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惟寧

丁惟寧

丁惟寧(1542年-1611年),字汝安,號少濱,又字養靜。山東諸城人。明朝官員。四川按察御史丁純之次子。嘉靖甲子(1564)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進士,授直隸(今河北省)清苑知縣,升四川道監察御史,巡撫直隸。官至御史、鄖襄兵備副使等。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卒。其子丁耀亢是清朝著名作家。

基本介紹

  • 本名:丁惟寧
  • 字號:字汝安,號少濱,又字養靜
  • 所處時代:明朝嘉靖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東諸城
  • 出生時間:1542年
  • 去世時間:1611年
  • 兒子丁耀亢
生平,軼事,性格秉性,節儉持家,文學成就,作品疑案,

生平

丁惟寧,字汝安,號少濱,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進士,諸城人。曾授直隸(今河北省)清苑縣知縣,升四川道監察御史,巡撫直隸。1586年(萬曆十四年)督餉陝西,授湖廣鄖襄兵備副使。次年因遭誣陷,辭官歸里,隱居九仙山,歿後敕授文林郎,誥授中憲大夫
丁惟寧為官“遇事敏練”,“治行第一”,風度嚴正,不避強御。每到一地,即興利除弊,為民稱頌。任御史期間,赴直隸巡視考察吏治,遇真定(今正定縣)白蓮獄株連一案,他一一考察審判,使千餘蒙冤者得以寬釋。當時朝廷內張居正為相專權,朝野上下無不奉迎,獨丁惟寧“無所稟受”。張居正深為不滿,遂將其貶為外官(河南僉事)。丁惟寧任鄖襄兵備副使時,值鄖陽巡撫李材講學,強占參將米萬春公署作書院,參將極為不滿,便唆使士兵圍台門而哄,二日不散。丁惟寧見狀促巡撫考察,便馳諭參將,使問題立解。而巡撫反嫁禍於丁惟寧,說兵勇鬧事屬其所為。吏部議之,即貶丁惟寧為施補風翔。丁惟寧受辱,遂“拂衣而歸”,時年僅40歲。
丁惟寧為官多年,仍住草房,後因房破才同意維修。家人藉機起屋較大,粱棟已架好。丁惟寧知道後,立命木匠截柱並教訓說:“無示子孫侈也。”丁惟寧辭官歸故里時,僅有圖書衣被而已,外無長物,更無珍玩。回故里後,縣令欲結納,卻年不得見一面。屬吏見其辭歸故里,便解銀八百兩送至家門。丁惟寧大驚不受。屬吏說:“此乃公費按例應受,不則徒利後來者。”丁惟寧搖搖頭:“吾辭官而受祿,將何居?資新任者安置可也。”丁惟寧對所送之銀一文不受。
丁惟寧家有西園,親自種韭數十畦,每割賣文自給,友人嘲笑說:“辭千金而利於圃,得無味多寡乎?”丁惟寧笑答:“官銀非吾有,圃蔬自食其力!”友人嘆服。因其影響,其妻雖為孺人,親率媳婢日夜紡織不輟。丁惟寧家無餘資,還借貸五百金捐獻於縣官倡議修築城牆之用。
丁惟寧甚孝,每逢父母忌辰,必齋素,身穿白衣。屋內懸父母像,朝夕相拜,此舉終身未變,鄉人無不崇敬。
丁惟寧性好山水,“拂衣而歸”後,隱居九仙山,常賞景賦詩自娛,並于山之東南麓丁家樓子村鑿石為室。1607年(萬曆三十六年)其長子丁耀斗於石室處建石祠3間,立為“丁氏祠堂”。祠堂背倚九仙山,東臨五蓮。南10米處立石坊“仰止坊”,正面鐫丁惟寧題、耀斗述“一詠一觴暢百年之逸興,勿伐勿剪綿千載之遐思”的楹聯。

軼事

性格秉性

丁惟寧“性剛直激烈,不避強御”。為政“遇事敏練,無留牘。五彌謹舉,行治第一”,不畏權貴、剛直不阿。在山西長治任職時,縣內多有強勢之家,平日橫行霸道,作威作福,奴役百姓,上下苦之,官府也不敢說話。丁惟寧到任後,盡治以法,對勢家先禮之,後法之,如有觸犯,嚴懲不貸。並革出不合理的苛捐雜稅,經過五年的治理,社會治安穩定,老百姓生活大有好轉。因政績好升官離任時,縣內百姓,萬民空巷、夾道送之,後長治百姓在縣城內為丁惟寧立祠紀念,世代傳頌。二百年後,丁惟寧的七代孫丁琰又來長治縣任知縣,地方父老還請他一起來拜謁丁公祠。丁惟寧任職御史巡按直隸時,當時白蓮獄株連千餘人,丁惟寧審理後,“悉為寬之”。有一地方上土豪,是京城內相國張居正的親戚,持勢稔惡。丁惟寧剛一到任,就有數百人告狀,丁惟寧將土豪帶之公堂與告狀人對質,最終土豪服了,請求看在京城太師張居正之面,饒恕之。丁惟寧不應,並按照當時法律,將這土豪斬首示眾,因而得罪了張居正,被免職,時年32歲。張敗後,皇上起用丁惟寧鄖襄兵備,當時的道巡撫李材挪用軍餉,揮霍無度,激起兵變。丁惟寧事前勸阻之,李材不聽。至事發,李材急請丁惟寧去安撫亂兵。為穩定大局,丁惟寧臨危不懼,單身一人,“馳往開諭”,曉之以情,動之以禮,苦口婆心,經過兩天的勸解安撫,鬥智鬥勇,總算制止了一場大亂。可誰知巡撫李材不但不感恩加獎,反而上疏朝廷,說是因丁惟寧激起的兵變,將罪責全推給了丁惟寧,昏庸無能的明萬曆皇上,不辯黑白,竟將丁惟寧貶官三級,調湖廣皋副,後又補鳳翔,丁惟寧看到明末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遂心灰意冷,於是託病不就,退職還家,此時年剛過四十歲。退職後還家,居於九仙山山麓下(即今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丁家樓子村),現村中有丁公祠堂(文物保護單位)。

節儉持家

丁惟寧性節儉,寡交遊,服汗布衣,治家很嚴。三次任要職,但每次回家,隨帶行李,僅圖書衣被而已,別無長物。這次以監察御史之身份告老還鄉,仍不張揚。回家後,諸城縣令派人送八百金給他,他大驚不受。公人說:這是按照慣例所送,應該接受,否則,不利於後來者。丁惟寧說:我辭官回家而受祿將何居?堅辭不受。丁惟寧自蓋草房,西園種韭數十畦,收割後除自食,也拿到市場上去賣數十文自給。有人嘲笑他,辭千金不受而求利於幾畦韭菜,有什麼意思。他說:“官銀非吾所有,圃蔬自食其力”,鄉人皆嘆服而敬之。他以樸素傳家,雖做過高官,但仍居草房,不避風雨,後翻蓋居室時,起堂稍高,已架上樑了,他看到了,嚴命匠人再低一點,說:“太豪華了,無示子孫侈也!”

文學成就

丁惟寧自小聰穎,年弱冠舉於鄉,剛過二十就中進士。既是嘉靖萬曆年間的大名士,又有文學創作的大手筆,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著作。但他雖能詩,不苦吟,亦不存稿,現在能見到的有散文《改建龍灣鎮巡檢司記》,詩《顏明府招游琅琊台海神廟》,《觀海行》,《雪霽超然台步月》,《登北極台懷舊》,《張州倅左川招飲超然台同陳憲副後崖即席賦》,《吊公冶子墓》,《水心亭謠》,《山中即事》,明歷歷三十一年(1603年)諸城縣誌《序言》等。

作品疑案

多年來,因《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真名疑案,使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為之殫精竭慮,各種推斷與考證異彩紛呈,近年,有關專家學者以遺存在民間鮮為人知的明代字畫、方誌、族譜(在丁氏家譜中明確記載,在建國後美國丁氏後裔快遞迴來一部家譜,現存日照五蓮潮河丁家後人手裡保存,大體是得罪當朝權貴,被貶多次,後來在家中與其父著書立說,針砭時弊。蘭陵日照五蓮縣蘭陵峪。)、碑刻等文物為依據,將確鑿的史實與縝密的論證有機結合,並參照了丁惟寧一生的經歷,首次推出《金瓶梅》作者“丁惟寧說”,並得到學術界的認可。
2012年5月12日,山東學者王夕河在“王夕河《<金瓶梅>原版文字揭秘》學術討論會上公布了自己最新的學術成果《<金瓶梅>原版文字揭秘》。在20多年的時間裡,王夕河通過對《金瓶梅》中含有的大量的方言借音字的分析考證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金瓶梅》含有大量的山東諸城方言,其作者蘭陵笑笑生應該就是隱居於五蓮山的丁惟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