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莊子村(於河北省南皮縣大浪淀鄉)

丁莊子村(於河北省南皮縣大浪淀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丁莊子村,俗稱丁莊子(村)。隸屬於河北省南皮縣大浪淀鄉人口千餘人。

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部尚書丁汝夔被害(史稱“庚戌之變”),丁氏家族恐嚴嵩滅門,家族大逃亡。長支逃至此地,建村,取名丁莊子村

丁莊子村隸屬於滄州南皮縣大浪淀水庫而聞名的大浪淀鄉。地處河北省東南部,滄州市南部,京杭大運河南運河畔,與山東省毗鄰。北距北京250公里、天津160公里,南距濟南200公里,東距天津港180公里、黃驊港80公里,西距石家莊220公里。緊鄰京滬鐵路京滬高速公路公路鐵路水運空運發達,來則通,去則暢,是一片投資開發的熱土。

基本介紹

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歷史傳說,基礎設施,硬體設施,精神文明,

地理環境

丁莊子村隸屬於滄州南皮縣大浪淀水庫而聞名的大浪淀鄉。地處河北省東南部,滄州市南部,京杭大運河南運河畔,與山東省毗鄰。北距北京250公里、天津160公里,南距濟南200公里,東距天津港180公里、黃驊港80公里,西距石家莊220公里。緊鄰京滬鐵路京滬高速公路公路鐵路水運空運發達,來則通,去則暢,是一片投資開發的熱土。

歷史沿革

(此資料由丁桓起提供)南皮縣丁莊子村丁氏,始遷祖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變”從山東古城霑化遷來此地。雖未隱姓埋名,但其歷史身世,以及複雜的政治背景,何故隱遷於此,很少談及。教育後人:不求為官,勿追仕途,勤於耕讀,低調做人。
直到清代光緒年,經山東霑化縣一游鄉串戶賣花婆婆的介紹,並提供線索,才與山東霑化老家丁氏相聯,從此,家譜得續,來往不斷。 關於村名的起源。原遷地叫丁家院,在王寺鎮東北三里,集北頭村東南四里。此地屬集北頭村,據此村老人們回憶:老輩子把此地叫:丁家院、轎桿地。後來叫:老山子河東。王寺人叫:丁家棘棵。始遷祖因熟讀《五經》發現此地仍可出官,又因傷心仕途,遷往現址,村名丁家莊。東邊約十公里處孟村境也有個丁莊子,經過約定分別叫:東丁家莊、西丁家莊.
現把南皮丁氏塵封數百年歷史淵源公示如下:
據《丁氏家乘》記載,南皮丁氏家族,屬山東霑化丁氏長支山東省明清望族齊國王室後裔,本姓氏---“炎帝之姜,太公之呂”。因炎帝神農氏姜石年祖,是太公始祖(有家譜世系圖)太公呂尚是49世祖;太公15世伯夷公,為烈山四岳之首,掌四岳,受封呂地,賜姓,曰:姜呂氏。所以,太公姜尚,又曰:呂尚姜太公渭水河之陽垂釣遇文王,載于歸,立文武師。佐周文王開拓疆土、平定諸國、發展經濟、實力增強,“天下三分,之二歸周”墊定造就了滅商的條件。文王後,武王尊立太公:師尚父。太公又輔佐周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大周帝國
公元前1046年,功高蓋世,受封齊國;太公仍任周朝太師,命其長子姜呂伋就國(齊國首任國王,姜氏五十世祖)。傳至六十世齊桓公“管鮑之治”年代,是齊國鼎盛時期,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六十六世齊簡公年代(公元前481年)治理齊國江山565年,被宰相田常追殺至舒州弒君!田常扶齊簡公之弟為:齊平公。獨相專權,追殺簡公後裔。
公元前408年田家勢力逐漸強大,田常之曾孫田和,推翻齊康公(六十八世),以田代姜,奪國纂位。又一次大規模追殺姜氏!故齊國貴族部分後裔,“以謚為姓”(姜呂伋諡號齊丁公)創姓丁氏,流亡天涯。改姓丁氏一支經過反思,告誡後人:為國為民忠政廉潔;生活維艱亦要繼承貴族姜氏書香文脈;丁姜一家,不宜婚媾
改姓易氏後,丁氏重又進入秦漢上層建築。僅從漢高祖漢哀帝,歷六朝,五將軍,食祿兩千石者六人,侍中諸曹十數人。從秦漢至明清,具有代表性歷史人物有:
丁復為漢高祖大司馬封靖康候,大儒丁寬、字子襄“以《易》顯於世,封梁孝王大將軍;丁復孫丁林為光武帝新安候;丁林子巨儒丁鴻,與修《漢史》班固同朝為官,諸儒白虎觀講論《五經》“殿中無雙”丁第一,班第五,為大司空?封馬亭候;丁固為濟陽候。
宋代丁逢吉中進士封光錄寺卿;生子丁度,字公雅,中狀元宋仁宗宰相(三國至唐代失考,宋仁宗下及元代失考)。
延續到元末明初,山東霑化、南皮丁氏始遷祖帖公,原居武昌府南門外,可能在政冶、經濟上支持陳友瓊反元,鄱陽湖大戰朱元璋戰敗陳友諒,回頭帖祖萬貫家產,均被朱元璋抄沒,並被追殺!又從楚地武昌,北遷直隸薊州,以書畫特長謀生並加入匠藉。(一家人同時從武昌府南門外遷出的丁興原為陳友諒部將軍,遷江蘇海州,其侄丁順遷山東日照,其次子丁推、三子丁山分遷山東諸城濰坊。名人有:明代嘉靖年進士丁惟寧,因受嚴嵩誣陷,辭官回籍,一生著書《金瓶梅》其子明代著名文學家丁耀亢進士及第,繼寫後半部。國民黨元老丁惟芬、美國物理學家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此兩支丁氏明清兩代進士幾十人。)
洪武二年,帖祖預感到仇人信息,拿出油瓶、燈樹、燈盞分給三個兒子當信物,命令立刻分散遷往三地,自已歿入山中!次子丁子誠祖立刻從薊州遷霑化,子誠祖之兄和三弟於洪武四年,經河北棗強移民站,大哥分遷山東蒲台,失名諱(其後人於清末民初與霑化相認歸宗)、三弟分遷日照。三弟不知何年何月何因由,又遷他地,失名諱。
丁子誠祖為山東霑化及南皮丁氏始遷一世祖,書畫根底深厚,其大量作品大部分被大水淹毀,另有部分作品一直保存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明清兩代進士六人(以明清《進士碑名錄》為準,歲進士二十多人不包括在內)
丁貴,字號失考,明正德三年進士、吏部郎中(蒲台長支)。
五世祖丁汝夔,字大章,號滄源,明正德庚辰進士、殿試二甲、翰林院庶吉士、都察院左都御使、吏部左侍郎、兵部尚書。
六世祖丁懋遜,字允節,號初陽,明代萬曆進士、殿試二甲七名、太僕寺正卿、太子少保、工部左侍郎、贈尚書。
八世祖丁鳴陛,字仲玉,號念源,萬曆癸丑進士,殿試三甲、身兼吏部驗封司、文選司、考功司郎中(吏部共四司身兼三司郎中)
八世祖丁暐,字仲昭,號六石,清代乾隆進士第二名,翰林院纂修、檢討、太史等職。
十世祖丁望齡,字步陶、又字步堂,號方衢。乾隆元年丙辰舉人、壬戍進士,殿試三甲,例授文林郎,候銓知縣。
明清兩朝歲進士及七品以下官員一百多人。
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五世祖兵部尚書丁汝夔,上奏《邊務十事》疏,皇上恩準。在整頓邊關防務時,查出嵩黨專權國防,諸多貪弊!嚴嵩父子恐懼異常,多次密謀組織武林殺手行刺丁公未遂。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勾結義子大同總兵仇鸞,厚賄俺答入犯北京。兵部尚書丁汝夔,抗擊俺答,奏本將不聽命令的遵化巡撫斬首,連夜分遣城門一勛一大臣,檄十八路勁兵犄角於外,將城中夙昔所檢閱將卒,內外合擊之!嚴嵩恐其功成,謀陷無隙。親自出馬乾預說:“塞外接戰,敗可掩蓋。倘失利京城之下能掩乎?”丁兵部說:“非敢必有功也,事急矣,荷國厚恩,當以身報,不敢擅,須請命出擊耳”。嚴嵩曰:“皇上修道西苑,安可以穢類自取罪耳?寇掠非久自退,我為公上一本,自無事矣。”由於嚴嵩干預不讓出擊,打破丁汝夔戰略布局,造成重大損失!接著嚴嵩密派太監總管高忠唆使皇上近侍小太監,佯言於御座旁:“尚書縱敵!”(故意讓皇上聽見)又指示一御使上本,參奏丁汝夔“不設守備”!三謀合一,丁汝夔被嘉靖帝以"不設守備"之罪處斬!(史稱“庚戌之變”)
恐其嚴嵩滅門,兵部老管家騎快馬山東霑化原籍送信,全家五支又一次大逃亡!河北省南皮縣西丁家莊始遷文祖,字浩然,率長支逃至南皮境,在王寺鎮東北三華里,集北頭村東南約四華里,取名丁家院安居。住了些年經勘察發現此地風水仍可出官宦,祖上居官忠廉,數次遭追殺逃亡,致使文公傷心仕途,遂又遷往西北方向十八里的現村址。告誡後人,“勤儉治家,耕讀為業,不求為官,但求人丁興旺”(原遺址長滿了棘棵,王寺人叫丁家棘棵,集北村人叫丁家院)。現村址建村至今460餘年,明清至民國堅持自辦私塾、武校,自家選拔人才執教。所以,此村自古就是個文化村。現人口約有千人,大學生百餘人(大量外遷者未全統計在內),基本傳承延續了姜氏貴族文風,亦達到了祖訓要求。.
明代嘉靖庚戌(1550)年,農曆八月二十六日,黑雲滾滾、陰霾蔽日;(天地晦陰雨臊半月余)一個兵部府衙管家模樣的老人,騎著一匹紅鬃烈馬,懷揣十萬火急的雞毛家書,風馳電掣般地闖出京城;朝著八百里之外的山東霑化縣城方向,快馬加鞭,晝夜兼程,廢寢不食,奔騰而去......
兵部尚書丁汝夔上任數月以來,以他敏銳的政治眼光和忠君報國的思想,深入調查發現,國防境況異常糟糕,政治腐敗,軍事蕭條,弊端累累,己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丁汝夔深知,由於嚴嵩把持朝政、國防,近十位兵部尚書充軍、被殺,都沒有好的下場!這次皇上拜封他為兵部尚書,凶多吉少!如果抗旨不尊,死罪!如果尊旨,奸雄嚴嵩,此關難過!擺在他面前的是一條不歸路,譽毀人亡的指數很大。只好忘卻生死,大幹一場!為力挽日漸消亡的國防,不懼權奸嚴嵩的淫威,奏本皇上。提出改革國防體制,增強與恢復國防實力,剪除軍中腐敗弊端(著名的《邊務十事》奏章)。條條錚言,字字珠磯,切中兵部所轄邊關軍中時弊要害。嘉靖皇上,御覽恩準。丁公投入大量人力,深入部隊督審嚴核。兵士老弱病殘,武器破舊不堪,弱不成軍。將帥腐敗、素質低劣,指揮無能,詳察在案。大量貪污軍餉驚人的數字,以及諸等弊端,浮出水面。嵩黨控制國防多年的積弊,紙里包不住火了!遂犯嵩黨眾怒,紛紛向嚴嵩告狀並商討對策。不除掉丁汝夔,他們的好日子就算到頭了。可想而知,國家每年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兩白銀撥給國防,而實際上士兵數字都是虛數。據明代萬曆年工部左侍郎懋遜公所撰《滄源公傳》記載:“以老弱病殘充之十之有三,營卒頂替者十之有二,為中貴虛冒者十之有五。頂替老羸,猶有人在,虛冒則寄空名,以靡實餉”。軍餉盡被嵩黨沒入私囊!邊關將帥不靠德才選拔,花錢買官已成公開的秘密,國防實力,名存實亡!一旦讓丁汝夔核察結束,報到皇上那裡,後果不堪構想!因皇上非常器重丁汝夔,直接彈劾,又無藉口,只能巧用計謀、借外部勢力激怒皇上,借皇上之手殺害。
據明史記載,這年農曆六月(1550)嚴嵩親信死黨仇鸞,授大同總兵,有接觸俺答的機會。約七月,俺答奇蹟般的來到大同,仇鸞派人厚賄俺答,指使俺答沿長城東進至潮河川南下,進攻北京!(兵部員外郎楊繼盛冒死金殿奏本參嚴嵩的罪名之一就揭出嚴嵩勾結俺答來犯,這是鐵證)丁兵部得到塘報,迅速調兵遣將,向部隊下了“進則獎,退則斬” 的軍令,奮力抵抗。擺在將帥面前的一個是權奸嚴嵩,一個是兵部尚書,孰輕孰重?那些嚴嵩親信將帥們,個個心知肚明;非嚴嵩親信者又有哪個敢不聽從嚴嵩的?所以,消極抵抗、欺上瞞下、慌報軍情。給丁汝夔一個指揮失誤,讓俺答進犯得逞!(後果責任,應該誰負,最清楚不過了)。致使俺答順利突破古北口防線,直逼京畿!
據《明史演義》、《明史列傳》等史書記載:丁兵部又調動號稱幾十萬人馬的京城禁軍部隊,這一調才知僅有四、五萬人,其中一半年輕士兵,都讓內外提督大臣們弄回家當了家丁,不能歸伍。剩下兩萬多老弱病殘士兵,聽說去打仗,個個嚇得哭哭啼啼。丁兵部只好又動員在京應試的武舉和百姓參戰,嵩黨又處處設卡,沒有武器和軍需供應。“禁軍冊籍多系虛數,兵餉盡被統兵大員沒入私囊!”又說:“朝無可恃之將帥,營無可用之兵戍”。在這種情勢之下,嚴嵩還“恐其功成,謀陷無隙,”以權誘擾丁兵部勿戰。說什麼:“寇得飽掠,自然遠颺,何必輕戰!”《滄源公傳》有嚴嵩與丁汝夔的一段對話,是誰勿戰,是誰主戰,可見忠奸!嚴說:“塞上接戰,敗可仍掩公樞府也。不宜出擊,捷則可,倘失利輦轂之下能掩乎?”丁公說:“非敢必有功也,事急矣,荷國厚恩,當以身報,不敢擅,須請命而出擊耳。”嚴嵩說:“上齋修西苑,安可溷以凶穢自取罪戾?!寇第掠,非久自退,吾為公上一揭,自無事矣。”丁兵部何償不知嚴嵩的用意?抗命不尊,仍然指揮那些從外地調來的部隊抗擊,但是,沒有料到又斷了部隊的食物供應。士兵們餓了三、四天,才得到一些餅餌,餓的無力抵抗!《明史列傳》、李史峰主編《中國通史》711頁記載,應調而來的大同總兵仇鸞心中有鬼,不敢面對俺答,躲在居庸關一帶,不敢向俺答發一箭,反而縱兵搶掠百姓!因他是皇上的紅人、嚴嵩的親信,又封他為平虜大將軍,兵部尚書也奈何不了他!所以使俺答橫衝直撞,任意燒殺。
俺答這次是按“計”而行,主要矛頭針對皇上及王公大臣們的利益,專門焚燒搶掠皇陵和王公大臣們在京郊的房產莊園,把他們的金銀財寶、眾多美女寶眷,搶掠一空,再一火焚之,把皇上和王公大臣們激怒,達到惱恨高潮!(不用嚴嵩說話,就能把丁兵部致以死地)這一切,嚴嵩不露半點聲色,完全躲在幕後。嚴嵩又密使太監總管高忠唆使皇上的近侍太監,在御座之旁自言自語:“兵部縱敵”!故意讓皇上聽見。又弄出個給事御使參奏兵部不設守備,不敢發一箭,致使嘉靖以不設守備之罪,把丁兵部打入天牢,後斬於市。這還不算,又把50歲丁公的夫人流放三千里外的福建,又把其子,禮部主事丁懋正夫婦貶戍遼東鐵嶺。母子三人分彆氣憤抑鬱再加虐待致死!丁懋正夫人在獄中產下一男嬰僅25天,亦去世身亡!多虧丁氏老家人孫明向監獄總管跪哭哀求,放忠臣遺孤一條生路。獲準後,孫明老人懷抱孤兒,身背裝有婦女用品的脂粉、針線包袱,,手拿貨郎鼓,以賺盤資。步行數千里,每遇一村,搖動貨郎鼓,引來村婦,展賣針線脂粉哭說原委,向沿途村婦求奶汁餵嬰兒,並以針線脂粉回報。如尋找不到奶婦,便以餅果嘴嚼,飼餵孤兒。艱難跋涉,間關兩三月,送往山東霑化縣尋找丁氏親人。那時的霑化丁氏府邸,已被查封,全家出外逃命,找到丁氏,實屬不易。天啊!忠良遭戮,千古奇冤,誅連全家,禍及嬰兒,真是奸臣當道,漢奸誤國,謀害忠良到了無一附加的地步!因昏君嘉靖反覆無常,怕來個滿門抄斬!所以,就出現了篇首忠心無二的老管家冒死闖出京城,去山東送信的那一幕。(浙江省越劇團<五女拜壽>中的主人公楊繼康是因其兄楊繼盛金殿替丁汝夔鳴冤參奏嚴嵩而被殺,受到誅連!先後逃到四個女兒家都不敢收留,就是演的這段歷史)。
山東霑化原籍全家,得到信息,四外流亡。逃到滄州的一支就是現在的河北省南皮縣丁家莊村丁姓。
丁氏祖先是霑化縣名門望族,書香門第,有較高的文化層次。先是逃到滄州地段按《易經》陰陽二宅選址方式,選中了滄州南七十二華里的王寺鎮東北三里取名丁家院的地方立莊居住。集北頭村民在此遺址曾出土明代瓷器、銅錢和大量青磚瓦片。集北頭村老人們傳說丁家住的是青磚瓦房,我們傳說祖先在丁家棘稞落了一落,這一落是多少年?可以推敲。看來居住時間不會太短。丁氏祖先經過詳細勘察,越來越發現此地風水非同一般,是個“北蟠龍,南臥虎”極佳的龍脈,主人財兩旺,仕途無限。
由於丁氏祖先對明朝中後期的政治腐敗,皇上昏庸,奸臣當道,沒有忠良之臣的生存空間,傷心至極;下狠心不讓後代兒孫再當官保大明,竟丟棄這塊風水寶地,又在正北十八里處找到一塊只保人丁財文興旺發達之地構建村莊。原來選址的那塊風水寶地,遷走後長滿了棘稞。所以,至今王寺鎮的人把那塊地叫丁家棘稞,集北頭村的人仍叫丁家院(因是按轎形八卦設計的村莊,也叫轎桿地)現在說回來,孫明懷抱孤兒經數月找尋,終於找到孤兒的叔嬸扶養。取各繼志,聰明伶俐,七歲給皇上寫奏摺,要求給爺爺平反昭雪,感動全縣教肓界,成為流傳至今的佳話。長大學業有成,考中舉人,授北京懷柔司訓。繼志生有二子,長子中進土,授禮部主事,次子中舉人,授臨青州知州。數年後丁公冤案昭雪,加封厚葬於山東霑化古城丁氏祖塋。隆慶帝御筆:“如朕親臨”立高大蟠龍“朕到碑”一幢。
老家人由丁氏厚養並把救孤之功成文呈報府、縣,去世後奉祀府、縣鄉賢祠,載縣府志。厚葬於丁氏祖塋內。北京兵部衙門老管家去山東送信活活累死,也厚葬於丁氏祖塋內,並把丁家莊命名管家莊,以示紀念。丁氏祖先給後人立下“祭祖先祭家人墳”的規矩。至今不變(丁氏祖塋文革中被毀)。

歷史傳說

丁氏走後,此地荒蕪,現屬集北頭村所有,調查集北頭村幾位有文化的老人,回憶上輩人流傳下來的傳說,劉氏在明代永樂二年由山東即墨縣遷來,原村址在高莊子村南,取名劉家院。附近還有個黃家院,(後來黃氏絕,招劉氏後人為婿繼承遺產,現仍有黃姥姥墳在)。往東一里還有個王家院(位置在集北頭村南半部,至今仍有幾戶王姓)。到了嘉靖庚戌年,又遷來了丁家,取名丁家院。後來在四個自然村落中心部位立了個集市,(位置在集北頭村南)由於集市的繁華,劉氏往東一里(集市的北頭)遷居,久而久之,全部遷過去了,集北頭的村名代替了劉家院。(後來集市南遷王寺鎮)。
又據上輩人流轉下耒的一個美麗的傳說,現在集北頭村東南三里丁家院西北一里處的劉家墓地,原來就是丁氏遺下的風水寶地。丁氏遷走一百多年後,在丁家院遺址那一帶有個劉姓牧羊人,發現一個南方人(當地人叫南蠻子),老是在丁家院那一帶轉悠,這個牧羊人就留了心。“南蠻子”走後,發現了丁家墓地遺蹟有動過土的痕跡,挖開一看,是個裝著人的骨殖的罈子,因為北方人向來佩服“南蠻子”的慧眼,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裡是塊風水寶地。
劉氏六世祖兄弟七人,發現這塊風水的放羊人是六世六門的後代,原先的祖墓在高莊子村南一里多偏西處,已葬埋了七八世祖先,故把他六世六門那一支祖先骨殖遷到了新發現的這個地方。
據傳說,那個“南蠻子”是個舉人出身。埋好他的先人骨殖,走了十多年,與顧望相反。上京趕考,屢試不中,家中的日子也不順當,決定北上,重新察勘。到那一看,完啦!已經被人立做墓地。經打聽,找到劉氏這家,詢問罈子的下落。劉氏把他領進一個堂屋,發現正中央供奉的正是裝著他先人骨殖的那個罈子,罈子前立一香爐。這時,他立刻對這家人高尚的品德敬佩有加。能享受好風水的人家,還必須有祖先的蔭德和後人的品德高尚,三者具備才行。所以,這個舉人說:此乃天意呀!不過,我的雙眼會立刻失明。這家人說:我家會把您當作親人一樣,侍奉白頭到老。這個人也就留了下來,後來這個人真的眼瞎了。
說來也真神秘,獨劉氏六世六門一支,自從立此墓地,日子越過越好,人財兩旺;地靈人傑,生的孩子個個聰明,讀書上進,屢試屢中。從清初到清末,考中進士的達二十四名之多;朝中大員,知府州縣,玫不勝舉。康熙年翰林院編修劉果實就是其中之一。
現在,再說說丁氏祖先本著傷心仕途,不叫後代子孫做官保大明,只要人財兩旺,耕讀治家的理念;又在丁家院往北十八里路的地方,尋找到一塊新址。構建和諧景觀家園的一段軼聞。
南皮縣丁家莊是在明代“庚戌之變”時(1550年),由山東霑化縣老城東門裡丁家莊,遷居滄州南五十四華里,以姓命莊,至今456年。
從丁氏祖傳的幾件文物,再查閱有關歷史記載,箇中之迷,略知端倪。
幾件文物,各有典故。
其一是,霑化丁氏祖墓群落,有數百株蒼松翠柏環抱,古樹參天,蔚然壯觀。墓群前有一條官道,在古墓與官道之間,建一碑亭,亭內有明代皇帝御筆《如朕親臨》朕到碑一幢,凡經此文武官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參拜,如不尊奉,亭內備有黑紅棍,嚴懲不貸!此古墓群與古樹,在“文革”中被挖毀砍伐,碑已深埋地下。
其二是一對明代御賜宮燈,上有明代皇帝御筆題詞,一燈題:兵部大司馬,一燈題:天下都招討。每逢春節、清明節,均懸掛於丁氏家廟大門兩側。族內人家辦喜、喪大禮也亦懸掛。也焚燒於“文革”中。
其三是,丁氏傳有古代印刷線裝族譜數匣,匣為暗花藍綾稠裱裝飾,骨質別扦,甚是古樸精緻,歷史記述甚詳,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丁氏祖上數代,皆封大夫。遷居滄州為文,例封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其子汝興,例封資善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工部尚書。汝興下有三子:雄、政、敏學及下一代,均有封贈。此古譜在霑化原籍尚存完好,惟滄州丁氏所存在“文革”中被造反派燒毀!
“庚戌之變”發生在明嘉靖庚戌年八月:
文之侄丁汝夔,字大章,號滄源,明正德十六年進士,殿試授翰林院庶吉士,禮部主事,因爭大禮調吏部。累官山西右布政使,朝廷右付都御使、左都御使、曾先後任應天、保定、甘肅、河南巡撫,併兼任湖廣參政。歷任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嘉靖二十八年,拜封兵部尚書兼北京守備。
當時國防形勢是,北方少數民族首領俺答,驍勇善戰,兵強馬壯,經常進犯我邊關;南方沿海各省,倭寇猖獗,百姓橫遭塗炭。而皇帝,昏庸至極。戒居西內,迷戀後宮,又廣招天下名道煉丹,欲求長生不老。對朝廷大事厭煩,不理朝政,數月不上早朝。只寵信嚴嵩一人,大權全由嚴嵩父子竊取。
據史料記載,嚴嵩父子專橫跋扈,網結黨羽,貪婪無度,無功於國,專事殃民,北通胡虜,南結倭寇,攪得大明江山國無寧日!
丁汝夔是個胸懷報國之志、輔佐朝廷三十年的老臣,縱使有文能治國,武能按邦之雄才大略,也難扭轉國防形勢之大局。
丁汝夔鑒於以上六、七任兵部尚書的悲慘下場,只能忠於職守,審時度勢,向皇上連揍數本,提出改革國防體制,消除軍中弊端,還兵部以治軍之權及富國強兵的建議。其中有著名的丁汝夔奏摺《邊關防務十事》。就因此,雖得皇上恩準,嚴嵩卻如鯁在喉,實施不了,丁汝夔從此招來殺身之禍而他自己卻渾然不知!
就在這年的六月間(1550),嚴嵩的親信仇鸞,授大同總兵。正值俺答率兵來大同,仇鸞派人厚賄俺答。使俺答率兵沿長城東進至潮河川南下,進攻北京。雖然朝廷也派人抵抗,但由於雙方將帥和兵員質量相差懸殊,俺答一路勢如破竹,抵達北京郊縣,直逼京都。
丁汝夔迅速調動號稱35萬人馬的北京守備部隊,這一調,露了陷,只有四五萬人,還有一半是老弱病殘,那一半年輕士兵,都被內外提督大臣們弄回家當了家丁。
大明王朝元氣虧欠,軍隊腐敗無能。丁汝夔只好動員在京的應試武舉和百姓參戰,百姓摩拳擦掌,積極回響。去武器庫領武器,管庫的宦官庫頭又按例索賄,強行打開武庫,竟沒有一件可用之武器!此時,嚴嵩切斷丁汝夔宣調來京的部隊給養,士兵們四五天吃不上飯,每人只分到一個餅。嚴嵩怕丁汝夔功成,謀陷無隙,竟反對丁汝夔抵抗。說什麼“寇得飽掠,自然遠颺,何必輕戰”。可想而知,國家已腐敗到了何等地步,真是奸臣當道,腐敗殃國!
此時京郊皇莊及帝陵盡被俺答占領,並大肆殺燒搶掠,損失巨大。觸動了皇親及相關大臣們的利益,紛紛向皇上告狀,皇上非常氣憤處分了不少大臣,此時,嚴嵩又一邊密使親信太監總管高忠向皇上進言丁汝夔不戰,又讓一個給事御史向皇上參奏丁汝夔不設守備,皇上則以不設守備之罪,把兵部尚書丁汝夔、都御使楊守謙二人打入天牢,後斬於市!臨刑前丁汝夔大罵:嵩賊誤我!
正值俺答大肆殺掠之時,嚴嵩親信仇鸞應調率兵來京,由於他不敢面對俺答,竟躲在邊遠郊縣按兵不動,並縱兵搶掠百姓,比俺答有過之而無不及。等到俺答退走,尾隨追了一程,並把俺答殺死的百姓首級割了八十餘個,跑進京城向皇上請功,再加嚴嵩的舉薦美言,皇上非常高興,厚贈金帛並加封太子少保和都督之職。
明代歷史上的“庚戌之變”以忠良之臣被斬,權奸賊叛封官受獎而告終!
就在丁汝夔入獄後,他的一個老家人冒死騎快馬跑出京城,趕赴山東霑化報信,以防滿門被滅。老家人到家說完事情的經過就死了。丁汝夔的父親兄弟五人:文、忠、信、仁、義、他是忠的兒子。全家火速把老家人安葬,迅速疏散逃難。幾年後,得到準確的訊息,皇上殺了丁汝夔,將其夫人流放三千里,其子禮部觀政候銓主事丁懋正夫婦貶戎遼東鐵嶺,母子三人均氣鬱致死。沒有涉及山東霑化全家。所以,陸續聯絡回去,惟遷來滄州的長分一支沒有聯繫到。
又回到霑化的四兄弟,首先把管家重新後葬於丁氏祖塋內,又把霑化老城東門裡丁家莊改名管家莊,以表丁氏對老管家的恩念!並教導後人,每年清明祭祖,必先從管家墳祭起,數百年不變,形成自然。
“庚戌之變”結束,滿朝文武震怒,不少忠良大臣冒死上折參奏嚴嵩並付出幾個忠良大臣的生命代價,前仆後繼,直至把嚴嵩父子參倒。給丁汝夔、楊守謙昭雪,恢復名譽地位及其家族的政治地位。約用了十多年的時間。這一切,遷來滄州的長分一支全然不知!
丁汝夔的伯父文,當年已九旬余,其子汝興也逾七旬以上,下有三子帶領全家幾代人來到滄州南七十二華里的王寺附近住了下來。據傳說,此地地理環境甚好,土地肥沃,且風水具佳,仕途無限。因文父子早已傷心仕途,住了這些年遂又改變主意,又向北走了十八華里,找到了一塊只保人丁興旺的風水寶地住了下來。(原來的住地,人走後長滿棘稞,當地人稱丁家棘稞)。此後,以姓命莊,安居樂業。
家雖貧必令子孫讀書,家雖富必務親理農業。子孫不能儒者躬耕可也,次百工雖賤乃獨自食其力,至商雖獲利而實心已漓,吏則儒者羞稱子弟,斷不可為。居家須要安分,勿養戲劇、勿招娼淫、勿友匪類朋儕、勿結交官長、勿把持衙門。凡鬥狠健訟皆敗行盪檢之尤,族中或有親屬相盜,或因序繼爭財,或以恐嚇欺詐,或屬引誘教唆,或墳墓丈尺,或田土邱掃除,姦淫鬥毆,事關盜情窩主,必鳴官究審,其餘白之族長酌處,惟求相釋。一日居官斯民皆我赤子,有冤必為伸雪,有難必為解救。勿妄取人財,勿輕任已意!遇紳士以禮,待百姓以惠。錢糧賦稅尤須依期完納,不可拖欠,致受比累。凡家居、衣服、飲食、嫁娶、喪祭、宴會,俱當以節儉為主,方是持家久遠之計,非謂若世俗之吝也。讀禮必白衣冠,勿與人家吉筵,勿觀戲、勿遠遊、勿乾謁官府。祀典最為緊要,族人或以私憾路遠,不祭祖墓,不可之甚也。以我視先人,為子孫者,既漠然無關,後之子孫視我亦當猶我之視先人也。可勿戒歟!子女當婚嫁者,擇婿惟良,無責厚幣;聘婦惟良,無責厚奩,務締源流清潔之家,無慕目前粉華之美。閨門女范,尤宜嚴格。勿入寺燒香,勿出門觀劇,勿游山踏春,無引三姑六婆進門,無拜吉他人為父母兄妹。其親族有為僧尼、巫媼者,當禁絕其往來。子女除親生子孫,雖婿與內外侄,不得私語童僕,非有主命不許閫內應役(閫內:既後花園繡樓女眷禁區)。御僮僕必以禮法,毋著緞服,毋僭同親友字號,毋見戚族坐而不起,毋結納匪類,毋酗酒生事。獻次族譜畢而欲著為訓誡,以垂久遠,凡在我族其念之勿忽。
吾丁自太公封子伋而姓始著,後世蔓衍天下者不可考。謹按海州丁氏譜云:丁氏世為荊楚居武昌府武昌縣。當元末祖諱興者以鐵槍歸明太祖,從軍有功(洪武十三年)除淮安海州衛百戶。長子貫世襲(七傳之夢龍無子嗣諸城現襲職)次子推遠遷諸城,世居東海上藏馬山之陽。其分派於四方可知者曰壽光、曰濰縣(始遷祖諱山世襲指揮亦興子,明洪武二十四年自海州遷於濰)曰日照(明初始祖諱順自海州東海徙於日照。黃縣丁氏始祖逸名,自日照沙河鎮遷黃縣)曰萊陽,數百里而近者曰東平、曰霑化、曰陽信;數百里而遙者曰河南之永城、鹿邑(明洪武間兄弟二人自諸城一卜居永城,一卜居鹿邑)千里而近者曰江南之常州,金陵之江浦,江右之豐城,閩中之莆田。數千里而遙者類皆有大官稱名閱,支流遼闊分析莫紀,譜雲如是。又按永城同宗祭諸城始祖文有云:明興以來,北祖有諸城、東平、霑化;南祖有永城、鹿邑、江浦之旅。自江浦以南東平以北,散居又多。考其始鹹出一本,斯二者言之鑿鑿,確有可據。其沾族原屬荊楚,先徙薊而後徙沾,與抑又有說原籍冀州非薊也,余皆未能悉考,將何由譜之乎?譜其為沾邑之丁氏也。沾邑之丁必始帖祖,且墓猶在薊,即以帖祖為沾族之鼻祖可也。若夫哭汾陽之墓,引援朝貴稱和靖之裔,妄附高賢,心竊恥之,則我豈敢。

基礎設施

硬體設施

截止到2012年,丁莊子村的所有道路已經全部建成了水泥路或鋪磚路,取締了原來的舊土路。基本上改善了村民們出門難的問題。2012年,丁莊子村支部新落成,併購置了跑步機及其他運動設施,大大豐富了村民的業餘生活。

精神文明

每年四到十月份,村里都會定期播放電影。
一年四季,每天晚上在村大街上都會有大型廣場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