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山(福建省福州市景點)

烏山(福建省福州市景點)

福州自古別稱“三山”。烏山是三山之一,為道教勝地,山頂有呂洞賓的道場。經改造,目前烏山景區已和三坊七巷景區連成一片,成為福州市鼓樓區最重要的接待景點。

烏山又稱烏石山、射烏山,位市中心,與于山屏山鼎足而立,被稱為“福州三山”。相傳漢代何氏九仙於重陽節登烏山攬勝,引弓射烏,故又稱“射烏山”。唐天寶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為“閩山”。宋代熙寧年間,郡守程師孟又以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烏石山、烏山
  •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州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總面積27.3公頃,開放遊覽25公頃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門票價格:免費遊覽
  • 著名景點:摩崖石刻 先薯亭 烏塔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地理位置,海拔及其周邊環境,自然奇觀,人文景觀,摩崖石刻,烏山石篆,名亭奇聞,名人傳說,儒道名山,第一山房,烏山由來,遊覽勝地,

地理位置

福州自古別稱“三山”。烏山是三山之一。烏山又稱烏石 山、射烏山,位市中心,與于山、屏山鼎足而立。相傳漢代何氏九仙於重陽節登烏山攬勝,引弓射烏,故又稱“射烏山”。 唐天寶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為“閩山”。宋代熙寧年間,郡守程師孟又以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道山亭記》。一時洛陽紙貴,馳名遠播。烏山在西,于山在東,屏山在北。因此,"三山"成為福州的別稱。

海拔及其周邊環境

烏山又稱烏石山,海拔86米,遊覽面積25公頃。唐天寶八年(749年),敕名為閩山。宋熙寧初郡守程師孟登山攬勝,認為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其東麓在天皇嶺處稱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稱豹頭山,亦作豹屏山。烏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勝,天然形肖。景分山東、山西、山陰、山陽、山脊5路,36景最為奇,素有"蓬萊仙境"的美稱。
烏山烏山
從山的東南麓烏山路拾級登山,行數十步,就到天香台。向西折,為沖天台,是36奇景之一。在後壁鐫刻楷書"古放鶴亭"4字。台旁還有宋程師孟的篆書石刻"沖天台"3字。"沖天台"畔有兩方夾峙的大岩石,岩頂橫著一塊天然條岩,這就是"天台橋"。此橋奇險,據說只有"肯捨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順台階再行數十步,就是道山亭。此亭也是程師孟所建,並立了道山亭題刻。當時他還約請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馬領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道山亭記》。由於曾鞏文章的張揚,道山亭更馳名遠近。
從道山亭沿石崗西下,至天章台。這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吟詠“晚涼上烏山,置酒天章台”詩句的所在。篆書天章台3字石刻依然躍於石上。過天章台,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靂岩”。此石長達10米多,分裂成兩半,中留縫隙。

自然奇觀

烏山可以從正面進入外,也可以從道山路處入。烏山素有36奇觀之稱,從山東南麓拾級登山至天香台,又向西折至“沖天台”。相傳唐刺史崔乾游山,所攜青田白鶴在此地沖天飛逸,後人建“放鶴亭”。亭子後崖石上鐫有“古放鶴亭”4字,台側亦有程師孟篆書“沖天台”,道勁有力。沖天台畔有兩方夾峙的巨崖,崖頂凌空飛越一天然條岩,稱天台橋。此橋險絕,據說只有“肯捨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烏山烏山

人文景觀

順台階又行數十步至道山亭,沿亭西下逶逛至天章台。元朝傑出詩人薩都剌曾詠有“晚涼上烏山,置酒天章台”的名句,篆刻在蒼崖之上。過天章台奮力攀上一小山峰,峰頂有霹雷岩,此石長達9米,中分兩半,微露一隙,據史載,唐嗣聖年間,有一高僧手持《華嚴經》在此誦讀,突然“一夕雷雨大震,霹石為室,高僧遂宴坐其間”。霹雷岩由此得名。
烏山

摩崖石刻

霹雷岩左面石崗上矗有一座長方形亭子。離亭約200步,一塊崖石上鐫刻著“烏石在、黎公在”6個楷書大字。此崖俗呼“黎公岩”。黎公即黎鵬舉。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侵寇犯閩,閩江口五虎要塞陷落,福州城危如累卵,當時身為指揮金事的黎公親率將士,在馬尾至閩安鎮一線與敵寇浴血作戰,殺得倭寇遍野,福州城垣危而復安。福州人因此刻石紀念這一位民族英雄。霹雷岩右方,原有一座清冷台,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長官--平章政事燕赤不華所建。“清冷”是靜肅之意,意在勉勵自己為國家幹事。可是他華而不實,時常擺宴於此,到任數月,即身敗名裂,亭台亦隨之記廢。
烏山(福建省福州市景點)

烏山石篆

烏石山的摩崖石刻計有200多段。最著名的要數華嚴岩側的李陽冰"般若台銘"篆書石刻。這是閩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寬2米,小篆,共24字,字徑43厘米。李陽凍的篆字與秦代李斯齊名,被稱為"大小李"。這塊石刻與浙江處州的射驛記、縉雲城隍廟記、麗水忘歸台銘合稱為天下四絕。
烏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較多。許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師孟、陳襄、湛俞、趙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詩文和題記。天秀岩旁,還留有明朝宰相葉向高草書詩刻一首:"檻外林光連百雉,天邊江影落雙虹。峰傳薛人今何在?樽入平原酒不空。"運筆疾如龍蛇飛舞。在清冷台西,有"飲嵐"2字石刻,也系篆書,字徑50厘米,是清代畫家廣陵禹之鼎題。從先薯亭北出,可觀賞到石壁觀音。相傳此處原有一天然岩石,在1000多年前遭雷火襲擊,岩壁上顯現隱隱約約的現象。後人便將其加工成浮雕的觀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補足,成為一組石雕與泥塑結合的藝術品。這組浮雕佛像且有晚唐風格,是福州一帶較早的古代雕刻藝術。
烏山烏山
烏石山還有一尊石壁觀音,明嘉靖初也因雷火轟擊而成,後人在此建大士閣。現存建築物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大士閣分正殿、客堂、別殿,外圍宮牆,有著名的濛泉,清冽泉水滲於附近岩石隙間,在這開設茶廳。
鴉浴池在石壁觀音西南,也是雷火擊成的小石池。池寬廣約2米,池內有泉,大旱不涸。古時每到黃昏,"夕陽蕭疏,群鴉亂浴於此",故稱為鴉浴池。鴉浴池泉水清冽,是極好的沏茶礦泉。歷代名人曾在這兒品泉,清代孟超然夸它:"不須陸羽茶經記,也算人間第一泉。"
天秀岩在鴉浴池前方,背倚薛老峰,由一組挺拔奇偉的大岩石構成。天秀岩的名字原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燕赤不華將元順帝皇太子所賜的"忠孝文武"4字刻於此處岩上,以得天獨秀自詡。100多年後,薛逢(唐鹹通中為侯官令,有政績)的後人在此重建薛老莊。明萬曆年間,福州詩人多借莊中結社吟詩。宰相葉向高也曾應薛氏後人邀請,在此唱和,並留下草書詩刻一首。沿石板路步至向陽峰,可眺望台江、倉山景色。從向陽峰轉北,可達雙峰夢,雙峰夢山巔有兩塊巨石伏地,遠望如兩人沉睡於幻夢之間。兩石之後有凌霄台,凌霄台是烏石山的最高點,台面寬廣,可容數百人。舊時重陽節,人們便在此登高、放風箏。宋代書法家蔡襄曾寫下《登凌霄台詩》,詩中有"締結青雲上,登臨滄海濱……子夜先看日,陰崖得後春,三山空鎖碎,萬落自埃塵……",描述烏山的峭拔挺秀,同時也說明800年前福州南台還是一片曠野,故登烏山可觀日出和望閩江激流風帆。凌霄台東,有三塊天然大岩石相互撐架成一個大岩洞。洞內可坐數十人,岩石上刻有"石天"兩個大字,取以石為天的意思。石天周圍有不少名人題刻,大多是四五百年前的作品。烏石山上歷代建造的紀念性祠堂不少。如紀念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的朱子祠,紀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學者楊時、游酢、胡安國、羅從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黃乾、真德秀的九賢祠,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紀念陳振龍的先薯祠等。烏石山彌陀寺還是福州人民反對英帝國
烏山烏山
烏山烏山

名亭奇聞

由清冷台踏上數十層石階至先薯亭。該亭為紀念明萬曆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華僑陳振龍和巡撫金學曾而建。陳振龍僑居菲律賓。菲律賓曾為西班牙殖民地,曾引種美洲印第安人發現的番薯。陳振龍為躲避菲律賓殖民當局的檢查,將番薯枝條繫於船底,帶回大陸後,又在福州南台紗帽池闢地種植,當年即獲豐收,後又經金學曾推廣。金著有《金薯傳習錄》。
先薯亭先薯亭
從先薯亭北出即至“觀音岩”,傳說晚唐時岩壁遭雷火襲擊,壁上顯出隱隱約約的觀音形象。岩畔有朱子楷書"福"字,長三四米,堪與鼓山“壽”字相匹。
烏石山最高點為凌霄台,蔡襄曾寫有《凌霄台詩》,其中:“締結青雲上,登臨滄海濱”,傳為絕唱。

名人傳說

烏石山除36奇景之外,還有摩崖石刻200多處,最著名的首推華嚴岩側的唐朝李陽冰《般若台銘》。李陽凍的篆字與秦代李斯齊名,被書法界稱為“大小李”。《般若台銘》與浙江處州《新驛記》、紹雲的《城隍記》、麗水的《忘歸台銘》合稱為天下四絕。此外程師孟、陳襄、趙汝愚、梁克家、葉向高等在烏山也皆有題刻。
烏山(福建省福州市景點)

儒道名山

做為道教名山的同時,烏石山歷代建造的儒家聖賢祠堂亦有不少。如紀念理學大師朱熹的“朱子祠”,紀念我省9位名學者楊時、游酢、胡安國、羅從周、蔡文才、蔡沈、黃乾、真德秀的“九賢祠”;紀念明代抗侯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桐”以及“先薯祠”等。
呂祖宮呂祖宮

第一山房

烏石山南麓靈鴛庵左,有南宋遺民游汶居所。游汶曾得罪奸相賈似道罷官,元初不仕,並自題其居曰“遺民浮宅”。他平素穿一布袍,自書其背日“遺民破袖”,其氣節可與鄭所南同譽。山之東北麓有“第一山”,邑人建“第一山房”。屋旁鱗次台,登其巔可望城中屋宇鱗次。石山刻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第一山”3字,宋朝狀元黃朴曾居此並刻詩一首於石:“祖居山下自唐遷,故老相傳七百年。若使兒孫能守分,免教滄海變桑田”。革命前輩鄧拓也曾在這裡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如今“第一山房”已闢為“鄧拓紀念館”,古老的烏山,也為此而生色。

烏山由來

在南門西側的市政府旁邊,又名道山,與于山相峙,海拔84米。這裡林木參天,風景幽深,相傳漢代何氏九仙曾在此地登高射烏鴉,故名烏山。

遊覽勝地

烏山 於唐代時就已是遊覽勝地,山上有古人留下的200多處摩崖石刻,篆、隸、楷、行、草各臻其妙。其中唐代書法家李陽凍的篆書,堪稱一絕。
烏塔 位於烏山東麓,與于山白塔遙遙相對,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年間 所建的“淨光塔”。塔為八角七層,通高35米,每層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46尊。經過修繕後,塔可登臨。山上的道山亭中刻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所作的《道山亭記》,記述了烏山風景和福州風土民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