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時期發展的回顧
過去五年,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依靠全區各族人民,繼續弘揚黔江精神,團結苦幹,奮力拚搏,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基本實現建設渝東南經濟中心和武陵山區經濟高地“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奠定基礎”的目標。這五年,是我區積極順應體制調整和巨觀調控,不斷理清和完善發展思路,“中心”和“高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的五年;是全區人民積極搶抓發展機遇,努力克服重重困難,銳意推進改革開放,不斷開拓創新的五年;是全區發展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城鄉面貌發生較大變化,廣大城鄉居民得到較多實惠的五年。
(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十五”期間,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368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90.1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3.4倍;財政總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8.58億元、2.36億元,比“九五”期末翻一番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4.69億元,年均增長11.9%;金融機構年末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27.6億元、31.2億元,比“九五”期末分別增長88%、4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8289元、2129元,比2000年分別增加2919元、724元。
(二)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渝懷鐵路黔江段按期完工,開工建設了黔江機場、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和黔鹹二級公路黔江段,完成“8小時重慶”黔江段和“2小時黔江”工程,公路網路密度由“九五”期末每百平方公里36公里提高到49公里,渝東南立體交通樞紐已具雛型。啟動了阿蓬江流域電源點建設,完成農網一、二期改造和天然氣輸送工程。建成洞塘水庫、小南海水庫樞紐病害整治工程,城北水庫開工建設。無線通訊實現全區覆蓋,固定電話通村率達97.75%。
(三)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最佳化。三次產業比重由2000年的24.0:39.9:36.1調整為17.4:42.7:39.9,非農產業比重達到82.6%。工業經濟總量、質量、效益同步提高,啟動建設了正陽工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3%,稅利總額增長1.8倍,捲菸、電礦、建材、綠色食品加工和現代製藥等五大支柱產業不斷發展。商貿流通業快速發展,建成和培育了新大興購物廣場、南海鑫城、武陵山家居市場等一批重點商貿設施和商貿企業。旅遊綜合收入比“九五”翻兩番,實施了小南海、武陵仙山、神龜峽景區景點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小南海建成了國家4A級景區。
(四)農業農村發展成效顯著。2005年起全部免徵農業稅及附加,結束了農民繳糧納稅歷史。農村公路通村率達到95%,解決6.93萬人飲水難問題,建成沼氣池1.2萬口,實施了蒲花河、金溪河流域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區建設,農村54.2%的農戶用電與城鎮同網同價。“三十”工程全面推進,建成烤菸、蠶桑、獼猴桃、青蒿、核桃等農業產業化基地共30多萬畝,完成退耕還林、荒山造林56.8萬畝,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8家;新增小城鎮面積2平方公里、人口0.8萬人;每年穩定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0萬人以上,我區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勞務輸出工作示範區。扶貧開發取得新進展,五年減少絕對貧困人口3.58萬人,貧困人口發生率從19.8%下降到11%。
(五)城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實行了規劃、建設與管理相互協調、相互監督的管理體制。城市總體規劃獲市政府批准,城鎮詳細規劃覆蓋率不斷提高。相繼建成西沙路步行街、文體中心、污水處理廠等市政重點工程,加強了城市道路、路燈、供水、供電、供氣、通訊、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成功創建市級園林城區、環保模範區和衛生城區。啟動了正陽、舟白城市新組團建設。中心鎮、經濟強鎮和一般鎮鄉建設協調推進。全區城鎮化率達到27.9%,五年增加9.5個百分點。
(六)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順利完成區鄉村三級行政體制調整,構建了符合直轄市管理要求的全新體制。積極穩妥地實施了黔江捲菸廠、烏電集團的體制改革,鞏固發展了兩大骨幹支柱產業。全面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完成了317個企業的改制工作,解決了55個企業的改制遺留問題;爭取了開行8億元政府綜合授信貸款,成立了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中心,引進了重慶市商業銀行、中華保險、太平洋保險等金融分支機構,一批異地金融機構信貸業務延伸黔江;成立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渝東南分所、土地開發整理儲備中心,組建了8家區屬國有重點企業,加強了國有資產管理。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40%,五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加強了對外合作與交流,五年累計利用區外資金11.9億元,其中引進千萬元投資以上的項目22個。
(七)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實施了全區教育資源最佳化配置和城鄉學校布局調整,累計新建校舍17.3萬平方米,改造中國小危房8.5萬平方米,“兩基”成果得到有效鞏固,高考各項指標居渝東南首位,農村遠程教育成為全國先進。中心醫院達到“二甲”醫院建設標準,相繼建成黔江中心血站、市急救中心黔江分中心、市救災防病應急處理黔江分中心,建設了區域性傳染病醫院,建立了農村藥品監管供應網路,完成26個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建設,建立了120個村衛生室,實施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農民參合人數達25萬人。成功舉辦首屆武陵山民族文化節,文化品位不斷提升。黔江電視台獲國家廣電總局批准,60%的農村通城區電視廣播信號。培育了區域性跨省市發行的《武陵都市報》。完成萬米河濱健身長廊一、二期工程,建成重慶市體育運動學校黔江分校,培育了含2名世界冠軍在內的一批體育人才。實施了農村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全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八)為基層和民眾辦了一批實事。指導幫助8316人實現就業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以內。建立完善了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和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建立了農村特困醫療救助、特困家庭救助、貧困戶子女入學救助等制度。建成完善了一批城鎮居民區路燈、排污、免費公廁等公共設施。實施了21個鄉鎮政府辦公宿舍樓建設,建立了讓利於基層的鄉鎮財政體制,21個鄉鎮政府償清了歷史性社會債務;全區每個村(居)委建起了鄉有村用活動陣地,建立了村“三職”幹部報酬保障制度。實施了“平安黔江”創建,開展了清欠工作,解決了一批城建征地拆遷問題,強化了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妥善處置了各類安全事故和自然災害,成功防控了“非典”、以禽流感為重點的動物重大疫病,保障了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九)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新的進展。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監督,依法行政水平有新的提高。實施了行政首長問責、行政決策聽證、政務信息公開和規範性檔案審查四項制度。完善了重大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聽證、人民建議徵集制度。建立了行政審批服務大廳。鄉鎮政府服務職能有所加強。建立健全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強化了行政監察、審計和經濟監督,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過去的五年,政府各方面工作都有新的進步。民主法制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深入推進;科技、人才、民族、宗教、統計、僑台、外事、檔案、修志、保密、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事業取得新進展;民政、農機、氣象、人防、防災救災、地震、法律援助和人民調解工作取得新成效;國防建設、國防教育和“雙擁共建”工作得到新發展。
各位代表!2005年是“十五”最後一年,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成效。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6.54億元,比上年增長9.7%;財政總收入實現8.58億元,增長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68億元,增長8.9%;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完成14.69億元,增長13.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全區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各項事業協調發展,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全區社會政治穩定,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的進步。
各位代表!“十五”發展成就來之不易。得益於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得益於區人大、區政協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是全區各族人民上下一心、團結拼搏、無私奉獻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戰鬥在各條戰線的全區各級幹部、各族民眾、駐黔部隊、武警官兵、政法幹警和中央、市在黔單位,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支持黔江發展的各級領導、離退休老幹部和區內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五年的發展成就令人鼓舞,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還面臨許多亟須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小、發展速度慢,在全市6個區域性中心城市中我區經濟總量最小,在渝東南地區我區經濟增速相對偏慢,與全市發達地區的差距呈進一步拉大趨勢。二是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成長方式粗放,全區經濟對捲菸工業的依賴過高,產業培植沒有突破性進展,園區產業還沒有形成氣候,企業知名品牌少,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弱。三是消費拉動乏力,外貿出口未取得突破,經濟成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經濟抗風險能力弱。四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入學難、看病難等實際問題沒有根本解決,農民持續增收依然困難,城鄉協調發展任務艱巨。五是社會發展問題依然突出,社會事業仍存在“短腿”,尤其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更為落後,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就業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低收入群體人數依然不少,務工農民的權益保障、子女入學等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失地農民的生存發展、征地拆遷的利益矛盾、企業改制的遺留問題等都需要在發展中解決,安全生產的薄弱環節仍較突出。六是政府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有待進一步加強,少數政府公務員服務觀念不強,辦事效率較低,對民眾的合法權益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利益保護不夠,公務員隊伍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執法不力、違法占地、違規建房的現象比較突出,政府性投資建設項目管理有待加強,企業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現象時有發生。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都將進一步高度重視,在今後的發展中切實解決,決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二、“十一五”期間發展的目標任務
“十一五”是黔江牢牢把握和切實用好戰略機遇期、確保經濟社會發展步入科學發展軌道的關鍵時期,是突破瓶頸制約、加快建設重慶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渝東南經濟中心的關口時期。我們必須全面貫徹“立足富民興黔、堅持科學發展、突破改革創新、促進社會和諧”的指導方針,緊緊抓住“強基礎、興產業、創優勢、增後勁”戰略重心,切實增強歷史使命感、發展責任感和工作緊迫感,用科學發展和銳意改革解決難題,用攻堅舉措和務實作風化解難點,用優質服務和優良環境擴大開放,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根據區委一屆十一次全委會關於“十一五”規劃建議,我區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堅持以“一樞紐六中心”為載體,按照“五年形成框架,十年基本建成中心,十五年鞏固發展,2020年確立中心地位”的總體要求,實現建設重慶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渝東南經濟中心“構建框架”的目標。
——建成重慶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渝東南經濟中心基本框架。形成以公路、鐵路為主體,航空為補充的綜合交通網路體系,建成渝東南立體交通樞紐。集中突破捲菸、電礦、建材、綠色食品加工、現代製藥五大重點產業,建成渝東南加工業中心。建成國家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和衛生城市,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建成渝東南旅遊服務中心。推進黔江寬頻綜合信息網和黔江信息港建設,建成渝東南信息服務中心。城市核心商圈、商業服務網路、區域性物流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金融組織、金融市場、金融調控監管和金融風險防範體系基本建立,區域創新體系、現代教育體系、文化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步,形成渝東南商貿、金融、文化教育和醫療服務中心基本框架。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階段性成果。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3000元和3250元。完成新一輪扶貧開發任務,95%的絕對貧困人口越溫脫貧。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面小康程度達到40%左右。
——經濟社會基本步入科學發展的良性軌道。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7.4億元,年均增長13%;財政總收入達到14億元,年均增長10.3%,其中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4.2億元,年均增長11.5%。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50億元,貸款餘額達到5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00億元,年均增長18%;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47:41。
——為構建和諧黔江奠定良好基礎。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全市平均水平,城鄉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民族文化更加繁榮。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6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效果。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信訪、調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生產四位一體的社會防控體系進一步鞏固。
實現“十一五”目標任務光榮而艱巨。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重慶市對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民族地區支持力度的進一步加大,渝湘高速公路、萬涪黔綜合交通環網等事關全局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啟動實施,為黔江加快發展創造了良好機遇。我們一定要堅持突出發展主題,推進改革開放,搶抓發展機遇,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不動搖;一定要堅持立足特殊區情,把握髮展大勢,全力建設重慶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渝東南經濟中心不動搖;一定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做到科學發展,突出以人為本,不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動搖。爭取“十一五”發展成就更加矚目,全區人民得到實惠更多!
(一)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真正惠及廣大農民民眾。
深入推進“三十”工程。農業產業化十萬工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技引路、分類指導”的原則,突破發展蠶桑、獼猴桃、青蒿產業,建成在地桑園6萬畝、產繭5萬擔,建成獼猴桃基地3萬畝、青蒿基地5萬畝,配套建成龍頭企業;鞏固提升烤菸、畜牧產業,建成優質烤菸基地10萬畝,產量20萬擔,建成50萬頭無公害生豬示範基地,大力發展草食牲畜;有重點地支持薯類澱粉加工、核桃、地牯牛、茶業、中藥材等產業發展。完成地方農產品標準的起草與發布,做好本地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工作。堅定不移地推進“十萬”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程,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打造黔江勞務品牌,每年培訓和有序輸出達到6000人以上,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穩定在10萬人以上。推進“十鎮”工程建設,以4個市級中心鎮為重點,帶動11個經濟強鎮建設,促進其他鎮鄉小城鎮建設,使各個集鎮成為連線城鄉的節點和載體。
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改建骨幹鄉村公路路基1000公里,重視發展農村客運,方便農民出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萬畝,解決農村7.5萬人飲水安全問題;農網改造面達到95%以上,鄉村通電率達到100%;新建農村沼氣池3萬口,建成生態家園示範村30個;加快以金溪河流域示範園區為重點的農業綜合開發;繼續抓好退耕還林和天然林管護工作,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5%;積極治理水土流失和農村面源污染,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信息化和機械化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實施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消除農村中國小危房,解決農村教育欠債,免收農村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完善農村特困醫療救助制度,加強鄉村兩級衛生組織體系建設,增強農村公共衛生安全保障能力。大力發展農村文化、體育事業。繼續實施農村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認真實施“惠民計畫”,切實解決好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問題。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機制。積極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破除陳規陋習,構築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農村新型社區。
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建立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農業補貼政策。鼓勵“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完善農村弱勢群體、低收入群體的救助和保障體系。改進農村工作方法,充分尊重農民自主權,鞏固稅費改革成果。發展農村金融業務,引導信貸資金合理流向農村地區。積極穩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改革和鄉鎮財政體制改革。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深入推進扶貧攻堅。堅持開發式扶貧工作方針,突出整村推進、勞務開發、易地扶貧、產業化扶貧重點,加大80個市級貧困村扶貧力度,實現 95%的貧困人口越溫脫貧達標。加強扶貧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二)努力提升產業競爭能力。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不斷壯大經濟總量,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以新型工業化為第一抓手,促進三次產業聯動發展,著力培育支柱產業體系。
全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堅持“立足現有基礎辦工業,發揮資源優勢辦工業,突破兩頭在外辦工業,再創新的優勢辦工業”的思路,全面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全區工業產值達到60億元,實現再造一個黔江工業的目標。突出發展捲菸及配套材料、電礦、建材、綠色食品加工、現代製藥等五大重點產業,規模以工業產值達到50億元。加快園區工業發展,完成工業園區4.15平方公里開發建設,實現入園企業產值超20億元。培育做大一批重點骨幹企業,並以之為依託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黔江捲菸分廠爭取年產值突破20億元, 把黔龍集團培育成為產值超10億元的綜合性企業集團,延長捲菸配套產業鏈;把烏江實業集團培育成為產值30億元的電礦並舉、跨地區的新型產業集團,延長電礦產業鏈;支持恆星生物達到年產青蒿素原料藥20噸、年產青蒿素衍生物及成品藥3.5噸生產能力,延長中藥材加工產業鏈。加快培育一批年產值超億元的骨幹龍頭企業。堅持每年論證一批、儲備一批、新上一批、引進一批工業項目。
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大力實施商貿活區戰略,圍繞構建渝東南商貿中心目標,提高聚集輻射能力。啟動1平方公里基本規模的正陽現代物流基地建設,形成以火車站為依託的成品油、石油液化氣、食鹽、農資、建材、糧食等物流配送中心。加大特色街區和專業市場培育力度,發展新型商業業態,打造商貿流通品牌,提升主城區核心商圈聚集輻射能力。加強鄉鎮市場網路建設,重點抓好中心鎮、邊貿集鎮商貿發展。
精心培育特色旅遊。以建成優秀旅遊城市為目標,充分發揮民族風情、生態環境、地震科研的資源優勢,著力推進小南海、武陵仙山、神龜峽原始風貌景區開發,抓好灰千梁子、八面山旅遊項目前期工作。注重民族風情特色景觀建設,提升城市旅遊形象。促進旅遊和文化融為一體,培育具有鮮明特色的“神秘黔江、歡樂之旅”品牌。進一步完善旅遊管理體制,整治旅遊環境,實施整體行銷戰略,擴大黔江特色旅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堅持以交通建設為重點,全力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平台。
重點突破交通建設。建設連通老城、正陽、舟白三組團的城市內環線,連通冊山、正陽、舟白、城北的城市外環線,連通舟白、中塘、小南海、杉嶺、黃溪、白石、黑溪、沙壩、白土、新華、石家、鵝池、兩河、金洞、五里、鄰鄂的區內大環線;暢通黔江至重慶、長沙、恩施、萬州四個方向的出口大通道,建設黔江經黎水至利川、經石會至彭水、經鵝池至彭水、經兩河至龔灘、經鄰鄂至鹹豐三級以上公路,形成“三環四射五線”交通路格線局。加快舟白機場建設,確保2007年竣工通航。協助推進渝懷鐵路正常營運,積極爭取黔張常鐵路列入國家建設規劃。
推進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提高有效灌面和確保飲水安全為重點,全面抓好水資源保障、飲水保障、水土保持、防洪保全、農業灌溉等五大水利體系建設,加快新建和改擴建鄉鎮水廠,建成城北水庫。積極抓好以電力、煤炭、天然氣、沼氣為主的能源建設,全面推進城鄉電網改造,實現天然氣雙氣源供氣。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統籌電信網、網際網路、廣播電視網等基礎網路資源,積極推進三網融合,逐步實現網路數位化、綜合化、寬頻化和智慧型化,確保信息化水平居渝東南領先地位。
(四)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圍繞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目標,堅持以新城開發帶動老城改造,以老城改造推動新區開發,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壯大城市規模。
加速壯大城市規模。加快老城擴張,規範發展迎賓路至冊山一線建設,啟動開發桃子壩、南溝片區,完成新華大道“白改黑”、城區管溝整治及聯網路工程,完成一批舊城改造項目,新開發房屋面積60萬平方米以上,新建一批集聚能力較強的市場。推進新城開發,實現正陽大道與機場大道的城市交通連線,實現城市三大組團互通,形成30平方公里區域性中心城市道路主骨架,同步配套建設供水、供電、供氣、排污、防洪、通訊、消防等城市基礎設施,確保“十一五”期末主城建成區面積達到16平方公里、人口16萬人以上。
切實加強城市管理。科學合理推進城鎮規劃和城市設計,注重城市節點和景觀大道建設,強化城市特色塑造,嚴格規劃控制,對違規建設行為進行堅決查處。新建壓縮式垃圾中轉站,新建、改造城市停車場和公廁,強化城區幹道、小區和城周綠化,深入開展塵污染防治,加強城市衛生保潔工作,加強戶外廣告燈飾、路燈、城市綜合交通和城區河道管理,開展城區市場和占道經營整治,努力提高市民城市意識,推進市政管理市場化改革。
努力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積極支持石會、濯水、馮家、馬喇4箇中心鎮建設,推動經濟強鎮、邊貿集鎮和其他鎮鄉的小城鎮建設,形成級次分明、結構合理、承接緊密、輻射有力的城鎮網路體系,全區城鎮化率達到40%。
(五)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大力實施科教興黔和人才強區戰略,協調推進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
加快發展科技事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加快現代科技成果的引進、轉化、推廣和套用,培育一批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狠抓農業技術推廣。建立科技獎勵基金,鼓勵科技人才創新創業。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夯實基礎教育,鞏固“兩基”成果。繼續實施優質高中工程,黔江中學建成市級示範高中,新華中學建成市級重點中學,民族中學建成市級民族視窗學校,國中升高中階段比例達到85%以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職業教育基地建設。努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設,遠程教育保持全國領先地位。積極爭取興辦高等院校。
進一步推進衛生事業發展。中心醫院建成三級醫院,中醫院建成二級醫院,支持民族醫院發展。不斷完善渝東南急救中心、臨床用血采供中心、救災防病應急處理中心、傳染病救治中心功能。完成鄉鎮衛生院配套建設和村衛生室規範化建設,90%以上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達到市級規範化建設標準。加大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進一步健全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解決好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注重創新型人才培養,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人才隊伍。培養、引進一批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營造有利於人才成長、聚集和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到2010年,全區專業技術人才達到1.8萬人,技能型人才達到2.5萬人。
大力繁榮民族文化。建成一批民族文化、競技體育、休閒健身文體設施,全面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以舉辦武陵山民族文化節為載體,發掘、發展民族特色文化,完成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任務,爭創全市文化先進區。建成國家重競技體育項目訓練基地,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全民身體素質。
(六)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十一五”是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和擴大開放的關鍵時期,必須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不斷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和機制。
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切實把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上來。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的要求,創建法制政府。推進政府機構職能、編制和工作程式法定化。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重大決策程式、績效評價機制、工作監督機制和審計監督制度。加大行政監察力度,完善行政決策追究制度。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加快建設公共財政體系。加強財源建設,推進依法治稅。加強基金收入與非稅收入管理。進一步改善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業農村、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完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帶動作用,引導各類資金投入區域經濟社會建設。全面強化政府性債務管理,有序清償債務,全面償清鄉鎮政府社會性欠債。
深入推進工商企業改革。全面完成國有、集體企業改制工作,妥善處理企業改制遺留問題,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加大國有資產最佳化配置和整合力度,做好國有獨資、控股企業的資本營運、改革和重組工作,不斷增強國有重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最大限度地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健全完善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體制,推進壟斷行業改革。
加快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完善商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繼續發展土地、勞動力、技術、產權要素市場,穩定發展貨幣、保險、期貨市場。提高中介組織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加快政府、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
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落實公平待遇,維護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放手、放膽、放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2010年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52%。
努力提高開放水平。堅持以開明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十一五”累計招商引資20億元以上;加強與市內外發達地區和周邊地區的互利合作。爭創優勢,積極主動地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
(七)不斷推進和諧黔江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從解決關係廣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具體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設,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努力建設和諧黔江,讓全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積極促進就業和強化社會保障。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營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力爭每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000人以上;做好大齡下崗人員、殘疾人員等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工作;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城鄉公平就業;強化勞動保障和監察執法,健全勞動關係調整和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擴大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障覆蓋面,積極探索解決“三無”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完善以災害緊急救援、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社會慈善事業為重點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完善社會利益協調機制,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切實保障婦女兒童、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
加強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實施《黔江區依法行政五年規劃》,努力擴大和完善基層民主,全面推進政務、村務、廠務公開。加強司法體系建設,加強法律援助體系建設。繼續開展普法工作。以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為核心,營造文明誠信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以“創業、 創造、創新、創優”為主要內容,弘揚升華黔江精神。以爭創市級文明城區為目標,積極開展各類民眾性文明創建活動。
深入推進“平安黔江”建設。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以創建“平安黔江”活動為載體,深入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狠抓信訪和調解機制的健全完善,努力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實現率先進入全市平安區縣目標。紮實抓好安全生產工作,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同時,政府堅持為民辦實事制度,每年辦好一批惠及面廣、當年見效的惠民工程。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工作,抓好國防建設、“雙擁共建”、民族、宗教、檔案、僑台等工作。
(八)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把改善投資環境作為“創優勢”的重點,樹立人人、事事、時時、處處都是發展環境的理念,持續抓好發展環境整治工作。
切實改善投資環境。對外來投資者提供優質服務,給予支持發展的優惠政策。建立客商評定投資環境機制,認真受理客商投訴。堅持公平競爭原則,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對損害外來投資商人身財產權益的行為從重從快打擊。幫助解決投資者生產、生活實際困難。
不斷最佳化審批服務。著力改善政務環境,以建設領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企業登記制度改革為重點,進一步縮短審批時限,推行關鍵環節有限並聯審批,建立“一個視窗對外”的審批工作機制,簡化辦事程式,進一步提高服務效率。
繼續推進政務公開。嚴格重大決策的規範和程式,堅持諮詢、論證、聽證、法律審查制度,提高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法制化水平。強化決策執行監督,加快推進政務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政府效能,全面實行政務公開,努力為民眾提供公開、高效的政府信息服務。
整治規範市場秩序。整頓視窗行業風氣,提高服務形象。推進工商、稅務、城管公正、規範執法,堅決打擊制假、商業欺詐、偷逃騙稅、騙貸和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維護公平競爭。整頓旅遊市場。促進房地產市場規範發展。加強食品藥品監管,確保公眾飲食用藥安全。加強農村消費市場監管。
大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節地、節水、節能、節材為重點,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提高單位能耗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落實國土管理基本國策,確保全區耕地總量占補平衡。推進退耕還林、城周綠化、石漠化治理和速豐林建設,實施碧水、藍天、固廢、寧靜四大工程,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三、2006年重點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政府工作要突出發展主題,努力實現“十一五”良好開局。全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確定為: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1.3億元,比上年增長13%;財政總收入達到9.2億元,增長7.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億元,增長5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6.67億元,增長1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890元,增長7.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80元,增長7.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下。
(一)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以暢通出口大通道為重點推進公路建設,切實寬鬆渝湘高速公路建設施工環境,確保完成年度投資14億元,確保黔鹹二級公路和新華東路三期工程完工投用,開工建設黔江至石柱二級公路,積極推進黔江至萬州、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爭黔江至龔灘三級公路列入市級建設規劃。繼續加大支鐵工作力度,保證渝懷線黔江段營運質量。紮實推進機場建設,做好機場投資調概及籌資工作,確保完成投資0.6億元。完成城北水庫導流洞和壩肩開挖建設任務,啟動壩基處理,完成投資0.3億元;新建城北河堤2 公里。加強農業機電提灌設施建設。繼續推進農網改造工程,一戶一表達1.4萬戶;完成箱子岩電站大壩建設並安裝主要設備;開闢天然氣新氣源,提高供氣能力。加快新一代移動通信網、有限數位電視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建設,提高網路覆蓋面。
(二)著力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全年全區工業總產值突破3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現價產值增長14.4%,增加值增長12.5%,利稅增長12.5%,工業項目投資5億元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5戶。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產業培育和招商引資取得突破,力爭新入園企業5戶,實現產值1億元以上。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抓好6萬噸工業矽項目建設,力爭年內投產,年產值達到1億元;抓好恆星生物青蒿素擴建二期工程,力爭新建部分9月份投產;支持博龍食品儘快達產增效;支持弘龍水泥項目復工建設;做好水蘇糖產品開發、繭絲綢產業化等項目前期工作。骨幹企業運行質量取得突破,確保黔江捲菸分廠實現稅金增長10%,力爭15%,利稅突破8億元,產值突破15億元;力爭烏江實業公司區內產值突破6億元;支持南海製藥公司突破市場拓展和品牌培育,促進黔龍集團做大做強。
(三)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實現區內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建設工農至武陵山、南家坪至金溪油路,大、中修正陽至官渡河油路,改造鄰鄂至舟白、兩河至早化、金溪至平溪公路,新建濯西至水田、城北至新一代天氣雷達站通村泥碎石路;建設扶貧村道路200公里,實施安保工程25公里;改擴建黎水、冊山、濯水、蓬東、杉嶺5個鄉鎮水廠,新解決2萬人飲水難問題;建成沼氣池3000口;推進以金溪河流域為主的農業綜合開發和以退耕還林、天然林管護為重點的林業生態建設。深入推進“三十”工程,補植補造桑園0.5萬畝,全年產繭1.2萬擔,力爭1.5萬擔;新建獼猴桃基地1.2萬畝,全區基地總規模達到2萬畝,實現產量500噸;發展青蒿3萬畝以上,收購量達到2000噸以上。穩定烤菸面積8萬畝,實現產量18萬擔以上;繼續抓好30萬頭無公害生豬基地建設;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龍頭企業集群。堅持把勞務產業作為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來抓,做好農民工維權、管理、服務工作,制定鼓勵返鄉創業政策,完成6200人的技能培訓任務。推進“十鎮”工程,農村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加大扶貧攻堅力度,解決0.9萬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科學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啟動3個村建設試點工作。
(四)加快推進城鎮建設。堅持規劃先行,完成黔江城市總規、近期建設規劃修編;完成新城區、工業園區用地規劃調整,完成新城區、冊山片區、桃子壩片區控制性詳規;完成正陽火車站站前片區、桃子壩片區、南溝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嚴格執行《城市規劃法》,按照“管住一片、放活一片”的原則,堅決遏制城市三個組團違法占地、違規建設、亂搭亂建行為,並納入相關職能部門和所在街道鎮鄉的目標責任考核;積極鼓勵農民到集鎮建房、經商、定居,做好建房審批服務工作,滿足民眾建房要求。老城區完成黔江大橋擴建、濱江路綜合整治八期工程;抓好南溝片區、桃子壩片區開發建設;規範迎賓路至冊山一帶建設;抓好原地區財政局片區、新華東路二期北側一期工程、原縣麻紡廠片區等舊城改造項目。正陽組團完成站前大道、站前廣場、南北幹道一期和二期、油庫路、泰星環路和貨場連線路等續建工程;新開工正陽大道、機場大道、工業園與物流園連線路、正黃路、園區路等工程建設;按照“資源節約、投資節省、適度超前、安全實用”的原則,合理確定正陽組團路幅寬度。加快舟白組團核心區建設,實現老城區、正陽、舟白新組團的有機聯結。推進小城鎮建設,力爭取得明顯效果。建設精幹、高效市政管理隊伍,推進市政管理市場化步伐,啟動國家園林城市爭創工作。
(五)大力發展商貿流通和旅遊業。把啟動內需作為全年經濟成長的重頭戲,採取綜合措施啟動消費市場。繼續打造培育南海鑫城、武陵山家居市場和解放路商業、太平崗美食、交西路汽摩配特色街區為主的核心商圈。完工南海鑫城和新華苑商貿城,推進武陵山家居市場二期、大什字購物廣場建設。完成正陽物流園規劃編制,力爭啟動基礎設施建設。正陽鐵路油庫完工投用。啟動食鹽配送中心、農資配送中心等項目建設。開展火車站批發市場前期工作。提升青蒿素、繭絲綢出口創匯能力。努力培育新型商業業態,啟動農村“雙建”工程。以小南海、武陵仙山、神龜峽為重點,完善旅遊要素,突出特色旅遊宣傳促銷,進一步完善景區管理體制,下大力氣走出招商開發新路子,支持重慶隆鑫集團啟動星黔商業物業建設,儘快達到四星級酒店建設標準。啟動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工作。
(六)切實加強財稅金融工作。抓好財源建設,大力培植財政新增長點,依法治稅,壯大財政實力,財政總收入增加力爭突破1億元。推行部門預算,嚴格預算管理。堅持專款專用原則,強化專項及建設性經費小預算管理。強化行政事業性收費、基金收入的管理,提高非稅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規範資金使用程式。規範區級部門債務管理,建立舉債審批、債務預警、償債資金籌集、償債激勵機制。建立金融協調機構,完善金融工作協調機制,積極營造金融機構支持和參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支持金融改革,努力建設金融生態安全區,維護區域金融穩定,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大力發展保險市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險保障。繼續加強和做好與開行的授信合作。
(七)協調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培育一批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繼續鞏固“兩基”成果,完成中國小危房改造1萬平方米和農村中國小校舍新建、改擴建1.8萬平方米;大力實施優質高中工程,確保普通高中升重點各項指標保持渝東南地區首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鞏固市級重點中等職業中學創建成果;擴建人民中學、黔州中學,改擴建人民國小、城西國小,緩解城區學校入學壓力;積極償還教育欠債。推進中心醫院創三級醫院建設,啟動區中醫院和區保健院改擴建項目,完成8 個鄉鎮衛生院綜合配套建設和40個村衛生室業務用房建設;健全公共衛生、食品藥品安全應急機制,保障人民民眾飲食用藥和公共衛生安全;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參合率;完成國家級衛生城市申報工作。紮實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覆蓋農村人口9.5萬人;新建5個鄉鎮文化站,在有條件的村新建村級文化體育活動室。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做好爭創市級文明城區工作。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提高資源利用率。抓好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運行監管,開展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加強工業固廢治理和社會生活噪聲、工業噪聲、建築施工噪聲管理,強化城區“禁鳴”、“限放”工作。啟動創建國家級環保模範區工作。
(八)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並聯式審批上爭取有新的突破,提高審批服務水平。以諮詢、公示、聽證三大制度建設為重點,推進行政決策和政務活動的科學化、公開化、民主化。以城市管理和市場管理為突破口,積極探索綜合執法、聯合執法和委託執法。繼續強化國有資產管理,實現國有資產依法處置率、收益應收繳率、上繳入庫率均達100%,確保資產、稅利增長13%以上。繼續抓好城建市政企業、國有煤礦改制工作,妥善解決工商企業改制遺留問題。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42%以上。
(九)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000人,指導幫助下崗職工和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再就業1500人;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養老、失業、醫療、工傷保險擴面各500人,確保全區離退休人員養老保險金、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按時足額發放,社會化發放率達100%。深入開展“平安黔江”創建活動,全面深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認真做好人民民眾來信來訪接待工作,繼續深入開展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強化食品藥品監管,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確保全區社會政治穩定。推進殯儀館遷建工程建設。完成2座公廁和1 個垃圾中轉站、三元宮路污水管網、文體中心拆遷安置區路燈安裝、南溝垃圾處理場環境、何家塝街面整治等惠民工程建設任務。
各位代表!切實加強政府建設,是實現“十一五”發展目標和完成今年(2006年)工作任務的重要保證。我們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努力建設學習型、法制型、責任型、服務型、廉潔型政府,提高政府領導科學發展、駕馭市場經濟、應對複雜局面、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強化為人民服務意識和民眾觀念;以素質建設和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面實施《公務員法》;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民主監督、人民民眾的社會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強化行政問責制,實施督查通報和責任追究制,確保各項決策落到實處;建立健全政府工作績效科學評價體系,強化政府工作目標考核;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切實加強政府機關廉政建設,加強項目資金監督管理,強化審計監督,堅決懲治腐敗,把人民政府建設成為人民滿意、人民信任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