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屆政府工作回顧
一屆政府經歷的六年,是黔江發展進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六年。六年來,區人民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依靠全區各族人民,在順應巨觀調控中加快發展,在克服重重困難中全力追趕,基本實現建設渝東南經濟中心“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奠定基礎”的目標,開啟了“十一五”發展新篇章。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達39.91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9.1%,與2000年相比(下同)年均增長1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02億元,增長32.2%,年均增長26.7%;財政總收入實現10億元,增長16.6%,年均增長21.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04億元,增長24.6%,年均增長1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6.81億元,增長14.4%,年均增長12.3%;金融機構年末存貸款餘額分別達33.37億元、32.89億元,分別增長20.8%、5.3%,年均分別增長14.7%、6.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8824元、2279元,分別增長6.5%、7%,年均分別增長8.6%、8.4%。黔江發展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一、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發展基礎條件顯著改善。圍繞改善區位條件,切實加大交通設施建設力度。渝懷鐵路黔江段全面開通;舟白機場開工建設;爭取了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方案並開工建設;“8小時重慶”黔江段和“2小時黔江”工程建成投用,黔鹹二級公路黔江段實現初通,渝東南立體交通樞紐已具雛型。加大阿蓬江流域水能資源開發力度,完成舟白電站和漁灘電站技改。實施了農網一、二期改造,78.5%的農戶用電與城鎮同網同價。完工洞塘水庫、小南海水庫樞紐病害整治和城防一期工程,開工建設城北水庫。無線通訊實現全區覆蓋,固定電話入戶率達42.1%。基本解決9萬人飲水難問題,建成沼氣池1.5萬口,實施了蒲花河、金溪河流域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區建設。各項基礎設施的全面改善,有效緩解了交通、能源、信息等因素的制約,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三次產業取得新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最佳化。圍繞全區產業結構上檔升級,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啟動了正陽工業園區建設,鞏固發展了黔江捲菸分廠、烏江實業、黔龍集團、弘揚建材等重點骨幹企業,新培育了匯豪矽業、恆星生物、博龍食品等工業企業,2006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13.41億元,年均增長13.1%。建成南海鑫城、新大興購物廣場、武陵山家居城等一批重點市場,商貿流通業取得較快發展。實施了小南海、武陵仙山、神龜峽景區景點及配套設施建設,小南海建成國家4A級景區。房地產業開始啟步。鞏固了烤菸、蠶桑基地,新發展了獼猴桃、青蒿等產業化項目,啟動了新農村建設,六年減少絕對貧困人口4.51萬人,貧困人口發生率從19.8%下降到9.5%。一二三產業比重由24:39.9:36.1調整為15.5:43.6:40.9。經濟結構發生積極變化,增強了區域綜合經濟實力。
三、城鎮化建設邁出新步伐,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圍繞建設“環山擁水、民族風情、生態旅遊”城市,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實行了規劃、建設與管理相互協調、相互監督的管理體制。相繼建成西沙步行街、文體中心、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等一批市政重點工程,強化了老城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成功創建了市級衛生城區、山水園林城區和環保模範區。正陽、舟白城市新組團建設開始起步,依託火車站和機場核心區的新城開發取得明顯進展。中心鎮、經濟強鎮和一般鎮鄉建設協調推進。全區城鎮化率達到30.4%,六年提高12個百分點。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增強了城市集聚輻射能力,為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礎。
四、改革開放走出新路子,發展內在活力不斷增強。圍繞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推進改革開放。按照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堅持“思想領先、平穩過渡”,積極穩妥地完成了區縣歸併,順利實施了區鄉村行政體制調整,迅速實現了全區機構、隊伍的融合,構建了符合直轄市管理要求的新體制。落實了全部免徵農業稅及附加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建立了讓利於基層的新一輪鄉鎮財政體制;完成了321個企業改制;爭取了開行8億元政府性綜合授信貸款,引進了重慶市商業銀行、中華保險、太平洋保險等金融分支機構;完善了國資監管體系,加強了國有資產管理。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42%,六年提高15.5個百分點。加強了招商引資工作,六年累計利用區外資金14.9億元。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拓展了發展空間,激發了發展的內在活力。
五、社會事業獲得新進步,和諧黔江建設有力推進。圍繞構建和諧社會,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實施了城鄉學校布局調整,累計新建校舍19.4萬平方米,改造中國小危房10.2萬平方米,高考各項指標居渝東南首位,人均受教育年限從6.8年提高到7.9年。中心醫院達到“二甲”醫院標準,完成21個鄉鎮衛生院配套建設,建成150個村衛生室,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達25.79萬人,創造了在全國推廣的農村衛生工作“黔江經驗”。指導幫助1.6萬人實現就業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為3.86%。加強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有效維護了人民民眾利益。全面實施《公民道德建設綱要》,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升華了黔江精神。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黔江電視台獲國家廣電總局批准,建成萬米河濱健身長廊,培育了跨省市發行的《武陵都市報》,提升了文化品位。認真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7‰以內。紮實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平安黔江”創建活動,成為全市首批命名的平安區縣。國防教育事業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全面加強,成功創建市級雙擁模範城。有效抗禦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妥善處置各類安全事故,地質災害防治積極有效,成功防控“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保障了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諧社會建設的持續推進,為全區人民帶來更多實惠,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六、依法行政邁上新台階,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圍繞服務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建設,全面加強政府改革與管理創新。完成“四五”普法工作,幹部民眾法制意識明顯提高。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主動接受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全面貫徹《行政許可法》,建立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實施了行政首長問責、行政決策聽證、政務信息公開和規範性檔案審查制度,完善了重大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聽證、人民建議徵集制度。加強了政府公眾信息網站建設,建立了政府新聞發布制度,強化了政務公開。健全了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全區鄉鎮政府償清了歷史性社會債務,區級部門負債得到有效控制。實施了21個鄉鎮政府辦公宿舍樓建設,全區每個村(居)建立了鄉有村用活動陣地,建立了村“三職”報酬保障制度。認真實施《公務員法》,加強了公務員隊伍培訓和管理。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決實施“五個不許”、“十個禁止”,建立健全了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過去的六年,政府各方面工作都開展有力,科技、人才、土地管理、民政、農機、氣象、民族、宗教、統計、人防、地震、僑台、外事、檔案、地方志、保密、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事業、法律援助和人民調解等工作都得到了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