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1年高郵市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 :江蘇省高郵市代市長方桂林
- 報告時間:2011年12月23日
- 報告背景:高郵市第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
- 報告地點:江蘇高郵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政府工作回顧,2012年政府工作任務,政府自身建設,
2011年政府工作回顧
2011年,面對歐債危機和國內巨觀調控的嚴峻複雜形勢,全市上下在中共高郵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加快發展、創新發展、特色發展,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務實奮進,圓滿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十二五規劃良好開局。
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8億元、增長12.5%;財政收入46億元、增長31.2%,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0億元、增長38.7%;固定資產投資202億元、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170元,分別增長14.2%、15.2%。榮獲2011年度中國全面小康成長型百佳縣市,連續五年被評為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市和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市。
一、著力調結構,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
工業經濟克難求進。克服信貸收緊、外需下降等巨觀不利形勢影響,工業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預計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1310億元、增長3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70億元、增長34%。“兩新三主”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475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6%。新增產值過億元企業15家、總數達到150家,其中產值過10億元企業5家。全市在建5000萬元以上項目195個,其中今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50個、新開工10億元以上項目7個,竣工投產5000萬元以上項目110個。總投資60億元康博新材料項目一期工程實現當年開工當年試產,重組建設的沿海集團特種材料項目一期工程有望明年上半年投產,總投資56億元國信天然氣熱電項目成功簽約。建築業發展態勢良好,弘盛特級資質順利就位,新增一級總承包資質企業1家、二級4家,預計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00億元、增長30%,榮獲省建築強市稱號。
現代農業加快轉型。糧食單產和總產再超歷史,實現“八連增”,超級稻畝均單產達840公斤,再創歷史新高。新擴高效農(漁)業面積9.37萬畝,其中設施農(漁)業面積5.47萬畝。高郵鴨產業園被認定為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蘇郵Ⅰ號”蛋鴨配套系通過國家級品種審定。新增農村“三大合作”組織141個、總數達865個。在12個村開展土地流轉整村推進試點,新增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5.4萬畝、總規模達69.4萬畝,占耕地面積60.5%。新創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揚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總數達21家,列揚州市首位。新增農業“三品”52個,揚州鵝標準化示範區通過省級驗收。鄉鎮“五有”農業服務中心建設順利推進。新一輪經濟薄弱村扶貧脫貧攻堅工程全面啟動。
服務業提速增效。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05億元、增長13%,占GDP比重34.1%。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20個,尚程國際家居市場、弘盛科技研發中心即將投入運行。企業非核心業務分離順利推進,新增主輔分離企業12家。商貿流通業發展迅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8億元、增長18%。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活動以及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大力推進。高郵旅遊業發展加快,全年接待遊客20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0.2億元,被評為省旅遊工作先進集體。文游台創成3A級旅遊景區,高郵華僑國際大酒店創成四星級旅遊飯店。界首連標農家樂、臨澤生態度假村獲揚州市首批鄉村旅遊示範點稱號。金融機構年末存、貸款餘額達257.1億元、145.3億元,分別增長12.3%、18.3%。房地產市場保持基本穩定。
二、奮力促轉型,發展質態實現新提升
科技創新能力增強。財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預算收入比重從2.3%提高至2.5%。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獲批省高新技術產品150個,預計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0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0%。連續三屆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大力實施工業“四大戰略”,華富儲能等3家企業啟動上市程式;獲批專利授權520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6件;參與制定國家標準1個、行業標準4個;新增註冊商標506件,創成中國馳名商標1件、省著名商標4件、省名牌產品4個。加快建設創新載體,新建“兩站兩中心”25家,其中院士工作站1家;各類科技創業園孵化面積增至14萬平方米,在孵企業達90家。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70個,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20名。省道路照明燈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獲批建設。
開放開發步伐加快。成功舉辦第七屆中國雙黃鴨蛋節暨撤縣設市20周年慶典。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9億美元、新增民營企業註冊資本金120億元、實現進出口總額3.8億美元,分別增長20%、22.8%和8.6%。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形象和經濟主體地位全面提升。全市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0.2億元,新建標準化廠房23.4萬平方米,新增入園項目265個。高郵經濟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0.2%,綜合實力在全省108家省級開發區中名列第19位,比上年躍升27位,創成省級光伏特色產業園。
要素制約有效化解。強化協調服務,切實解決信貸規模緊縮、用地指標緊張、勞動力緊缺等問題。設立貸款擔保風險補償基金,鼓勵銀行拓展保函、保險、委託貸款等表外業務,新增農村小貸公司7家、總數達10家;全市工業貸款餘額48.1億元、增長16.6%。在城鄉增減掛鈎土地指標減少三分之二的情況下,最佳化土地資源配置,優先保證了7個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落地。積極向上爭取計畫外指標,爭取點供、單獨選址用地指標603畝,盤活存量560畝,全年共辦理供地3200畝。加大勞動力內轉外引力度,引進外省勞務人員5000多名,全市用工趨於平穩。投入4億元建設220千伏澄子變增容、220千伏勤王輸變電工程等項目。
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強化企業監控,全年淘汰落後用能設備318台(套),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項目17個,單位GDP能耗下降3.8%。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6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關閉“三高一低”及“五小”企業14家。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市通過省級驗收。有效整治35家涉鉛企業和4家小高爐企業。組織實施減排項目7個,減排化學需氧量1135.6噸、氨氮211.5噸、二氧化硫207.5噸、氮氧化物57.7噸。
三、全力優環境,城鄉面貌呈現新變化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S333先導段及跨京杭大運河大橋全面竣工,高郵湖特大橋順利合龍;S237先導段全線貫通,11.68公里的二期工程加快建設。北澄子河新王、南圩大橋建設有序推進。新建通村公路25條、36.3公里,農村危橋改造三年行動計畫首戰告捷,改造危橋205座。在菱塘、三垛兩鄉鎮開展鎮村公交試點。朱家垃圾填埋場擴容工程完成主體建設。疏濬縣鄉河道47條、219公里,完成土方385萬方。全面啟動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高郵灌區九期改造工程通過省級驗收。有效灌溉農田面積和旱澇保收農田面積比重分別達91.8%、70.8%,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0.7萬畝,占耕地面積35.4%。
生態環境不斷提升。18個鄉鎮創成國家生態鎮,國家生態市創建通過省級考核。新建鄉鎮污水處理設施19套,鋪設污水管網230公里,全市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實現全覆蓋。大力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五位一體”長效管護模式不斷健全,郵儀線、馬橫線、澄營線、周八線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範工程有力推進。建成安大公路全線景觀綠色通道,新增成片造林面積3.5萬畝,全市林木覆蓋率達19.5%,被評為揚州市“創森”工作先進集體。新增無害化衛生戶廁16800座、農村戶用沼氣池850座。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不斷鞏固提高。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年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98.9%,公眾對環境的滿意率80%以上。
四、傾力惠民生,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
就業創業統籌推進。認真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新增城鎮就業1.3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9643人,幫助2492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2.4%。加快就業服務向農村延伸,建成村級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工作站200個,實現城鄉就業信息共享。進一步最佳化創業環境,編制、推介創業項目50個,發放政府貼息小額擔保貸款1500萬元。
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新增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2.8萬人,出台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城鄉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250元,124.6萬人次享受基金補償。城鄉低保、五保實現應保盡保,為2萬多人發放保障金2979萬元,五保集中供養率85%。社會救助制度不斷健全,發放醫療救助金780萬元、重殘補助金213萬元。建成殘疾人托養中心,被評為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大力開展慈善募捐活動,支出慈善救助資金1120萬元,受助民眾達1.87萬人次。光彩事業發展加快。全面實施80歲以上老年人尊老金制度,新建居家養老服務站41個。新建經濟適用住房120套、限價商品房200套,新增公共租賃住房905套、廉租住房85套,發放廉租住房補貼150戶,改造市區直管公房危房703戶,310戶農村草危房三年改造計畫一年完成。住房公積金擴面9000人,發放貸款1.5億元。出台城區農貿市場升級改造意見,投入300萬元完成傅公橋、城北、中市口農貿市場改造。東北片區區域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全市區域供水實現全覆蓋。加強市場價格監管,市場供需和價格秩序基本穩定。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順利接受省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評估。落實學前教育專項補助經費,扶持學前教育發展。高考成績再創佳績。實施校舍安全工程,投入1927萬元新建、改造校舍4.01萬平方米。文化惠民工程紮實推進,全年送書下鄉20萬元、送電影進農村3396場、送戲下鄉80場,建成農村文化廣場120個。周末大舞台、“珠湖之波”賽歌會、“七夕”系列活動等民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創成全國集郵文化先進市。啟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獲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展優秀獎。成功舉辦市第四屆運動會。創成全省有線電視示範市,整轉有線數位電視18萬戶。全面實施基層醫療機構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獲得國務院醫改辦充分肯定和推廣。大力推進愛國衛生運動,創成省級衛生村10個。完善人口計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出生政策符合率穩定在99%以上,人口計生工作在全省、全國繼續保持先進。
五、致力創和諧,社會建設邁出新步伐
社會環境和諧安寧。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明顯提升,菱塘回族鄉被命名為全國文明鄉鎮。“平安高郵”建設紮實推進,社會治安技防網路體系逐步健全,公眾安全感不斷提高。開展棋牌室專項整治工作。高度重視民眾來信來訪,健全完善信訪工作長效機制,加大信訪積案化解工作力度,信訪秩序總體平穩,被評為揚州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強化重點行業領域整治,關閉所有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全市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嚴密組織地溝油、瘦肉精、食品添加劑、藥品藥械等專項整治,強化源頭防範,民眾飲食用藥安全得到保障。
民主法制紮實推進。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嚴格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定期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主動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及時通報情況,經常聽取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辦理人大代表建議218件,滿意或基本滿意率100%;辦理政協委員提案217件,滿意或基本滿意率100%。民生訴求進一步暢通,受理政府公開電話、市長信箱信訪8630件(次),辦復率99.6%。 “六五”普法全面啟動,受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802件。新一輪建制村撤併工作成效顯著,全市建制村由278個減少至179個。
行政權力規範運行。進一步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大力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最佳化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推行並聯審批,擴大“三集中三到位”,90%行政審批事項進入市行政服務中心辦理,部門對視窗行政許可授權率達80%,全年辦理各類事項14萬件。規範財政收支行為,加強預算資金的管理監督。加大審計監管力度,完成審計項目58個。深入開展行風評議,強化行政效能監察,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製得到有效落實。依法行政工作取得實效。
2011年,人武、人防、雙擁、供銷、民族宗教、對台事務、僑務、外事、地方志、氣象、地震、檔案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績。
2012年政府工作任務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加快推進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一年,做好明年政府工作意義重大。當前,雖然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但我們要全面辯證地看待形勢,充分認識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並沒有改變,發展中仍有很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進入深度調整期,為我們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有利時機;中央巨觀經濟政策取向十分明確,明年國內發展環境將進一步改善;以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為引領,全省上下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導向更加鮮明,動力進一步增強;經過多年的轉型發展,高郵實體經濟競爭力有了很大提高,經濟結構具備了一定的抗風險能力。只要我們堅定發展信心,切實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風險意識,按照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把握總基調、強化主抓手、突出著力點、營造好環境”的總體要求,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的思想準備、工作準備,做到穩中求進,又好又快,善於在變局中把握機遇,在逆境中主動作為,在挑戰中勇於勝出,就一定能夠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再上一個新台階。
2012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六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突出“提振信心、提質轉型、提速跨越”主題,更加注重轉型升級、創新創優、協調共進、特色彰顯、惠民優先,進一步構築現代產業體系、激發經濟發展活力、提升城鄉建設水平、培植後發競爭優勢、營造和諧幸福氛圍,以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的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以上;財政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增長20%、2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全部工業產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分別增長28%、30%;註冊外資實際到賬增長15%以上;新增民營企業註冊資本金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3% 、14%;單位GDP能耗下降4%。
一、堅持轉型升級,進一步構築現代產業體系
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優先發展新興產業,制定實施千億級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集中政策,加快培育以重大科技突破、重大市場需求為基礎的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強化技術支撐,拉長產業鏈條,確保新興產業增幅高於工業平均增幅10個百分點以上。提升發展主導產業,加快實施千億級機電裝備製造業規劃,引導機械電子、電線電纜、紡織服裝等主導產業擴張規模,最佳化結構,做優做強;繼續實施“微小企業進規模工程”和“重點企業上台階工程”,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5家、億元以上企業20家。強化重大項目支撐,圍繞契約履約、節約用地、資金到位、項目開工、竣工投產、達產見效,主攻一批投資體量大、帶動能力強的關鍵項目,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50個,10億元以上項目6個,其中20億元至30億元項目2個,30億元以上項目1個;竣工億元以上項目40個,10億元以上項目3個。全力推進沿海集團特種材料、康博新材料二期、航天水力、億霖電池片、迅達重工、波司登物流、微通道鋁管、風力發電、國信天然氣熱電等一批10億元以上項目建設,確保大部分項目年內早竣工、早達產、早見效。加快打造千億級建築業,著力提升建築業品牌建設和集群發展水平,力爭建築業企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新增一級資質企業2家、二級資質企業5家。
提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把現代服務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與工業經濟同等發展的重要位置,舉全市之力,以非常之舉,推進服務業比重提升、水平提升、價值提升、競爭力提升,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5%以上。成立服務業發展局,將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提高到1000萬元。集中力量推進服務業重大項目建設,力爭新開工10億元以上項目1個、5億元以上項目2個、億元以上項目10個。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旅遊、文化創意、軟體與信息服務、商貿流通等產業。完善“一港四園”物流規劃布局,以空港、冷鏈、紡織服裝、燈具等特色物流為重點,加快物流產業化、規模化、集聚化和品牌化轉型。以市經濟開發區、城南經濟新區、菱塘光電科技園為主體,加快軟體與信息服務業發展,規劃建設軟體信息產業園。加快推進實施盂城驛擴容、神居山漢文化公園、東湖生態度假區、運河西岸風光帶、民族風情園等一批精品旅遊項目,積極融入寧鎮揚同城化大旅遊圈,打響“東方郵都、帝堯故里、濱湖名城、回族風情”旅遊品牌,力爭全年接待遊客25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5億元。突出主城區與東部新區聯動發展,加快培育文游中路、秦郵路、北海商圈服務業集聚區,推進尚程國際廣場、城市綜合體等項目建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億元。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進一步健全為農服務網路。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全面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不斷提升農業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科技化、設施化發展水平,確保2015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提升高郵鴨產業園區建設品位,八橋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全年新增百畝連片以上高效農(漁)業面積7萬畝,其中設施農(漁)業面積5萬畝,80%以上鄉鎮建成千畝以上設施農業示範園區,建成郭集百萬隻高郵鴨科技示範園。籌建羅氏沼蝦研究所,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套用,不斷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積極打造產業化經營主體,新增揚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新創揚州市級以上“五好”示範合作社50家以上,創成“三品”品牌28個。加快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新增規模經營面積5萬畝以上。強化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努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和承保水平,高效農業保險有所突破。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和新型農機具推廣力度,新增高標準農田5.5萬畝,推廣各類農業機械6000台(套)。
積極破解發展瓶頸。最佳化土地計畫管理,優先保障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經濟效益好、投資強度大、單位能耗低、環境污染小的項目用地需求,重點保證10億元以上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力促企業廠房和生活用房向空中發展,最佳化布局,不斷提高建築容積率。嚴格投資強度管理,加強土地批後監管,依法處置閒置用地和低效能用地,全年盤活存量用地500畝。加大耕地保護力度,開展萬頃良田建設,推進城鄉增減掛鈎,力爭全年新增耕地4000畝,爭取掛鈎指標800畝。創成省土地執法模範縣(市),實現六連冠。鼓勵商業銀行最佳化機構設定,增設鄉鎮服務網點,拓展金融服務產品,全年新增貸款20億元以上,其中工業貸款占40%以上。參照招商引資政策,多渠道引進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完善信貸擔保體系,新建小額貸款公司2家。成立中小企業應急互助協會,引導企業開展互助轉貸業務。加強就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貫通市、鄉鎮、村(社區)三級信息網路。強化行業自律,規範用工市場秩序,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最佳化電力資源配置,加快建設220千伏澄安線改造、220千伏勤王、110千伏騎龍輸變電工程。
二、堅持創新創優,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活力
深入推進科技創新。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全力構建創新體系,實現高新技術產值400億元。加快建設揚州大學技術轉移中心高郵分中心、省道路照明燈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江蘇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高郵分中心等科技平台,規劃建設人才金港產學研創新園,加快建設高郵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省級博士後創新創業基地1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企業技術中心10個。繼續實施工業“四大戰略”,重點扶持華富儲能、華爾光電、江蘇傳藝、日興生物、曙光電纜等一批優勢企業加快上市步伐;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增長15%、10%;採用國際先進標準20個以上;開展市長質量獎評選活動,新申報中國馳名商標1件、著名商標4件。深化“科技創新·產業合作”,支持企業承擔國家和省級科技項目,促進重大成果產業化。鼓勵5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校企聯盟,推進產學研合作常態化、實體化、市場化發展,全年簽訂產學研項目60個以上。推動企業“兩化”深度融合,促進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控制、企業管理、市場行銷、技術改造等環節的套用和集成,建成“兩化”融合示範試點企業10家。
精心構築人才高地。堅持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入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全力打造人才強市。實施省“雙創計畫”、省“333”工程、省“科技企業家培養工程”和揚州“綠揚金鳳計畫”,加快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和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全年計畫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20名以上、產業發展急需專門人才200名以上、各類儲備型人才1300名以上,形成“引進一個人才、集聚一個團隊、培育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的鏈式效應。加快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等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最佳化人才結構。發揮企業“兩站兩中心”、園區孵化器和公共研發機構的人才培育功能,鼓勵企業聯合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培養技能型人才,建設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堅持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環境留人,加大人才安居、醫療、子女就學等保障力度,構建便捷高效的人才創業服務體系。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高郵籍大中專畢業生回鄉就業創業。
務實創新招商舉措。強化產業招商,圍繞產業鏈的前延後伸和產業基地的培植壯大,主導產業著力引進一批延伸類、配套類的關聯項目,新興產業加快引進一批龍頭項目、領軍人才和創業團隊。突出企業招商,不斷加大以企招商、以商引商力度,積極引導重點企業與世界500強和央企國企開展合資合作、股權併購,鼓勵企業增資擴股、追加投入。深化專業招商,整合招商資源,完善推進機制,辦好第八屆中國雙黃鴨蛋節,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小型專題招商活動,全年實現協定註冊外資4.3億美元,實際到賬外資2.15億美元,新增民營企業註冊資本金144億元。最佳化外貿結構,強化政策扶持,提高自主品牌、高新技術、特色產品的出口比重,實現外貿自營出口3.45億美元,培植出口超8000萬美元企業1家。
加快推進園區建設。以打造創新發展高地為目標,加強園區功能建設,推動高新項目和重大項目集聚發展集群發展。市經濟開發區圍繞千億級園區的目標定位,著力加快推進科技創業中心、研發中心、物流中心以及與城市新區相配套的生產生活性設施建設,加快建設電池工業園,全年基礎設施投入4億元。城南經濟新區圍繞打造全市新興產業特色基地的目標定位,著力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和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全年基礎設施投入2億元。菱塘光電科技園圍繞揚州市創新載體的目標定位,著力加快核心區開發建設,增強光伏、照明器具和電線電纜產業的集聚力,全年基礎設施投入1億元,建成園區公共服務中心和培訓中心。著力完善鄉鎮工業集中區配套功能,新上一批優質項目,培強產業特色。大力推進“飛地”招商,引導鼓勵重大項目向“三大園區”集聚。
三、堅持協調共進,進一步提升城鄉建設水平
完善城市功能。強化規劃意識,更加注重城市形象的整體設計,突出重要地段、重要區域、重要節點的景觀布局和控制管理,不斷提升城市建設品位。大力實施新一輪城建“雙十”重點工程,完成海潮路改造,力爭S333高郵西段全線通車、S237城區段基本建成。加快城市商務大廈、供電公司指揮中心、公安交通指揮中心、鹽河兩岸改造、文游台東南角改造等重點項目建設。啟動實施屏淮路與通湖路交叉口周邊地塊等4個區域的改造。建成西氣東輸高郵分輸站和新奧天然氣門站。推進北澄子河北岸風光帶、關河風光帶等景觀工程建設。強化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提高市政公用設施、城市綠化、河道和小區物業管護水平。初步構建數位化城管體系,建立健全責權明晰、運行有序的市、鄉鎮、社區三級城市格線化管理體系,不斷提升城市規範化、常態化、科學化管理水平,努力打造“數字高郵”,爭創省優秀管理城市。
加快鎮村建設。提高統籌發展水平,增強鎮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不斷完善市域城鎮體系規劃,明確各鄉鎮功能定位,完成界首等3個鎮小城鎮總規。加強重點中心鎮建設,著力打造設施完善、產業集聚、人口集中、特色鮮明、輻射周邊的新型小城鎮。菱塘、三垛、臨澤和卸甲、界首等重點中心鎮基本建成“六個一”工程,其他鄉鎮基本建成“三個一”工程。加大新農村集中居住點規劃引導力度,加快建設設施配套、環境整潔的新型農村社區。深入開展“新農村建設優美鄉村、村級五項能力建設百強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標村”的三村創建工作,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鞏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效,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指數。
建設現代水利。推進省水利現代化試點市建設,確保2016年率先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搶抓新一輪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機遇,重點實施新民灘切灘及沿湖大圩達標工程,推進里下河地區5個圩堤達標,新、改建圩口閘50座,大力提升防洪保全能力。啟動實施高郵城區活水工程、南水北調里下河自灌區水源調整、中小河流治理、沿運閘洞堵漏等工程及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灌排供水能力。嚴格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加強紅線控制,完善取水許可證審批制度。
四、堅持特色彰顯,進一步培植後發競爭優勢
建設文化高郵。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快建設文化高郵。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社區文化活動陣地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大力支持高郵文化研究,推進書畫、詩詞等文藝創作。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制定出台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扶持發展文化旅遊、文化藝術、文化休閒、文化傳媒等形態多樣的文化產業。打造周末大舞台、“珠湖之波”賽歌會、環高郵湖國際腳踏車賽等文體活動品牌,提升高郵文化魅力。加強物質和高郵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保護和傳承,重點做好盂城驛、龍虬莊遺址、高郵明清運河故道等遺產點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全面啟動博物館新館展陳工作,積極推進汪曾祺紀念館建設。
最佳化生態環境。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致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創成國家生態市。加快推進沿河、沿路綠化工程,新增造林1.7萬畝,其中成片林1萬畝。大力開展城鄉飲用水源保護,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達標率保持98%以上。推進三垛西大橋斷面達標工程,確保年底北澄子河水質穩定達標。進一步鞏固提高秸稈禁燒、還田及綜合利用工作水平。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低碳技術和節能環保產業,實施節能改造項目18個、循環經濟項目4個。加大涉鉛、化工、電鍍、光伏等行業環保專項整治力度,關閉“三高一低”和“五小”企業15家,淘汰落後用能設備300台(套)。狠抓總量減排,實施總量減排項目7個,確保減排化學需氧量700噸、氨氮40噸、二氧化硫50噸、氮氧化物46噸。
五、堅持惠民優先,進一步營造和諧幸福氛圍
促進居民收入倍增。大力推進“居民收入倍增計畫”。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全年實現新增城鎮就業60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3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不斷增加工資性收入。營造寬鬆的創業環境,扶持科技人才創業、大中專畢業生自主創業和有技能、會經營的能人帶頭創業,不斷增加經營性收入。全面落實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優撫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加大重特大病、重殘生活救助力度,不斷增加轉移性收入。進一步拓寬投資渠道,提高居民理財水平,通過參與金融產品投資、實業投資、專利投入等,不斷增加財產性收入。加大市鎮兩級財政投入,逐步提高村組幹部工資報酬。
促進社會公平發展。穩步提高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各項社會保險覆蓋面和保障水平,新農保參保續保率和基礎養老金髮放率分別達95%、98%。建立農村重大疾病補償機制,提高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和實際補償水平,實現參保農民就醫“一卡通”。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切實做好殘疾人工作。住房公積金擴面7000人,發放公積金貸款1.3億元。鞏固區域教育現代化創建成果,促進各類教育優質、均衡、特色發展,創建揚州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樣板區。實施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畫,推動江蘇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創建,高水平普及15年基礎教育。繼續實施校舍安全工程,改善辦學條件,進一步最佳化城鄉教育布局。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積極備戰省十八屆運動會。繼續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村衛生室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強化社區衛生服務站規範化建設,創成省示範鄉鎮衛生院2個。力爭創成省衛生城市。全面做好人口計生工作,組織實施幸福家庭健康促進工程,不斷提升人口計生公共服務水平。
辦好十件惠民實事。按照“改善民計民生、提升公共服務、惠及廣大民眾”的原則,年內實施10件實事。(1)河道整治。疏浚、整治穿心河、玉帶河及老橫涇河開發區段,建設東門大溝、馬飲塘河、北澄子河閘站和大寨河倒虹吸活水,切除琵琶閘、南水關閘上游灘面。推進新一輪農村河道疏浚整治,疏浚河道1546條、1368公里,完成土方1670萬方。(2)老小區、后街後巷改造。實施玉帶園(府一、府二)住宅小區改造出新工程,改造老城區后街後巷30條。(3)農貿市場建設。新建城東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南海、北海農貿市場。(4)農村路橋改造。繼續實施鄉村公路危橋改造三年行動計畫,改造危橋300座。(5)住房保障。新建經濟適用住房200套,新增廉租住房60套、公共租賃住房900套(間),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50戶,改造市區直管公房危房700戶。(6)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建立政府投入機制,逐步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範圍,提高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水平。(7)養老工作。啟動社會福利中心建設,實施6個敬老院“關愛工程”附屬項目。(8)環衛設施工程建設。繼續實施百座公廁改造計畫,建成城市環衛綜合作業中心。(9)發展城鄉公交。完善城鄉公交一體化體系,最佳化線路站點,不斷提升服務水平。(10)幫扶經濟薄弱村。繼續組織開展揚州市級、高郵市級和鄉鎮產業、物業幫扶活動,促進經濟薄弱村集體收入達標。
促進社會管理創新。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進一步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推進各類民意通道建設,依法依規解決民眾的合理訴求。深入開展“平安高郵”、“法治高郵”創建活動,紮實推進“六五”普法工作。堅持以民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注重從法律和政策層面預防化解信訪突出問題。探索建立新型社區管理模式,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和特殊人群教育管控。全面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加大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力度,健全突發事件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加強企業生產安全、公共消防、交通和建築安全管理,強化隱患排查整治,預防和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市場整治,確保公眾飲食用藥安全。
政府自身建設
市委十屆二次全體會議向全市人民發出了“在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上奮勇前進”的動員令,我們將積極回響市委號召,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著力提升市政府及其組成部門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堅決完成既定的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大力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創先爭優貫穿於政府工作全過程,以新視角審視發展思路,以新思維分析面臨形勢,以新辦法解決發展問題,努力提高政府穩增長、調結構、保民生、促穩定的能力,使政府工作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力爭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融入沿江、融入長三角、融入全球化。全面營造各行各業不甘落後、創先爭優的濃烈氛圍,不斷確立新的標桿,不斷謀求新的跨越,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加強依法行政。加強政府法制工作,堅持政府常務會議學法制度,大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嚴格執行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增強政府決策透明度。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工作監督、法律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提高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質量。完善政務公開制度,加強電子政務建設,進一步抓好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工作,形成完善的授權、用權和權力監督制度。
提升行政效能。對認準的事,定了就乾,做到快速反應,分秒必爭。堅持大事要事優先,急事急辦,特事特辦。進一步精文簡會,簡化辦事程式,減少辦事環節,消除“中梗阻”,事事“加速度”。積極推行機關績效管理,完善服務承諾、首問負責、亮牌上崗、限時辦結、失職追究等制度。深入開展民眾評議機關活動,建立內部檢驗和公眾評議相結合的動態、科學評價體系,健全更加科學的綜合考評體系和考評成果套用機制,推動機關轉變作風。
堅持務實創新。為政之要,貴在力行。加強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旗幟鮮明地倡導求真務實、真抓實幹,堅決反對誇誇其談、坐而論道,讓乾實事的受尊重,讓幹得好的受表揚,讓光挑毛病不幹事的沒市場,鍛造一支幹事有激情、做事高標準、遇事敢負責、處事能堅韌的幹部隊伍。堅持與時俱進,不墨守成規,不因循守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新工作方法,著力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服務企業、城市管理、社會管理、信訪穩定、環境保護、體制改革等熱點難點問題解決上取得新突破。
保持清正廉潔。牢記“兩個務必”要求,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弘揚艱苦創業精神,堅決制止講排場、比闊氣、揮霍公款、鋪張浪費現象,進一步控制公務消費,壓縮公用經費,降低行政成本。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認真履行“一崗雙責”,深入學習貫徹《廉政準則》,強化廉政教育。加大經濟審計力度,增強各級幹部責任意識和法紀意識,形成用制度管權、按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