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少年時的胡喬木喜歡讀書,也喜歡寫詩,曾相繼在揚州省立八中、揚州中學(高中)上學。
1930年,胡喬木高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
曾任共青團北平西郊區委書記,共青團北平市委宣傳部部長。
參與領導北平學生和工人的抗日愛國運動。
1935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書記,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書記,中共江蘇省臨時工委委員。
1937年後,任安吳青訓班副主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員,中國青年聯合會辦事處宣傳部部長。
1945年參與起草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48年後任新華通訊社社長。
建國後,歷任新華社社長(1949年10月1日至10月19日),新聞總署署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秘書長,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參與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
1956年當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
1975年後任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負責人。
1977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顧問、名譽院長,中共中央副秘書長,毛澤東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
1978年補選為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1980年當選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1987年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曾任中共中央黨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是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人物家庭
父親:胡啟東(原名胡應庚)
妻子:谷羽(原名李桂英)
兒子:胡石英
女兒:胡木英
人物著作
《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胡喬木文集》、《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詩集《人比月亮更美麗》。《詞十六首》,《賀新郎·看〈千萬不要忘記〉》、《沁園春·杭州感事》、《詩詞二十六首》。
人物逝世
1992年9月28日,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胡喬木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
1992年10月4日,遺體火化;10月26日骨灰撒在延安地區。
人物評價
胡喬木被毛澤東戲稱為“靠喬木,有飯吃”。
鄧小平則讚譽胡喬木是“中共中央第一支筆”。
後世紀念
1994年,《回憶胡喬木》、《胡喬木文集》出版發行。
2007年9月5日,“《胡喬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胡喬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一書全面客觀地評價了首任院長鬍喬木對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建設、對發展和繁榮中國社會科學所做的傑出貢獻,並對胡喬木一生在理論上的卓越貢獻,特別是在中共黨史研究、新聞學研究、文字改革和漢語規範化研究、文學藝術研究以及對國際國內重大問題等方面的理論造詣均有深入而客觀的評介,可說是對胡喬木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的全面總結。全書30餘萬字,共三部分,即綜述、回憶和文獻資料。書中還選取了五幅喬木生前工作照和一幅手跡。
2015年1月,81.5萬字的《胡喬木傳》上下冊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