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2015年,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4年工作回顧
2014年,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也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各種困難明顯增多的一年。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緊緊圍繞儘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奮鬥目標,突出穩中求進、好中求快、改革創新、率先跨越,全面落實“三大核心任務”,大力實施“六大計畫”,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經濟健康較快發展,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全市生產總值3000.7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10%,用3年時間實現從2000億元到3000億元跨越。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達6.37萬元,首次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0.6億元,增長20.2%,用2年時間實現從200億元到300億元跨越。固定資產投資1606.7億元,增長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8.7億元,增長12.3%。進出口總額594.1億美元,增長3.5%,其中出口363.3億美元,增長9%。全年新增貸款400億元,存貸比達71.8%。經濟實力穩居全省第五位,儘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第一階段目標如期實現。
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43.3億元,增長13%。電子信息和石油化工兩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56.8%,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62%,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50%。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396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73.2億元,分別增長13.7%和20.4%。新引進5家金融機構,組建2家村鎮銀行和龍門農商行,在全省率先實現縣區農商行全覆蓋,5家企業在天交所掛牌,4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160.2億元,增長7.3%。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4.7∶56.6∶38.7,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7個百分點。
項目建設紮實推進。在各縣區召開推動項目落實現場會,協調解決項目建設用地、審批、融資等難題,推動項目加快建設。189宗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93億元,超額完成年度任務。中海油惠煉二期、信利AMOLED等項目加快推進,中海油丙烯酸樹脂、比亞迪半導體照明等項目建成投產。2013年以來新立項568宗投資億元以上項目動工建設385宗。
實體經濟加快發展。深入實施新“惠28條”和“惠42條”,落實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政策,強化企業服務。圓滿承辦中國手機創新周、粵台經貿合作交流會、第十三屆香港珠三角工商界合作交流會,成功舉辦第三屆“雲博會”、惠州台灣精品博覽會、惠州產品濟南展銷會和南非展覽會,共簽訂經貿契約214宗,契約金額474億元。完成“個轉企”456家、“小升規”448家。獲省新認定高成長性中小企業13家。新增私營企業1.46萬戶,增長45.9%。TCL集團成為全市第二家年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企業,新增伯恩光學、惠州比亞迪電子2家年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企業。
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全市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2%。新建國際科技合作、產學研合作創新平台各2家,新認定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9家、高新技術企業42家。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全面啟動,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建設、國家質量安全示範區創建深入推進,專利授權量增長25%,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獎各1項。引進創新團隊10個、領軍人才24名,入選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培養和引進高技能人才1.13萬人。
(二)深化改革開局良好,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經濟體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行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內資企業戶數、註冊資本分別增長42.7%、198.2%。建立“中介超市”平台。公共資源交易制度改革榮獲第二屆“廣東治理創新行政改革獎”。開展全國仲裁“兩化”試點和全國反走私誠信體系建設試點。推行產品質量、企業信用“紅黑榜”制度,深入開展消費維權、“打假”工作,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考核排名全省第一,“兩建”考核名列全省第二。
行政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完成市、縣區政府機構改革,組建市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完善政府權責清單,公開45個市直單位307項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制訂部門服務清單、企業投資管理負面清單。投資項目審批提速80%。完成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試點任務。實現網上辦事大廳鎮街全覆蓋,6685項服務事項100%進駐。社會組織發展到3016個。
城鄉綜合改革取得新進展。出台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入選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含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分別累計確權1.35萬戶、40.5萬戶。
(三)城鄉建設有序推進,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規劃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強。完善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近期建設規劃、軌道交通規劃。編制完成土地整治規劃、綜合運輸體系規劃、環大亞灣新區空間發展規劃、潼湖生態智慧區總體規劃。新編制14項控制性詳細規劃,市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達91%。
交通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惠州機場2月5日通航。國際貨櫃碼頭全面竣工。莞惠城軌惠州段建設進展順利。7條在建高速公路加快推進,惠州海灣大橋(廣惠高速東延線)即將通車。圓通橋重建工程如期竣工。完成省道242線、356線水毀修復工程,完成省道路面改造183公里、縣道改造31.5公里。新增公交線路22條,新投放公車282輛。
城鄉建設管理進一步強化。金山河水清岸綠工程獲評中國人居範例獎。完成青年河綜合整治工程、潼湖水廠首期工程和3宗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4宗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惠州西湖創建國家5A級景區通過景觀質量省級評審。新建金山湖公園二期、成語公園、橫槎小隱等城市公園,市區新增公共綠地186.1萬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2平方米。實施“三舊”改造項目70個,面積2366.8畝。違法用地違法建設整治工作紮實推進,數字城管系統初步建成,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四)環境保護全面加強,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環境質量保持優良。新建成污水處理廠2座、截污管網80公里,城鎮污水處理率達95.6%。惠城中心區垃圾分類處理全面推行。 “美麗鄉村·清潔先行”活動深入開展,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5%以上。淡水河、潼湖流域污染整治繼續深化。建成國家級生態鎮6個、省級生態鎮38個、省級宜居示範城鎮2個、省級宜居示範村莊12個。連續七年獲全省環保責任考核優秀等級,空氣品質排名全國74個重點監測城市第六,第三次獲評“中國十佳宜居城市”,入選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
節能減排力度加大。單位GDP能耗下降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53個年度減排項目全面完成。推廣套用新能源汽車140輛。清退重污染企業44家,淘汰比例超過10%。淘汰黃標車、老舊車2.65萬輛。200家重點企業完成清潔生產審核評估驗收。
林業生態全面提升。新一輪綠化惠州大行動深入開展,新建生態景觀林帶213公里、森林碳匯12.8萬畝。植物園一期項目建設順利推進,新增縣級以上森林公園3個、森林村莊60個,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1.6%,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五)區域統籌力度加大,縣區經濟發展提速。
兩大平台建設取得新進展。環大亞灣新區石化起步區建設加快推進,惠州南站新城、稔山濱海新城起步區建設全面啟動,新建、在建項目27宗,總投資833億元。潼湖生態智慧區科融新城、國際合作產業園動工建設,新引進企業總部、研發基地、創新孵化等項目20宗,總投資285億元。
縣區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惠城、仲愷、博羅等3個縣區生產總值超500億元,龍門、惠東、博羅、惠陽、惠城等5個縣區生產總值保持兩位數增長,大亞灣、惠陽、博羅、惠城、惠東等5個縣區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30億元。惠城區服務業比重高達64.2%。惠陽區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突破300億元。惠東縣成為我市第六個人均GDP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的縣區。博羅縣連續七年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龍門縣域旅遊綜合競爭力連續四年位居全省十強。大亞灣石化區位列中國化工園區20強第二。仲愷高新區惠南科創中心獲認定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深入實施大亞灣開發區對口幫扶惠東縣、仲愷高新區對口幫扶龍門縣,兩個省級產業轉移園工業總產值分別增長31%和36.2%。
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業實現增加值142.9億元,增長4.3%。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建設,獲評省級供港蔬菜質量安全示範區。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8家、省級名優農產品12個。完成新農村公路改造817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水稻、馬鈴薯和甜玉米3類農作物免費全參保。為農村居民購買自然災害公眾責任保險。農村住房保險實現全覆蓋。
(六)惠民舉措落到實處,民生質量持續提升。
民生投入力度繼續加大。全市公共財政民生支出261億元,增長16%,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比重從上年的68.5%提高到70%。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10個領域115個項目全面完成,三年試點任務圓滿完成。省民生實事涉及我市31項全部完成年度目標;市十件69項民生實事較好完成。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00元,增長10.2%。幸福廣東考核主觀綜合評價、客觀綜合評價連續兩年排全省第一,入選首批“全國民生改善典範城市”,連續五次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社會保障功能不斷增強。新增城鎮就業人員7萬多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萬多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3%。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482元。農村“五保”供養、孤兒和城鎮“三無”人員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868元、1200元和1300元,達到全省先進水平。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12.7%。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340元,6類重特大疾病門診特定病種的報銷比例統一提高到95%。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3437套,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275戶、農村危房(泥磚房)改造4500戶。
社會福利水平穩步提升。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一期建成投入使用。為全市70周歲以上老人購買意外傷害綜合保險,年滿65周歲在惠居住非戶籍老年人免費乘坐公車。免除殯葬基本服務費用。實施大病醫療慈善救助,為困難民眾提供醫療救助托底保障。
扶貧開發“雙到”成效明顯。兩年共投入扶貧資金3.94億元,實施村級扶貧項目1227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5萬元以上;實施貧困戶脫貧項目9051個,貧困戶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貧困戶醫療保險、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缺乏勞動力的貧困戶全部納入低保。
平安惠州建設紮實推進。平安建設十大工程深入實施,全警上路“大巡防”持續開展,“雷霆掃毒”行動取得重大成效,惠東禁毒重點整治順利“摘帽”,“六大專項”行動考核排名全省第一,“兩搶一盜”等違法犯罪案件明顯下降,再次獲評“中國最安全城市”。“社會矛盾化解年”各項工作紮實開展,信訪維穩成效突出,實現上訪批次、人數“雙下降”。安全生產監管進一步強化,建成國家首個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基地,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食品藥品監管紮實有力,建成覆蓋城鄉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網路。
(七)文明創建全面深化,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創文”迎檢紮實推進。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復檢成績優秀。博羅、龍門獲提名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博羅園洲鎮、羅陽鎮田牌村、惠陽沙田鎮田頭村獲提名全國文明村鎮,惠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團市委、惠城區行政服務中心獲提名全國文明單位。全市註冊志願者34萬人。4人獲評“中國好人”。
教育發展水平持續提升。新建和改擴建中國小20所,新增中國小學位1.8萬個。城鄉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國小提高到950元,國中提高到1550元。新增一所高職院校——惠州城市職業學院。7個縣區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督導評估,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工作全面推進。
文化體育事業更加繁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通過專家現場評估考察。文化惠民卡項目進入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建設示範項目創建序列。4部作品獲省“五個一工程”獎。龍門及惠東平海鎮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稔山鎮范和村和多祝鎮皇思揚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公莊鎮吉水圍村、永漢鎮鶴湖村等10個村莊入選廣東省傳統村落。完成6個鄉鎮、60個自然村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成功舉辦第五屆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大型賽事。
衛生計生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市中心人民醫院整體改擴建基本完成;市中醫醫院獲評“三甲”;市120急救指揮中心成為全國第2家獲世界 “績優急救中心”資格認證機構。全面推行縣級公立醫院改革,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44元。成功應對H7N9禽流感、登革熱、伊波拉疫情。人口計生工作水平進一步提升,全面落實“單獨兩孩”生育政策。順利完成我市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任務。雙擁共建、國防教育、人民防空、老區建設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紅十字等事業取得新發展。外事、僑務、港澳、台務、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效。物價、方誌、檔案、移民、氣象、三防、消防、應急、防震、口岸等工作取得新進步。
(八)作風建設深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加快。
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紮實開展。緊扣為民務實清廉主題,聚焦“四風”,深入推進教育實踐活動,整改完成對市政府領導班子的142條意見建議,健全完善42項規章制度,形成了反“四風”、轉作風的長效機制。
民主法制建設不斷深化。獲評全國“六五”普法中期先進市。“法制副主任”制度獲廣東“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優秀案例獎。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堅持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市政協常委會通報政務,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議案12件、建議138件,政協提案167件,辦復率100%。
政府自身建設全面加強。堅持依法行政,在全省首次依法行政考評中獲評優秀。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認真落實國務院“約法三章”,撤銷市政府系統議事協調機構132個,精簡率47.9%;市直黨政機關及參公單位“三公”經費壓縮18%。廉潔政府建設紮實推進,審計、監察工作力度加大,市審計局獲全國審計機關先進集體稱號。政務公開、網路問政不斷深化,政府服務質量和效能進一步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滿意度連續三年排名全省第一。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總攬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有效監督、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齊心協力、團結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業的廣大幹部民眾,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各界人士,向關心幫助地方發展的駐惠部隊、武警官兵、駐惠單位,向積極參與惠州建設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不合理問題仍然突出,轉方式調結構力度有待加大;體制機制仍然不夠健全,全面深化改革亟需持續攻堅;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未能實現年度預期目標;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不夠強,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艱巨;區域城鄉發展不夠平衡,統籌區域城鄉發展有待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與人民民眾期望相比還有差距,改善民生的任務依然繁重;安全生產、食品安全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社會治理創新尚須深化;政府職能轉變仍未到位,行政效率有待提高。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一定高度重視,並將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