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姓氏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人口分布,傳統文化,郡望堂號,門楣題辭,宗祠楹聯,家譜文獻,姓氏圖騰,故居墓葬,姓氏名望,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以來,史籍記載,
歷史發展
姓氏淵源
一是以諡號為姓,
西周初年,
帝舜的後人
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春秋末被
楚國所滅,其後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元和姓纂》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
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3000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
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
註:陳胡公某個兒子以陳胡公之號為氏,與陳湣公某個孫子以陳胡公之號為氏,這兩個說法分別是安定胡氏安定派與安定胡氏華林派後期修譜攀附陳胡公滿之作。先秦與漢朝時期,涉及姓氏的著作如《世本》《潛夫論》《風俗通義》與胡氏人物碑文皆無“源於媯姓”說,到北魏年間516年後,才有北魏司徒胡國珍家族部分成員墓誌認為胡氏出自陳胡公滿,此說亦被後世一些姓氏書與胡氏族譜採用為胡氏的起源之一。又複姓
胡母氏出自戰國時期
齊宣王之弟胡母氏後裔,複姓簡化為氏,遠祖陳胡公滿。南北朝之前,太山郡胡母氏較為顯著,後來胡母氏逐漸消失,太山郡四姓之一的胡氏很可能是胡母氏受北魏姓氏改革影響,簡化改氏,後期郡望不顯,或已融入安定胡氏。胡母氏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
胡母敬,漢時有
胡母生和
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
一是姬姓
胡國,在河南漯河東,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二是歸姓
胡國,在安徽阜陽。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後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歸姓是畏方(
鬼方)之姓,據《山海經》記載為威姓,源於少昊之子,胡國銅器銘文記作媿(wēi)姓。歸姓胡國故址在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子孫以國為氏。歷史上的門閥望族安定胡氏即源於歸姓胡國。
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人中原後改為漢姓,稱胡氏。李唐皇家的後裔為胡三公拯救於危急之中,其後發達,遂為明經胡氏。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人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後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後世子孫皆為胡姓。
①西周初期,攝政的周公旦設定了一個官職,專門掌管君王貴族飲食以及祭祀大典中所用的牲畜。這個官職,在西周王室被稱為簋(guǐ)史,在魯國和齊國被稱為胡史,楚國、秦國、晉國等諸侯國稱為胡簋史。簋,是盛裝精美熟食的器皿,在夏朝時稱作胡,商朝到西周時稱作胡簋,後世就以胡簋作為食的代稱,簡稱簋。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的,大多以胡為姓。
②出自漢朝的胡騎校尉,是漢武帝設定的軍隊官職。漢武帝在京師駐屯軍中設定了八大校尉,胡騎校尉與長水校尉是特設的職位,胡騎校尉掌管胡騎軍隊,長水校尉掌管烏桓人與胡人騎兵。胡騎校尉的職位不常設,平時多由長水校尉兼任。胡騎校尉與長水校尉專職掌管胡人,多由驍勇剽悍又忠於漢朝的將領統轄,其中不乏歸附漢朝的外族將領。在胡騎校尉的後裔中,有的以胡為姓,如東漢著名的護羌校尉胡疇,其姓就是這樣來的。
③出自古代的胡夫,也就是我們通常稱作的屠戶、屠夫。屠戶在屠宰動物時,大多衝著咽喉部位下刀,所以屠戶的別號叫做胡夫。在胡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稱謂為姓的,是為胡姓。
在歷史上,鮮卑、契丹、溪、高車、滿、苗、瑤、普米、彝、回、赫哲、達斡爾、傈僳、白、錫伯等古今民族中,都有胡姓的存在。
①鮮卑族胡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人中原後改為漢姓,稱胡氏。
②契丹族胡姓:宋人葉隆禮《契丹國志》就說:“故北番惟耶律、蕭氏二姓也。”至於契丹族其他姓氏,則是與漢、奚等族通婚、融合而逐步產生。胡姓在契丹族中產生較早,五代後唐時,即遼初已出現了著名的胡姓人物胡環。
③瑤族胡姓: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長期的融合過程中,在姓氏上逐漸形成十幾個大姓,而胡姓在瑤族中堪稱大姓。其中有胡姓的主要是盤瑤、花蘭瑤。
④蒙古族:蒙古族巴顏圖氏、蒙古族博爾奇濟斯氏、蒙古族瑚爾漢氏、蒙古族胡拉特爾氏、蒙古族瑚爾琿氏、蒙古族瑚爾佳氏、蒙古族胡佳氏、蒙古族巴魯剌思氏、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蒙古族俄勒特德氏漢化改姓為氏。
⑤滿族:滿族胡爾哈氏、滿族瑚嚕氏、滿族瑚圖氏、滿族瑚遜氏、滿族瑚德哷氏、滿族瑚爾泰氏、滿族瑚錫喀氏、滿族胡扎拉氏、滿族瑚爾哈喇氏、滿族胡爾哈蘇氏、滿族庫雅拉氏、滿族錫克特哩氏漢化改姓為氏。
得姓始祖
遠古時代,舜當天子之前,堯將其兩女嫁給舜,讓其居於媯河邊,從此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後,將自己的長女嫁與舜帝的後代媯滿為妻,封於陳,建立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媯滿在陳地建國為陳。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多年。媯滿死後,諡號為陳胡公,故又稱胡公滿。其子孫有以其諡號為姓者,稱為胡姓。陳胡公亦被後人尊為胡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胡姓最初的發源地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發源於今河南淮陽,另一個發源於今安徽阜陽。胡氏以起源地為中心,向周邊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
至漢時,遷入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其中,遷去甘肅省的一族,在後漢時已成為一大望族,後成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來源。
兩晉南北朝時期,胡姓原居於陳(今河南淮陽),後因“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與其餘七姓族人共同入閩,成為“入閩八姓”之一。
唐宋年間,胡姓族人胡竦遷入晉安郡(包括今福建漳、泉二州),被奉為閩中胡姓的始祖。其五子分遷於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內,使胡姓族人再一次遠播分散於各地,並得到巨大發展。而另一支在五代南唐時,則由醴陵德善鄉遷入吉州(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蘇南京),也使江西逐漸成為胡姓繁衍中心。
至元明清時期,居於今河南淮陽一帶的部分胡姓因避戰亂入遷福建、廣東等地,再次遠播其它各省,從而使胡姓成為一個遍布全國且遠播海外的大姓。
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
●安定胡氏
在胡姓發展史上,有“天下胡氏出安定”的說法。
安定胡氏得名於安定郡(郡治臨涇縣,即今甘肅鎮原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門閥世族之一,“安定”是胡姓最為普遍、最為響亮的郡望、堂號。安定胡氏作為西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皇室的功臣與外戚,保持門閥族望長達近800年時間。如今,在鎮原縣有一首流傳下來的民謠:“天下胡姓出安定,安定胡姓出臨涇。臨涇胡姓哪裡尋,皇后灣和胡家坪。”這首民謠表明,古臨涇縣是安定胡氏的肇基之地、發祥之地。
到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安定胡氏開始顯現,代表人物是
胡質、
胡遵家族。據有關胡氏族譜記載,胡質先祖從安定郡遷徙到了江淮一帶的九江郡壽春縣(今安徽壽縣),所以史書上記載胡質是壽春人,但胡姓族譜把他歸於安定胡氏。另有一種說法是,胡質後裔遷居到安定郡,故為安定胡氏。
進入南北朝後,作為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安定胡氏大家族,迎來了發展史上的頂峰時期。在南北朝300多年裡,安定胡氏先後有8人封王,5人封公爵,20多人為將軍、太守、刺史、三公九卿,還有4個皇后和太后、兩個嬪妃、4個王妃等,趕超當時的
清河崔氏、
范陽盧氏、
太原郭氏、
河東柳氏等幾個大姓,成為全國有名的超級大望族,當時的山東望族王氏、崔氏、盧氏,都非常樂意與安定胡氏家族結親。如果說胡奮的女兒胡芳成為晉武帝的貴妃為安定胡氏的輝煌奠定基礎的話,那么,胡奮後裔胡國珍的女兒胡充華成為北魏皇太后,則標誌著安定胡氏開始步入輝煌時期。在安定胡氏興盛發達的三國魏晉時期,其他地方的胡姓人也相繼嶄露頭角,出現在歷史舞台上,如東漢末期的湖南人
胡騰等。三國時期的蜀漢、曹魏、東吳,也都有胡姓人的身影,如蜀漢政權中的
胡潛、曹魏政權中的
胡昭、東吳政權中的
胡綜等。
隋唐五代時的胡姓人進入了相對的沉寂階段。尤其是曾經輝煌一時的安定胡氏,日漸式微。到宋朝時,據《太平寰宇記》記載,當時的涇州(原安定郡)四大姓為梁、席、安、皇甫,胡姓不在著姓之列,說明安定胡氏已經衰落。即使有一些見諸史冊的人物,名氣都不怎么大。不僅安定胡氏如此,全國其他地方的胡姓人,在隋唐時期也都相對比較沉寂。據胡姓研究者一份不完全的統計數據表明,整個隋唐五代時期,胡姓人考中進士的只有17人。與四川有關的胡姓,也是
寥若晨星,僅有唐末時的
胡曾和後蜀政權的
胡恬。儘管如此,這一時期來自全國各地的胡姓人,仍有一些人物值得一說。
因為胡國珍和胡充華的緣故,胡國珍的家族也跟著騰達起來,尤其是胡國珍的哥哥胡真,因為子嗣眾多,故而後裔繁茂發達。在胡國珍家族興盛起來後,北齊時,與胡國珍同宗的另一安定胡氏
胡延之家族強勢崛起,先後有7人封爵為王,顯赫程度超過胡國珍家族。
地處北方的安定胡氏,在經歷兩漢、魏晉南北朝的興盛發展後,進入唐朝後日漸式微。南方的胡氏則開始慢慢崛起,其中以江西的華林胡氏最為典型。華林胡氏源自安定胡氏,可以說是安定胡氏的一個分支。華林胡氏是發源於今江西奉新縣,最早可追溯到南朝劉宋政權時的壯侯
胡藩,他被華林胡氏尊為開基祖先。後又經過25代到胡城,胡城被尊為華林胡氏一世祖。華林胡氏分布廣泛,人才輩出,歷世不衰。宋朝時,華林胡氏考取了3個狀元、2個榜眼、6個探花,進士及官至知州(知府)、尚書、三公、大學士等的,難以計數。華林胡氏子孫繁衍茂盛,發展到現在,全國各地包括四川乃至海外,都有華林胡氏族人的足跡。
●華林胡氏
華林胡氏開基祖胡藩的第25世孫、華林胡氏一世祖胡城,他的5個兒子分衍各地,發展成為華林胡氏五宗。尤其是胡璫、胡瑜、胡瓊三宗,後裔繁衍茂盛,分別衍生出胡氏歷史上有名的各大支系。其中,胡瑜後裔在福建繁衍起崇安胡氏。崇安胡氏在宋朝後逐漸衰微,後裔分布在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後世有不少人在明清移民運動中遷徙入川。崇安胡氏自胡安國起,成為南宋時無與倫比的學術世家,上承程頤、程顥,下啟南宋理學,開創了湖湘學派,政治上堅持抗金,反對妥協求和,“唯楚有材,於斯為盛”即發端於此。在崇安胡氏的門生弟子中,除張栻、朱熹、呂祖謙外,還有一大批有志之士、名人大家,是南宋學術乃至政治上有力的骨幹精英。胡安國有胡寅、胡宏、胡寧3個兒子,他們承襲父學,都是湖湘學派的得力幹將。胡安國的諸多孫子和族侄,都是湖湘學派的著名學者。
華林胡氏一世祖胡城的5個兒子分衍到各地,發展成為華林胡氏歷史上著名的五宗。即胡姓史上著名的晉陵胡氏。到了南宋末期,晉陵胡氏仍然沒有衰落,出現了胡宿的第八世孫胡應炎父子兄弟同赴國難的悲壯場面。
●廬陵胡氏
在江西旴江河畔的吉安市(古稱廬陵,漢朝為廬陵郡,唐朝為吉州,宋朝置吉州廬陵郡軍事,包括今江西吉安市、吉水縣、新幹縣、太和縣、永新縣、遂川縣等地),從五代以來,生活著一支胡氏家族,被稱為廬陵胡氏,又被稱為旴江胡氏。
到宋朝時,廬陵胡氏湧現出胡銓、胡衍、胡文可、胡文靜等人,使得聲名大振,一直延續到元、明、清,名人輩出,繁播四方,成為江西一大望族。南宋宰相周必大曾說:“江西多名士,吉(州)為冠。自吉(州)言之,廬陵胡氏為大族是也。群從數百,多通經,工文章,守禮典。”廬陵胡氏在科舉上更是相繼承遞,“秋榜殆無虛榜,它姓莫敢爭衡。”在廬陵胡氏中,最為有名的是值夏胡這一宗派。據明朝大才子解縉撰寫的《旴江胡氏族譜序》中說,胡公霸後來為宋朝效力,被追贈為廬陵郡開國侯,被奉為廬陵值夏胡氏始遷祖。在宋朝,廬陵胡氏除值夏胡、南城胡、禾溪胡3個宗派外,還有其他支派的胡氏家族,湧現出了屢建軍功的胡晃,斷案分明的胡安道,直諫勇言的胡夢昱,剛直不阿的胡夢虎,忠於職守、鞠躬盡瘁的胡國寶等名人。
據胡氏族譜記載,胡公貞從南唐政權轉仕宋朝後,出任吉州太和縣知縣,所以把家定居在太和縣南城鎮,其後裔被稱為南城胡,胡公貞被奉為始遷祖。禾溪胡奉胡公陽為始遷祖。胡公陽在遷居禾溪不久後,又遷居到離禾溪不遠的黃漕,所以其後裔又被稱為黃漕胡氏。
●明經胡氏
從唐末五代起,徽州就是胡氏的聚居地,多支宗派形成多個望族,湧現出大量名人。宋徽宗宣和3年(1121),在平息方臘起義後,歙州被改名為徽州,轄“一府六縣”(徽州府、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今歙縣徽城鎮)。除元末曾一度改名興安府外,直到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的790年間,徽州的名稱前後沿用了780年,所轄區域六縣也沒有變動。如今,歙縣、黟縣、休寧、祁門4個縣屬於安徽黃山市,績溪縣屬於安徽宣城市,婺源縣屬於江西上饒市。明經胡氏,是徽州的一大望族,從宋朝到近代,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商業上,湧現出了大量奇才,成為胡氏中一支不能不關注的宗派。明經胡氏發端於婺源縣考川村,隨著家族繁盛,後裔不斷地向外開拓,形成多個分支,廣泛散布於徽州境內甚至鄱陽、德興等地,有的還留下不與李姓通婚的習俗。明經胡氏以吃苦耐勞的精神著稱於世,在明經胡氏的分支中,最為著名的有兩支:宋元時的婺源胡炳文家族和近代績溪胡適家族。
安徽績溪縣,古為徽州“一府六縣”之一,境內聚集了大量胡姓人,是全國胡姓最重要的聚居地之一,被公認為是當地家族最大、人數最多的姓氏。在這些胡姓人中,最主要的有三大同姓不同宗的支派:明經胡氏、金紫胡氏、尚書胡氏,人稱績溪三胡。績溪三胡都沒有以慣常的按照居住地(發源地)命名,而是以始祖榮耀或官名來命名,體現出了獨特的姓氏文化。宋朝文學家汪藻曾經這樣評價績溪縣境內的胡氏家族:“(徽州)邑小多士,績溪為最。績溪之氏,以族名者無慮百餘,而學傳子孫,胡氏為最。”金紫胡氏,奉宋朝名臣、學者
胡舜陟為始祖。胡舜陟因受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所以後人把金紫作為家族的稱呼。尚書胡氏的先祖,可上溯到北宋理學三先生之一的安定先生胡瑗(另外再講)。胡瑗的後裔散居在江淮一帶的海陵、如皋、吳興、蘭溪等地。自胡松以後,尚書胡氏在仕途上不再輝煌,反而在商業上打下了一片天地。尚書胡氏眾多族人因為經商而遷徙他鄉,並在各地購置產業定居下來,繁衍後代。至今,難以準確地尋找到他們後代的情況。
●清華胡氏
清華胡氏源自漢朝的安定胡氏,是安定胡氏衍生出來的支派。據考證,清華胡氏先祖在唐末時,為避黃巢之亂而南遷,先是遷居到歙縣黃墩(今安徽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篁墩村),再遷到祁門縣義成都(今安徽祁門縣閃里鎮坑口村),最後才定居在婺源縣清華鎮,成為徽州歷史上的望族。清華胡氏因奉唐朝散騎常侍胡學為始遷祖,所以又被稱為常侍胡氏、常侍胡。在古徽州地區,清華胡氏是較早進入並成名的一大望族,而且分衍在各地的支系眾多,各種資料記載不同,其與其他支系出現諸多關聯的說法,爭議頗多。在清華胡氏分衍到各地的支派中,安徽涇縣龍坦胡氏以出了近現代文字訓詁學家、南社詩人胡樸安而聞名。龍坦胡氏的遠祖可追溯到胡學的四兒子胡文。胡文的第7世孫胡渠,號東野,官至宣州通判,龍坦胡氏尊他為一世祖。宋元之際,胡渠後裔胡德四從婺源縣遷到涇縣溪頭都龍坦村(今涇縣榔橋鎮溪頭村),胡德四被奉為龍坦胡氏始遷祖。龍坦胡氏歷代崇文重教,人才輩出。《安定郡都龍坦胡氏統宗譜》記載,僅僅從清順治至光緒年間,龍坦胡氏就出了文武進土17人,舉人56人,恩、拔、歲、副、優貢34人,做官的56人。
唐宋以來,東南沿海成為全國最為重要的經濟區域,曾經幾度成為政治中心,尤其是江浙。江浙是東南沿海地區的核心地帶,從宋明以來,人才輩出,形成了大量名門望族。宋朝時的四川名門望族之後,大多遷往江浙一帶,更為當地的文化注入了深厚的底蘊。胡姓在江浙分布在各地,雖然不能與吳姓、張姓等大姓相比,但也位列20大姓之中。江浙的胡姓,大多從外地遷入,如北宋時的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安定學派創始人胡瑗,其先祖就是從陵州(今四川仁壽縣)遷往江浙的。胡瑗的子孫散逸在江淮一帶,湧現出了諸多名人。
胡姓移居台灣最早者,是162年從福建渡海入台的胡靖,他在延平郡王鄭成功麾下任游兵鎮,後奉命札南路屯墾,其後裔及自福建來的宗親,在台灣南部地區安家落戶。
此後,閩粵胡氏入台者絡繹不絕,見於文獻記載的僅清代即有十多起,例如:康熙五十年,泉州人胡某入墾今台北縣泰山鄉黎明村。雍正九年,胡一貫與莊民立碑紀念倪象愷修築大圳。雍正十一年,永定人胡焯猷由海山堡入墾興直堡,十幾年開墾淡水治荒地為農田幾萬畝,並建村落,築陂圳,興學校,翹然為一方之英豪。台灣總督立碑以紀念。雍正、乾隆年間,胡允入墾赤山堡烏山頭。乾隆十六年,胡良猷捐資修建台南縣麻豆鎮北極殿齋房。乾隆二十二年,胡文聰、胡邦碧二人捐資修建里港的天后宮。乾隆三十年,漳州人胡楚到達台南縣善化里東堡社仔莊開墾。乾隆三十三年,泉州人胡順觀捐資修鳳山北門石路。乾隆年間,泉州人胡某進入現在台北縣平溪鄉紫來村的香子坑拓墾。嘉慶末年,胡吱等人入墾今台北市景美區的格頭村雷公坡。道光十四年,貢生胡元章捐款完成北斗街的媽祖宮。道光年間,廣東梅縣黃竹洋人胡珠光,隨軍入台擔任新竹糧總管,後定居於平鎮。鹹豐年間,胡文濟進入今台北縣平溪鄉新寮村開基。
胡氏入台,主要是從南部的安平港、鹿港和北部的淡水港登入,然後分別到台灣各地。台灣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現在,胡姓是台灣第三十四大姓。
為了進一步求發展,自清代開始,胡姓有不少人走出國門,到海外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於東南亞、歐、美、非洲的一些國家。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960—1279年),胡姓大約有98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27%,排在大姓的第十三位。胡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胡姓總人口的29%,占江西總人口的3.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江蘇、浙江,這四省胡姓大約占全國胡姓總人口的63%;其次分布於安徽、河南、陝西、四川、山西,這五省的胡姓又集中了23%。全國形成了以長江三角洲和川湘為中心的兩大塊胡姓聚集地。兩廣地區是當時胡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區。
明朝時期(1368—1644年),胡姓大約有147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58%,為明朝第十三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胡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600年中胡姓人口純增長率高達50%,淨增加了49萬。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22.7%)、浙江(20%)、安徽(13.3%)三省,這三省胡姓大約占胡姓總人口的56%;其次分布於湖北(7.5%)、江蘇(6.3%)、湖南(5.4%)、山東(4.2%)、四川(4%),這五省的胡姓又集中了27%。江西仍為胡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總人口的2.5%。宋、元、明期間600餘年,胡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方地區遷移。全國胡姓人口聚集地區重心由西向東漂移,東南地區的胡姓有了穩健的發展,贛浙皖地區是胡姓的密集區。
《中國姓氏·群體遺傳與人口分布》:當代胡姓的人口已達到1572萬,為全國第十三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3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胡姓人口由147萬激增到1572萬,增長了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胡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1000年中胡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四川、湖北、江西三省,大約占胡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布於安徽、浙江、山東、湖南、貴州,這五省又集中了23%。四川為當代胡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胡姓總人口的12.7%,占省總人口的1.7%。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江西(4%)和湖北(3%)。全國形成了長江流域省份多胡姓的布局。形成了贛鄂皖和四川兩個胡姓高聚集區域。在600年期間,胡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西部的回遷十分強勁,大於由北向南的遷移力度。
胡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是在沿長江流域的省份,每平方公里的胡姓人口達到3.3人以上,特別在贛鄂皖三省交會地區和四川成都平原,每平方公里的胡姓人口在5.5人以上。胡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16.9%,胡姓人口大約709萬;1.1—3.3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8.5%,胡姓人口大約723萬;不足3.3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44.6%,胡姓人口大約142萬。
胡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胡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在長江流域的雲川貴鄂湘贛皖浙八省大部、福建北部、廣西西部、寧夏銀川地區、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胡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35%以上,其中贛北、湘貴交界地,這一比例在2.25%以上,最高可達3%以上,這部分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8.8%;在兩廣閩台大部、青海湖以東的其他北方地區,胡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5%—1.35%,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41.7%;在青海湖以西的地區、海南、廣東的雷州半島、內蒙古東北、黑龍江東北,此比例在0.45%以下,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8.5%。
袁義達、邱家儒主編的《中國四百大姓》一書透露,如今胡姓全國總人口大約有1550萬,是全國第15大姓,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各省,川鄂湘、豫皖贛浙蘇是胡姓的兩大聚集中心。胡姓人口最多的是湖北,有153萬多人,四川為胡姓人口第三大省,大約有115萬人。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表明,胡姓排15位。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安定臨涇(今甘肅省鎮原縣)胡氏,為鎮原縣著族,也是全國胡氏發源地。南北朝時期,三百餘年內,出了皇太后及皇后四人,皇妃及貴人二人,封王八人,三公九卿十三人,大將軍八人,刺史及太守九人。其顯赫前所未有,使安定臨涇胡氏家族在我國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胡氏也因此而郡望安定。胡氏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於西漢。郡治先在高平(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後徙臨涇(今甘肅鎮原縣東南);再徙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唐初稱安定為涇州(今涇川縣)。後來成了胡氏的堂號,可見安定在胡氏歷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於胡遵。胡遵,三國魏國大將,安定人。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奮,他在晉武帝時屢立戰功,官至尚書僕射、鎮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女兒胡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貴嬪,從此成為外戚,權勢更加顯赫。南北朝時期,胡奮後裔胡國珍之女胡仙真(即胡充華)成為北魏皇太后,胡姓步入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從胡遵以後的二百多年中,安定臨涇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者多達十餘人,還出了兩位皇太后、皇后,盛極一時。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定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義陽郡:三國時期曹魏國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棗陽縣東南。
廬陵郡: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
弋陽郡:隋置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縣。
定城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陽市。
胡姓堂號很多,有頤養、光裕、忠義、慶餘、安定等。其中最受人欽敬的是“安定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源出安定郡。系紀念北宋初學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縣)人。官至太常博士。與孫復、石介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並稱“宋初三先生”。他的“明體達用”學說,開宋代理學之先聲。因他世居陝西路安定堡,人稱“安定先生”。胡姓後人遂以“安定”為堂號。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稱蔡州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義陽堂:以望立堂。
弋陽堂:以望立堂。
定城堂:以望立堂。
廬陵堂:廬陵堂胡氏的始遷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傳至胡銓。胡銓的家族在宋朝已成為大族,胡銓的兄弟胡鑄、胡鍔,兒子胡泳……孫子胡樺、胡椅等人,雖然名聲不如胡銓顯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縣三塘、浙江紹興厚寶等地的胡氏,都是胡銓的後裔。華僑領袖、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銓的第三十二代孫。
澹安堂:得名於宋朝胡銓著作《澹庵集》。
績溪堂:績溪堂胡氏因為近代出了大學者胡適而斐聲中外。據譜牒記載,他們是宋太祖開寶二年(969年)遷來的,始遷祖是胡昌翼的兒子胡延正。績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滿,後來又改祀胡昌翼。胡適自己也說,他在孩提時參加過始祖昌翼公一千歲的紀念祭典。
中庸堂:出自東漢胡廣的故事。胡廣,南郡華容(今湖北監利)人,字伯始。官至太傅,封安樂鄉侯,老於世故,時諺曰:"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後人即以"中庸"為堂號。
出自胡瑗事跡。胡瑗(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蘇省泰州)人,是宋代的教育家,被奉為宋代理學先驅。史傳載:胡瑗“以經術教授吳中,范仲淹薦之,以白衣對崇政殿,授校書郎,以保寧節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數百人,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歸。”胡瑗從教較之宋代另一教育家、理學家朱熹還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後裔為紀念胡瑗畢生從教,玄歌不輟、桃李芬芳之盛況及其卓著的業績,故於正大門上方題“蘇湖世第”或“蘇湖流芳”。
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餘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壽齊九老;名列四真。
上聯典指唐代人胡杲,會昌年間官懷州司馬,後與白居易等人在各陽組織香山九老會。下聯下聯典指北宋初學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陝西路安定堡,學者稱安定先生。曾任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侍講,官至太常博士。在蘇州、湖州間講學二十餘年,與孫復、石介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並稱為“宋初三先生”。當時有明令以他的教學方法為太學法。著作有《論語說》、《春秋口嘆》。當時人稱富弼為真宰相、包拯為真御史、歐陽修為真學士、胡暖為真先生。
春秋心典;理學宗功。
上聯典指宋代太學博士胡安國(1074—1138),字康侯,建寧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紹聖年間進士,歷官太學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兼侍講、寶文閣直學士。潛心研究《春秋》,著《春秋傳》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議論政治,明代初年曾定此書為科舉取士的教科書。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廢《春秋》,他說:“這是古代聖人的傳心要典,怎么能讓皇帝不得讀、學士不得讀呢?”下聯典指宋代徽猷閣直學士胡寅,字明仲,建寧崇安人。宣和年間進士,靖康初年任校書郎、中書舍人、徽猷閣學士,崇尚理學,學者稱致堂先生。曾上書高宗,建議組織義軍,北上迎徽、欽二帝回朝。著有《讀史管見》、《斐然集》、《論語詳說》等。
欲正人心;引為己任。
——清·胡林翼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1861)撰題聯。胡林翼,字貽生,號潤芝,湖南益陽人。官至貴州鎮遠知府。有《胡文忠公遺集》。
虞賓衍派;溈汭流源。
全聯典出“虞賓、溈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
系承胡公;望出淮陽。
全聯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胡公”,舜之裔孫。
經資羽翼;祠表賢良。
上聯典指宋·胡寧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書。下聯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賢良祠。
淮海家聲遠;蘇湖世澤長。
此聯為胡姓宗祠“安定堂”聯。
地據蛟潭勝;家傳麟史風。
此聯為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中川村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祠的地理位置;下聯典指南宋胡安國著《春秋傳》事,孔子作《春秋》,至“西狩獲麟”止,所以《春秋》被稱為“麟經”。
成名由吳母;有妹媲劉家。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臥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妹。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此聯為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胡氏宗祠“敬愛堂”聯。
冬去松枝仍獨秀;春來梅蕊已齊開。
全聯典指宋·胡安國事典。
古色新香畫別致;月光清氣春宜人。
此聯為鶴頂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聯。
古來大千多奇彩;月到十五分外明。
同上。
鎮守金華稱大海;撰書禹貢號東蕉。
上聯典指明初將領胡大海事典。胡大海,寧通甫,虹人。卒封越國公。下聯典指清代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出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一生潛研儒家經典。所撰《禹貢錐指》,繪圖四十七篇,為《禹貢》最好的注釋本。
十年煙水持竿釣;千古鬚眉下筆先。
——清·胡遠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畫家胡遠撰題聯。胡遠,字公壽,江蘇華亭人,號瘦鶴。善畫山水,有《寄鶴軒詩》。
文倔苞深宗二漢;歌辭風致到初唐。
——清·胡震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篆刻家胡震撰題聯。胡震,字鼻山,富陽人。工篆刻,得漢人風格。分隸亦古拙可愛。
文武世家源流遠;帝裔宗枝翼葉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胡氏宗祠聯
安國成名,本由吳母;稚威有妹,不亞劉家。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臥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姊妹。
捨己從人,大賢之量;推心置腹,群彥所趨。
——清·曾國藩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曾國藩(1811—1872)書贈胡林翼聯。
築堤溉田,起春陽頌;輔君開國,奠盤石安。
上聯典指晉代秦州刺史胡烈的事典。下聯典指明初大將、右翼統軍元帥胡大海的事典。
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明·胡居仁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文學家胡居仁(1434—1484)自題聯。
遺愛在人,蓮幕留圖紀南嘯;藏書貽後,槐陰親手植東園。
——胡位鹹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績溪縣縣城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族七十二世祖胡原,明代人,曾在福建興化府做幕僚,平反一大冤獄,當地士民繪“蓮幕圖”並作詩文贈他。下聯說該族七十六世祖胡有明,明代人,曾在縣城東建"東園書屋",並植槐、桂樹。其孫胡松,字茂卿,正德年間進士,嘉靖年間官至工部尚書。
姜水源長,伯祖啟航,陳留始發;東山地沃,安石興苗,寶樹成蔭。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胡氏宗祠“安定堂”聯。
宗風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雙湖,類能為道學功臣,昭茲來許;
世變當海水群飛,或割地、或納幣,問誰斥和戎宰相,紹我先人。
湖南省華夏橋胡氏宗祠聯。上聯“道學功臣”,典指明代學者胡居仁,字叔心,號敬齋,餘干人。一生以講學為業,曾主持白鹿洞書院,為明代程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居業錄》、《易象耖》等。下聯典指南宋胡寅,主張抗金,曾斥責“和戎宰相”秦檜,被秦檜以“譏訕朝政”罪名貶官,秦檜死後才得以復官。
家譜文獻
名稱 | 編纂者 | 編撰方式 | 藏地 | 備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浙江奉化】鮚埼胡氏思議公下下宅開四公派世傳不分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版心作《古虞胡氏長者山支宗譜》,始修於清康熙四十四年,此為五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資料來源:
姓氏圖騰
胡姓來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時期。據說,那時有一個以白頭翁為圖騰的部落,便是胡姓的先民。胡姓的最早祖先叫胡曹,西周、春秋時出現的胡姓諸侯國,是胡部落名稱的延續。從此,以白頭翁為圖騰的胡氏部落延續發展開來。
故居墓葬
江蘇蘇州市
拙政園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同時集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之一、國家5A級景區、全國特殊遊覽參觀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項榮譽為一體的國家級園林。
拙政園是明朝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請吳門畫派代表人物、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設計藍圖,在唐朝詩人陸龜蒙的宅地和元朝大弘寺舊址拓建而成。
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胡姓歷代名人355名,占名人總數的0.7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二位;胡姓的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77%,排在第二十六位;胡姓的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1.34%,排在第十六位。
先秦兩漢
胡廣(91—172),字伯始。南郡華容(今湖北監利)人,東漢重臣。古華容(今湖北監利)學者。
魏晉南北朝
胡質(?—250),字文德,
壽春(今安徽壽縣)人,三國魏國荊州刺史。
胡淵(247—301),字世元,
安定郡臨涇縣人,西晉將軍。
胡威(?—280),字伯武(又作伯虎 ),淮南壽春(今安徽壽縣)人。西晉奉車都尉。
胡奮(?―288),字玄威,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南)人,西晉大將。
胡烈(220―270),安定臨涇 (今甘肅鎮原東南)人,西晉秦州刺史。
胡芳,生卒年不詳,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南)人,晉武帝貴嬪。
胡國珍(438—518),字世玉,安定臨涇(今寧夏鎮原縣)人。北魏
司徒。
胡充華(?—528),本名胡仙真,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縣)人。北魏宣武帝皇后。
隋唐五代
胡曾(約840—?),號秋田,唐邵州邵陽(今屬湖南)人,唐代詩人。
胡令能(785—826),河南鄭州中牟縣人,唐代詩人。
宋元
胡舜陟(1083—1143) 字汝明,晚年自號三山老人,徽州績溪(今安徽績溪)人,北宋廬州知府。
胡仔(1110—1170) ,字元任,北宋文林郎。
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理學家、思想家及教育家。
胡銓(1102—1180),字邦衡,號澹庵。吉州廬陵薌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樞密院編修官。曾撰文斬秦檜。
胡安國(1074—1138),又名胡迪,字康候,號青山,諡號文定,學者稱武夷先生,後世稱胡文定公。建寧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學者。
胡宏(1102—1161)字仁仲,號五峰,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南宋理學名家,為胡安國之子。人稱“五峰先生”。
胡三省(1230—1302),字身之,寧海(今浙江寧海)人,元代史學家。
明清
胡惟庸(?—1380),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明代開國功臣、丞相,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
胡大海(?—1362),字通甫,泗州虹縣人,明朝開國功臣。
胡直,字正甫,號廬山,學者稱廬山先生。 明朝吉安泰和螺溪創洲村(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福建按察使。
胡富(1454—1522),字永年,績溪龍川人,明朝戶部尚書。
胡瓚,字伯珩,別號紫山,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人,明朝工部尚書
胡海(1329—1391),字海洋,
安徽濠州定遠人,明朝開國將軍。
胡宗憲(1512—1565),字汝貞,號梅林。祖籍安徽績溪,明朝政治家、軍事家,抗倭名將。
胡居仁,字叔心,號敬齋,餘干縣梅港(現屬江西)人。明朝理學家。
胡應麟(1551—1602),字元瑞,號少室山人,別號石羊生,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城北隅人。明朝文學家。
胡登洲,明朝伊斯蘭教經師。
胡渭(1633—1714),字朏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清朝經學家、地理學家。
胡公壽(1823—1886),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清朝書畫家。
胡定(1709—1789),字登賢,廣東樂昌人,清朝御史。
胡嶧陽(約1639—1718) 名良相,字嶧陽,即墨縣仁化鄉流亭村人,清朝文學家。
胡開文(1742—1808),字柱臣,號在豐,清朝徽墨行家。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順官, 字雪岩,出生於安徽徽州績溪,清末
紅頂商人。
胡林翼(1812—1861),字貺生,號潤芝,湖南益陽縣泉交河人。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晚清湘軍將領。
近代以來
胡漢民,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主席,中國國民黨主席。
胡逸民,原國民黨南京中央軍人監獄監獄長。
胡適,近代學者。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校長。
胡喬木,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
胡錦濤(1942—),曾任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胡因夢,又名胡茵子、胡因因,本氏瓜爾佳,滿族。1953年4月21日出生於台灣台中市存信巷,祖籍遼寧瀋陽市。電影明星,作家,翻譯家。
胡春華(1963—),現任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黨組成員。
胡可,內地演員。
胡占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黨組成員,中央電視台原台長、分黨組書記。現任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
胡多錢,中國IT行業網路行銷專家
胡海泉,1975年8月13日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中國內地組合羽泉成員、音樂製作人、天使投資人。
胡一天,1993年12月26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中國內地男演員。
胡悅,1988年7月5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中國內地女演員。
胡丹丹,1991年10月30日出生於江西南昌,中國內地華語女歌手、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胡兵,1971年2月14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中國內地男演員、模特、歌手。
胡冰卿,1992年1月25日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表演系。
史籍記載
《通志·氏族略二》云:"胡氏,子爵,其地在今潁州汝陰西二里,胡城是也。定(公)十五年,楚滅之,其後以國為氏。或雲胡公滿封於陳,其後亦為胡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