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道山亭1記
閩,故隸周者也2。至秦3,開其地,列於中國4,始並為閩中郡5。自粵6之太末7,與吳之豫章8,為其通路。其路在閩者,陸出則阸9於兩山之間,山相屬10無間斷,累數驛11乃一得12平地,小為縣,大為州,然其四顧亦山也。其途或逆坂13如緣14絙15,或垂崖如一發,或側徑16鉤17出於不測18之溪上:皆石芒19峭發20,擇然後可投步21。負戴22者雖其土人23,猶側足24然後能進。非其土人,罕不躓25也。其溪行,則水皆自高瀉下,石錯出其間,如林立,如士騎26滿野,千里下上,不見首尾。水行其隙間,或衡縮27蟉糅28,或逆走29旁射30,其狀若蚓結31,若蟲鏤,其旋若輪,其激若矢。舟溯沿32者,投便利33,失毫分,輒破溺34。雖其土長川居35之人,非生而習水事36者,不敢以舟楫自任37也。其水陸之險如此。漢嘗處其眾江淮之間而虛38其地,蓋以其陿39多阻,豈虛也哉?
福州治侯官40,於閩為土中41,所謂閩中也。其地於閩為最平以廣,四出42之山皆遠,而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外皆塗43,旁有溝,溝通潮汐44,舟載者晝夜屬於門庭。麓多桀木45,而匠多良能46,人以屋室巨麗相矜47,雖下貧48必豐其居,而佛、老子49之徒,其宮50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閩山,東曰九仙山,北曰粵王山,三山者鼎趾立51。其附山,蓋佛、老子之宮以數十百,其瑰詭殊絕52之狀,蓋已盡人力。
光祿卿、直53昭文館54程公55為是州,得閩山嶔崟56之際,為亭於其處,其山川之勝,城邑之大,宮室之榮57,不下簟席58而盡於四矚59。程公以謂在江海之上,為登覽之觀,可比於道家所謂蓬萊、方丈、瀛州60之山,故名之曰“道山61之亭”。閩以險且遠,故仕者常憚62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樂,非獨忘其遠且險,又將抗63其思於埃壒64之外,其志壯哉!
程公於是州以治行65聞,既新其城,又新其學,而其餘功66又及於此。蓋其歲67滿就更廣州,拜諫議大夫68,又拜給事中、集賢殿69修撰70,今為越州71,字公辟,名師孟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道山亭:在今福建福州城內烏石山。北宋熙寧年間,福州太守
程師孟性喜遊覽名勝,曾上烏石山,讚賞山川之美,並在烏山(也稱道山)上建了一座亭子。程師孟認為烏山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觀看,可以和道家所說的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山並列,所以為亭子起名叫“道山之亭”,故名道山亭。
隸周者也:隸屬於周朝。
秦:朝代名。秦王
嬴政統一中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自稱始皇帝,建都鹹陽。共歷二世,統治十五年。
中國:指中原地區,一指國家,朝廷。
閩中郡:治所在冶縣(今福建福州)。
粵:民族名。居於今江、浙、閩、粵一帶,總稱百粵。文中指百粵人所居地區。
太末:縣名,治所在今浙江龍游。
豫章: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阸(è):阻塞,阻隔。
相屬(zhǔ):相接連。
驛:計算驛路長度的單位,兩個驛站之間路程為一驛。
一得:得到一個。
逆坂(bǎn):指攀爬陡峻的山坡。
緣:攀援。
絙(huán):粗繩索。
側(zè)徑:狹窄的路。側:通“仄”,狹窄。
鉤:環繞,迴旋。
不測:不可計數,不可測量,比喻指深淵。
石芒:山石的尖端。
峭發:陡峭突出。
投步:舉步,落腳。
負戴:以背負物,以頭頂物。
土人:世代居住本地的人。
側足:側轉其足,形容道路險峻狹窄而不敢正立。
躓(zhì):跌倒,絆倒。
士騎:指騎馬的兵士。
衡縮:縱橫。
蟉(liú)糅(róu):盤曲混雜的樣子。
逆走:退走,逃走。
旁射:四射。
蚓(yǐn)結:像蚯蚓一樣屈曲。
溯(sù)沿:逆水上行和順水下行。
便利:敏捷,靈活。
破溺(nì):指船毀人溺水。
川居:指住在水邊。
水事:指駕船、泅水之類的事情。
自任:自動承擔,指敢於承擔。
虛:空出,空著。
陿(xiá):狹隘,狹窄。
侯官:縣名,治所在今福建閩侯境內。
土中:四方的中心地區。
四出:向四面延伸,指四面。
塗:通“途”,道路。
潮汐:在月球和太陽引力的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漲落現象。在白晝的稱潮,夜間的稱汐,總稱“潮汐”。
桀(jié)木:高大的樹。
良能:指精湛的技能。
相矜(jīn):互相誇耀。
下貧:極窮,也指極窮的人。
佛、老子:佛家和道家的並稱。佛家以佛陀為祖,道家以老子為祖,故稱。老子:相傳為春秋時期思想家。道教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故也稱老聃。著《
道德經》五千言,也名《
老子》,為道教的經典作品。
宮:古代對房屋、居室的通稱。
鼎趾(zhǐ):鼎足。
殊絕:特出,超絕。
直:指攝官,代理。
昭文館:官署名。唐代設定學士,掌詳正圖籍,參議朝廷制度禮儀,教授生徒。宋承唐制,以上相為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學士、直學士不常置,直館以京朝官充任,掌書籍修寫校讎之事。
程公:指
程師孟,字公辟,宋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景祐進士。熙寧元年(1068年)九月,以光祿卿出任福州知府。翌年四月,擴建城牆,疏浚城壕,修造橋樑。熙寧三年(1070年),在廟學內建廳舍,又在烏石山建道山亭。同年六月,調任廣州知州。後入京為給事中,集賢殿修撰、都水監,又移知越州、青州。
嶔(qīn)崟(yín):高大,險峻。
榮:盛多。
簟(diàn)席:竹蓆。
四矚:眺望四方。
蓬萊、方丈、瀛(yíng)洲:古代傳說中的海上神山名,也常泛指仙境。
道山:傳說中的仙山。
憚(dàn):畏難,畏懼。
抗:振,離揚。
埃壒(ài):凡塵,世俗。
治行:為政的成績。
余功:空餘的時間。
歲:文中指任期。
諫議大夫:官名,掌侍從規諫。
集賢殿:唐置。於殿內設書院。置學士、直學士,以宰相為知院事,有修撰、校理等官,掌刊輯經籍、搜求佚書。
修撰(zhuàn):官名。唐代史館有修撰,掌修國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
越州:治所在紹興(今屬浙江)。
白話譯文
閩,原來隸屬於周朝,到秦時,開闢了這方土地,列入中原,這才合併為閩中郡。從越國的太末縣,和吳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這通道到了閩地,陸路就被阻塞在兩山當中,而山相連沒有間斷,接連過了幾個驛站才能見到一塊平地,小的作為縣,大的作為州,然而州、縣(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著山坡像攀援著粗繩登上,有的垂直掛在山崖上像一絲頭髮,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測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從峭壁上刺出,要看準了腳下的地方然後才可以舉步。背著、頂著東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還要側著腳然後才能夠前進。不是那個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絆倒的。走水路,水都是從高處奔流而下,岩石交錯出於水中,如樹木豎立,如兵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見不到頭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間,有的曲折盤繞流淌,有的逆行側射,它的形狀像蚯蚓盤結,像蟲形雕刻,旋渦像輪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要善於利用水勢,稍微有分毫差錯,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來就練習水上功夫,也不敢擔任起行船的職責。閩地水陸兩路的艱險就是這樣。漢代曾經把這裡的人民遷徙到江淮之間,而使這地方空著,大概因為這地方險狹多阻,難道這是虛言嗎?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對閩地來說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說的閩中。它是閩地最平坦寬廣的地方,離四面的山都很遠,而閩江就在它的南邊,大海就在它的東邊。城內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溝通大海,船載的人和貨物晝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門。山上多大樹,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藝精湛的。人們競相誇耀自己房屋的大並且華麗,即使是下等貧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寬敞。而佛教、道教之徒,他們的廟觀又特別壯麗。城中有三座山,西邊的叫閩山,東邊的叫九仙山,北邊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沿著山勢,佛教、道教的廟觀有數十上百處,它那宏偉奇異絕然不同的形狀,也許已經用盡了人工之力。
光祿卿、直昭文館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聳處,建了一座亭子,這裡的山水勝景,城池的宏大,宮室的繁榮,不用走離竹蓆就盡可觀望四面景色。程公認為這裡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觀看,可以和道家所說的蓬萊、方丈、贏州三座仙山並列,所以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閩地由於道路險遠,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職,程公能夠依照這地方的長處築亭,用來寄託他耳目的歡樂,不但忘掉了它路遠而險峻,又將他的思想提高出於塵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壯闊啊!
程公在這個州府由於治理得好而聞名,既改造了城牆、又革新了學府,並且利用公事之餘的時間又辦到了建亭這件事。他一年以後就改任廣州知府,隨後又赴任誅議大夫,接著任給事中、集賢殿修撰,現在擔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師孟。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作者離開福州後在明州(今寧波)任上,應程師孟之請寫下了《道山亭記》。作者對程師孟這樣在偏遠的地方猶能隨遇而安、自得其樂的曠達情懷十分佩服,所以寫下了這篇文章,來稱揚程師孟的曠世豪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篇構思新穎別致的散文。題目名曰《道山亭記》,但作者對道山亭本身的構造和外觀幾乎沒有著墨,而是從遙遠的歷史和廣闊的空間慢慢道來,如同電影中的遠鏡頭逐漸向觀眾逼近,變為特寫鏡頭,讓讀者既能從闊大的背景中遠視,又能在焦點上細察,具有豐厚的美學韻味。
文章一開始,描寫道山亭的所在地閩中郡的歷史由來和地理特點,尤其側重從陸路和水路兩個方面表現這裡的高山險峻和溪水湍急,十分難行。走陸路如同抓著繩子攀登,“或垂崖如一發,或側徑鉤出於不測之溪上,皆石芒峭發,擇然後可投步。”走水路則石頭錯出急流間,千里上下,不見首尾,“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輒破溺。”在陸路上行走,“負戴者雖其土人,猶側足然後能進,非其土人,罕不躓也。”在水陸上行走,“雖其土長川居之人,非生而習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在這裡,作者充分發揮想像和描寫之能事,運用比喻和對比等藝術手法,予以濃墨渲染。特別是對溪水湍急狀貌的描繪,十分生動:“或衡縮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狀若蚓結,若蟲鏤,其旋若輪,其激若矢。”
接著,作者的筆觸將描寫的空聞進一步縮小到侯官,重點表現這裡的地理特點、風俗人情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侯官地平且廣,離周圍的山較遠,南有閩江,東有大海,商船雲集、人們喜建華麗住宅,尤其佛、道宮觀數以百計,十分瑰麗奇特。這些敘述和描寫,十分精練而又富有代表性,為道山亭的建造展現了一個優美適宜的環境。但是,作者的作文最重“以文明道”,所以他寫此文的目的並不僅僅表現道山亭的迷人景致,而是重點讚賞知福州政績名震遐邇的程師孟及其建造道山亭的舉措。因此,文章的後半部分雖然篇幅不多,但卻是重心所在。作者介紹了程公建造道山亭的具體地點、動機和目的,並把程公建道山亭看作其諸多政績的一部分,肯定了封建官吏在政務之餘追求耳目之樂的合理性。這對作者來說,是難得的思想閃光。他不僅認為道山亭建造的地點好:“不下簟席而盡於四矚”,更欣賞程公“抗其思於埃牆之外”的壯志,與取名為“道山亭”相吻合,這實際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曾鞏的精神追求。
文章既寫景又寫人,寫景從大到小,層層深入,清晰傳神。寫人(程公)緊扣道山亭的由來,突出其精神風貌,點面結合。文章以道山亭為核心,旁及它的地理特點和人文景觀(包括它的建造者),關鍵處順便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看法,顯得有條不紊,簡練生動,給讀者留下鮮明而又深刻的印象。
名家點評
清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八:建一亭無甚關係,故只就山川險遠上著筆,此做枯寂題法,於無色處求出色也。前水、陸二段,何減韓、柳。
作者簡介
曾鞏(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少有文名,十八歲入京赴試,與
王安石交遊。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太學肄業,為
歐陽修所賞識。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長期擔任地方官職,政績卓著。擅長散文,是歐陽修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文章論證委曲周詳,風格簡練厚重,布局完整謹嚴,節奏舒緩閒雅,長於說理而短於抒情。為“
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