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南通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0年南通市政府工作報告》是南通市人民政府2010年發布的一份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0年南通市政府工作報告
  • 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 地區:南通市
  • 時間:2010年
一、2009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紮實保增長、全面達小康”工作主線,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江蘇沿海開發兩大國家戰略機遇,落實中央、省的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圓滿實現了“保增長”、“達小康”兩大目標,較好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2009年,實現GDP2872.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4%,增幅繼續位居全省前列;財政總收入486.1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98.99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4.6%、24.7%;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02億元,增長19.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6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696元,分別增長11%和11.3%;城鎮登記失業率2.8%。通州、海門、如皋、啟東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均突破20億元。
2009年,省定全面小康25個指標總體達標,在全省江北率先以市為單位達到全面小康標準。
(一)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初,我市不少行業出現負增長,相當數量企業經營困難,面臨關停風險。我們堅決貫徹落實上級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市委“危中抓轉機、難中攀新高”的要求,正確分析形勢,從容應對挑戰,加強分類指導,強化要素保障,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促進經濟全面回升。密集出台我市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成長的十項措施和最佳化投資環境等30多個政策檔案。跟蹤解決項目報批、用地、拆遷難題,連續推動工業、服務業、城建等項目落地開工,促進總投資2220億元的180個市級重點項目加快建設;爭取中央擴內需投資項目130個。落實中央、省擴大消費政策,做好家電、農機、汽車機車下鄉等工作,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6億元,增長18.7%。果斷採取促進外貿增長10項措施,全力保市場、爭訂單,外貿出口降幅低於全省11.4個百分點,總量占全省的份額提高。針對企業經營難和融資難,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組織涉企收費專項治理,採取60項稅費減免措施,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緩繳社會保險費和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市本級財政安排扶持企業發展資金3.11億元,增值稅轉型讓利17.1億元,減輕企業負擔超過20億元,辦理出口退(免)稅102.48億元;推出“金融超市”等12項舉措,推動金融機構與1300多家企業達成1500多億元授信意向,各類金融機構新增貸款681.23億元,為歷史最高水平。及時推出促進房地產回暖優惠政策,大力度推進拆遷安置房建設,加大普通商品房供地力度,推動出讓地塊加快開工,加強市場監管和消費引導,全市普通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59%,拆遷安置房新開工面積342.38萬m2、增長31.9%,市區普通商品房用地出讓232.45公頃、增長249.9%。全市經濟運行好於預期,主要指標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分別高於全省1.6個、6.5個、2.3個百分點。
(二)全力搶抓國家戰略機遇,新一輪沿海開發全面拉開。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江蘇沿海開發兩大國家戰略機遇,迅速組織規劃、政策、項目向上對接,修編出台《南通市沿海開發規劃》,制定實施《南通沿海開發行動綱要》,全力抓好117項重點工作和100個重大項目,掀起新一輪江海聯動開發熱潮。
以港口建設帶動開發。洋口港完成投資43億元,10萬噸級LNG碼頭和管線橋工程初具規模,30萬噸級航道建設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呂四港區總體規劃獲部省批覆,東灶港作業區碼頭建設實質性啟動,腰沙-冷家沙海域開發前期研究加快。新通海沙和天生港水道整治開發有序推進。如皋港國家一類口岸正式開放,洋口港、呂四港獲批臨時開放。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1.36億噸。
以基礎設施支撐開發。崇啟大橋完成總投資的38%;江海高速完成總投資的72.3%,新204國道全線通車,328國道和334、225、221省道改擴建加快。滬通鐵路進入深化過江方式比選階段,寧啟鐵路南通段複線電氣化改造、海洋鐵路建設快速推進。興東機場飛行區改擴建通過國家民航局審批。海啟高速、通如高速、寧啟鐵路通啟段、連申線航道等項目前期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經多方爭取,臨海高等級公路、平海乾線公路項目列入省計畫,取得突破性進展。重大電力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大唐呂四電廠4×6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獲國家發改委核准,我市電力裝機容量達到571萬千瓦,成為全省重要的電力能源生產基地。
以載體打造促進開發。蘇通科技產業園正式奠基,一期9.5平方公里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設,跨江開發、跨國合作邁出重要一步。在建在談園區跨江合作項目20個,各縣(市)區與上海的園區合作均取得實質性成效。13個省級以上開發區GDP、財政總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別提高2個、4個百分點。洋口港南通國際產業園正式成立,沿海5個濱海產業園區建設加快。
以擴大開放推動開發。積極參加省沿海開發系列專題招商,精心組織港洽會等重大活動和“六百六促”招商競賽,新增工商登記註冊外資55億美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20.05億美元。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新批1億美元以上項目8個,新落戶世界500強投資項目4個。全面整頓對外勞務市場,加快推動“走出去”,完成外經營業額11.56億美元,連續14年保持全省領先。繼續爭創江蘇民營經濟第一大市,個體工商戶總數、私營企業數和註冊資本保持全省第二,民營經濟增加值、實現稅收、完成投資占全市比重分別超過50%、60%、70%,20家企業入圍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新落戶央企投資項目12個,市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為重點項目建設融資82億元,其中發行企業債券23億元。積極推進企業上市,中南建設、羅萊家紡成功上市,新增首發申請過會企業2家。
(三)著力推進產業升級,發展方式轉變加快。主動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擴內需、保增長與調結構、抓創新、促減排緊密結合,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制定實施船舶海工及重裝備等六大產業轉型升級規劃綱要。大力推進主導產業高端化。建造世界首座第六代超深水海洋鑽探儲油平台、被歐洲造船界譽為“熔盛型”的40萬噸礦砂船等一批船舶海工高端產品。全市規模以上造船完工量567萬載重噸、海洋工程及特種船舶完工量253萬綜合噸,分別增長95.3%、361%。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精細化工加速向產業鏈上游發展,神馬電力複合絕緣子系列產品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大力推進新興產業規模化。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及節能環保產業產值30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5.1%。風電併網發電裝機容量54.4萬千瓦,增長34%;光伏電池及組件產量321兆瓦,增長44.9%。大力推進傳統產業品牌化。現代紡織、糧油食品、冶金建材等行業優勢進一步鞏固,南通成為中國家紡指數發布中心;新增省級以上名牌產品70個,馳名、著名商標24件。通過調高調優調強,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800.7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1.9個百分點;年銷售收入超30億元工業企業新增4家,熔盛重工成為我市首家百億級工業企業。推動建築業向高附加值、高效益轉型,施工產值突破2000億元,增長26%。
加快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國家級研發機構實現零的突破,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4家、超歷年總和,新增院士工作站14個、高新技術企業105家,新增科技孵化器面積105萬m2、增加3倍,新增國家級、省級科技孵化器12家,科技創業社區即將建成投入使用。專利授權量9279件、列全省第二,通過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市驗收。我市連續5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制定實施“江海英才”計畫。市長質量獎評選正式啟動。
加快推動集約節約發展、提升節能減排水平。強化土地集約利用,省級以上開發區投資強度254萬元/畝,增長11.4%;“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試點全面啟動,連續18年保持耕地占補平衡。促進產業集中布局,10個百億級產業板塊、50個重點工業集中區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提高2個、2.5個百分點。實施329個節能減排項目。加大重點行業、重點區域環境整治力度,七大化工園區企業集中度提高10.8個百分點;市區姚港化工區三類企業提前1年完成搬遷改造,西城區集中供熱工程完成。推進生態市創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連續6年列全省第一,新增全國環境優美鄉鎮18個、省級生態村17個。
加快促進服務業發展。制定實施《加快市區服務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市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9.4%。全市服務業增加值1028.84億元,增長14.3%,連續2年高於GDP增幅。全力抓好72個市級服務業重點項目,規模以上服務業投資442億元,增長34.9%。新增省級服務業集聚區2家。現代物流業增加值增長15%。新引進金融機構3家。研究出台《服務外包發展戰略和產業規劃》,新引進服務外包企業超過100家,服務外包營業額增長116.8%,我市成為全省江北首個省級國際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市區一批高星級酒店項目加快建設。狼山、濠河創5A級景區等一批旅遊項目快速推進,“江與海的交響”等5條精品線路入選世博旅遊推薦線路,實現旅遊總收入188億元,增長24.7%。
(四)大力加強“三農”工作,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
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推動現代高效農業上規模、上水平。糧食連續六年豐收、綜合單產創歷史新高;規模以上“三資”開發農業投資102.85億元,列全省第一;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9.1萬畝,其中設施農業11.96萬畝;新增高效漁業面積12萬畝。農業綜合開發投資歷年最多,農機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
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構建四級農業技術推廣網路。提高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新增農村三大合作組織1040家、農村土地流轉面積52萬畝。強化農村金融服務,小額貸款公司實現縣(市)區全覆蓋。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經營管理,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功能不斷完善,村級債務下降6.7%。供銷服務網路、糧食流通體系進一步健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