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故居,位於江蘇鹽都縣鞍湖鎮張本村。胡喬木故居原為磚瓦結構的四合院,前後三進,連東、西廂房有數十間。土改時,胡喬木父親胡啟東先生,主動將田地、房產獻出,分給貧佃農,僅留下坐北朝南堂屋三間。1991年當地政府對胡喬木故居進行了重新修建,現有胡喬木故居占地約20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城胡喬木故居
- 地理:江蘇鹽都縣鞍湖鎮張本村
- 重修時間:1991年
- 占地面積:200平方米
基本信息,人物簡介,地圖信息,
基本信息
胡喬木故居原坐落於鹽都區鞍湖街道張本村張本庄蟒蛇河北岸。四合大院,東西長約42米,南北寬約32米,占地面積約4400平方米。有房屋25間,始建於民國初年。具體布局為:大門廳朝南,北面正堂屋3間,東側緊靠東門廳為小花園,院中東西兩側各有4間廂房,東廂房的東側建有書房、糧倉各3間,東北角建有3小間雜用房,另有廚房、浴室、廁所和存放大型農具用的敞圈。整體建築均為清代風格,青磚小瓦,木樑5柱,木板隔山。客廳、廂房均有走廊,紅漆木柱,雕花落地,格扇門窗。門廳及堂屋門頭鑲嵌著圖案各異、雕工精細的磚刻。院內除有一方小花園外,還植有銀杏、紫薇、翠竹等樹木花草,廂房前擺有幾口荷花缸。大院外正門廳前面有一條公用巷道,張本庄人稱“中巷”。
胡喬木之父胡啟東先生,早年跟隨孫中山投身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後,曾連任國會議員。原故居中的客廳是當年國民政府撥款為啟東先生所建。後隨胡啟東先生政治地位和經濟條件的改變,使故居的建築逐步擴展。
抗戰時期,日軍占領鹽城後,在緊挨胡家大院西圍牆修築碉堡。1942年,抗日地方武裝攻陷並拆除了敵碉堡和土圩子等工事,同時拆除了張本庄主要房屋176間。啟東先生的大院只保留了大門廳和客廳及東北角的3間雜用房,其餘均成殘垣斷壁。1946年土改時,胡啟東將所有田產主動獻出,除3間雜用房留作公用外,均分給了農戶。
現存的3間雜用房長9.6米,寬4.76米,建築面積46平方米。一度曾作大隊部、診所、幼兒班之用。1990年、1993年曾兩次修繕,作為胡喬木故居保護。2001年2月,鹽城市人民政府明確為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胡喬木資助、捐贈圖書,並親筆題寫的“鹽城市郊區張本國小‘六一’圖書館”亦設此內。
地 址:鹽都區鞍湖街道張本村。
交 通:
公交:
鹽城汽車客運站,乘206路至紅星美凱龍站下車;換乘33路至鞍湖站下車。
鹽城火車站,乘車方式同上。
鹽城南洋國際機場,乘15路至新四軍紀念館站下車;換乘3路至磚瓦廠站下車,步行至磚瓦廠站(約40米);換乘33路至鞍湖站下車。
開放時間:8:30—17:30。
門 票:免費。
人物簡介
胡喬木,1912年6月1日出生在張本村,幼年在村里讀國小,1924年,國小畢業後考入江蘇省立第八中學 (今揚州中學),1930年考取了北平清華大學。1931年參加革命,1937年門7月到達延安。1941年2月起開始擔任毛澤東的秘書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一直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前,長達25年。他還曾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1950年至1954年)、中共中央副秘書長 (1954年起)、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1956年9月起)、第十二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82年9月至1987年10月),以及擔任新華通訊社社長、《人民日報》社社長、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署長等。
1992年9月28日7時16分,這位"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我黨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在北京逝世,終年八十一歲。
胡喬木有很多藏書,有三萬餘冊已捐給了鹽城市圖書館,為此,鹽城市圖書館二樓專門辟有"胡喬木藏書陳列室",並在門前廣場上塑起胡喬木漢白玉塑像:胡喬木坐桌前,手捧書本,抬頭遠望。黑色大理石底座上,刻有江澤民親筆題詞:"深切緬懷胡喬木同志"。1997年5月3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胡繩曾專程前來為胡喬木塑像揭幕。
地圖信息
地址: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