名
三山。
福州介紹
福州,簡稱“榕”,為福建省
省會,位於
閩江下游,系我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別與
寧德市、
南平市、
三明市、泉州市、
莆田市接壤。
福州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同時也是重要文化中心,從宋代起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產生進士(4100多人)、狀元(31人)和兩院院士(67人)最多的中國城市之一。
在近現代史上,它位列中國最早開放通商的五個城市之中,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工業、科技發源地之一。
三山
福州是一個“山在城之中,城在山之中”的獨具特色的旅遊城市。
烏山
烏山又稱
烏石山、射
烏山,位市中心,與于山、屏山鼎足而立。
相傳漢代何氏九仙於重陽節登烏山攬勝,引弓射烏,故又稱“射烏山”。
宋代熙寧年間,
郡守程師孟又以此山可與道家
蓬萊、方丈、
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
于山
于山,位於福州市區東南
五一廣場北側。戰國時期有于越族居此,故名。相傳漢代有臨川何氏九兄弟在此山修仙煉丹,又名
九仙山。
最高處海拔58.6米,是為鰲頂峰,後因宋代福州人陳誠在此讀書中了狀元,故又稱狀元峰。
于山有
九仙觀等24景,現存
萬歲寺、戚公祠、
大士殿、定光塔以及自宋至近代的摩崖題刻百餘處。碑廊陳列有宋、元、明、清歷代碑刻。
由五一廣場步上于山文化遊覽區,上山以後即見樹木參天,古榕 盤根錯節,蔚為壯觀。俯瞰福州全景,一覽無遺。
定光塔在於山西麓,磚結構,七層八角,高41米。初建於唐天佑元年(
904年),系唐閩王
王審知為向雙親報恩而建。
辟基時發現一顆 光芒四射的寶珠,故名。又因塔身為白色,故俗稱
白塔。塔南有定光寺,唐天佑二年(
905年)創建。
兩年後
朱溫滅唐,建立
後梁。為祝賀朱溫即位,改名
萬歲寺,俗稱白塔寺。寺內法雨堂,系《
天演論》譯者、近代思想家嚴復讀書處。
戚公祠在定光塔東,系紀念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所建。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在台州九戰九捷。次年援閩,在
寧德橫嶼、
福清牛田、莆田
林墩四勝倭寇。
班師回浙江時,福州官紳在於山設宴餞行,勒碑 記功。百姓在此建留念。
現在的戚公祠是1918年重建的。祠內展有戰袍盔甲,行軍乾糧“羌餅”等。 附近有一長石上鐫刻“醉石”二字,系
戚繼光抗倭大捷慶功,酒後步月到此醉臥之處。
原為宋嘉福院遺址,清乾隆二年(1937年)改稱大士殿。殿內有
乾隆帝“御題大士出山圖”碑刻,敘述觀音大士由男變女的故事。
九仙觀是於 山最大的廟宇,建於北宋
崇寧二年(1103年)。第三殿稱
玉皇閣,供玉 皇大帝和九仙。天君殿碑廊陳列歷史碑碣19方。
于山摩崖石刻現存113段,宋刻有35段。福州市最大刻石《南校 場演武廳銘》即在這裡。此刻石共319字,每字大20厘米,字跡極為 蒼勁,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
大士殿在古代是福州城中的百官
遙拜皇帝地方,現為
福州市博物館。
大士殿東鄰“
護國寺”,西接“真龍庵”。定光塔坐落在於山西麓的
定光塔寺旁,是一座高41米的七層
八角型
白塔,遊客可登塔頂俯瞰城區。戚公祠位於定光塔寺東,專為祭祀抗倭名將戚繼光而設。
相傳
戚繼光當年率兵在福建抗倭,連打了三次大勝仗,福州
官紳在於山
平遠台設宴慶功。後人在此建戚公祠。
現祠為1918年重建。祠正廳塑戚公坐像,廳兩側壁上懸掛著四幅畫卷歌頌了戚公抗倭的功績.
屏山
屏山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內,屏山地處市區北端,其山如屏,拱衛州城,因而得名。屏山又名平山,俗稱樣樓山。
據史書載:漢代閩越王
無諸曾於前麓建“
冶城”故又稱“越山”、“
越王山”。至今市內屏山之麓華大路一帶,遺留下越王時期的古蹟甚多,雖時代滄桑,猶依稀可尋。
兩塔
烏塔
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 所建“
淨光塔”。唐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被毀。
閩
永隆三 年(公元九四一年),閩王
王審知第七子
王延曦準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方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
塔為八角七層,通高三十五米,每層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
四層、五層、七層,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記和祈福題名碑等。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重修加固,可以登臨,九十年代又經修繕,已煥然一新。
烏塔,與東面于山的"
白塔"構成福州著名的"三山兩塔"中的"兩塔",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
烏塔所在的
烏山也是福州著名的風景區,有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塔會館、慈善堂、
鄧拓故居、
林枝春故居等。
白塔
初建時塔內砌磚軸,外環木構樓閣,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層磚心木塔。
每層的斗栱、雲楣、棟樑、
欄桿都經過精雕細刻,塔壁和門扉還繪有佛像。
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塔被雷火焚毀。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時,改為七層八角
磚塔,高41米。
因為外面塗上白灰層,故稱
白塔。由塔內旋梯攀援登頂,可鳥瞰
榕城景 色。
從
定光塔寺大殿東邊石徑,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補山。山腰有一方形的萬象亭,亭畔岩石盤立,重疊成趣。椅欄西望,
烏山聳翠,古塔峭拔。
南宋詞人辛棄疾在 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時,重陽登
九仙山,有《
西江月》一詞:“貪數明朝重九,不知過了中秋,人生能得幾多愁,只有黃花依舊。 ”
法雨堂:在白塔的正南方有一座由青石盤龍大柱撐起的廟宇,人稱“法雨堂”,曾是和尚打坐誦經做功課的地方。
相傳,古時福州乾旱,有和尚義收在此積薪自焚祈雨。他的舉動感動了主海龍王,偷出東海龍王的令箭為福州普降及時雨。
後人感恩在此建了“法雨堂”,塑其斷臂金身。
戚公祠:從“法雨堂”向東,便進入戚公祠風景區。它是于山文化景觀之精華,可以說,不游戚公祠,不算到于山。依山而築,小巧玲瓏的戚公祠廳、平遠台、補山精舍、醉石亭影影綽綽地散布在古榕和白玉蘭樹叢中。明朝嘉靖年間,
戚繼光抗倭東徵得勝,福州老百姓在這裡設宴慶功。酒後的戚繼光曾在一塊形同巨榻的平石上酣睡一陣,後人在此勒“醉石”二字,並建“醉石亭”以紀念。
平遠台:戚公祠南尚有保守完好的平遠台,那是十九路軍將領
蔡廷鍇等人興建的。
八一三事變之後,由於蔣介石的
不抵抗政策,十九路軍從上海退到福建參加“剿共”。在共產黨人的引導下,蔡廷鍇等人在於山“
補山精舍”策劃了“
閩變”會議,成立反蔣抗日的“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位於榕壽岩旁的“補山精舍”,原是
白塔寺和尚接待達官貴人大施主的地方,因其小巧玲瓏而得名。蔡廷鍇看上它地勢險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便作為“閩變”的指揮部。
博物館:從戚公祠景區東門出來,經廊然台、九仙洞、煉丹井,可望于山之鰲頂峰。在攬鰲亭下有
大士殿、護國寺和西龍庵一群古建築。辛亥革命光復
福州戰役的革命軍前敵指揮部和總攻陣地便設立在這裡,如今被闢為
福州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