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窯瓷器
- 創始時期:唐代
- 興盛時期:宋代
- 終止時期:清代
- 相關書籍:《建窯》(上海大學出版社)
建陽窯舊稱“建窯”。在今福建建陽,故名。宋代著名瓷窯之一,建國以來經多次調查發現窯址十餘處。今以福建省建陽為代表,窯址在建陽水吉鎮,以產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燒,宋代尤其是南宋為其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由於宋代鬥茶風尚盛行,而主燒適宜為鬥茶的黑釉茶盞,亦稱建盞,以水吉鎮窯製品為最,頗受文人...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福建省南平市的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工序繁雜,一般要經過選瓷礦、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等13道工序,最終形成一件建窯建盞。2011年5月23日,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
宋代建窯瓷器是宋代建窯生產的瓷器。歷史文化 undefined 建窯宋代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瓷、青白瓷。以黑釉聞名。產品以燒制碗盞為主,另有少量缽、玉壺春瓶、小罐、小壺等。碗盞胎呈黑紫色,內外施釉,外部近足處流釉明顯,圈足小而淺,造型多樣,大小不等。兔毫盞為其代表作。因釉面出現細長的結晶條紋,閃爍金光...
《建窯》是2019年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中國窯口》系列叢書意在以新的角度梳理中國陶瓷藝術的發端、演變與傳承。不僅局限於陶瓷藝術歷史源流、藝術風格、工藝技術、考古、鑑定、收藏等方面的總結,更是有以歷史文獻、實物遺存為依據,從窯口的視角,採取實證分各析與傳承性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從窯口...
《建窯》是黎雄才1958年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嶺南畫派紀念館。重要展覽 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02月23日,該作品在嶺南畫派紀念館、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主辦的“重師造化——黎雄才的尋源之路”中展出。作者簡介 黎雄才(1910-2001)是嶺南畫派最為傑出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近現代新...
建窯遺址,位於福建省建陽區水吉鎮,是宋代福建燒造黑釉茶盞的著名窯場窯址有蘆花坪、牛皮侖、大路後山、營長乾等處,遺物分布面積約12萬平方米。建窯遺址,創燒於晚唐五代, 歷宋、元、明、清四代,燒瓷歷史長達千年,對福建地區和江南廣大地區都有很大影響。歷史由來 建窯遺址,建窯燒造的瓷器品種有青釉瓷器、...
《《建窯》(中國古代名窯系列叢書)》是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葉文程 林忠淦著 耿寶昌 塗華 內容簡介 《建窯》(中國古代名窯系列叢書)展示了富華遊蕩海外二十多年來收藏的百件文物、古代工藝品,以及作者多年來對柴窯的研究成果。考證嚴謹,文字淺顯易懂,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這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
北宋人論茶的專著如《茶錄》及《大觀茶論》等,對建窯黑釉茶盞都給予極高的評價。由於宋代人們崇尚「鬥茶」的玩意,在鬥茶時首先比試茶湯的顏色。經過茶筅擊拂調和而成的茶湯,以能呈現白色的泡沫至為可貴。這類黑釉茶盞最能襯托出白色的沫餑,而且它們厚重的胎身,能有效保持茶湯的溫度;盞底深度適中,方便...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武夷山遇林亭黑釉茶盞燒制技藝),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遇林亭窯遺址,建窯系重要遺址之一,位於星村鎮燕子窠村和武夷街道辦白岩村交界地帶。遇林亭窯以燒制黑瓷為主,兼燒青瓷及青白瓷。窯址的年代與建窯相當,推斷大約在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中期左右。...
建窯古窯址坐落在水吉鎮池中、後井村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 建窯是宋代著名窯場之一,窯址分布在蘆花坪、牛皮侖(包括庵尾山)、大路後門和社長埂(包括園頭坑)四處,方圓十數里,窯址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建窯創燒於唐末五代,盛於兩宋及元初,元代中後期走向衰落。歷史上建窯以燒造風格獨特的黑釉瓷器著稱...
台灣建窯茶具,有“台灣第一品牌。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工藝精美,款式多樣,大陸和東南亞久負盛名,是茶具中的精品。建窯燒造的瓷器品種有青釉瓷器、黑釉瓷器,以黑釉瓷器為主。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盞為主,是宋代最佳“鬥茶”用具之一。此外,還有油滴、鷓鴣斑、曜變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 建窯黑釉瓷蓋...
建窯“進盞”款茶盞是宋(公元960—1279年)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文物特徵 尺寸:高6.1cm 口徑12.6cm 底徑4cm 這件盞在底部有“進盞”,說明是進貢到皇宮的作品。黑釉以鐵為呈色,福建地區土含鐵量高,釉面鐵分子達到飽和後會產生析出現象,釉面會出現兔毫、窯變等裝飾,這件盞就是兔毫的...
此展品為宋代文物。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以燒黑釉瓷聞名於世。由於宋時崇尚鬥茶之風,故除了必需提供優質的茶葉之外,還需要有最適於鬥茶所用的茶具。建窯的黑釉瓷正符合鬥茶的需要,現收藏於中國陶瓷館。文物介紹 建盞,黑瓷代表。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該製品宋時為皇室御用茶具,以福建建陽建窯...
北宋建窯醬釉束口盞高6.3厘米,口徑12.6厘米,底徑4.2厘米。束口、口沿起棱、深斜腹、圈足,通體為醬釉,底足有“供御”刻款。建窯主要以黑釉器著名,主要是適合當時流行的鬥茶的需要,相傳凡帶有“供御”款、“進盞”款的,都是當時宋徽宗特意定製的皇室用品。建窯主要以黑釉器著名,主要是適合當時流行...
此展品為宋代的陶瓷器,敞口,斜壁,圈足。現收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基本信息 名稱:建窯兔毫盞 尺寸:高5.9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3.7厘米 時代:宋代 收藏: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文物介紹 敞口,斜壁,圈足。底無釉,露出黑褐色堅質胎。盞內外壁施以黑釉,釉面析出棕褐色兔毫斑紋。宋人崇尚鬥茶,以...
宋建窯黑釉盞 宋建窯黑釉盞是一件宋代的文物,館藏於上海博物館。文物特徵 尖圓唇,敞口,斜直腹,小圈足。胎為烏泥色。內壁滿施黑釉,有兔毫紋,外壁施釉不及底。在燒制過程中,由於釉在高溫下的自然流動,常使碗口釉薄而形成醬色,近足處呈現垂釉現象。整器造型雅致,修足規整。重要展覽 ...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為宋代的陶瓷器。這是一種典型的宋代鬥茶器具。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作品簡介 中國是茶的故鄉,至宋朝茶已成為家家戶戶的日用飲料,並且形成了“鬥茶”的風氣。茶的泡沫顯白色,最宜用黑色映襯,黑釉茶盞的大量燒造與此有密切的關係。宋代的黑釉茶盞有兔毫盞、油滴器、玳瑁盞、黑釉印花等許多...
南宋建窯油滴束口盞 宋代是建窯的發展時期,以燒黑釉器而著稱。兔毫斑、鷓鴣斑、曜變等釉色的名品就出在這裡,以茶盞為多。在建窯黑釉盞盛名的影響下,各地的仿燒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幾十處瓷窯之外,還有江西的吉州窯,四川、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燒的,形成了...
宋代社會盛行飲茶、鬥茶,故各色茶盞大行其道,其中最負盛名的應該是產於福建省北部山區建陽縣水吉鎮蘆花坪一帶的建窯黑釉盞了。由於黑釉茶盞利於襯托白色茶末,易於觀察茶色而廣受時人喜愛,並受到北宋徽宗皇帝趙佶的青睞,特命其進貢宮中。宋人蔡襄《茶錄》稱:“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
建窯“進盞”是一件宋代文物,高6.1cm 口徑12.6cm 底徑4cm,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文物歷史 宋代的建窯是福建地區生產的非常有特色的品種,都是用黑釉裝飾。宋代的皇家貴族之間流行鬥茶,看誰的茶痕跡留存時間長,所以要用黑顏色的瓷器來突出白色的茶末。建窯就在這一時期流行開來,後來還大量流傳到日本。文物特徵...
宋建窯天目瓷碗 宋建窯天目瓷碗是宋代時期的文物。
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於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備燒成黑釉的基本條件;同時,石灰釉黏性強,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高溫中容易流動,所以,建盞外壁底部往往有掛釉現象,而器物口沿釉層較薄,呈褐紅色,有的近似芒口。建窯黑瓷的胎質基本特徵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為含鐵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
建窯是宋代名窯之一,位於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後井村一帶,所產黑釉瓷盞俗稱"建盞".建盞中以漆黑髮亮的烏金釉和變幻莫測的兔毫釉為主,尤以兔毫釉更具盛名,故又稱"兔毫盞"”宋代飲茶用盞之一。造型為敞口,深腹,汪圈足。因胎厚色黑,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貢”字樣。它的胎體厚實、堅緻,色呈淺黑...
一、依勢而建:南方多丘陵山地,可擇山嶺背斜之地建窯,降低建造成本。二、用料多選:建造窯體所需要泥料就地取材,方便快捷。三、燃料多選:燃料不拘,雜木、松木、杉木、毛竹、煤炭、燃油等均可使用。四、控溫簡單:可直接用肉眼觀察窯內的大概溫度,另窯內放有火標,可用鐵鉤取出,便於隨時觀察釉面情況。五、操作...
窯變釉鷓鴣斑紋盞,本品創作於南宋時期。屬於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宋代名窯之一。窯址在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的蘆花坪一帶,因宋時屬建州建安縣(今建甌),故名。建窯始於晚唐,到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而衰於元,至清代而終。主要是燒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其中以黑釉瓷聞名於世。...
建安盞燒制技藝,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22年1月29日,建安盞燒制技藝經福建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歷史淵源 建安窯口、甌寧窯口史稱建州窯,又稱建窯。系中國宋代八大窯之一,分布於州衙設在今建甌城的古建州轄區內。五代時期王審知建立閩國...
《見盞——尋味千年造盞工藝》是由西安半坡博物館和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南平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展覽,展出時間為2017年6月23日,展出地點為西安半坡博物館。展覽通過福建建窯的一百餘件宋代、現代瓷器和相關歷史文獻及照片,展示了建窯的悠久歷史和建盞的製作工藝。建窯窯址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後井村...
1989年5月至1992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福建省博物館聯合組成建窯考古隊,先後4次對建窯遺址進行全面調查和重點發掘,揭露10座窯爐遺蹟,皆為斜坡式龍窯,其分布為:大路後門4座(Y1、Y3、Y4、Y9)、營長墘2座(Y6、Y7)、源頭坑1座(Y2)和庵尾山3座(Y5、Y8、Y10)。其中Y5、Y10是燒青瓷(晚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