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 Grand Prix (簡稱K-1GP):無差別級K-1賽事 (1993年舉辦了第一屆)K-1目為世界最高水平的站立技格鬥賽事。K-1在比賽形式上突破了傳統體育比賽的單調模式,迎合現代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追求時尚的心理,大膽借鑑現代流行音樂和流行歌曲演唱會的表現方法,將最先進的燈光、音響、舞美、音樂導入比賽之中,進行了成功的結合。
K-1初期比賽中運動員運用的技術比較簡潔,主要的拳法技術為拳擊的直拳、擺拳、勾拳,腿法技術為低段踢及少量的高段踢,部分有特色的運動員偶爾用轉身後擺拳和後旋踢/後踢。K-1技術的簡潔性,作為項目開展的初期,便於使觀眾理解這一運動。但是當觀眾對這一項目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並通過對K-1的興趣開始對其他項目的關注時,K-1技術的簡潔性顯然難以繼續滿足觀眾增長了的胃口需求。於是K-1選手 對簡單招式的綜合運用就年年提高,比如拳法的組合,拳腿的配合等。而極富技術含量的K-1 WORLD MAX也隨後推出來彌補K-1 GP觀眾量的衰退。
K-1的賽事包裝在格鬥界可謂傲視群雄,即使世界職業拳王爭霸賽與之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每年的總決賽他們請到的是日本第一流的導演、DJ和燈光師,確保現場達到開搖滾音樂會的水準,2003年的總決賽K-1甚至將一支交響樂隊直接搬到了東京巨蛋體育館。如此超級巨製成本常常超百萬美元,如何能保證盈利呢?K-1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四大渠道:第一自然是門票收入,一般的K-1比賽都有過萬的觀眾,在K-1半決賽和總決賽時常常能吸引到5、6萬觀眾,最高紀錄是2002年K-1十周年總決賽的74500人。門票一般分為4檔,6000、13000、16000和30000日元,如此算來光是門票收入已經相當可觀了。第二是來自日本電視台的轉播費和贊助。K-1的比賽都在日本公共電視台播出,由於收視率高,廣告收入不菲,和K-1合作緊密的富士電視台和TBS(東京廣播系統)有時為一次賽事提供多達二百萬美元的轉播費;年終大餐K-1 Premium Dynamite從TBS獲得的贊助更是天文數字。第三是來自海外的付費電視分成和有線電視著作權費。大的K-1比賽在美國當天都可以通過付費電視收看(Pay Per View,簡稱PPV),一般收費30美元;歐洲的ESPN2體育台定期播出K-1比賽,這都需要向K-1繳付著作權費。有關K-1比賽和選手的智慧財產權產品銷售構成了第四部分收入,這包括錄像帶、DVD、印有選手或俱樂部標識的T恤衫、選手肖像玩偶等,每次比賽現場外的銷售區都能排出上百米的長龍。網站、手機等新媒體提供的衍生服務銷售增長迅速。
10餘年來,K-1雖然經歷了Andy Hug(1996年K-1冠軍,旅居日本的瑞士籍極真空手道名家)的英年早逝以及石井和義逃稅醜聞等一系列變故,影響力不降反升。創始之初僅有的無差別級賽事逐漸發展為五大系列賽事:K-1 World GP、K-1 Japan、K-1 World MAX、K-1 MMA和K-1 Premium Dynamite,它們共同構築了龐大的K-1帝國。
K-1 World Grand Prix(簡稱K-1 World GP,GP意即大獎賽),也就是無差別級賽事。這是K-1自成立之初便存在的賽事,也是K-1今天得以安生立命建立龐大帝國之本,我們所說的K-1冠軍通常即指K-1 World GP冠軍。
1993年第一屆K-1 World GP舉行時沒有預選賽,創始人石井和義從世界範圍內挑選了8位頂尖高手,他們都分別身披當時國際知名搏擊組織如ISKA、WKA、WMTA的重量級冠軍金腰帶,其中包括兩位K-1的標誌性人物,來自荷蘭的3屆K-1總冠軍Peter Aerts和4屆K-1總冠軍Ernesto Hoost。這些英雄人物的同台出場,可以說是自由搏擊歷史上最豪華的陣容,這也使當晚的東京國立代代木第一體育館的上萬名觀眾見證了歷史。經過3輪艱苦卓絕的單敗淘汰賽,來自克羅地亞的老將布蘭科以全KO的戰績捧走了冠軍獎盃並將10萬美元獎金收入囊中。之後,參賽選手由8人擴充到16人,比賽也分為兩階段:半決賽和總決賽。隨著K-1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在半決賽之前還另設若干預賽,開始這些預賽全部都在日該國內舉行,後來K-1明確進軍海外戰略,在美國、德國、荷蘭、法國等自由搏擊強國設立分支機構,將預賽推廣到這些國家,既擴大了K-1的影響,又發掘了當地的有潛質的選手。
從2000年開始,K-1在世界八大城市首先舉行預賽,勝者可以參加美國、歐洲、日本舉行的4至5個洲際預賽,決出的冠軍可以直接進軍每年10月舉行的K-1 World GP半決賽。通常半決賽共有14個名額,其中的7人來自總決賽的入圍者(總決賽共有8人,其中1個名額指定給日本選手),4~5人為洲際預賽冠軍,剩下的2~3個名額機動,專門分配給那些沒能憑實力打入半決賽但具有很高知名度和市場號召力的選手,這也反映了K-1娛樂體育的本質。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7月17日來自北京盛華武術搏擊俱樂部的年輕散打選手張慶軍在K-1 World GP韓國站比賽中擊敗前相撲橫綱曙太郎進入半決賽,可惜後來由於脛骨受傷被迫棄權。K-1 World GP的總決賽都在東京巨蛋體育館(Tokyo Dome,室內棒球場,最多可容納7萬5千名觀眾)舉行,每年的K-1 World GP系列賽事也就被稱為“通往東京巨蛋之路”。自2002年,K-1 World GP冠軍的獎金漲到了40萬美元。
賽事
Japan
K-1 Japan系列賽事包括兩類,一類是非錦標賽制的K-1 Japan,這樣的賽事一般每年會有若干次,主要是以日該國內的選手為主,同時邀請國外高水平的選手參加,目的是培養日本本土的重量級選手。另一類是錦標賽性質的K-1 Japan GP,決賽在每年9月舉行,一共8個名額,他們都是非錦標賽K-1 Japan系列賽事表現較好的選手,冠軍自動入圍。K-1 Japan GP的冠軍取得10月K-1 World GP開幕戰也就是半決賽的入場券。通常情況下,所有進入決賽的8人都是日本選手,但也有極少數的情況下K-1邀請外國選手參賽。1999年和2000年當時中國兩位重量級頂尖散打選手安虎和騰軍被特邀參加了K-1 Japan GP,並分別打入了半決賽。2001年出身丹麥但旅居日本十餘年的極真空手道名將Nicolas Pettas持外卡參加了當年的K-1 Japan GP並奪得冠軍。
World MAX
K-1 World MAX是K-1從2002年新開辦的一個系列賽事,MAX是Martial Artist`s Extreme的簡稱,參賽的對象為70公斤及以下選手。由於K-1 World GP是無差別級賽事,亞洲選手由於人種的原因在體格和體質上很難與歐美選手抗衡,但在小級別上,技術無疑是更重要的致勝因素,事實上在日本和泰國很多中量級選手具有很強的實力,於是K-1 World MAX應運而生為他們提供了展現亞洲力量的舞台。2002年5月的第一屆K-1 World MAX共有8名選手參賽,其中日本、澳洲代表通過選拔產生,其他的為K-1特邀,中國散打名將“閃電開碑手”張家潑代表中國武協參賽,在第一輪負於泰國倫披尼拳場70公斤冠軍高蘭。自2004年開始,K-1 World MAX擴軍,16名選手在4月捉對廝殺決出8人進入7月份的總決賽。2002年K-1 World MAX冠軍是來自自由搏擊王國荷蘭的Albert Kraus,2003年的頭籌被日本偶像搏擊明星魔裟斗摘得,2004年的新科狀元則是來自泰國曼谷郊區的窮孩子播求(Buakaw Por.Puramuk)。K-1 World MAX的另一傳統賽事是每年10月的“世界 vs 日本”對抗賽,7名世界一流好手與7名日本頂尖高手硬碰硬對決,中國散打選手“怪俠三毛”王三貞參加了2002年的這一賽事,以有爭議的判定負於日本選手大野崇。不同於K-1 World GP選手的“傻大黑粗”,K-1 World MAX擁有不少外形俊朗的偶像拳手,受到了大批的女拳迷的喜愛和追捧。中量級選手所展現的速度、技術和爆發力的完美結合加上若干偶像拳手的個人魅力使K-1 World MAX系列賽事正成為K-1新的亮點。
如果把K-1體系比喻為一支特混艦隊,那K-1 World GP毫無疑問就是旗艦,不單是因為其他系列比賽都自其派生,更因為在大多數拳迷的心目中它就等同於K-1;K-1好比供給艦,承擔著為K-1輸入新鮮血液的任務;K-1 World MAX則堪比魚雷艇,個頭雖小但機動靈活且火力強大;K-1 MMA仿佛是艦載機,為K-1在站立技擂台之外開闢了第二戰場;而K-1 Premium Dynamite只能用航空母艦來形容才貼切,既有水面艦艇的常規武備(K-1規則比賽),又配備艦載機(K-1 MMA賽例),所動用的資源無以倫比甚至對K-1 World GP有喧賓奪主之勢。今後如何協調旗艦與航母的關係是K-1當局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移師
到中國
2012年1月K-1 Global Holdings(香港)公司收購K-1全球著作權。K-1中國區的賽事由北京凱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獨家代理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