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來,縣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下,堅持弘揚“五種精神”,全面實施“四大戰略”,緊緊抓住省長定點幫扶的有利契機,戮力同心、艱苦創業,超額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的各項經濟指標。到2010年末,預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23.5億元增加到73億元,年均增長25.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2005年4960萬元增加到5.27億元,年均增長60%(按原口徑計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005年8.2億元增加到72億元,年均增長50.8%;規模工業增加值由2005年2.8億元增加到35億元,年均增長65.5%;規模工業企業由2005年的58家增加到126家,累計增加了68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05年5.1億元增加到14.2億元,年均增長18.4%;實際利用外資由41萬美元增加到5650萬美元,是2005年的140倍;域外招商引資由2005年2.3億元增加到50億元,年均增長76.2%;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2096元增加到6100元,年均增長23.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1年義縣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11年
- 地點:義縣
- 類型:工作報告
“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基本經驗
“十一五”以來,縣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下,堅持弘揚“五種精神”,全面實施“四大戰略”,緊緊抓住省長定點幫扶的有利契機,戮力同心、艱苦創業,超額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的各項經濟指標。到2010年末,預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23.5億元增加到73億元,年均增長25.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2005年4960萬元增加到5.27億元,年均增長60%(按原口徑計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005年8.2億元增加到72億元,年均增長50.8%;規模工業增加值由2005年2.8億元增加到35億元,年均增長65.5%;規模工業企業由2005年的58家增加到126家,累計增加了68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05年5.1億元增加到14.2億元,年均增長18.4%;實際利用外資由41萬美元增加到5650萬美元,是2005年的140倍;域外招商引資由2005年2.3億元增加到50億元,年均增長76.2%;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2096元增加到6100元,年均增長23.8%。
過去的五年,是解放思想,加速對外開放的五年;是艱苦創業,在全省產業布局重組中占據重要一席之地的五年;是自加壓力、創造“義縣速度”的五年;是搶抓機遇,為“十二五”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五年。五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義縣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些成績的取得歸功於我們始終堅持了五個不動搖:一是堅持抓對外開放不動搖。五年來,我們牢固樹立“大開放、大服務”的發展理念,全方位推進招商引資工作,組建招商團隊,制定引資政策,創新招商模式,走出縣門、走出國門,共舉行招商推介會50餘次,引進項目330個,完成域外引資額93億元。統一了軟環境就是硬生產力的發展共識,確定了重點企業保護制度,實施“保姆式”、“一站式”服務,促進了招商引資項目的迅速落地,加速了我縣對外開放進程。二是堅持抓重大項目不動搖。五年來,我們牢固樹立“抓發展就是抓項目,抓大項目就是大發展,抓又大又好項目就是又好又快發展”的理念,引進了一批對縣域經濟發展具有牽動作用的重大項目,新建了義興鐵塔、國大乳業、惠發天合、豐安實業、中興恆和、順鑫鍛壓、華能風電等62戶龍頭企業,為打造“五個百億”產業集群,構建農業“一業四品”格局奠定了堅實的項目基礎。三是堅持抓工業園區不動搖。五年來,我們牢固樹立“園區是載體,項目是核心、環境是關鍵”的發展理念,堅持高起點規劃,高速度推進的原則,規劃建設了錦州七里河工業園區、凌北產業園區、高台子醫藥化工園區、凌岸畜牧養殖加工園區等四大園區,共投資11.7億元,推進了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了項目承載能力,為產業集群發展夯實了硬體基礎。園區建設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義縣速度”。四是堅持抓城市建設不動搖。五年來,我們以完善城市基礎功能,建設現代化城市為目標,堅持經營城市的發展理念,科學規劃和實施了城市建設方略。幾年來,投入14.5億元,先後完成了迎賓路、朱瑞路、中興街、體育場、縣醫院、高級中學、集中供暖、污水處理廠、人工河等12項城市基礎設施和重點配套設施建設工程。新建陽光花園、瑞和新城等11個住宅小區,完成商住地產開發70.5萬平方米,加快了“南擴北移東進”步伐,全面提升了城市品位。五是堅持抓艱苦創業不動搖。五年來,縣委縣政府以改革創新的姿態,帶領全縣幹部民眾始終弘揚“五種精神”,堅定實施“四大戰略”,以坐不住的危機感,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責任感,以“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態度,全身心投入到建設和發展義縣的偉大實踐中來,形成了務實闖新、艱苦創業的良好氛圍,推動了義縣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連續三年獲得“市政績考核先進縣”榮譽。
2010年的重點工作和主要成果
2010年,我縣突出“工業園區化,農業產業化,城市現代化”三項重點工作,努力提升縣域經濟運行質量,推動了社會和諧發展,各項經濟指標增長速度位居全市前列,先後獲得24項國家和省市級表彰。
1、圍繞壯大五個百億集群,分梯次推進園區建設,項目工作取得新成果
為深入推進園區建設,我縣積極爭取將錦州七里河工業園區升級為省級園區,凌北產業園區升級為市級園區,高台子醫藥化工園區、凌岸畜牧養殖加工園區升級為縣級園區。並新規劃了張家堡工業園區、地藏寺鄉再生資源工業園區兩個鄉鎮園區,分梯次地推進了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落地工作。錦州七里河工業園區重點發展電力電器和健康食品產業,起步區拓展到5平方公里,投入建設資金4.3億元,完成了3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12公里園區道路建設等18項基礎設施工程,實現了園區基礎設施的“十有五配套”。目前,入園企業達到49家,其中35家企業竣工達產,已成為我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先導區。凌北產業園區重點發展精細化工產業、新型冶金產業、資源開發與深加工產業。起步區規劃3平方公里,投入建設資金1.5億元,完成了8公里雙迴路高壓線路架設等12項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目前,入園企業67家,其中46家企業竣工達產。高台子醫藥化工和凌岸畜牧養殖加工園區分別完成了2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圍繞五個百億產業集群的發展和壯大,精心組織項目建設工作。全年新增投資1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08個,包括新動工項目85個,續擴建項目23個。其中: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有6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9個。年銷售收入超5億元企業5家,超億元的企業13家,年內預計完成工業全口徑稅收5.8億元。
2、圍繞構建一業四品格局,加速度發展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實現新突破
2010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8.5億斤,農業總產值預計實現37億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45家。全力構建了“一業四品”的現代農業格局。以東潤種業為龍頭,大力發展制種業,引進9家育種公司,新增玉米制種田4萬畝,種子產量突破2000萬斤;以國大乳業乳品加工項目為龍頭,形成健康食品系列品牌,新引進畜牧養殖加工企業5家,全縣新建標準化畜牧養殖小區35個單元,肉蛋奶總產量達21萬噸,動物重大疫情實現零控制目標;以10萬噸花生油項目為龍頭,新引進休閒食品加工企業12家,全縣糧油加工企業已達23家,進一步完善了官場溝花生購銷專業市場,促進了我縣糧油產品的加工、增值和轉化,花生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以“紅馨香”西葫蘆等綠色蔬菜產品系列品牌為重點,以大實食品、清秋食品為龍頭,蔬菜深加工企業達到32家,新建標準棚室小區100個,全縣千畝以上設施農業園區達到17個,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8萬畝;以萬潤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萬畝玫瑰園項目建設為龍頭,大力發展林產品系列品牌,全縣新栽玫瑰15萬株,種植樹莓5000畝,栽植大扁杏8000畝,新建果樹示範園50個,栽植寒富蘋果1.86萬畝。全面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完成中低產田改造2萬畝,新增水澆地面積4.26萬畝,新建水源工程1017處,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面積9.38萬畝,對2座中型水庫、5座小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新建農村飲水安全項目12處,解決了2萬口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完成土地開發整理3.1萬畝,完成人工造林10萬畝,新建萬樹村莊30個,實行封山禁牧27.7萬畝,完成草原沙化治理面積13萬畝。全縣農機總動力達31.6萬千瓦,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62%,在16個村實施了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科技部門與省農科院對接科技項目18個,建設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示範區86個,落實農業科技承包項目33個,全縣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實現6.8億元,增長39%。
3、圍繞營建三條精品線路,深層次推進旅遊開發,服務業發展增添新活力
2010年,我縣積極創建了以“佛教文化游、閭山風情游、化石探幽游”為代表的三條旅遊精品線路,完成旅遊招商項目9個,引進域外資金6100萬元,深入推進了旅遊名縣工程。年內爭取國家投入資金1000餘萬元,初步完善了旅遊景區道路、電力、通訊、環衛等基礎設施,將化石館和萬佛堂兩個旅遊景區從AA級升級為AAA級景區,成功舉辦了我縣第三屆伏羊文化節暨奉國寺建寺990周年紀念活動。著力加快溫泉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申報了七里河和聚糧屯溫泉小鎮兩個省重點支持項目。2010年我縣接待遊客達到104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實現1017萬元,旅遊綜合收入實現3.5億元。以旅遊為牽動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的全面發展。規劃建設了占地2.1萬平方米的城南物流園區,落戶物流企業3個;完成福山賓館改造工程,提升了對外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力發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建配送中心2個,農村連鎖超市26個;深入推進了農村“新網工程”建設,縣供銷聯社被確立為全國重點扶持縣級社;全面實施“家電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工程,全年銷售家電下鄉產品4.16萬台套,實現銷售收入1.02億元,兌現家電和機動車購置直補資金1326.3萬元;成立祥和村鎮銀行,與錦州市工商銀行簽訂了融資合作協定,搭建了銀企對接平台,加大了信貸投入對中小企業、三農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年內完成融資14.5億元。深入開展“誠信杯”競賽活動,金融信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進一步顯現。
4、圍繞“南擴北移東進”目標,高標準規劃經營城市,城鄉面貌實現新改觀
依據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全面構建宜居城鎮。積極推進了城市“南擴北移東進”進程,全縣新開發住房地產、商業地產和工業地產面積達69.8萬平方米,重點實施了陽光花園三期、瑞和新城二期、華盛名門、典逸空間、錦繡一坊等房地產開發工程,城南新區發展已初具雛形;進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礎設施工程。目前,投資1.2億元的城區集中供熱二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投資3997萬元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工程開始試運營,投資170萬元的人工河堤壩二期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投資8000萬元的縣醫院綜合病房樓工程進入收尾階段。以城區綠化、美化、亮化為重點,改造主要街路7030延長米,新栽觀賞樹木、花卉1.1萬株,迎賓路、振興街新安裝路燈175盞,取締、遷移和規範了馬路市場3個,顯著改善了城區環境,提升了城市整體形象。
5、圍繞加速對外開放,全方位推進招商引資,縣鄉財源建設再創新佳績
2010年,我縣通過專業招商、以商招商、產業招商等多種形式,分別在韓國、香港、天津、溫州、大連等地舉行招商推介會11次,引進項目133個,引進域外資金50億元;加大重點財源建設力度,全面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項目落戶投資強度,落實納稅大戶獎扶政策,為涵養稅源、拓寬財源提供了項目保證。全縣湧現出了一批超百萬元的納稅大戶企業。其中納稅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家,納稅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5家,納稅100萬元以上的企業16家;圍繞財源建設工程狠抓經濟運行。繼續實施四大班子領導包片、包重點企業制度,每月召開財稅調度會,每季度深入重點企業現場辦公,力促企業開足馬力生產,項目開工率達到78.5%;稅務部門嚴格抓好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和重點稅種的稅收征管,嚴厲打擊偷逃騙稅行為,做到了依法治稅,應收盡收;財政部門大力整合縣鄉財源,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實現了保運轉、保工資、保民生、保穩定目標,促進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6、圍繞改善基本民生,多舉措發展公共事業,社會和諧發展實現新跨越
2010年是義縣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翻建改建城鄉中國小校舍5910平方米,投資1.1億元的義縣高級中學正式投入使用。充分整合全縣教育資源,一高中和二高中、一國中和城關初級中學、二國中和聚糧屯初級中學順利合併;加快推進縣鄉醫療服務一體化進程,鞏固新農合建設成果,新增村級定點門診251個,結核病防治所實施異地遷建,縣醫院通過了二級甲等醫院市級驗收;全面加強疾病預防和控制工作,食品藥品監督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強;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以內;新建2個鄉鎮文化站,新發現文物遺址300多處;全面實施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年內新增幹線光纜144.67千米,實現了239個行政村和20戶以上村屯的有線電視信號全覆蓋;固定電話和移動通信的家庭普及率達到71.8%;完成稍石線、鞍羊線、莊林線等公路大修工程54公里,維修病險橋6座;供電部門加大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力度,新建變電所2座,擴建變電所3座,完成了設施農業10KV線路延伸工程;國土部門加大土地資源保護力度,強化土地調控和礦產資源管理,優先保障了重點項目建設需求;環保部門全面落實了節能減排措施,二氧化硫等三項重點排放指標全部達到省、市下達的削減5%標準;進一步完善了縣鄉村三級勞動保障網路體系建設,確保了保險基金按時足額發放。新農保試點工作取得成功,參保率達到80%以上;加大就業和再就業管理服務,實現實名制就業1萬人,實現勞務輸出5萬人;救助城鄉低保戶19255戶,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476.2萬元,為695名90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高齡老人生活補貼42萬元,圓滿完成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廣泛開展雙擁共建活動,爭創省級“雙擁模範城”;統計部門精心組織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發改部門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毛紡廠等3家企業實現成功轉制;人事部門進一步深化了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此外,審計、安監、物價、糧食、檔案、氣象、縣社、人防、殘聯、縣誌、宗教、地震、慈善、僑務等工作都有新的進展。工商、質監等部門執法力度不斷加強。郵政、通信、石油、菸草、保險等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7、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大力度推進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設開創新局面
2010年是義縣全面加強民主法治建設,深入實施依法行政,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一年。縣政府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全年辦理人大代表意見建議30件、政協提案40件,落實率分別達到66.7%和75%,代表委員滿意率達到100%;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和省、市關於反腐倡廉的各項規定,不斷加強糾風治亂機制建設,在錦州市率先建立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12家開展行政權力運行試點工作的執法部門取消了196項行政權力項目,總減少率為9.4%;深入開展主要領導集中接訪活動,全年受理各類信訪案件746件,結案率達81.2%,強化接訪能力和服務水平,投資410萬元新建了信訪接待大廳;紮實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工作,及時化解各類不穩定因素;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力度,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破獲各類刑事案件299起;預防控制犯罪活動能力進一步增強,積極爭創“省級平安縣”;繼續實施“五五”普法規劃,深入開展法律宣傳教育,加強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工作;不斷推進依法治縣進程,被評為遼寧省“依法行政先進縣”。
各位代表,2010年,全縣上下和衷共濟,勵精圖治,共謀發展,為“十一五”的收官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五年來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可喜進步是縣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縣44萬人民團結奮鬥、辛勤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向辛勤工作在全縣各條戰線上的勞動者,駐義部隊、武警官兵和離退休老同志,向參與支持義縣改革、建設、發展的駐義各單位,向來我縣投資創業的投資者、建設者以及所有關心支持義縣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正確評價以往工作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我縣作為欠發達地區的縣情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發展當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較小,產業層次不高,自主發展能力不強;農業抗災避災能力較弱,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任務十分繁重;第三產業發展仍顯緩慢,潛在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民眾生活環境有待於進一步改善;財政收支矛盾較大,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人才相對匱乏,已成為制約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經濟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機關作風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等等。這些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並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十二五”是我縣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五年,我們要繼續弘揚“五種精神”,深入實施“四大戰略”,推進義縣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至“十二五”期末,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300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三次產業比重達到12﹕58﹕3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實現2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40%以上,實現400億元;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以上,實現15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20%以上,實現5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20%以上,實現15000元;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城鎮人口達到20萬人以上;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40%以上;外貿出口總額年均增長30%以上。“十二五”期間,要把義縣建設成為連線遼西、輻射蒙東的重要節點城市,全國精細化工重要生產基地,遼寧沿海經濟帶工業加工腹地,環渤海生態建設和綠色食品加工重要區域,“京遼通廊”的旅遊支點城市,確保縣域綜合實力達到全省44個縣的中等發展水平
2011年主要目標和重點工作
2011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縣委十一屆八次全體會議的重大戰略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加快“工業園區化、農業產業化、城市現代化、社會和諧化”進程,全力推進“五個百億”產業集群的迅速壯大,深入構建農業“一業四品”格局,用持續增長的“義縣速度”推動義縣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
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0億元,增長2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6.85億元,增長3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00億元,增長40%;規模工業增加值實現45億元,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6.8億元,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7320元,增長20%。
為了促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主要做好以下七項重點工作:
1、抓項目招商,加快園區建設,促進“五個百億集群”建設進程
2011年全縣工業要緊密圍繞招商引資、園區建設、集群發展、環境最佳化四項重點工作的深化和攻堅,全力推進義縣工業園區化進程。一是深化對外開放,掀起舉縣招商,全民創業熱潮。全面開放縣域經濟的各個領域,拓展招商渠道,拉長引資鏈條,促進項目入駐。新落戶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以上項目100個以上,重點抓好30個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規模項目,實際利用外資實現4000萬美元,出口創匯增長30%;二是分層次推進園區建設。錦州七里河工業園區完成新增2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凌北產業園區完成3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達到“十有五配套”標準。凌岸畜牧養殖加工園區、高台子化學醫藥園區、張家堡工業園區、地藏寺再生資源工業園區、白廟子汽車配件工業園區分別完成500畝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年內錦州七里河工業園區要晉升為省級工業園區,凌北產業園區晉升為市級工業園區,將園區打造成為義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三是高速度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年內電力電器產業集群新落戶項目20個以上,新興健康產業集群新落戶項目30個以上,精細化工產業集群新落戶項目10個以上,新型冶金產業集群新落戶項目30個以上,資源開發與深加工產業集群新落戶項目10個以上。到2012年新興健康產業集群、新型冶金產業集群產值要率先突破100億元;四是大力度最佳化投資環境。堅持“發展無門檻、服務無紅燈、部門無關卡”的工作理念,不斷最佳化“一站式”審批、“一個口徑”收費和“全程式代辦”服務,實現服務客商零距離、零等待、零障礙,最大限度地減少項目運營成本,提高義縣優惠政策的影響力和投資環境的吸引力;五是全縣要繼續深化企業體制改革,全面盤活縣域內的閒置資產,整合資源對外招商;六是積極推進惠發天合、渤大化工、問天新能源、中興恆和物流等骨幹企業上市,爭取引進2家國內五百強企業落戶義縣。
2、抓龍頭牽動,夯實產業基地,推進現代農業“一業四品”開發進程
2011年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要圍繞“發展30個龍頭企業,建設10大產業基地,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三項重點工作,改革傳統模式,促進土地流轉,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一是年內新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個,重點抓好15戶固定資產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建設;二是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核心,加快十大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形成公司+基地+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預期建設目標是:30萬畝花生種植基地、20萬畝蔬菜栽培基地、10萬畝育種基地、10萬畝大扁杏基地、5萬畝寒富蘋果基地、3萬畝樹莓基地、1萬畝玫瑰園基地、5萬頭奶牛養殖基地、13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和5000萬羽雞養殖基地;三是圍繞十大產業基地建設,全面整合農業專項資金,不斷完善產業基地的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工程。新建基地農田水利工程10處,新增機電井500眼,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萬畝,完成河道治理50公里,小流域治理面積5萬畝。全縣人工種草2.5萬畝,完成草原沙化治理10萬畝。完成封山育林10萬畝,植樹造林16萬畝,村屯綠化30個。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35萬千瓦,爭取在全市率先實現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四是圍繞農業產業化發展,深入開展與省農科院的科技共建,開發高新技術產品產業項目4個,引進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60項,對接科技項目20項,科技承包36項;五是深入實施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安居工程,完成土地整理2.6萬畝,拆舊村屯44個,建設標準示範村2個,實現土地增減掛鈎1365畝,耕地保有量穩定在6.6萬公頃。
3、抓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基礎功能,推進城鎮化發展進程
按照義縣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構築“一軸一帶,三心五區”的城區發展格局。以老錦義公路為發展軸,建設大凌河生態旅遊發展帶,形成金三角商業中心、城南商貿中心、凌北行政中心。重點發展南部主城生活區、北部濱水新城區、東部產業發展區、古城文化旅遊區、西部工業整理區。全年完成地產開發70萬平方米,其中商住面積50萬平方米,工業地產面積20萬平方米。實施城市南擴工程,以中樂地產項目為重點,開發地產面積15萬平方米;實施城市北移工程,全面啟動大凌河義縣城區段整治工程,推進濱水新城建設;啟動城市東進工程,以錦州嘉恆地產、正大地產開發項目為重點,新開發地產面積10萬平方米;抓好老城區、古城區拆遷改造工程,完成拆遷改造面積25萬平方米;繼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強城市管理,實施城市道路的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推進新村鎮建設試點工程,七里河鎮、張家堡鄉力爭分別完成5萬平方米、3萬平方米的新村鎮建設工程,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4、抓資源整合,加快旅遊景區開發,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進程
全面整合旅遊資源,擴大對外開放領域,促進現代服務業的健康發展。整合奉國寺、萬佛堂、八塔山等景區資源,打造以佛教文化為底蘊的大凌河沿岸景區觀光帶;整合寶林樓、老爺嶺、大石湖等景區資源,打造以山水風光為特色的閭山西麓景區觀光帶;整合中德地質公園和宜州化石館等地質自然景觀資源,積極推進國家地質公園申報工作,打造以觀賞石之鄉為品牌的化石旅遊觀光帶;抓好溫泉小鎮項目建設工作,以產業集聚帶動旅遊綜合開發;積極宣傳和推介義縣旅遊文化品牌,引進旅行社5家以上;促進“吃、住、行、游、購、娛”旅遊六要素均衡發展,確立標準化旅遊接待酒店2個,完善景區之間的道路交通,發展民俗飲食文化,開發特色旅遊產品;組織各種會展、廟會等活動,提升旅遊人氣和擴大景區知名度。積極發展集鎮商貿、社區服務業,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村“新網工程”建設,不斷完善城鄉市場體系。大力發展金融保險業,引進3家以上金融企業落戶義縣,構建較為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貫徹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調整信貸結構,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和三農發展。繼續開展誠信杯競賽活動,全面打造誠信義縣。
5、抓企業運行,強化政銀企合作,推進財源建設進程
2011年要重點抓好企業運行工作,使落地項目儘快投產達產,為財源建設提供稅源支撐。全縣各部門要深入了解企業情況,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實際問題。進一步密切政銀企合作關係,建立縣級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和中介組織,創新融資方式,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使金融資源實現合理配置。鼓勵金融部門加大對重點企業和項目的投入力度,全年確保新增貸款10億元以上。紮實做好財稅工作,大力培植支柱財源和後續財源,充分挖掘財稅增收潛力,強化財稅征管,實現及時足額入庫。深入開展財源建設競賽活動,繼續組織一季度經濟運行開門紅活動,不斷完善利稅大戶獎扶政策,年內爭取納稅超5000萬元的企業達到3家,納稅超1000萬元的企業達到5家,納稅超500萬元的企業達到5家,納稅超100萬元企業達到20家以上。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集中財力辦大事,把有限的資金用在保民生、促發展上。
6、抓民生工程,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進程
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縣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積極推動教育事業協調發展,編制完成我縣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有序推進義務教育“雙高”“普九”達標工作,創建省級示範性高中,確保順利通過驗收;積極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鞏固新農合工作成果,確保參合率達到100%;全面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保覆蓋面,加大保險基金征繳力度,確保按時足額發放;高度關注弱勢群體,逐步加大城鄉特困家庭和殘疾人救助力度;高度重視老年事業發展,確保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養”;繼續堅持黨政領導開門接訪長效機制,暢通人民民眾信訪訴求渠道;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創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認真開展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排查工作,調解社會各種糾紛,保持社會基本穩定;努力鞏固雙擁共建成果,增進軍政、軍民團結。今年繼續抓好民生10件實事:一是啟動實施大凌河城區段改造工程;二是在城南新區新建一座占地2萬平方米的市民廣場;三是建設城市垃圾填埋場建設工程;四是完成新縣醫院的醫療設備和基礎設施配套,確保正常運營;五是建設城內集中供熱管網二期改造工程;六是實施城內煤氣管網入戶工程;七是實施莊林線松林堡至張家堡段、鞍羊線張家灣至劉龍台段計39公里公路大、中修工程;八是完成200戶農村特困戶危房改造;九是完成5所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十是解決農村3.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
7、抓機關作風,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程
各級政府機關要牢固樹立“學習、創新、服務、效能”的意識,爭創“四型”表率機關。一要建設學習型機關。準確把握縣委的重大決策部署,敢於和善於借鑑先進地區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認真開展“遠學蘇州、近學開原”活動,做到“寓做於學,學以致用”,全面提升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爭當學習的表率;二要建設創新型機關。突破“小富即安”、“抱殘守缺”的落後文化心態束縛,認真解決好“鬆一口氣”的思想,大膽創新指導經濟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模式,部門工作要善於挑戰極限,主要指標要勇於趕超先進,提升自加壓力,爭先創優的能力和水平,爭當創新的表率;三要建設服務型機關。要牢固樹立“人人都是軟環境”的思想,認真解決好“中梗阻”的問題,杜絕“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把各級政府機關建設成對外開放的視窗單位,爭當服務的表率;四是建設效能型機關。要牢固樹立“謀大事,想幹事,乾成事”的工作理念,全面深化機關效能建設,夯實目標、強化責任,認真解決好思想消極、工作拖拉的問題,力戒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打造機關工作的義縣速度,樹立風清氣正,務實高效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藍圖繪就未來,偉業催人奮進。義縣正處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讓我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攻堅克難,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保持義縣高速發展的良好態勢,為使我縣綜合實力早日達到全省中等發展水平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