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軸戲

壓軸戲

壓軸戲指壓軸子的戲曲節目,一般是指戲曲的倒數第二個節目,現在常用來比喻令人注目,最後出現的事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壓軸戲
  • 外文名:last and best play
  • 套用:戲劇
  • 屬性:京劇術語
  • 數位:倒數第二位
  • 內容:最為精彩的部分
解釋,由來,特點,

解釋

拼音:yā zhòu xì
解釋:壓:壓倒,超過;軸:軸心、大軸
(1).壓軸戲是指整個故事中最精彩最具轉折性的部分。過去的劇本寫成一長卷,卷的底部有一捲軸,就像裝裱國畫的畫軸,因長卷的最後一戲靠近木軸,所以稱為大軸。大軸前面的戲,也就是倒數第二個節目稱為壓軸,中間的戲稱為中軸,前面的戲稱為早軸。實際上就是以畫軸的每一位置的名稱來代替演出戲碼的排列次序,好像一場演出就是向觀眾展示一幅多彩的畫卷。 壓軸戲亦稱“ 壓台戲 ”。 1.一場演出中的倒數第二個節目。謂其質量最高,表演最精彩,足以壓住全台。徐遲《牡丹》八:“這個節目立刻被選拔出來,第二場在 懷仁堂 上演,作為那一晚的壓軸戲。” 張天翼 《歡迎會》:“我們這齣戲是壓台戲。”
(2).比喻引人注目的或最後出現的事件。 瞿秋白《人才易得》:“前幾年, 大觀園 里的壓軸戲是 劉姥姥 罵山門。”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四:“因為他們(外國記者)都沒有逃走的必要,只消安安穩穩地睡他一晚上,便要看到‘改朝換代’的壓軸戲了。”如:你別以為事情就算完了,壓台戲還在後邊呢。

由來

壓軸”本是京劇的“術語”。京劇一場戲如有五出的話,第一出叫作“開鑼戲”, 第二出名曰“早軸”;第三出為“中軸”;第四出(倒數第二)稱之為“壓軸”;第五出(最後一出)則叫“大軸”。
壓軸戲壓軸戲
有以上五種名稱的時代,京劇還不是像現在這樣只演出兩三個小時的,那時的京劇演 出是從大白天就開始——一般是下午一兩點鐘就唱開鑼戲了。演到了一兩個小時之後
,一些觀眾可能有點疲倦啦,就唱一出“硬整”一些的劇目,給大家“提提神”,這就是“早軸子”。到了快吃完晚飯的時候,再唱一出熱鬧戲,叫叫座兒,這是“中軸子”的作用。 晚上的演出才是比較重要的“正戲”,要一直演出到半夜才完結呢。所以,最好的“ 角兒”、最硬的劇目都要放在最後才拿出來。
一般來說,都是在倒數第二出戲放上最佳陣容的演出——這叫做“壓軸戲”,它必須“壓”得住陣腳,否則就會出現觀眾大量離開劇場的現象,一個一個觀眾走去,叫作“抽籤兒”,大量觀眾離開就叫作“起堂”——這在劇團是非常可怕的失敗!所以“ 壓軸子”的都是好戲。
而“大軸子”則往往是一出熱鬧的武戲,火爆熾烈,既能夠給大家以藝術的滿足,又能夠給整場演出一個美好的結局。這齣戲演出的時候,大家也就知道該走了——所以這齣“大軸子”戲又被叫作“送客戲”。
壓軸戲壓軸戲
由此可見:一般人將“壓軸戲”當作重頭戲來看,其實倒也並非全無道理的。當然說“壓大軸”可能就更“科學”。
在舊時,倒數第二的壓軸戲為全戲的重中之重,而當“角兒”形成之後,大軸則變為最重要,而壓軸為第二位,現如今在鄉野之間,也仍然可能存在武戲送客的舊風俗

特點

演出的各種戲目也有不同的名稱。如演出的第一齣戲叫開場戲,開鑼戲,或者叫“帽兒戲”。如演員到某一地方演出,第一場戲,或前三場戲又稱為“打炮戲”,也可寫成“打泡戲”,都是劇團挑班的名角演出的拿手戲,即代表劇目。如只演出某一大戲中可以獨立演出的一場戲或一個段落,稱為折子戲。如連續幾天演出同一劇目,每天只演出其中一個段落,如十本《大紅袍》、七本《狸貓換太子》、連台本戲《三國志》,統稱為連台本戲。如一齣戲里有兩個主要演員,像《武家坡》、《四郎探母》,稱為“對兒戲”。如下面一齣戲的主要演員沒有到場,臨時要求其他演員演出的戲,稱為“墊場戲”。如果是兩個劇種,例如京劇與梆子同台演出,稱為“兩下鍋”。如一齣戲中有許多名角聯合演出,像《龍鳳呈祥》、《四郎探母》、《〓蠟廟》,稱為大群戲。
壓軸戲壓軸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