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知名校友,歷史沿革,追根溯源,草創奠基,艱難發展,世紀騰飛,科學研究,研究機構,建設成果,學術資源,教育教學,師資力量,院系專業,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合作交流,川大傳統,形象標識,精神風貌,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獲得榮譽,知名校友,
歷史沿革
追根溯源
1840年的
鴉片戰爭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晚清
洋務運動的改良派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指導思想,“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作方針,掀起了近、現代化的浪潮。在文化教育方面,則以辦新式學堂,興學育才為標誌。
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創辦四川中西學堂,倡導學習“西文西藝”,“分課華文、西文、算學”,成為四川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的結合點。6月18日,四川中西學堂正式開學。
四川中西學堂初設英、法文科,以學習英、法語言文字為主。次年,四川洋務總局行文確認增設算學科(算學館),這裡的“算學”是數、理、化,也即理科的通稱。四川中西學堂按照西方“分科立學”的教學制度,對學生按科類、分程度編班定級。
四川中西學堂根據生員入學時的程度,分為“學長”、“學生”、“附學”三個層次。“學長”程度最高,為“資性穎悟,易於造就”的有舉人以上的功名的人士。
1900年,四川中西學堂有了第一屆畢業學生。學堂規定,考得3/6學分者發給三等執照(文憑),考及4/6學分者發給二等執照,考得5/6學分者發給頭等執照。二、三等執照由四川洋務總局轉報四川總督署備案後發給。頭等執照則還須呈報四川總督親自核准。獲得二、三等畢業執照的學生,原則上到川內或原籍省、區當中學堂教習,也可自費出洋留學。獲得頭等執照者,在經過嚴格考核後,公費派送出洋留學或授以功名。
1901年,四川總督
奎俊從四川中西學堂畢業生中選拔18人,從尊經書院選拔4人,由知府李立元帶隊到日本和西方“國家公學堂肄業”。“歲以三年為期,前者畢業,後者繼往”。1906年四川留學生占全國留學生總數的1/10,掀起了四川近代出國留學的第一次高潮。
錦江書院是四川按察使劉德芳於1704年在
文翁石室基礎上奉旨創辦,為四川大學主要歷史源頭之一。錦江書院在1733年,被御定為全國22所最著名的省級書院之一,時人曾譽以“石室雲霞思古夢,錦江風雨讀書燈”。
1874年5月,工部侍郎、四川興文人薜煥,偕省內官紳15人,上書四川總督吳棠和四川學政
張之洞新建書院,得到張之洞的支持以及川督和清廷的批准,定名為“尊經書院”,為四川大學另一主要歷史源頭。
張之洞《創建尊經書院記》表明,書院旨在培養“通博之士,致用之才”。張之洞為尊經書院制訂了章程18條,對辦學方針、師生關係、學生獎懲、課程設定、教學方法等,都提出了原則的要求。張之洞還先後寫了《
書目答問》、《
輶軒語》兩書,不僅用於指導尊經書院諸生和全省教育界人士學習,而且成了清末新式書院和學堂的必讀之物。
尊經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影響四川近現代政治、思想、經濟、文化和科學發展的名人。例如,為變法圖強,英勇犧牲的
戊戌六君子一的
楊銳;離經叛道、托古改制的今文經學大師
廖平;力主新學的四川
維新變法的核心人物
宋育仁;為推翻清朝、建立民國,捨身炸死良弼,被
孫中山先生封為大將軍的
彭家珍;領袖群倫、叱吒風雲的辛亥革命時期的大人物
吳玉章、
張瀾、
羅倫、
蒲殿俊;清代四川唯一的一個狀元、曾任京師大學堂首席提調和四川高等學校校長的
駱成驤等。
草創奠基
1901年,上諭宣布將所有書院改為學堂,同時發布管學大臣
張百熙所擬《欽定學堂章程》。該章程即
壬寅學制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完整的以西方為標準的新學制。
1902年,四川通省大學堂由四川總督奎俊奉旨合併四川中西學堂和尊經書院後組建,仿京師大學堂成例,是中西結合、文理兼備的近代綜合性的高等學校。其誕生標誌著傳統的古代書院和作為四川近代高等教育代表的四川中西學堂,向比較完善的近代高等教育的過渡和完善。同年,四川總督岑春煊轉發清廷指令,該指令規定除京師大學堂外,各省的大學堂一律改稱高等學堂,於是,四川通省大學堂又改名為四川省城高等學堂。1903年錦江書院併入。
四川省城高等學堂學科分為正科三類:正科一部(文科)包括經學(主要為中國哲學)、政法、文學、商科。正科二部(理科)包括格致(主要為數、理、化)、工科、農科。正科三部(醫科)包括醫學。學制都是四年。正科就是本科。由於條件限制,醫科未能正式開辦。此外,還有一些根據不同需求和層次設定的科類,如速成師範科、優級師範科、普通科(即預科)、測繪學堂、鐵路學堂、半日學堂、附設中學堂等。
四川省城高等學堂是中國國內親到中國國外聘請外籍教師最早的學校之一,還被授權主管四川省的留學生事務。
經過1903年
癸卯學制改革,高等、專門和實業學堂體制逐步確立。四川通省師範學堂(1905年)和四川通省法政學堂(1906年)、四川通省農政學堂(1906年)、四川藏文學堂(1906年)、四川通省工業學堂(1908年)、四川
存古學堂(1910年)等專門學堂應運而生,與四川省城高等學堂等共同構成清末四川高等教育主陣容。
鴉片戰爭後,自成體系的洋學堂逐步進入中國。1877年,西方傳教士大批進入四川,在傳教布道的同時開設醫院、興創學校。1904年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的基督教差會美以美會(衛理公會)、浸禮會、英美會(中華基督教會)和公誼會籌劃在成都開辦大學(1918年聖公會加入)。1905年11月,“華西協合大學臨時管理部”成立並負責籌建工作,隨即選定成都南郊風景清幽之地為校址。籌建時期,得到了
牛津大學、
劍橋大學、
多倫多大學的幫助。1907年開始興建校舍。
1908年10月正式擬訂“華西成都基督教大學籌辦方案”。
1910年3月11日,華西協合大學(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正式開學,成為四川大學重要組成之一的
華西醫科大學的歷史起源。
華西協合大學實行學舍制,按照參加大學組織的差會劃分區域,學校則集中精力進行規劃建設、教學計畫的實施、教學科研的後勤。華西協合大學的管理體制,按照協合的原則,仿英國牛津大學體制,由董事會、理事會、校長行政會(內閣)構成。華西協合大學開辦時,由參加聯合辦學的各教會分別建造和管理一組學舍,並共同擔負大學行政一定經費。
1910年華西協合大學開辦時設文理兩科,11名學生均來自此前開辦的華西協合中學。第一年的任課教師有兩個中國人和八個外籍人。學制為三年預科,三年正科,畢業後授學士學位。文科設哲學、教育、英文、西洋史學和綜合文科五學系。理科設生物學、化學、數學、物理學四個系。大學教材除中國文史外,大都採用中國國外教材。由於實行了嚴格的淘汰制度,1915年,僅有胡海雲獲哲學學士和吳樹成獲教育學士。
艱難發展
1912年,教育家
蔡元培擔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頒發了《大學令》、《大學教育規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史稱“壬子學制”。辛亥革命後,四川省城高等學堂改名為四川官立高等學校,四川通省師範學堂改名為四川優級師範學校和四川高等師範學校。差不多同時,五大專門學堂也相繼改稱四川公立國學、外國語、法政、工業、農業專門學校。
歷1912年
壬子學制改革,四川官立高等學校將師生及一切經費、校產、圖書、設備於1916年轉入四川高等師範學校,同時改名為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與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
北京師範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
南京大學)、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今
武漢大學)、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今
中山大學)、瀋陽高等師範學校(今
東北大學)並稱全國六大高師。據民國教育部1918年統計,學校專任教師和在校學生人數,僅次於北京高師,名列第二;全年經費數名列第四。
以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和五大專門學校等為主體,該校成為四川“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學校師生在四川率先發動“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大辦與《
湘江評論》齊名的《
星期日》等傳播新思潮的進步刊物。
1922年學制改革後,1926年的成都高等師範學校一分為二。原四川高等學校部分搬回南校場而重建國立成都大學,師範部分改建為國立成都師範大學。
五大專門學校1927年合併組建公立四川大學,五院學長(1930年以後稱院長)組成公立四川大學的“大學委員會”,共同代行校長職權。
華西協合大學仿英美體制,在初設文理兩科基礎上,設定教育、宗教、醫、牙等科。
1914年華西協合大學創建醫科。在這之前,基督教各差會已在華西地區辦了一批醫院和診所。其中成都的仁濟男醫院、仁濟女醫院、存仁醫院、仁濟牙症醫院已經在培訓中國醫助人員。1918年後,聖公會(C.M.S)加入了華西協合大學的建設。
1922年,紐約州立大學評議員們頒發臨時性的特許狀,同意華西協合大學畢業生學業成績覆核後,由紐約州立大學授予該校學位。1934年6月25紐約州立大學評議委員會最終批准了賦予華西協合大學授予以下學位的權力;文學學士(B.A.),理學學士(B.S.),藥學學士(B.S.Pharmacy),醫學博士(M.D.)和神學博士(D.D.S.)。1938年,華西協合大學向美國醫學考試委員會全國協會提出的申請也獲得了批准。
1924年,華西協合大學招收的第一班女生共8人,建立女生學院,開內地男女合校之先聲,也是全國最早開展女子高等教育的學校之一。1929年文、理科有女生共5人畢業。1934年,在561名華西協合大學註冊學生中,約三分之一的學生是女生。
迄止1925年,學校面積已達900畝,辦公大樓、教學樓、圖書館、學生宿舍已頗具規模,主要建築已有29所。在華西協合大學建校之初,學校曾專門聘請英國著名建築師弗烈特·榮杜易進行規劃。他將西式園林、西式建築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相結合,創造出了在全國為數不多的中西合璧建築群落。200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將學校的八幢老建築列為“成都市文物建築”。
1925年上海
“五卅”慘案發生後,華西協合大學學生李寶魯等第一次組織了“退學團”。1926年9月5日,四川萬縣慘案發生。憤怒的學生們再次成立了“退學團”,占當時華西協合大學學生半數的160餘人以及華西協合中學校、華西協合師範學校、華西協合神道學校、高琦初級中學共約500餘人退學。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師生爭取學校當局接受和妥善安置了大批的退學學生到校學習。最後,華大學潮以學生勝利而結束。
1931年11月9日,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師範大學、公立四川大學合併為國立四川大學,是當時中國國內13所國立大學之一。“三水匯流”是學校歷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四川大學國立化和近代化的進一步啟動。
1937年前後,四川大學確立了“在黃河、揚子江兩水的上游廣大地方,建設一個能成為文化策源地的綜合大學”的目標,進一步向先進的歐美大學模式轉軌。
五四運動後,全國各大城市掀起收回一切外國人在華教育權的鬥爭。由於華西協合大學師生愛國運動的推動,加之中外進步人士的努力,學校於1927年向四川省教育廳申請立案,1933年9月23日,四川省教育廳轉教育部指令:“私立華西大學,應準予立案”。因此,更名為私立華西協合大學。
華西協合大學將辦學宗旨修改確定為:“以博愛犧牲服務的精神、培養高尚品格、教授高深學術、造就專門人才、適用社會需要”。學校最高決策機關理事部的人員組成,中國人超過了半數。同時在新設的大學董事部之中,中方人員也超過半數以上。
華西協合大學立案後調整了理事部,成立了大多數是中國人的大學董事會。學校取消了道科專業,將宗教課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附設神道學校從大學分離出去。同時,增聘了一批非宗教界的學者名流。1929年,學校將醫科與牙科合併為醫學院,設有解剖學系、生物化學系、病理學系、內科學系、外科學系、衛生及公共衛生學系、口腔內外科學系等14個學系。此外,尚設有專業英文系。
八年抗戰中,許多著名教授學者雲集四川,受聘到校任教。大後方的國立四川大學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不斷發展,成為“全國獨善的最高學府”和“西南培養人才的總樞紐”。美國前總統
喬治·布希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四川大學確實起了保持中國高等教育傳統的作用。”
1939年底,國立四川大學南遷峨眉繼續辦學。1941年8月恢復師範學院,下設教育、公民訓育、國文、英文、史地、理化、數學、化學八個系,史地、理化、數學三個專修科。1941年11月教育部批准學校設文科研究所和理科研究所,並專管研究生培養。
1939年教育部舉辦全國專科以上學生論文比賽,國立四川大學參加比賽的學生獲獎者達21名,占全國合格者總數176名的百分之十二,僅次於中央大學和
中山大學,名列全國第三。1940年教育部舉行第九屆各大學畢業生論文競賽,國立四川大學獲獎者達31名,居全國第二。
1943年,國立四川大學遷返成都,學校由市中心正式遷到望江樓附近。
繼1944年秋航空工程系、土木利工程系招生,1945年秋機械電機系招生,理學院擴建為理工學院。1947年四川大學接收兵工署50工廠成都分廠,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工廠。四川大學工學院同年正式建立,1948年秋新建化學工程系。該院有包括外號“黑寡婦”而有“夜空女王”之稱的P-61夜間戰鬥機在內的各式飛機20餘架和一大批機器設備,航空館、水工實驗室、機械實驗工廠等頗具規模。
1948年,國立四川大學共有文、理、法、工、農、師範6個學院,25個系,10餘個專修科,兩個研究所。學校共有教職工981人,其中專任教授166人;在校研究生、本專科生合計6405人,占全省大學生人數的2/3以上,是當時中國國內規模最大的高等學校。
抗日戰爭爆發後,同國立四川大學一樣,地處祖國大後方西南的華西協合大學在特殊環境下得到了較大發展。
齊魯大學、
金陵大學、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中央大學、
燕京大學等學校,先後遷來華西協合大學,借用校園、校舍、實驗室、教學醫院和圖書設備等條件聯合辦學。幾個大學設有文、法、理、醫、農5個學院,擁有六、七十個學系,各校學生可跨校選修課程,史稱“五大學”聯合辦學。1942年秋以前指金大、金女大、齊大、中大、華大,1942年後指華大、金大、金女大、齊大、燕大五校。
1938年7月,“華大、中大、齊大三大學聯合醫院”建立,共有病床380張。醫院管理制度仿照北平協和醫院建立。1942年建立了華西協合大學醫院,1938年建立了結核病療養院,1941年接收了一所麻風病醫院,1943年籌建了精神病院。
抗戰勝利後,各學院繼續得以充實和擴大,恢復和新辦了一些專業,加強文理醫牙各學科的滲透。1947年8月,學校成立了“華西大學募集基金委員會”。在抗戰時期,華西協合大學已用X光機進行診斷,用鐳治療癌症。
解放後,四川大學的歷史也從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解放初期,四川大學深入進行反美愛國運動,支援
土地改革,開展
新民主主義教育。大批師生回響黨的號召下鄉參加土改和征糧剿匪。
1949年成都和平解放後,人民政府對華西協合大學實行軍管監督。1951年10月6日,華西協合大學正式由人民政府收回教育主權,接辦私立華西協合大學並改名華西大學。接辦後的華西大學仍然是一所綜合性大學,設有文理醫牙4個學院,在校學生1326名。華西大學6名學生代表西南隊參加1951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是全國各大學參加人數最多的。華西大學女生賽跑運動員李自初被選拔出國參加世界青年運動會和世界青年聯歡節。
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1952年學年度開始,在瀘州川南工業專科學校濟川南行署原址設立化學工業性質的高等院校一所,定名為四川化學工業學院”。1952年11月17日,由四川大學、
重慶大學等9所院校的化工系科調並組建的四川化學工業學院正式成立。四川化學工業學院有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4個系,5個本科專業和1個專科。
在1952-1956年院系調整中,四川大學和華西大學進行了相應的專業和人員的調整,相當一部分學科得到進一步加強。其中,華西大學、
成華大學等部分院系和專業調入四川大學,同時將師範學院、法學院、農學院等劃出。1954年和1956年,按政務院決定,工學、農學兩院先後獨立建校為成都工學院、四川農學院(今
四川農業大學,其中森林系後又獨立建校為四川林學院)。四川大學成為一所文理科綜合性大學,華西大學由綜合性大學成為新型的多專業醫藥院校。1953年10月6日,中央衛生部決定,將華西大學更名為四川醫學院。
1952年四川大學工學院的航空、化工兩系調出,
雲南大學、
貴州大學、
川北大學和西南工專的土木水利系調入。1954年8月27日政務院批准“四川大學工學院獨立建校”,定名成都工學院。
1954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四川化工學院與成都工學院合併,學校名稱仍為“成都工學院”。1955年8月27日舉行了慶典活動。四川化學工業學院留瀘州部分定名為“成都工學院瀘州分校”。1956年暑假,瀘州分校全部遷到成都。
1955年,高教部提出高等教育工作“首應以提高教育質量,切實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為中心任務”。1956年,四川大學、成都工學院和四川醫學院根據各自的特點,向蘇聯學習,開展教學改革。
從1961年開始,學校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和“高教60條”,在穩步發展中探索社會主義大學教育。1960年四川大學被確定為四川地區首批全國重點大學。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學校在停止招生多年之後,1972年左右學校才開始恢復教學科研工作,學校在曲折中緩慢前進。1976年10月,“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粉碎後,通過撥亂反正,學校的工作重心開始全面轉移。
改革開放中,四川大學辦學的規模和質量都得到提高,有61個專業和156個專業方向。其中,新興學科、技術學科和套用學科即占68%。
1978年10月23日,成都工學院更名為成都科學技術大學(簡稱成都科技大學),由中國科學院領導並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80年劃歸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1985年後,相繼與水利電力部、紡織工業部、輕工業部、中國石化總公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實行聯合辦學。
1978年確定為衛生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經衛生部批准,四川醫學院於1985年5月14日更名為華西醫科大學。1988年,學校開始試辦臨床醫學、口腔醫學7年制教育。
1981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這三所高校均成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世紀騰飛
1994年3月16日,
國家教育委員會、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決定四川大學、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合併組建為四川聯合大學,由國家教委、四川省、成都市共建,開中國高等學校強強合併的先河。
1996年4月18-19日,學校順利通過國家教委組織的“211工程”部門預審,先期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
1998年12月,四川聯合大學更名為四川大學。李嵐清指出:“四川大學是中國高教改革最早的大學,為高校改革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可以說是高校體制改革的先鋒。”
1996年6月28日,
衛生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簽署了關於共同建設華西醫科大學的協定。
1996年12月26日,華西醫科大學通過四川省政府和衛生部進行的“211工程”部門預審。
2000年9月29日,經教育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准,原四川大學與原華西醫科大學實現了第二次強強合併,定名為四川大學。
2001年9月29日,教育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簽署第二次部省共建協定,標誌著四川大學正式進入以“創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為目標的國家985工程。12月,首批獲準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
2002年,四川大學江安校區正式開工建設,並於2003年秋季入住第一批新生。
2016年9月28日,
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揭牌成立。9月29日,在校慶120年之際,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學共建世界一流大學正式啟動。
2017年9月,入選國家“
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A類建設高校。同月,成為首批一流網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
2019年2月,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科學研究
研究機構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擁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9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5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國家級臨床研究基地3個,另外四川大學科技園是國家最早批准的15個國家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個):國家生物治療轉化醫學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煙氣脫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製革清潔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環保型高分子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口腔再生醫學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能源植物生物燃油製備及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四川大學藏學研究所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個():現代交通管理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後續能源材料與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磷資源綜合利用與清潔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口腔轉化醫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醫療信息化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衛生部重點實驗室(3個):口腔生物醫學衛生部重點實驗室、移植工程與移植免疫衛生部重點實驗室、時間生物學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建設成果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2005年以來,學校共獲國家科技三大獎34項,其中,200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是17年來四川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獲得的該獎項。2003年以來,學校獲部省級科技成果獎217項,其中2004年獲教育部一等獎8項,在全國高校排名中並列第一;獲部省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27項。
在科研經費方面,學校2003年為4.0475億元,2004年為5.5111億元,2005年 為7.0154億元,2006年為7.5億,2007年學校科研總經費已達到8.5億元,其中理、工、醫科研總經費超過8億元,人文社科科研經費達到4927.8 萬元;2014年學校科研經費達18.1億元。2017年,學校科研經費達19.53億元。
論文發表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2003年以來,學校每年在國際中國國內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總數和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均居全國高校前10位。根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數據,2006年該校在國際中國國內共發表論文6395篇,全國排名第9位;中國國內統計源期刊論文4338篇,全國排名第6位;SCI收錄總數1066篇,全國高校排名第12位(2005年第14位)。
2014年,學校發表中國國內科技論文總數列全國第7位,SCI收錄論文數列全國高校第6位。四川大學SCI收錄論文數(Article和Review論文)3647篇,較2013年增長16.97%,在全國高校排名中列第5位;EI收錄論文1883篇,較2013年增長2.73%,在全國高校排名中列第18位;發表中國國內統計源期刊論文(Article和Review論文)4797篇,較2013年增長64.56%,在全國高校排名中列第4位;MEDLINE收錄論文2226篇,較2013年增長6.87%,在全國高校排名中列第6位。
影響因子
四川大學2005-2014年國際論文累計被引用22683篇(2013年為13845篇),總計167377次(2013年為125756次),篇數列全國高校第6位,次數列第9位;SCI學科影響因子前1/10的期刊論文504篇,占全部論文的13.82%,在全國高校排名中列第9位;“表現不俗論文”(其被引用次數高於該學科國際平均線的論文)1516篇,占全部論文的41.57%,較2013年上升7.06個百分點,在全國高校排名中列第7位,較2013年上升2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表現不俗”論文數在全國醫療機構中排名第1位。華西口腔醫院“表現不俗”論文數在全國口腔醫學領域排名第1位。
基於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的數據統計,Nature出版集團發布了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四川大學以195篇論文和93.77的加權分數(WFC)位居全球第120位,較上年的148位,進步28位。
學術資源
據2018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四川大學圖書館始建於1896 年,是中國西南地區藏書規模最大的大學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679萬冊,中外文資料庫308個。
文理分館:位於望江校區東區內,館藏以社會科學類和自然科學類為主,兼及部分工程技術類文獻資料。其中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文字學、漢語史、宗教學、四川地方文獻、南亞研究、數學、生物學、經濟學等學科領域的文獻具有收藏優勢;珍藏線裝古籍30萬冊,其中包括宋、元刻本及唐代以來的各種稿本和抄本;收藏有大量的抗日戰爭時期出版的圖書和建國前報刊。
工學分館:位於望江校區西區內,館藏以科技文獻為主,形成了能源、材料、化學、化工、水資源等學科文獻特色,其中在高分子材料科學、皮革科學與工程文獻方面的收藏優勢尤為突出。
醫學分館:位於華西校區內,館藏以醫學文獻為主,形成了符合“生物—心理—社會醫學” 模式的特色體系,其中在口腔醫學文獻方面的收藏優勢尤為突出。
江安分館:位於江安校區,館藏以基礎性和綜合性為特色。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被認定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是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選期刊。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是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被美國《醫學索引》(IM/MEDLINE)、《生物學文摘》(BA)、《化學文摘》(CA)、荷蘭《醫學文摘》(EM)、俄羅斯《文摘雜誌》,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國生物醫學文獻光碟資料庫(CBMdisc),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CMCC) ,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資料庫(CNKI)、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等收錄。
《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已被《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中國化學化工文摘》,《中國生物文摘》和《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等長期列為指定的收錄對象;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中國科學引文索引》從創刊起就將本學報列為自然科學綜合類及數學類的源刊之一,並一直為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同時也被美國《數學評論》,《最新數學出版物》及《化學文摘》,德國的《數學文摘》和俄《文摘雜誌》等收錄和評論。還被美國國會圖書館, 美國自然博物館,
康乃爾大學, 英國大英圖書館, 英國大英科技圖書館, 日本
名古屋大學, 坎培拉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俄羅斯
聖彼得堡大學, 法國巴黎大學等國家和地區的圖書館和大學列為館藏期刊。
教育教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年底,學校有專任教師5494人,具有正高級職稱的1733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傑出教授”6人,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80人(含“青年千人計畫”46人、“外專千人計畫”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入選者59人(含特聘教授41人、講座教授14人),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5人,“973”首席科學家9人、牽頭“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1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委託)項目獲得者30人(32項),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2人,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畫“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1人,四川省“千人計畫”(含原省“百人計畫”)入選者123人。
姓名 | 院士類別 |
---|
|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謝和平、劉進、唐承薇、魏於全、丘小慶、傅強、周總光、張志榮、鄧金根、黃卡瑪、羅懋康、周橋、李濤、馮小明、石碧、彭聯剛、許唯臨、畢鋒、唐紅、徐玖平、文富強、林鵬智、王玉忠、張旭、徐寅峰、龔啟勇、陳謙明、余孝其、秦勇、張偉年、褚良銀、胡靜、母得志、劉永勝、李忠明、王清遠、游勁松、陳應春、趙長生、王瓊華、黃燦華、楊勝勇、譚鴻、錢志勇
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曹廣福、歐陽欽、顧宜、李甘地、王喜忠、侯一平、曹順慶、陳武勇、周學東、陳放、陳謙明、胡常偉
“973”首席科學家:謝和平、魏於全、顧忠偉、李玉寶、肖波、田衛東、肖智雄、黃卡瑪、黃燦華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下轄34個學科型學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學院等學院。開設本科專業142個,覆蓋了文、理、工、醫、經、管、法、史、哲、農、教、藝等12個門類。
學院名稱 | 專業名稱 | 科類 | 學制 |
---|
| 材料類 | 理工類 | 四年 |
金屬材料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生物醫學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 理工類 | 四年 |
電氣信息學院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理工類 | 四年 |
通信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自動化 | 理工類 | 四年 |
醫學信息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電子信息學院 | 電子信息類 | 理工類 | 四年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信息安全 | 理工類 | 四年 |
| 法學 | 文理兼收 | 四年 |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公共管理學院 | 檔案學 | 文史類 | 四年 |
公共管理類 | 文理兼收 | 四年 |
社會工作 | 文史類 | 四年 |
信息資源管理 | 文史類 | 四年 |
哲學 | 文史類 | 四年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理工類 | 四年 |
華西公共衛生學院 | 衛生檢驗與檢疫 | 理工類 | 四年 |
預防醫學 | 理工類 | 五年 |
食品衛生與營養學 | 理工類 | 四年 |
華西口腔醫學院 | 口腔醫學(五年制) | 理工類 | 五年 |
臨床醫學(口腔醫學) | 理工類 | 八年 |
口腔醫學技術 | 理工類 | 四年 |
華西臨床醫學院 | 護理學 | 理工類 | 四年 |
臨床醫學(五年制) | 理工類 | 五年 |
臨床醫學(八年制) | 理工類 | 八年 |
醫學技術類 | 理工類 | 四年 |
臨床醫學(五年制) | 理工類 | 五年 |
| 臨床藥學 | 理工類 | 五年 |
藥學 | 理工類 | 四年 |
化學學院 | 化學類 | 理工類 | 四年 |
化學工程學院 |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理工類 | 四年 |
製藥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生物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安全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冶金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 | 法醫學 | 理工類 | 五年 |
基礎醫學(基地班) | 理工類 | 五年 |
計算機學院 | 計算機類 | 理工類 | 四年 |
物聯網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理工類 | 四年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金融) | 理工類 | 四年 |
建築與環境學院 | 城鄉規劃 | 理工類 | 五年 |
工程力學 | 理工類 | 四年 |
環境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環境科學 | 理工類 | 四年 |
建築學 | 理工類 | 五年 |
風景園林 | 理工類 | 五年 |
土木類 | 理工類 | 四年 |
土木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經濟學院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文理兼收 | 四年 |
經濟學類 | 文理兼收 | 四年 |
金融學類 | 理工類 | 四年 |
匹茲堡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匹茲堡學院) | 理工類 | 四年 |
工業工程(匹茲堡學院) | 理工類 | 四年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匹茲堡學院) | 理工類 | 四年 |
歷史文化學院 (旅遊學院) | 歷史學(基地班) | 文史類 | 四年 |
歷史學類 | 文理兼收 | 四年 |
旅遊管理類 | 文理兼收 | 四年 |
輕紡與食品學院 | 服裝與服飾設計 | 藝術類 | 四年 |
紡織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輕化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 軟體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 工商管理類 | 文理兼收 | 四年 |
電子商務 | 理工類 | 四年 |
工程管理 | 理工類 | 四年 |
工商管理(運營管理) | 理工類 | 四年 |
工業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管理科學 | 理工類 | 四年 |
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科學類 | 理工類 | 四年 |
生物科學(計算生物學) | 理工類 | 四年 |
數學學院 | 數學與套用數學(基地班) | 理工類 | 四年 |
數學類 | 理工類 | 四年 |
數學與套用數學(數學經濟創新班) | 理工類 | 四年 |
水利水電學院 | 能源與動力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水利類 | 理工類 | 四年 |
外國語學院 | 俄語 | 文理兼收 | 四年 |
法語 | 文理兼收 | 四年 |
日語 | 文理兼收 | 四年 |
西班牙語 | 文理兼收 | 四年 |
英語 | 文理兼收 | 四年 |
文學與新聞學院 | 新聞傳播學類 | 文理兼收 | 四年 |
漢語言文學(基地班) | 文史類 | 四年 |
中國語言文學類 | 文理兼收 | 四年 |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 核工程與核技術 | 理工類 | 四年 |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物理學類 | 理工類 | 四年 |
| 美術學 | 藝術類 | 四年 |
環境設計 | 藝術類 | 四年 |
視覺傳達設計 | 藝術類 | 四年 |
動畫 | 藝術類 | 四年 |
繪畫(油畫) | 藝術類 | 四年 |
繪畫(國畫) | 藝術類 | 四年 |
繪畫(書法) | 藝術類 | 四年 |
廣播電視編導 | 藝術類 | 四年 |
舞蹈表演 | 藝術類 | 四年 |
表演(戲劇影視表演) | 藝術類 | 四年 |
音樂學 | 藝術類 | 四年 |
製造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理工類 | 四年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理工類 | 四年 |
工業設計 | 理工類 | 四年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理工類 | 四年 |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35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438個,專業學位授權點32個,博士後流動站37個,國家重點學科46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個,是國家首批工程博士培養單位。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口腔醫學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宗教學、政治經濟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原子與分子物理、有機化學、植物學、遺傳學、固體力學、計算機套用技術、岩土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化學工程、皮革化學與工程、核技術及套用、法醫學、內科學(呼吸系病)、內科學(消化系病)、兒科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外科學(骨外)、外科學(普外)、外科學(胸心外)、婦產科學、腫瘤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藥劑學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理論經濟學、法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學、中國史、考古學、物理學、世界史、化學、生物學、生態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輕工技術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特種醫學、醫學技術、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哲學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法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美術學、設計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統計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輕工技術與工程、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植物保護、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特種醫學、護理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在教育部學位中心組織的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四川大學參評的56個學科中,排位百分位前5%的學科有1個,為口腔醫學,第三次獲得全國同類排名的第一位;排位百分位前10%的學科有3個,除口腔外,分別為護理學、數學 ;排位百分位前15%的學科有 17 個,除上述學科外,分別為新聞傳播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臨床醫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考古學、生物醫學工程、藥學、化學、化工、藝術學理論、生物學、法學、軟體工程、中西醫結合。相比上輪評估結果中四川大學前15%只有2個學科,本輪四川大學前15%的學科增加到了17個。
門類 | 學科 | 排名 | 門類 | 學科 | 排名 |
---|
理學 | 數學 | 9 | 人文社會科學 | 考古學 | 5 |
化學 | 12 | 新聞傳播學 | 5 |
生物學 | 15 | 中國史 | 9 |
生態學 | 20 | 法學 | 13 |
統計學 | 20 | 哲學 | 13 |
物理學 | 21 | 理論經濟學 | 16 |
工學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3 | 外國語言文學 | 17 |
核科學與技術 | 5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17 |
生物醫學工程 | 5 | 世界史 | 19 |
水利工程 | 6 | 體育學 | 35 |
紡織科學與工程 | 8 | 套用經濟學 | 36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10 | 管理學 |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 9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0 | 公共管理學 | 12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2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19 |
光學 | 15 | 工商管理 | 24 |
軟體工程 | 16 | 藝術學 | 藝術學理論 | 5 |
城鄉規劃學 | 19 | 美術學 | 9 |
| 20 | 設計學 | 18 |
力學 | 21 | 醫學 | 口腔醫學 | 1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23 | 護理學 | 2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26 | 臨床醫學 | 4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26 | 中西醫結合 | 6 |
電氣工程 | 27 | 藥學 | 7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27 |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 8 |
土木工程 | 31 | 基礎醫學 | 13 |
風景園林學 | 33 | 農學 | 林學 | 18 |
建築學 | 36 | 農業工程 | 20 |
機械工程 | 43 | | | |
教學建設
四川大學推進本科“412 ”質量工程,通過實行主輔修制、雙學位制、轉專業、本科生導師制以及舉辦創新班深化教學改革;從 2001年秋季起,在文理工各學科新生中率先試行了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投入資金9712萬元,實施了“523實驗室工程”一、二期建設,並將望江、 華西校區原有的200多個實驗室歸併為70個。(2014年12月數據)
截至2018年11月底,學校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31項、國家精品課程33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2門、精品資源共享課31門,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3篇;有7個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及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9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9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四川大學作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持續推進學生創新創業行動計畫,實施創新人才培養工程,設立學生創新基金,先後投入150萬餘元支持1400多名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活動;設立“創新人才”獎,對在全國、省級各類科技文化競賽中獲獎的學生給予獎勵。
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歷史學、中國語言文學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基礎醫學
國家級特色專業:新聞學、動畫、信息安全、核工程與核技術、水利水電工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漢語言文學、數學與套用數學、輕化工程、法醫學、歷史學、生物科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藥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英語、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護理學、製藥工程、經濟學、土木工程、基礎醫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醫學信息工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物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工程訓練中心、華西口腔醫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華西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考古學實驗教學中心、華西醫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華西臨床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四川大學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成都錦江電子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國輝(中國)有限公司、河北東明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鶴山市洪萍皮業有限公司、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達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國能偉業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化工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藍星機械有限公司、四川美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金路樹脂有限公司、四川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特步(中國)有限公司、浙江紅蜻蜓鞋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成達工程有限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四川維尼綸廠、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蘭州石化分公司、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精品課程:病理學、診斷學、水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鞣製化學、商法學、工程力學、護理學基礎、口腔內科學、綠色化學、口腔修復學、現代材料製備科學與技術、中國詩歌藝術、細胞生物學、法醫物證學、光學、口腔頜面外科學、植物生物學、常微分方程、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普通生物學、口腔正畸學、比較文學、英漢口譯、循證醫學、中華文化(文學篇/歷史篇/哲學篇)、口腔黏膜病學、藥劑學、現代生命科學基礎、法醫毒物分析、兒科學、口腔基礎醫學、土木工程經濟
教學團隊名稱 | 負責人 | 獲評時間 |
---|
法醫學教學團隊 | 侯一平 | 2007年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 顧 宜 | 2008年 |
現代皮革化學與工程學教學團隊 | 陳武勇、石 碧 | 2008年 |
比較文學教學團隊 | 曹順慶 | 2008年 |
綠色化學教學團隊 | 胡常偉 | 2009年 |
循證醫學教學團隊 | 李幼平 | 2009年 |
病理學教學團隊 | 李甘地 | 2009年 |
藥劑學教學團隊 | 張志榮 | 2010年 |
幾何與代數教學團隊 | 彭聯剛 | 2010年 |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已與34個國家和地區的268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港澳台等33個國家和地區的214所國際知名大學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生聯合培養體系。與韓國、美國、比利時的5所大學合作共建了5所孔子學院。與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和相關機構建立的國際和境外科研合作平台和中心有:四川大學九寨溝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德水環境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英聯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學—義大利國家研究會國際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西部中國研究中心—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雙方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國西部反貧困研究中心、四川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四川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學校與
香港理工大學共建了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與
美國匹茲堡大學共建了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
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辦公廳批准終止四川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舉辦物理治療碩士學位教育項目、四川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舉辦職業治療學理學碩士學位教育項目、四川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舉辦義肢矯形學理學碩士學位教育項目。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與國內近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內外150多個地市和800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共建了200多個校地企產學研平台。學校承擔了國內外企事業單位委託的技術開發、轉讓、服務和諮詢項目1.3萬餘項,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已成為相關行業的主導技術。2009年,學校被批准成為首批13個“幹部培訓高校基地”之一。學校設有4所衛生部直屬附屬醫院(華西醫院、華西第二醫院、華西口腔醫院、華西第四醫院),在汶川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樹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傷員救治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川大傳統
形象標識
四川大學校名中文標準字型是
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四川大學”,中文名簡稱“川大”;英文名“SICHUAN UNIVERSITY”的標準字型是AdobeHebrew-Bold字型。
四川大學徽志是雙圓套圓形徽標,以錦繡紅為標準色。雙圓之間上方是鄧小平同志校名題字“四川大學”、下方是學校英文名“SICHUAN UNIVERSITY”(AdobeHebrew-Bold字型)。內圓正中是“鳳鐘樓”圖像標誌,該圖像標誌下方是“1896”字樣,代表學校最初創建年份。
鳳鐘樓圖像標誌是根據能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精神、作為百年老校象徵的原川大、成都科大、華西醫大古建築意象與鳳凰涅槃圖騰創意而來。鐘的兩側是一對相向高歌的鳳凰。雙鳳之間形成“川U”兩字,U表示“University”,與負形形成的“川”字一起意指“川大”。同時,“川”字三筆畫像三條水脈,向上延伸,交匯一點,並形成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其中下端是“Men”的縮寫M。一對鳳凰、三條水脈、“川U”之形,且人立其中,整體有機融構成鐘的圖像,同時又酷似一座蓄勢向上、頂天立地的學術殿堂,既隱含川大海納百川並最終兩次強強合併、三水融一的發展歷史及革新精神,又寓意由三所重點高校合併一體的新川大,百年涅槃,不斷升華,旨在弘揚百年傳統,秉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川大精神,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用鐘聲敲開學校百年樹人、作育英才的新紀元。
四川大學校旗為紅、灰雙色旗幟。
根據旗幟對色質運用的特定要求,四川大學校旗採用了學校標識色錦繡紅的衍伸色中國紅(C:0 M:100 Y:100 K:10)與標識色優雅灰搭配,中國紅在上,優雅灰在下,其高度比為71:29。旗幟上的校徽和中英文校名(中文名字型為鄧小平同志題名書體;英文名字型為AdobeHebrew-Bold體)均以白色印製。
四川大學校旗上,“四川大學”中英文校名標準字樣和校徽標識居中,合理分布於具有川大標識特徵的中國紅與優雅灰色塊上。旗面熱烈莊重、典雅樸實、簡潔大方,昭顯著四川大學立足中華、放眼世界,既求真務實、嚴謹沉穩,又不斷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理想信念和永遠朝氣蓬勃、如錦如繡的燦爛前程。
四川大學標識色為錦繡紅和優雅灰。
紅檐青磚是四川大學老建築的形象特徵。這些老建築承載著四川大學百年的文化傳統,見證著四川大學百年的砥礪奮進,昭示著四川大學今 天的豪邁氣度。作為四川大學標準色的錦繡紅和優雅灰萃取於這些老建築的色彩運用元素,既是對學校百年人文底蘊的形象化昭顯,也寓意著對學校百年歷史文化的傳承弘揚。
錦繡紅,具有陽光和朝霞的氣質,既給人以激情熱烈、朝氣蓬勃的活力,又不乏典雅沉穩、古色古香的樸實,透露出中國名校當有的文化氣質。
優雅灰,具有青磚與銀色的品格,既給人嚴謹沉穩、求真務實的傳統韻味,又因其堅毅執著、洗盡鉛華的特質,寓意著百年老校堅守的文化追求。
精神風貌
四川大學校訓 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校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四川大學發展歷程、辦學特色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流等學校整體價值追求的總體概括。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首先體現了學校發展歷史和現實的統一。它反映了原四川大學、成都科學技術大學、華西醫科大學“三強合併”前三校不斷融合、改革、發展的歷史以及相互之間深厚的歷史淵源,也直接反映了新川大“三強合併”的現實。其次,體現了繼承和創新的統一。四川大學是生產和傳播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社會先進文化的示範區和輻射源。學校紮根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創造出高水平的人類文明成果。再次,體現了科學與民主精神的統一。四川大學學科較全,文、理、工、醫、經、管、法、藝,各學科如眾水相聚,相互激盪、相互融匯,從而不斷產生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推動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同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也是民主精神的體現。大學是各種文化思潮衝撞和對話的舞台,也是各家各派學術思想匯聚的大海,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僅蘊含著多種精神之內涵,並且恰巧暗嵌“川大”二字。
《四川大學校歌》 張瀾等作詞、佚名作曲 岷山峨峨開天府, 江水泱泱流今古。 聚精會神生大禹, 近揆文教遠奮武。 桓桓熊羆起西土, 鏘鏘鳴鳳葉東魯。 和神人,歌且舞, 領袖群英吾與汝。 | |
1926年,張瀾擔任作為四川大學前身之一的國立成都大學校長一職。在掌校期間,張瀾親自對原《四川省城高等學堂校歌》歌詞作了部分修改,形成了學校校歌。因張瀾修訂形成的這首原校歌歌詞簡短凝練、內涵豐富,立足岷峨天府,深及華夏文脈,具有強烈的文化傳承、創新勃發的意識,旋律簡潔優美、琅琅上口,不僅氣勢恢宏,而且境界非凡。其中的“江水泱泱”、“鏘鏘鳴鳳”等意象切中四川大學海納百川、銳意創新的並校改革實踐,而“文教奮武”、“領袖群英”等抒懷則體現了四川大學人才培養的目標。故確定該歌為今 天四川大學的校歌。 |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姓名 | 職務 | 任職時間 |
---|
| 黨委書記 | 2016年10月起 |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2017年12月起 |
| 黨委副書記 | 2017年05月起 |
| 黨委副書記 | 2017年05月起 |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2017年05月起 |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2017年05月起 |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2017年05月起 |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2017年05月起 |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2017年04月起 |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2011年12月起 |
| 副校長 | 2014年02月起 |
資料來源: |
歷任領導
類別 | 時期 | 姓名 | 在任時間 |
---|
歷 任 校 長 | 四川中西學堂 | 何維棣 | 1896-1897年 |
王榮懋 | 1897-1898年 |
谷綺齡 | 1899-1900年 |
李尚昆 | 1901年 |
蔡德耀 | 1902年 |
袁凱 | 1902年 |
四川高等學堂 | 胡 峻 | 1902-1909年 |
周 翔 | 1909-1912年 |
駱成驤 | 1912-1916年 |
國立成都高等 師範學校 | 周 翔 | 1916-1918年 |
楊若笠 | 1918-1919年 |
賀孝齊 | 1919-1922年 |
吳玉章 | 1922-1924年 |
付振烈 | 1924-1925年 |
蔡錫保 | 1925-1926年 |
國立成都大學 | 張 瀾 | 1926-1931年 |
國立四川大學 | 王兆榮 | 1932-1935年 |
任鴻雋 | 1935-1937年 |
張 頤 | 1937-1938年 |
程天放 | 1938-1943年 |
黃季陸 | 1943-1949年 |
四川大學 | 謝文炳 | 1950-1952年 |
周太玄 | 1952-1953年 |
彭迪先 | 1953-1958年 |
戴伯行 | 1958-1962年 |
溫建平 | 1962-1977年 |
康乃爾 | 1978-1981年 |
柯 召 | 1981-1984年 |
鄢國森 | 1984-1989年 |
林理彬 | 1989-1994年 |
歷 任 黨 組 織 領 導 | 四川大學 | 倪受禧 | 1950-1950年 |
謝文炳 | 1950-1953年 |
戴伯行 | 1953-1956年 |
丁耿林 | 1956-1975年 |
溫建平 | 1975-1978年 |
趙 鐸 | 1978-1984年 |
饒用虞 | 1984-1994年 |
類別 | 時期 | 姓名 | 在任時間 |
---|
歷 任 校 長 | 成都工學院 | 許琦之 | 1954-1956年 |
袁仲凡 | 1957-1965年 |
鄭 方 | 1965-1978年 |
| 鄭 方 | 1978-1982年 |
曹振之 | 1982-1983年 |
王建華 | 1983-1992年 |
陳君楷 | 1992-1994年 |
歷 任 黨 組 織 領 導 | 成都工學院 | 許琦之 | 1954-1955年 |
鄭 方 | 1955-1978年 |
| 鄭 方 | 1978-1983年 |
韓邦彥 | 1983-1985年 |
趙靜桂 | 1985-1994年 |
類別 | 時期 | 姓名 | 在任時間 |
---|
歷 任 校 長 | 華西協合大學 | 畢 啟 | 1913-1930年 |
張凌高(代) | 1930-1932年 |
方叔軒(代) | 1932-1933年 |
張凌高 | 1933-1946年 |
方叔軒(代) | 1946-1948年 |
方叔軒 | 1948-1951年 |
華西大學 | 劉承釗 | 1951-1953年 |
四川醫學院 | 劉承釗 | 1953-1968年 |
馬俊之 | 1978-1984年 |
馬俊之 | 1984-1985年 |
華西醫科大學 | 曹澤毅 | 1985-1988年 |
楊光華 | 1988-1995年 |
張肇達 | 1995-2000年 |
歷 任 黨 組 織 領 導 | 華西大學 | 孫毅華 | 1952-1953年 |
四川醫學院 | 孫毅華 | 1953-1967年 |
李資平 | 1959-1968年 |
展 旗 | 1972-1978年 |
董啟勛 | 1978-1984年 |
顧德誠 | 1984-1985年 |
華西醫科大學 | 顧德誠 | 1985-1988年 |
陳鐘光 | 1988-1995年 |
呂重九 | 1995-2000年 |
類別 | 時期 | 姓名 | 在任時間 |
---|
歷任 校長 | 四川聯合大學 | 陳君楷 | 1994-1997年 |
盧鐵城 | 1997-1998年 |
歷 任 黨 組 織 領 導 | 四川聯合大學 | 饒用虞 | 1994-1996年 |
王禎學 | 1996-1997年 |
盧鐵城 | 1997-1998年 |
類別 | 時期 | 姓名 | 在任時間 |
---|
歷任校長 | 四川大學 | | 1998.12-2000.9 |
四川大學 | | 2003.06-2017.12 |
歷任黨組織領導 | 四川大學 | | 2004.07--2016.10 |
(以上表格內容資料來源:)
獲得榮譽
2018年10月,《中國高校新媒體影響力榜單》發布,四川大學排名第八。
2018年11月,被教育部公示為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知名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