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解說
會意字。在甲骨文(圖1、2)中,“卿”的字形像兩個相對席地而坐的人,面對一個裝滿食物的瓦罐之類的食器就餐。“卿”古義:“兩人對食為卿”。這兩人,舊說是一君一臣、一尊一卑、一長一幼;故此君對臣,夫對妻,大臣對下屬的你呼,叫“卿”。也有的“卿”字的甲骨文,寫成兩個人面對面地跪坐著(圖2、4),也是指兩人對食,這就是最早的“饗”字。意思指同鄉的人聚在一起飲酒,引申指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請別人享用。商代甲骨文卿字用為:1.饗用之饗:“唯大乙暨祖乙卿(饗)。” 2.用為面向之向:“東方西鄉”(西向,面向西方)等詞義。甲骨文未見卿事(士)之職,卿事是從西周金文開始產生的。甲骨文、西周金文也未見鄉字用為鄉黨之義者。楊寬在《古史新探》一書中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論證卿、鄉、饗三字詞義的來源,證明三字原為同一字,可備一說。卿(鄉、
向、饗)本義是相向而饗食。《說文解字》解釋為“章”,並不合理。“卿”發展到金文(圖5、6)、篆書(圖7-12)、隸書(圖13、14)、楷書,相向跪坐的從人後來逐步變成“卯”,盛食物的器物成為“皀”,又進一步寫為“”(“即”的左半部)。
詳細字義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qīng | 名詞 | 古代高級官員的名稱。 | minister | 《 漢書·陳平傳》:項羽略地至河上,平往歸之,從入破秦,賜爵卿。 | |
---|
先秦亦用以稱軍隊將佐。 | general | 《左傳·成公十八年》:卿無共御,立軍尉以攝之。孔穎達疏:卿,謂軍之諸將也。 | |
古代對男子的敬稱。 | | | |
古代君主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 | | 《三國志·吳志·魯肅傳》:權嘆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 愛卿 |
古時夫妻或好友間表示親愛的稱呼。 | your | | |
| | | |
qìng | 形容詞 | | blessing | 《史記·天官書》: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 | |
---|
| 以上參考資料 |
---|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九】【卯部】去京切(qīng)
章①也。六卿②: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從𠨍,皀③聲。
【譯文】卿,表彰真善、明辨事理(的人)。(《周禮》的)六卿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字形採用“𠨍”作形旁,採用 “皀”作聲旁。
【注釋】①章:《段注》:“章善明理也。”②六卿:承培元《引經證例》引鄭《目録》:“天以統萬理。冢,大;宰,官也。地以載萬物。司,主也;徙,眾也。春以發生萬物。宗,尊;伯,長也。夏以長育萬物。馬,武也。秋以徼斂萬物。寇,害也,除害安良也。冬以閉藏萬物。空,農民空虛之時,正所以造作器用也。”③皀聲: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又音香。”
說文解字注
章也。
註:此以曡(疊)韻為訓。《
白虎通》曰:卿之為言章也,章善明理也。
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註:周禮之六卿也。《周禮》曰:治官之屬。太宰卿一人。教官之屬大司徒卿一人。禮官之屬。大宗伯卿一人,政官之屬;大司馬卿一人,㓝官之屬;大司寇卿一人,其一則事官之屬;大司空卿一人也。天子六鄉,鄉老二。鄉則公一人。鄉大夫每鄉卿一人,即此六卿也。
從𠨍,皀聲。
註:皀下曰:又讀若香。卿字正從此讀為聲也。古音在十部。讀如羌。今音去京切。鳥部?字皀聲,則在古音七部。
廣韻
去京切,平庚谿 ‖鄉聲陽部
卿,《說文》:“章也。”公卿。《春秋漢含孳》曰:“三公象五嶽,九卿法河海,三公法三台,九卿法北斗。”《釋名》曰:“漢置十二卿,正卿九:太常、光祿、衛尉、太僕、廷尉、鴻臚、宗正、司農、少府。”又姓,《風俗通》云:“趙相虞卿之後。”去京切。一。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卩字部】卿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9
《唐韻》去京切。《集韻》《韻會》《正韻》丘京切,竝音輕。《說文》:章也。從𠨍皀聲。徐曰:章善明理也。
又向也。言為人所歸向也。《禮·王制》:大國三卿,小國二卿。《儀禮》疏:諸侯兼官,但有三卿:司徒兼冢宰、司馬兼春官、司空兼秋官。《
玉篇》:漢置正卿九:太常、光祿、太僕、衛尉、延尉、鴻臚、宗正、司農、少府。《晉書·百官志》:古者,天子諸侯皆名執政大臣曰正卿,自周後始有三公九卿之號。
又《韻會》:秦漢以來,君呼臣以卿。《正韻》:君呼臣為卿,蓋期之以卿也。
又《韻會》:凡敵體相呼亦為卿,蓋貴之也。隋唐以來,儕輩下已,則稱卿,故宋璟卿呼張易之。
又《前漢·項籍傳》:號為卿子冠軍。註:文穎曰:卿子,時人相褒尊之稱,猶言公子也。
又姓。《風俗通》:虞卿之後。
| | |
《說文解字》書影 | 《說文解字注》書影 | 《康熙字典》書影 |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❶左部、中部、右部寬窄相當;左部高,中部、右部漸低;中部底部高,右部更低。
❷左部居左半格偏上,中部居中,右部居右半格偏下。
❸左部㇙起筆與短撇相接,收筆與豎撇相接,接點在橫中線。
❹中部在豎中線部位,末筆點從田字格中心點出,與㇙的提尖相接。
❺右部的㇆收筆於橫中線。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