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爾宓(1930年1月30日—2016年12月24日),四川成都人,動物學家,四川省學術帶頭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1951年畢業於華西大學生物系,曾為美國康奈爾大學高級訪問教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客座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爾宓
- 國籍:中國
- 民族:滿族
- 出生地:四川省成都市
- 出生日期:1930年1月30日
- 逝世日期:2016年12月24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華西大學
- 主要成就: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果,個人榮譽,學術著作,人生目標,社會任職,
人物生平
1930年1月30日,趙爾宓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
1951年,趙爾宓畢業於華西大學生物系。趙爾宓先後在哈爾濱醫科大學與四川醫學院擔任教學工作,早期跟隨徐福均教授研究胚胎學。
1962年,在老師劉承釗教授的指導下,從事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學研究。
1965年,調到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與劉承釗的夫人胡淑琴一起繼續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學研究。歷任研究室主任,生物所副所長,研究員。
1983年,應邀擔任世界兩棲爬行動物學會執行委員。
1987年,應中美學術交流委員會邀請赴康乃爾大學作訪問教授(1988年),被選為美國SigmaXi自然科學榮譽學會會員。
1991年,應聘為柏克萊加州大學客座教授,同年還應聘為IUCN中國爬行兩棲動物專家組主席。
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6年12月24日13時44分,趙爾宓因患多種疾病,醫治無效,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7歲。
主要成就
中國首批入藏考察的兩棲爬行動物學者之一,為西藏增加8個新種和10箇中國或西藏新記錄種,並首次報導在墨脫希壤採到眼鏡王蛇,將其分布範圍向北推移了4個緯度,認為這是亞熱帶動物沿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水汽通道向北擴散的證據。主要依據爬行動物的分布首先提出在動物地理區劃的西南區增加一個新的“喜馬拉雅南坡亞區”。對西太平洋島鏈兩棲爬行動物區系形成和溫帶東亞兩棲動物的分布格局提出自己的研究見解。
在兩棲爬行動物分類研究中,描述和命名38個兩棲和爬行動物新種(或亞種)和2個兩棲動物新屬。與美國學者KraigAdler合作編著的《中國兩棲爬行動物學》是全面系統論述中國661種兩棲和爬行動物的第一部專著。中國首批入藏考察的兩棲爬行動物學者之一,為西藏增加8個新種和10箇中國或西藏新記錄種,並首次報導在墨脫希壤採到眼鏡王蛇,將其分布範圍向北推移了4個緯度,認為這是亞熱帶動物沿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水汽通道向北擴散的證據。對西太平洋島鏈兩棲爬行動物區系形成和溫帶東亞兩棲動物的分布格局提出自己的研究見解。
曾參加“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橫斷山綜合科學考察”,和“西藏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學考察”等項目,併到川、陝、黔、瓊、滇、新、遼等十餘省(區)調查,已發表兩棲爬行動物新種及亞種40個、新屬2個、中國新紀錄科1個和新紀錄種約20個。他對蛙卵水外發育提出了新見解和新觀點,如對黑斑蛙卵水外發育的研究,改變了以前認為蛙卵必須在水中才能發育的看法。1989年在英國肯特大學召開的首屆世界兩棲爬行動物科學大會上,他作為被邀請的10位世界著名科學家之一,在大會上作“東亞島嶼兩棲爬行動物的生物地理學”報告,受到了廣泛的讚譽,美國80多歲的老科學家、蝮屬蛇類專著作者RogerConant在給他的信中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有你作為她的代表而無比自豪。”
他也是中國首批入藏考察的兩棲爬行動物學者之一,為西藏增加8個新種和10箇中國或西藏新記錄種,並首次報導在墨脫希壤採集到眼鏡王蛇,將其分布範圍向北推移了4個緯度,認為這是亞熱帶動物沿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水氣通道向北擴散的證據。他關於西藏兩棲爬行動物地理區劃、橫斷山區兩棲爬行動物區系、中國蛇類分類和東亞島嶼動物地理學等提出了許多新見解和新觀點,根據西藏物種分布的實際情況將喜馬拉雅山南坡劃為東洋界中印亞界西南區的一個新亞區;主要依據爬行動物的分布首先提出在動物地理區劃的西南區增加一個新的“喜馬拉雅南坡亞區”。他的關於東亞島嶼兩棲爬行動物區系的形成是大陸物種多源擴散的結果的觀點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得到了兩棲爬行動物學領域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和認同。
他從事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50餘年來,發表論文140篇,主編、編寫學術著作40種,創辦期刊、叢書4種。他的論著被國內外同行引用600餘次,其中,SCI引用95次,CSCD引用148次;他主、合編的專著《中國蛇類圖譜》、《中國動物志》、《中國兩棲動物地理區劃》、《中國動物志》爬行綱二卷(蜥蜴亞目)、三卷(蛇亞目)、《中國蛇類》已全部出版,全面、系統地總結了中國爬行動物分類方面的研究成果。1994年與美國康乃爾大學著名教授KraigAdler合作英文出版的《HerpetologyofChina》(中國兩棲爬行動物學),厚達600多頁,是歷時10年,積累資料花了近半個世紀的宏篇巨著。該書全面系統論述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對迄今已知的661種兩棲和爬行動物考證其歷史,概括其公布,蒐集了1825篇文獻,刊印了146屬代表及一半種類的彩色圖片。被國際著名的兩棲爬行動物學家俄羅斯科學院院士IlyaDarevsky、美國科學院院士DavidWake評為“里程碑之著”,“無疑開創了研究這遼闊地域的兩棲爬行動物區系的新紀元”的“劃時代的巨著,它的影響將會持續大半個世紀。”
科研成果
1969年根據中科院下達的國防任務,參加雲南毒蛇危害調查,進行動物實驗中毒藥物保護作用的篩選,製成“雲南蛇藥”;1973年作為首批兩棲爬行動物學者赴西藏,與合作者發表有關西藏兩爬動物論文12篇,專著1冊,為西藏增加了7個新種和10種新紀錄。對西藏兩爬動物區系成分和地理區劃作出了貢獻。創造性地套用專業知識為國防和生產服務。1976年提出對新疆西部草原毒蛇危害的生態防治措施;1979—1980年命名新種“蛇島蝮”,並提出它在蛇島上的起源和演化見解;1992年首次提出“中國毒蛇咬傷的醫學地理學”概念,指導毒蛇咬傷防治實踐;籌組全國兩棲爬行動物學會;
個人榮譽
趙爾宓在國際學術界有很高的聲譽。1983年應邀擔任世界兩棲爬行動物學大會執行委員;1987年應美國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邀請到康乃爾大學作高級訪問教授;1988年當選美國SigmaXi自然科學榮譽學會會員(終身);1989年當選美國加州科學院榮譽院士(終身);1989年獲英國皇家學會資助赴英參加首次世界兩棲爬行動物學大會,並應邀作大會報告(共10人之一),會後當選連任大會第二屆執行委員;1991年應邀擔任美國Berkeley加州大學客座教授;1991-2000年擔任IUCN/SSC中國兩棲爬行動物專家組第一至三屆主席;2003年當選美國兩棲爬行動物學家聯盟(HL)榮譽會員(終身)。
學術著作
創辦《四川動物》、《兩棲爬行動物學報》、《AsiaticHerpetologicalResearch》3種期刊和《蛇蛙研究叢書》(已出11輯)。主要依據爬行動物的分布首先提出在動物地理區劃的西南區增加一個新的“喜馬拉雅南坡亞區”。對西太平洋島鏈兩棲爬行動物區系形成和溫帶東亞兩棲動物的分布格局提出自己的研究見解。
人生目標
嚴謹治學。以科學事業為終生奮鬥目標。其繼承老一輩科學家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和作風,正直作人,熱愛祖國,決心為祖國科學事業貢獻餘生。
社會任職
亞洲兩棲爬行動物學會副秘書長、美國SigmaXi自然科學榮譽學會終身會員、美國加州科學院榮譽院士、德國“Salamandra”雜誌編委等職。曾當選為第六屆省人大代表,第七、八兩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