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二十年》主要講述了胡喬木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政治生涯。就胡喬木的生命歷程來說,跟隨毛澤東的兩個10年無疑具有決定意義;就毛澤東的生命歷程來說,40年代、50年代兩個10年,以其體現毛澤東思想的巨大轉折而最富有典型意義。今年是胡喬木誕辰100周年,離胡喬木去世整整二十年。而“二十年”正是本書內容的時間跨度。作者認為,以再版本書的方式紀念傳主,具有特殊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胡喬木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二十年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頁數:312頁
- 開本:16
- 品牌:九州出版社
- 作者:徐尚定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817038, 751081703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胡喬木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二十年》詳述了胡喬木跟隨毛澤東二十年政治生涯;展現了中共黨史40年代、50年代重大政治事件;廬山會議全程真實記錄;剖析了“文革”性質及根源;客觀評價了毛澤東功過是非。
作者簡介
徐尚定,安徽廬江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著作有《走向盛唐》等。
圖書目錄
寫在前面的話
一 初到毛澤東的身邊
二 在延安整風中(上)
三 在延安整風中(中)
四 在延安整風中(下)
五 重慶談判的日日夜夜
六 戰火中的中共代言人
七 從西柏坡到北平
八 在共和國的最初歲月里
九 “大學士”
十 在中蘇論戰中
十一 不平常的春天(上)
十二 不平常的春天(下)
十三 見證“大躍進”年代
十四 廬山會議的前前後後
十五 人比月光更美麗
附錄
十六 思想的年代(上)
十七 思想的年代(下)
十八 最後的思索
參考文獻
再版後記
一 初到毛澤東的身邊
二 在延安整風中(上)
三 在延安整風中(中)
四 在延安整風中(下)
五 重慶談判的日日夜夜
六 戰火中的中共代言人
七 從西柏坡到北平
八 在共和國的最初歲月里
九 “大學士”
十 在中蘇論戰中
十一 不平常的春天(上)
十二 不平常的春天(下)
十三 見證“大躍進”年代
十四 廬山會議的前前後後
十五 人比月光更美麗
附錄
十六 思想的年代(上)
十七 思想的年代(下)
十八 最後的思索
參考文獻
再版後記
文摘
若干歷史問題
通過兩年整風,思想界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次會議,主要是由犯錯誤的同志進行查,對王明錯誤路線進行總結性批判。博古、周恩來、洛甫等都作了檢查。
“黨天下”
民盟副主席、中國農工民主黨主席章伯鈞提出,政協、人大、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應成為“政治設計院”。過火意見終於引起毛澤東的警覺。
“引蛇出洞”
毛澤東宣布,右派只有兩條出路。一條,夾緊尾巴,改邪歸正;一條,繼續胡鬧,自取滅亡。至於是不是要大“整”,要看右派們今後行為來定。
廬山會議
7月6日,朱德在中南組發言,對58年的吃食堂作了相當激烈的批評,說去年吃大鍋飯把東西吃掉了,食堂辦不起來就不要硬辦。
不要怕聽不同意見
在調查的時候,不要怕聽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見,更不要怕實踐檢驗推翻了已經作出的判斷和決定。
毛、劉的衝突公開化
1月3日,三屆人大選舉劉少奇為國家主席。當天,毛澤東就在工作會議小組會上批評劉:無事不登三寶殿,有事死開會。
小平出山
任何社會革命必須有理論作先導,鄧小平深知這一點。幾乎在他決定進行整頓的同時,他就意識到輿論將決定整頓的成敗。他想起了胡喬木。
“篡改”毛著
不久,政研室的那位負責人找胡喬木談話,說中央已經決定將胡調出西四院,因為他在編輯毛選五卷時期犯了篡改毛澤東著作的錯誤。
評毛
從字面上來看,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話是對毛主席有什麼批評,但是無論黨內黨外,看了都會知道,雖然沒有直接的批評,但是暗含著一種批評。
評毛思想
鄧小平提出了進一步的思路,要求“重點放在毛澤東思想是什麼、毛澤東同志正確的東西是什麼這方面。錯誤的東西要批評,但是要很恰當。
批“左”
建國以後,這樣一個曾經力挽革命於狂瀾中的偉大人物,為什麼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推行著一系列“左”的做法,重複著他自己曾經力主糾正的“左”傾錯誤。
思索文革
“文革”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它是如何發生並演變成那樣一場撼天動地的全民族運動?胡喬木的思索,帶動了中國理論界對於這場災難的思索。
胡氏公式
胡喬木將晚年毛澤東、鄧小平與“四人幫”加以比較,提出的一個公式性的看法:毛澤東是革命加空想;鄧小平是革命加科學或實際;“四人幫”則是假革命加破壞和陰謀。
中國人不鬥行嗎?
這是什麼邏輯?中國有八億人口,怎么就接下來不鬥行嗎?假如中國只有八百萬人口,是否不鬥還可以?因為有了八億人口,一定要斗掉它一批才行,是不是這樣?這種話完全是一種武斷。用三段論式也不完全,大前提在什麼地方?小前提在什麼地方?
犯錯與階級根源
因為人犯錯誤,並不都是因為有個什麼階級根源,不但在沒有階級的社會裡,人會犯錯誤,就是在階級社會裡,人犯錯誤也不能都說是由於階級根源,如科學家搞試驗經常要犯錯誤,你說這是什麼階級根源?這是胡扯!
通過兩年整風,思想界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次會議,主要是由犯錯誤的同志進行查,對王明錯誤路線進行總結性批判。博古、周恩來、洛甫等都作了檢查。
“黨天下”
民盟副主席、中國農工民主黨主席章伯鈞提出,政協、人大、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應成為“政治設計院”。過火意見終於引起毛澤東的警覺。
“引蛇出洞”
毛澤東宣布,右派只有兩條出路。一條,夾緊尾巴,改邪歸正;一條,繼續胡鬧,自取滅亡。至於是不是要大“整”,要看右派們今後行為來定。
廬山會議
7月6日,朱德在中南組發言,對58年的吃食堂作了相當激烈的批評,說去年吃大鍋飯把東西吃掉了,食堂辦不起來就不要硬辦。
不要怕聽不同意見
在調查的時候,不要怕聽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見,更不要怕實踐檢驗推翻了已經作出的判斷和決定。
毛、劉的衝突公開化
1月3日,三屆人大選舉劉少奇為國家主席。當天,毛澤東就在工作會議小組會上批評劉:無事不登三寶殿,有事死開會。
小平出山
任何社會革命必須有理論作先導,鄧小平深知這一點。幾乎在他決定進行整頓的同時,他就意識到輿論將決定整頓的成敗。他想起了胡喬木。
“篡改”毛著
不久,政研室的那位負責人找胡喬木談話,說中央已經決定將胡調出西四院,因為他在編輯毛選五卷時期犯了篡改毛澤東著作的錯誤。
評毛
從字面上來看,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話是對毛主席有什麼批評,但是無論黨內黨外,看了都會知道,雖然沒有直接的批評,但是暗含著一種批評。
評毛思想
鄧小平提出了進一步的思路,要求“重點放在毛澤東思想是什麼、毛澤東同志正確的東西是什麼這方面。錯誤的東西要批評,但是要很恰當。
批“左”
建國以後,這樣一個曾經力挽革命於狂瀾中的偉大人物,為什麼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推行著一系列“左”的做法,重複著他自己曾經力主糾正的“左”傾錯誤。
思索文革
“文革”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它是如何發生並演變成那樣一場撼天動地的全民族運動?胡喬木的思索,帶動了中國理論界對於這場災難的思索。
胡氏公式
胡喬木將晚年毛澤東、鄧小平與“四人幫”加以比較,提出的一個公式性的看法:毛澤東是革命加空想;鄧小平是革命加科學或實際;“四人幫”則是假革命加破壞和陰謀。
中國人不鬥行嗎?
這是什麼邏輯?中國有八億人口,怎么就接下來不鬥行嗎?假如中國只有八百萬人口,是否不鬥還可以?因為有了八億人口,一定要斗掉它一批才行,是不是這樣?這種話完全是一種武斷。用三段論式也不完全,大前提在什麼地方?小前提在什麼地方?
犯錯與階級根源
因為人犯錯誤,並不都是因為有個什麼階級根源,不但在沒有階級的社會裡,人會犯錯誤,就是在階級社會裡,人犯錯誤也不能都說是由於階級根源,如科學家搞試驗經常要犯錯誤,你說這是什麼階級根源?這是胡扯!
後記
再版後記
本書初稿於1995年寫就,當時並沒有想到馬上出版,倒是在胡喬木去世十年後的2002年寫了可以看做“後記”的一段文字,但不知這段文字初版時為何沒有用上。又一個十年過去了,隨著相關資料的公布和研究的進展,這本舊著的缺憾和不足想必更加明顯。去年一本相當有影響的雜誌要求摘錄相關部分並重新發表,這令我稍感意外。有了這個理由,我想起了再版這本舊著,並附上十年前寫的那段文字,權作再版後記:
寫人物傳記不易,給胡喬木這樣的人物寫傳記尤難。
眾所周知,給毛澤東當秘書,可謂胡喬木此生最重要的際遇。但是,這也注定了胡喬木此生將不得不生活在這位偉人巨大光環之下。毛澤東以光照千秋的豐功偉績,足以使20世紀中國大地上一切黯然失色,胡喬木自然也不能例外。胡喬木時代雖然不乏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場景,卻少見於他的生涯中。這一點,多少會降低胡喬木傳記的可讀性,因此,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胡喬木是大理論家,面對他的理論遺產,人們可能會發出由衷的讚嘆,但這並不意味著將其化為傳記性文字同樣令人讚嘆。這多少印證了歌德的一句名言:“理論是灰色的。”
胡喬木是思想者,思想者的生命歷程永遠不會枯燥。因此,筆者選擇了思想的變遷作為敘述角度。在跟隨毛澤東的20年中,胡喬木始終與毛澤東的脈搏一起跳動,但同時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品格。思想是理論家的生命,而“生命之樹常青”。從這個角度說,胡喬木與毛澤東的20 年無論如何是有可讀性的。
十年前,胡喬木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長久地離開了思維的王國,帶著一顆殫思竭慮的大腦,帶著對理性與思想自由的無盡嚮往與追求。如果說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是歷史研究所應追求的境界,那么,對於學術研究來說,還應加上思想與語言的統一。研究胡喬木與毛澤東的20年,既涉及歷史,又涉及邏輯;既涉及思想,也涉及語言;既可看做歷史研究,也可看做學術研究。在撰寫過程中,筆者追求著兩者的統一,追求著筆者認為的最高境界。
今年是胡喬木誕辰100周年,離胡喬木去世整整二十年。而“二十年”正是本書內容的時間跨度。因此,以再版本書的方式紀念傳主,想必也是恰當的吧!
二〇一二年九月
本書初稿於1995年寫就,當時並沒有想到馬上出版,倒是在胡喬木去世十年後的2002年寫了可以看做“後記”的一段文字,但不知這段文字初版時為何沒有用上。又一個十年過去了,隨著相關資料的公布和研究的進展,這本舊著的缺憾和不足想必更加明顯。去年一本相當有影響的雜誌要求摘錄相關部分並重新發表,這令我稍感意外。有了這個理由,我想起了再版這本舊著,並附上十年前寫的那段文字,權作再版後記:
寫人物傳記不易,給胡喬木這樣的人物寫傳記尤難。
眾所周知,給毛澤東當秘書,可謂胡喬木此生最重要的際遇。但是,這也注定了胡喬木此生將不得不生活在這位偉人巨大光環之下。毛澤東以光照千秋的豐功偉績,足以使20世紀中國大地上一切黯然失色,胡喬木自然也不能例外。胡喬木時代雖然不乏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場景,卻少見於他的生涯中。這一點,多少會降低胡喬木傳記的可讀性,因此,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胡喬木是大理論家,面對他的理論遺產,人們可能會發出由衷的讚嘆,但這並不意味著將其化為傳記性文字同樣令人讚嘆。這多少印證了歌德的一句名言:“理論是灰色的。”
胡喬木是思想者,思想者的生命歷程永遠不會枯燥。因此,筆者選擇了思想的變遷作為敘述角度。在跟隨毛澤東的20年中,胡喬木始終與毛澤東的脈搏一起跳動,但同時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品格。思想是理論家的生命,而“生命之樹常青”。從這個角度說,胡喬木與毛澤東的20 年無論如何是有可讀性的。
十年前,胡喬木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長久地離開了思維的王國,帶著一顆殫思竭慮的大腦,帶著對理性與思想自由的無盡嚮往與追求。如果說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是歷史研究所應追求的境界,那么,對於學術研究來說,還應加上思想與語言的統一。研究胡喬木與毛澤東的20年,既涉及歷史,又涉及邏輯;既涉及思想,也涉及語言;既可看做歷史研究,也可看做學術研究。在撰寫過程中,筆者追求著兩者的統一,追求著筆者認為的最高境界。
今年是胡喬木誕辰100周年,離胡喬木去世整整二十年。而“二十年”正是本書內容的時間跨度。因此,以再版本書的方式紀念傳主,想必也是恰當的吧!
二〇一二年九月
序言
1992年10月3日,新華社發布長篇訃告:
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中共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中央黨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鬍喬木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1992年9月28日7時16分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
胡喬木,原名胡鼎新,1912年出生於江蘇省鹽城縣。生活在20世紀下半葉的許多中國人,對這個名字不會陌生,因為他曾經與毛澤東聯繫在一起。
20世紀40年代初期,胡喬木來到了中共的領袖、共和國締造者毛澤東的身邊,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胡喬木以“淵博的學識、深邃的思想和優美的文辭”獲得了“才學超群的黨內外享有盛名的學者和辭章家”的稱譽,他身後留下了數以千萬字的文章,這些構成了中共政治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胡喬木說,“毫無疑問,就我個人來說,沒有毛澤東同志的指導教誨,我就很難寫出這些文章”。
胡喬木生前的最後一個願望,是想將其跟隨毛澤東的兩個10年寫成回憶錄性質的兩本書,書名擬為“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而未能如願。就胡喬木的生命歷程來說,跟隨毛澤東的兩個10年無疑具有決定意義;就毛澤東的生命歷程來說,40年代、50年代兩個10年,以其體現毛澤東思想的巨大轉折而最富有典型意義。因此,選擇這兩個10年來描述胡、毛的雲水際遇,是較為理想的角度。
本書動筆於1994年的暮春時節,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將胡喬木與毛澤東的20年寫成一本雅俗共賞的書,以一己之力實在是不容易的。因此,十分感謝提供有關材料的前輩和中央文獻研究室有關同志的審稿,以及本書責任編輯所做的大量工作。
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中共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中央黨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鬍喬木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1992年9月28日7時16分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
胡喬木,原名胡鼎新,1912年出生於江蘇省鹽城縣。生活在20世紀下半葉的許多中國人,對這個名字不會陌生,因為他曾經與毛澤東聯繫在一起。
20世紀40年代初期,胡喬木來到了中共的領袖、共和國締造者毛澤東的身邊,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胡喬木以“淵博的學識、深邃的思想和優美的文辭”獲得了“才學超群的黨內外享有盛名的學者和辭章家”的稱譽,他身後留下了數以千萬字的文章,這些構成了中共政治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胡喬木說,“毫無疑問,就我個人來說,沒有毛澤東同志的指導教誨,我就很難寫出這些文章”。
胡喬木生前的最後一個願望,是想將其跟隨毛澤東的兩個10年寫成回憶錄性質的兩本書,書名擬為“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而未能如願。就胡喬木的生命歷程來說,跟隨毛澤東的兩個10年無疑具有決定意義;就毛澤東的生命歷程來說,40年代、50年代兩個10年,以其體現毛澤東思想的巨大轉折而最富有典型意義。因此,選擇這兩個10年來描述胡、毛的雲水際遇,是較為理想的角度。
本書動筆於1994年的暮春時節,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將胡喬木與毛澤東的20年寫成一本雅俗共賞的書,以一己之力實在是不容易的。因此,十分感謝提供有關材料的前輩和中央文獻研究室有關同志的審稿,以及本書責任編輯所做的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