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黔江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3年黔江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是黔江區人民政府2003年發布的一份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3年黔江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性質:工作報告
  • 時間:2003年
  • 發布單位:黔江區人民政府
一、2002年工作回顧
2002年,政府工作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支持監督下,緊緊依靠全區各族人民,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重慶市第二次黨代會及區委一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按照“以人為本聚合力,集中全力謀發展”的要求,圍繞以“一樞紐六中心”為載體,加速構建渝東南經濟中心的總體目標和年度“五增”目標,強力實施“雙帶”戰略,把握大局,搶抓機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圓滿完成了區一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全面開創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新局面。全區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進步,人民安居樂業。
經濟發展速度全面加快,經濟發展質量明顯提高。2002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2.78億元,增長12.6%,是重慶直轄以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18億元,增長32.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31億元,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完成12.62億元,增長23%;財政收入完成5.02億元,增長39.1%;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增長10.9%、4.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00元,增長5.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80元,增長4.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2‰;新增就業崗位1868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8%以內。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經濟發展、財政總收入取得歷史性突破,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三大亮點。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淨增4.5億元,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57%,拉動經濟成長7.3個百分點。36個重點項目建設整體推進良好,共完成投資 8億元,比上年增長33.7%。“2小時黔江”、小南海景區建設、污水處理廠工程和蒲花河流域農業綜合開發等13個新開工項目全面啟動;“8小時重慶”黔江段工程、城市防洪工程、文體公園片區工程和煙廠三期技改、退耕還林等18個續建項目進展順利;中心血站、電信綜合樓、中塘鋁加工廠等6個重點項目基本完工;黔江機場、重慶至長沙高速公路經過黔江等21個重點項目前期工作紮實推進。年初確定的城鎮規劃編制任務全面完成,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工業經濟實現突破性增長,全部工業總產值(現價)實現16億元,增長37.2%;規模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9.2%,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稅收工作卓有成效,財政收入首次突破5億元大關,比上年淨增1.41億元。一、 二、三產業比由上年的24.1:46:29.9調整為20.9:49.5:29.6,二、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77.1%、26.7%,分別拉動經濟成長9.9、3.4個百分點。農業結構調整有實質性突破,百萬農業產業化工程有效實施,退耕還林、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及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成效顯著。以黔江捲菸廠、烏電集團、黔龍集團、弘揚建材為重點的骨幹企業支撐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第三產業特別是旅遊、商貿業較快發展,市場建設力度加大,金融、保險、信息、房地產、社區等現代服務業不斷發展。所有制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非公有制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由2001年的31%提高到34.2%,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逐步提高。基礎教育得到加強,“兩基”成果不斷鞏固,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健康發展。城鄉學校布局調整、普及高中教育工程、中國小危改取得新的進展;現代遠程教育發展迅速;高考成績再創歷史新高。“重慶黔江·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 籌備工作有序開展,廣播電視事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廣場文化、社區文化等文化藝術活動日益活躍。醫療環境有效改善,醫療服務網路基本健全,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成功舉辦了全區第一屆運動會,體育事業蓬勃發展。計畫生育、國土管理、環境保護三大國策全面落實。統計、民政、氣象、農機、地礦、新聞出版、地震監測、檔案、台僑、外事、保密、史志、老齡、婦女兒童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軍民共建、“雙擁”工作、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建設進一步加強。
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以深化企業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處置改制企業遺留問題為重點的企業改革與發展取得重大突破。以實施會計委派、部門預算試點、政府採購制度等為重點的財政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公共財政框架初步建立。以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為重點的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以鞏固“兩個確保”、實施就業和再就業工程、完善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為重點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利用外資和招商引資有新的突破。積極策劃、論證包裝了世行貸款城鎮化、日援綜合扶貧和衛Ⅷ項目,成功組織參加了第七屆中國重慶投資貿易洽談會等一系列招商活動。全年共簽約協定招商項目25個,協定引進資金11億元,實施項目13個,到位資金1.25億元。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設和政府自身建設取得新的成效。通過深入開展黨的十六大、市第二次黨代會精神等理論學習和“西部大開發,我們怎么辦”大討論活動,各族幹部民眾搶抓機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共謀發展的精神風貌日益形成。“黔江精神”得到弘揚和升華,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卓有成效,公民道德、公務員行為規範教育得到加強。“四五”普法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製得到有效落實,“嚴打”鬥爭成效顯著,安全工作全面強化,人民民眾的安全感明顯增強。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進一步落實。反腐敗鬥爭深入開展,治亂糾風、行風評議和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紮實推進。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質量明顯提高。以整治和最佳化“六大環境”為重點的發展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階段成效,行政審批服務中心運行良好,經濟發展軟環境初步改善。政府“四大管理”繼續深化。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效率有新的提高。
各位代表,以上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堅持執政興區,富民為本,加快發展的結果,是全區廣大幹部民眾搶抓機遇、苦幹實幹、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向為我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付出辛勤勞動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黔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中央、市在黔單位及所有關心支持黔江建設和發展的各級領導、老幹部、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總量不大,新的經濟成長點培植乏力,經濟結構單一,經濟成長質量不夠高;投資結構單一,投融資能力有限,經濟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國有投資特別是國債資金的投入;就業和再就業壓力較大,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收入水平偏低,部分民眾生活困難,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任務艱巨;城鄉消費缺乏新的熱點,社會消費增長緩慢;政府自身建設與構建渝東南經濟中心的要求還有差距,少數公務員作風不夠紮實,發展環境還不夠理想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將本著對人民、對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03年工作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2003年是強力推進以“一樞紐六中心”為載體,加速構建渝東南經濟中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奠基年。綜觀2003年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形勢,我們既有良好機遇和有利條件,又有新的挑戰和壓力。從機遇看,我國加入WTO後,拓展了廣闊的開放空間和市場空間;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戰略任務;國家繼續擴大內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將從政策、項目、資金上加大對西部地區、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市第二次黨代會將我區定位為地區性中心城市,我們將贏得市上更大的支持;我區經濟發展已步入新一輪經濟成長的成長期,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工業技改項目的啟動,對經濟建設將產生明顯的投資拉動效應;我區自上而下的行政體制調整基本結束,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調整最佳化,必將有力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挑戰看,隨著我國加入WTO,開放領域進一步擴大,以及菸草等行業體制改革的全面加快,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增加了我區產品的市場拓展難度;“8小時重慶”工程今年將進入施工高峰期,交通不暢的“瓶頸”制約仍將持續;經濟發展“軟環境”整治任重道遠。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採取措施,按照“能快則快儘量快”的要求,努力保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中央、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加快構建渝東南經濟中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攬改革發展全局,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加快發展;緊緊圍繞“五增”目標,繼續實施“城鎮帶農村,工業帶農業,城鄉一體共繁榮”發展戰略,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突出抓好大通道、城鎮化、特色經濟、市場帶動、科教興黔和可持續發展六大戰略重點,保持全區經濟社會“超常規運行、突破性建設、跨越式發展”的良好態勢;堅持依法行政,保持社會穩定;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推動“三個文明”協調發展。
今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調控目標初步確定為:國內生產總值實現25.75億元,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億元,增長2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1.6億元,增長12.6%;財政總收入實現5.5億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680元,增長6.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取得明顯進步。
三、以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加快發展特色農業
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和“調結構增收入,建基地擴規模,興科技增效益,打基礎強後勁” 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收、發展後勁增強的目標,加快農村城鎮化、非農化、產業化、市場化進程。全區農業總產值實現9.2億元,比上年增長4.5%。
以實施七個十萬優質農業產業化工程為載體,加快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糧食生產上,狠抓區域規劃,推廣良種良法,確保糧食產量達到25萬噸,農民人均占有糧食500公斤以上。圍繞建設10萬畝優質烤菸產業化工程,確保種植烤菸9萬畝,收購菸葉18萬擔,上等煙比例達到25%以上。圍繞建設10萬擔優質蠶繭產業化工程,建設高規格密植桑園1.7萬畝,完成5000畝良桑嫁接任務,實現在地密植桑園4萬畝,養蠶8000張,產繭5000擔。圍繞建設20萬頭(只)優質牛羊產業化工程,重點抓好麒麟蓋萬畝草場、萬頭(只)牛羊示範工程建設,培育一批示範村、養殖大戶,抓好良種繁育和防疫體系建設。圍繞建設30萬畝工業原料林產業化工程,建設工業原料林基地1.9萬畝。圍繞建設10萬畝以核桃為主的乾果產業化工程,完成1.5萬畝核桃基地建設。圍繞建設10萬畝優質特菜(茶)產業化工程,在12個條件適宜的街道、鎮、鄉種植地牯牛1.5萬畝;加強以馮家鎮、正陽鎮、舟白鎮、中塘鄉為軸心的1萬畝城郊商品蔬菜和4000畝訂單蔬菜基地建設;建成蒲花河100畝特種魚水產養殖基地。圍繞建設10萬畝優質中藥材產業化工程,建設中藥材基地2000畝。進一步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大力扶持有發展潛力、市場前景看好的龍頭企業,著力培植有特色、有市場競爭力的綠色產業品牌,不斷增強龍頭企業和綠色品牌的市場帶動作用。
加快經濟強鎮建設步伐。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批實施的原則,制定政策,配套措施,將石會、馮家、正陽、舟白、濯水、兩河、石家、馬喇、金溪、黃溪、小南海等11個鎮作為“十鎮工程”鎮建設,為農村產業化建設、市場建設、社區服務業和富餘勞動力的轉移等提供有效平台,推動農村二、三產業和鄉鎮企業發展,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五里、小南海、沙壩、新華、太極、水市等6個集鎮水廠改造和新建;建設沼氣池6000口,建成8個生態家園文明示範村;抓好10條200公里村道聯網路建設;完工蒲花河農業綜合開發二期工程,完成總投資1200萬元;完成太極水庫初設並爭取10月份開工建設;完成小南海溢洪道工程、500米城市防洪堤和分洪隧洞主體工程、洞塘水庫正陽乾渠工程、武陵水庫工程、城周生態園區灌溉工程建設。
全面實施新一輪扶貧規劃。堅持開發式扶貧的工作方針,強力實施產業扶貧、生態扶貧、科技扶貧、移民扶貧和扶貧綜合示範工程建設。加速市、區兩級特困村解困脫貧步伐,堅持推行區級部門定點幫鄉扶村責任制。加大對邊遠貧困地方的領導、幫扶力度,實現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增加80元以上。制定並實施小康示範村建設規劃,啟動路東、大莊兩個小康示範村建設。加快農村勞動力市場信息網路建設,加強對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協調和指導,依法維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
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加速土地流轉進程,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積極探索對農業和農民實行補貼的有效辦法,在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穩定”上下功夫,促進農民減負增收。加強農村民政、社會保障、救災救濟和農機工作。
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培育壯大特色工業
圍繞構建渝東南加工工業中心的目標,堅持“立足現有基礎辦工業,發揮資源優勢辦工業,突破兩頭在外辦工業”的思路和“抓大活小建新”的方針,集中精力抓好特色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實現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增長20%,工業增加值增長15%,工業項目完成投資2億元以上。
加快五大特色支柱產業發展。做大做強捲菸產業。提高黔江捲菸廠科技和管理水平,大力調整產品結構,加大市場拓展力度,全年實現市外銷售3萬箱,實現利稅總額4.25億元。積極培植和延伸產業鏈條,採取改組、控股、全資等形式加速三產業的發展。加速發展電礦產業。堅持走以電興礦、電礦結合、綜合發展的路子,加強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電解鋁、電解鋅項目前期工作。啟動發展醫藥產業。千方百計盤活南海製藥廠,加快改造步伐。培植壯大食品產業。加大地牯牛、牛肉脯、茶葉、蔬菜等綠色食品開發和認證力度,加快綠色食品工業發展。鞏固發展建材產業。重點建材企業要強化技術進步,努力提高工藝水平,狠抓達產增效。
推進工業園區建設,構築工業經濟發展平台。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組建班子,落實資金,完善詳規,制定政策,完成正陽工業園區部分“三通一平”等基礎工程,力爭引進1—2個落戶園區的意向項目。
加大工業項目建設力度。加快完善黔江捲菸廠三期技改配套項目;完成黔龍印務二期改造、鋁釩土焙燒項目、黔江正陽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加快梯子洞電站建設步伐,確保1號、2號機組年底前發電;啟動舟白電站擴建;實施弘揚建材公司技術改造升級;完成黔江城市電網改造項目前期工作併力爭年內開工;做好工業矽、矽微粉、林漿紙和竹葉柴胡深加工項目前期工作;力爭雜糧米項目列入國家農副產品加工項目計畫。
構建工業發展“四大基礎”。大力調整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努力構建和打牢新型工業經濟結構基礎;以提高質量、爭創名牌為重點,強力推進工業技術改造,增加工業產品科技含量,努力構建和打牢科技興企基礎;以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為重點,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努力構建和打牢靈活的機制基礎;努力建立一支開拓進取的企業家隊伍、一支適應國際國內市場的行銷隊伍、一支愛崗敬業的職工隊伍,從而全面加強企業科學管理,不斷增強企業的自我發展能力,打牢工業企業的管理基礎。
五、堅持城鄉規劃、建設與管理並重原則,進一步提高城鎮化水平
圍繞建成地區性中心城市的總體目標,堅持高起點規劃、高速度建設、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經營,以主城區為中心,以渝懷鐵路和國道319沿線鎮鄉為支點,以建制鎮和邊貿鎮鄉為重點,全面加快城鎮建設步伐。
突出規劃的龍頭地位,切實加強城鄉規劃編制和控制工作。完成文體公園片區景觀設計、正陽和張家壩兩大城市組團控規、正陽組團主幹道兩旁詳規、迎賓大道入城口片區改造規劃。
加快啟動一批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文體公園體育場、體育館、上官路、鄔崖山大橋、民族博物館、文化宮建設及周邊環境整治,全面完成官壩武陵山商業城、下壩加油城、污水處理廠和城區一級主管網、天然氣輸氣等工程建設。抓好一批舊城改造工程。打通官壩與譚家灣聯網道路。建成正陽隧道,開工建設觀音岩隧道和正陽大道,加快實現三大城市組團連線步伐。
加快城市綠化、美化、亮化進程。增強市民最佳化人居環境意識,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建成新華大道燈飾、綠化、街景景觀一條街,建成以文體公園片區為中心的多層次亮點景觀。繼續深化環衛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區、街道兩級管理機制,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繼續將城市資產經營和城市經濟產業拓展結合起來,積極探索經營城市新路子,緩解城市建設資金瓶頸制約。
紮實推進小城鎮建設。完成鄰鄂鎮鎮區總體規劃編制,爭取完成中塘、黎水等9個城鎮規劃編制;以交通幹線沿線農房改造和農民新村建設為突破口,建成農民新村7個,新增農房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以上,城鎮化率提高2 個百分點。
實施城市人居環境整治。改造新華橋至新華中學道路,實施新華國小道路整治,完成拆遷安置區泥濘路整治,實施官壩安置區、桃子壩安置區和石峽南路等道路硬化、管網下地、綠化和燈飾工程建設,完成新華大道和河濱公園公廁建設,全面整治新華大道及城區次幹道人行彩板。
六、紮實推進市場建設和旅遊開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按照“大市場、大旅遊、大產業”和政府主導型產業的思路,加大市場建設和旅遊開發力度,使商貿、旅遊支柱產業的地位進一步確立,成為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
圍繞構建渝東南商貿中心的戰略目標,高起點制定商貿流通發展規劃和優惠政策,加速構建以主城區為中心、以國道319線及渝懷鐵路沿線重點集鎮和邊貿集鎮為支撐的市場網路體系。重點抓好正陽鐵路油庫、原縣武裝部片區市場、電力大廈市場、下壩建築裝飾材料市場、武陵山商業城、北門農貿市場、地王商業廣場和27隊市場二期工程7個主城區市場建設,同時抓好濯水、石會、黑溪3個集鎮市場和鄰鄂邊貿市場建設。著力打造以官壩中心片區為重點的主城區核心商業區,完成濯水、石會、黑溪、馬喇、鄰鄂、小南海、黎水、鵝池、兩河、馮家等10個集鎮市場規劃。加快商業業態調整,大力發展連鎖、代理和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積極引進重百、新世紀等區外大型商家來黔經營。拓寬消費領域,認真落實啟動消費的各項政策,培育住房、教育、旅遊、電信和醫療保健等消費熱點,提升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力。
圍繞構建渝東南旅遊服務中心的目標,塑造“地質奇觀、民族風情、生態旅遊”品牌。創新旅遊市場運作機制,積極培育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加快以小南海、武陵仙山為重點的景區基礎設施和重點景觀建設,不斷提高景區接待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大對重點旅遊客源地的宣傳促銷力度,提升“神秘黔江·歡樂黔江”主題形象,推進休閒旅遊、假日旅遊經濟發展,擴大我區特色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引導和支持力度,科學制定我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規劃,成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完善私營企業大戶聯繫制度,全面落實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及配套措施,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維權和保護工作。新發展個體戶500戶、私營企業20戶,非公有制經濟占全區經濟總量的比重由去年的34.2%提高到38%,使之成為全區重要的經濟成長點。
七、狠抓重點項目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力度
繼續按照“竣工掃尾一批,推進續建一批,新開工一批,加快建設一批,策劃儲備一批”的總體要求,全力抓好35個全局性重點項目建設,確保新開工17個,推進建設18個,力爭完工15個,完成投資13.5億元以上。切實抓好“8小時重慶”黔江段工程、黔江機場、污水處理廠、文體公園片區工程、太極水庫、農網二期改造工程等交通、城建、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22億元,進一步增強投資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
圍繞構建渝東南立體交通樞紐的目標,強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綜合交通能力。完成“8小時重慶”黔江段公路改建工程,黔彭路、黔酉路在年底實現通車,完成投資2.1億元。繼續推進“2小時黔江”工程建設,完成黃溪至黎水、麻田壩至沙子場、蓬東至五里、黃溪至杉嶺、濯水至濯西等5條鎮鄉幹線公路共70公里路基改建,鋪築太極至石家、白石至黃溪、蓬東至馬喇等3條共50公里瀝青油路,完成投資4000萬元。力爭按一級公路開工建設黔鹹公路。繼續追蹤落實重慶到長沙高速公路經過黔江建設的前期工作。進一步強化支鐵工作,啟動黔(江)恩(施)鐵路前期工作。力爭黔江機場項目可研報告儘早通過國家計委審批,加快完成初設和施設、工程和監理招投標等系列重點工作,力爭下半年開工建設並完成投資3000萬元。進一步加強公路養護和管理工作,確保好路率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強化路政執法,加強路政管理。
大力推進30個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全面落實重大項目前期工作責任制,確保具備開工條件的項目不少於10個。結合國債投向、國家產業政策以及市裡的配套措施,抓緊策劃“一樞紐六中心”建設項目庫。全面加強重點建設項目管理和稽查,完善和最佳化重點項目管理辦公室工作職能,對重點項目建設實行按月檢查、按季通報,確保實現工期、投資、質量和安全四大控制目標。切實加大籌資和向上爭資工作力度,向上爭取各類建設資金總額比2002年增長20%以上。
圍繞構建渝東南信息中心的目標,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強無線電管理工作,完善無線電頻率站資料庫和監測網系統建設。加快黔江信息港建設,繼續推進11項信息系統建設,完善黔江移動、黔江電信寬頻城域網,進一步增強寬頻上網能力。實施光纜進地和行動網路覆蓋相結合,大力推進村村通電話和行動電話工程,重點小城鎮實現無線市話覆蓋。建成移動網際網路黔江節點,完工移動通信綜合樓,啟動聯通綜合樓建設。發展郵政新業務,推進郵政形象工程建設。
八、大力實施科教興黔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緊緊圍繞建設文化教育和醫療服務中心的目標,以籌備“重慶黔江·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為契機,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提高社會事業發展質量為著力點,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抓好首屆“重慶黔江·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的策劃和籌備工作。按照“重慶一流、周邊認同、全國矚目”的基本目標和打造國家級品牌的要求,編制完善策劃方案,有計畫、有步驟地推進各項籌備工作,為明年的成功舉辦打下良好的基礎。
紮實推進社會事業重點項目建設。全面完成文化宮和民族博物館建設任務,實現對外開放並進入全面營運;黔江中學國債項目、新華中學素質教育中心大樓、民族中學綜合樓完工並投入使用;完成疾控中心大樓、黔江中學和新華中學廣廈工程、中心醫院門急診大樓、體育訓練大樓建設任務;抓好中國小危房改造、民族職業教育中心、農村國中建設、鄉鎮衛生院建設等新項目的爭取和立項工作;做好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態博物館、新華中學市重點、民族教育學院、高新科技產業開發、廣電中心大樓等項目的前期工作。
進一步落實科教興黔各項措施。加快科技產業發展速度,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運用,提高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堅持教育創新,突出最佳化管理,充分發揮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以鞏固“普九”成果為基礎,大力發展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積極發展成人教育,推動“三教”協調發展,使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穩中有增,並最大程度地實現高中、職高的招生擴容,為儘快在城區普及高中教育創造條件。切實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力爭高考再創佳債。加大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力度,切實解決部分學校飲水難問題,加快教師廣廈工程建設步伐。進一步完善人才資源開發和培養、選拔、任用、激勵人才新機制,推進科技和人才工作創新。
加強衛生、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檔案等工作,認真落實“三大基本國策”。全面推進衛生產業建設,依法促進衛生效益的明顯增長。加快公共衛生事業發展,不斷鞏固初保成果,嚴防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切實解決農村就醫難問題。加快改善鄉鎮衛生院辦醫條件,有效推進特困醫療救助工作。加強優秀民族文化的發掘和整理,加快創建先進文化區進程。大力培育文化產業,使民族服飾、民族文化藝術、民族體育得到有效開發。著力打造文化品牌,搶占渝東南乃至武陵山區民族文化發展的制高點。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推廣和普及民眾性體育項目,培養體育後備人才。繼續推進鄉鎮通城區電視信號光纖網路建設。有效開展檔案規範化管理工作。強化社會事業隊伍素質建設,努力適應建設文化教育和醫療服務中心的人才需要。進一步強化計畫生育工作,認真貫徹“一法三規一條例”,嚴格實行“一票否決”制度,加強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加快推進村(居)民自治,爭創全市優質服務先進區;切實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建立健全土地收購儲備制度。進一步規範房地產市場和礦產資源管理。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監測體系;繼續抓好環境保護“七大工程”建設,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啟動垃圾處理場建設。做好城區“禁放”工作,改善黔城聲環境質量。進一步做好統計、民政、僑務、外事、保密、史志、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及弱勢群體救助工作。
九、認真做好財稅工作,充分發揮金融對地方經濟的支撐作用
繼續貫徹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開源與節流並舉,突出增收、節支、改革、監督四個重點,進一步加強財稅工作,壯大財政實力。圍繞構建渝東南金融中心的目標,進一步加強金融工作。
狠抓財源建設,加強重點稅源的涵養,強化稅源監控和稅收征管,全面推進依法治稅進程,堵塞稅收漏洞,確保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嚴肅財經紀律,加強財經管理,最佳化支出結構,擠出資金保證文體公園片區等重點項目建設。深化財政改革,紮實推進部門預算試點擴面工作,選擇部分單位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大政府採購力度,規範政府採購規程,擴大政府採購規模和範圍;積極探索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新路子,建立國有資產營運中心,致力挖潛增收,搖活國有土地、房產等閒置資產;堅持負債與償債並重,建立健全長效償債機制。
加快渝東南金融中心規劃及配套措施的制定和實施步伐,逐步建立和完善與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中介服務體系、金融調控監管體系、金融風險防範體系。金融部門要進一步擴大金融授權授信額度,發展新的金融業務,要樹立貸款行銷觀念,支持全區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及重點財源項目建設,扶持中小企業及“三高”農業發展。進一步強化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保持金融穩定。加大政府對金融工作的支持力度,繼續推行金融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切實解決金融部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為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
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是加快發展的根本動力。要按照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積極推進各項改革。深化工商企業改革。繼續妥善處理已改制企業遺留問題,規範企業股份制改造,幫助完善其內部經營管理機制,充分發揮改制效益;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實現商貿、糧食、供銷企業改革的全面突破。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範行政審批服務中心運行,進一步減少審批環節,改進審批方式,縮短審批時間,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培育新型投融資管理機制,培植政府投資主體,增強投融資能力;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加快上市企業的儲備。大力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繼續按照“三三制”原則籌集資金,認真做好“兩個確保”,落實好“三條保障線”有關政策;大力推進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指導幫助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和再就業1500人,有組織地勞務輸出1000人;完善養老、失業保險制度改革,養老保險擴面新增500人,失業保險擴面新增500人,下崗失業人員養老保險續保1000人;深化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積極籌措資金建設服務網路,為2000名參統職工服務。
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方針,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對內對外開放。改進引資方法,完善優惠政策,推進多種方式的引資合作,建立引資項目跟蹤落實制度,建立市場化項目庫和網上項目信息交流平台。積極爭取國外政府資金和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創造條件引進國外企業投資。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努力營造互通、互惠、互利、互促的大市場。精心策劃,積極參加市“一會一節”招商活動。加大對我區投資環境、資源優勢、優惠政策的宣傳和推介力度。組織形式多樣的赴沿海發達地區招商考察活動。建立招商引資長效機制,積極探索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新路子。全年力爭協定引資10億元,實際到位1.5億元以上。
十一、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政治保證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要通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切實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政治保證,促進全區“三個文明”協調發展。
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為主線,以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黔江精神為主題,以“籌辦民族文化節,建設文明新黔江”為重點,抓好各個視窗服務行業和全體公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及家庭美德規範教育,努力形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良好道德風尚;廣泛開展文明單位、文明行業、文明社區、文明街道、文明運輸車、優質文明服務視窗、十星文明戶、六好文明村等民眾性創建活動,努力提高全區的文明程度。
加強政治文明建設。健全完善民主和科學決策機制,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社區建設,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開展人民建議徵集工作,設立人民建議徵集獎,拓寬民眾參政議政渠道。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進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質量。虛心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人民團體的批評、意見和建議,重視民眾監督和輿論監督。深入推行政務公開,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密切政府與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深入開展“四五”普法,依法建立各級調解組織,落實部門執法責任制、行政執法公示制。高度重視和加強人民來信來訪工作,進一步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把各種不穩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堅持“嚴打”方針,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一方平安”責任制,努力探索社會治安管理長效機制。繼續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方針,嚴格實行“六個一律”,進一步強化安全生產目標責任制管理,大力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加強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建設,做好國防教育和“雙擁”共建工作。
十二、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切實改進政府工作
建設團結、廉潔、勤政、務實、高效政府,是我們堅定不移的目標,是做好各項工作的保證。要在全面推行、不斷深化“四大管理”的基礎上,按照效率第一、服務至上、嚴格管理的要求,完善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機制,努力推動政府自身建設上新的台階,以新的形象、新的作風、新的業績肩負起全區人民的重託。
始終保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各級政府工作人員要按照構建學習型政府的要求,加強政治理論、市場經濟知識、WTO規則知識、現代科技知識和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經濟工作的水平和能力;要把貫徹落實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的各項決策部署與本轄區、本單位所面臨的形勢和所肩負的任務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努力提高駕馭全局工作的能力;要高度重視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及時化解各種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努力提高應對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要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工作,努力提高創新能力;要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努力提高分類指導、抓點帶面的能力。
按照“兩個務必”的要求,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堅決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糾正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的惡劣作風。紮實開展機關作風整頓,切實解決好服務意識不強、辦事效率不高的突出問題,堅決克服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的思想。加大工作落實力度,對區委、區政府確定的重要決策和工作部署,要細化目標,明確職責,加強督查。加強公務員隊伍管理,嚴肅工作紀律,做到令行禁止,確保政令暢通。
加大發展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深入開展以政策環境、政務環境、法制環境、人文環境、市場環境、誠信環境為重點的發展環境綜合整治,推行量化考核制,實行責任追究制。切實加強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工作;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標本兼治,突出重點,依法打擊制假售假等違法犯罪行為,嚴肅查處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案件,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秩序。通過努力,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改善發展環境,切實擴大影響力,增強吸引力,提高競爭力。
大力實施為民辦實事工程。對今年確定的六大為民辦實事工程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強化督查,確保完成。各級政府工作人員要樹立強烈的務實精神,堅持深入民眾,深入基層,傾聽民眾呼聲,關心民眾疾苦,及時解決民眾反映強烈和不滿意的問題,特別是要切實解決好弱勢群體的實際困難。
加強廉政建設。強化財政和審計監管,禁止用公款大吃大喝、遊山玩水和進行高檔消費娛樂,從嚴控制領導幹部因公臨時出國(境)考察活動,嚴厲查處各種奢侈浪費行為;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大力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加大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力度,嚴厲懲治腐敗行為和腐敗分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