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早年仕途,擔任領相,退居二線,
早年仕途
沈舜澤在道光四年甲申(1824年,朝鮮純祖二十四年)七月十一日出生於朝鮮京畿道安山,父親是沈宜鄰。他出身於一個官宦世家,是朝鮮明宗妃仁順王后之弟、西人黨開山祖沈義謙的11世孫,他的祖父沈能岳、從叔沈宜冕、弟弟沈履澤都位居要職。沈舜澤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朝鮮哲宗元年)參加科舉考試,獲增廣文科丙科及第,兩年後入選翰林,除授弘文館副提學,鹹豐十一年(1861年,哲宗十二年)任吏曹參議。同治六年(1867年,朝鮮高宗四年)又任吏曹參判,同治七年(1868年,高宗五年)擢升禮曹判書。同治九年(1870年,高宗七年)左遷漢城府左尹,同治十三年(1874年,高宗十一年)轉任刑曹參判。同年十月,被外放為忠清道觀察使,光緒二年(1876年,高宗十三年)調回中央,先後任刑曹、禮曹判書。光緒四年(1878年,高宗十五年)被任命為冬至兼謝恩正使,於十月出使中國,次年三月回國,歸任禮曹判書。這年七月,沈舜澤以禮曹判書的身份負責接待日本公使花房義質,並處理元山開港事宜。後歷任吏曹、禮曹判書等職。
光緒七年(1881年,高宗十八年)初,沈舜澤在新成立的統理機務衙門中任典選語學司堂上,後又任事大交鄰司堂上。光緒八年(1882年,高宗十九年)三月任判義禁府事,四月降職為都捧所堂上,掌管負責俸祿的宣惠廳的倉庫。同年六月五日,京軍武衛營和壯御營的士兵因為軍餉而與都捧所的庫吏發生爭執,最後砸毀了都捧所倉庫,搶走了裡面的所有軍餉,是為都捧所事件。這件事直接引發了四天后聲勢浩大的“壬午兵變”,都捧所堂上沈舜澤因為處置不力而在兵變當天就被革職。壬午兵變被宗主國清朝平定以後,沈舜澤恢復官職,任判義禁府事。
擔任領相
沈舜澤真正進入權力中心,正是在壬午兵變以後,當時他投靠閔妃集團,因而獲得了重用。光緒十年(1884 年,高宗二十一年)八月,沈舜澤拜相,授議政府右議政,同時總理軍國事務。此外,沈舜澤在當時還被認為是事大黨(親清派)的重要人物,與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過從甚密。袁世凱曾收下沈舜澤府中的一個“美而慧”的婢女做小,並經常利用這個婢女透過沈府探聽朝鮮宮廷的秘密。光緒十年(1884年,高宗二十一年)十月,金玉均等開化黨人發動“甲申政變”,挾持國王高宗,殺事大黨大臣多人,並在日軍的幫助下宣布朝鮮獨立。袁世凱授意沈舜澤寫信要求清軍鎮壓開化黨,以便清軍出師有名。沈舜澤便以議政府右議政的名義致函袁世凱稱:“本月十七日夜,奸臣金玉均等託言宮中有亂,密召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帶兵入衛,逼王移宮,禁止出入,內外隔絕,至今三日,聲息莫通。今聞宰臣六人,中官一人,無故屠殺。我王囚辱萬端,禍將不測,在外臣民痛恨號泣,莫省所措。乞三營大人(袁司馬、吳統領、張總兵)火速派兵前來保護,庶見天日復明,結草為期。”袁世凱得到沈舜澤的求救信以後便立即帶兵入宮,鎮壓開化黨,一舉粉碎了政變。甲申政變被鎮壓以後,沈舜澤更是登上了領議政的寶座。此後20多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沈舜澤擔任領議政。
但實際上沈舜澤並沒有多少才能,在當時的朝鮮朝野是出了名的愚蠢,人們評價他“庸懦阿順”,不過是資歷較老而被奉為元老而已。史料記載“舜澤在相府前後二十年,頑鈍無恥,惟奉行內旨奔走權門”。高宗和閔妃正是看準了他這一點而授以高位,當他們自知將出台引發民怨的弊政時,就會指使沈舜澤上疏建議推行這個政策,而他們則順水推舟地下旨實行,就這樣沈舜澤就成為高宗和閔妃的替罪羊,遭到朝鮮人民的唾罵,要求誅殺此賊。而一些知道實情的人則認為沈舜澤值得悲哀,但不值得誅殺。據說沈舜澤在甲申政變以後害怕袁世凱追究政府責任,竟然套上繩索準備上吊自殺,結果被他的弟弟沈履澤救下。因此沈舜澤又有了“套子大臣”的綽號。
光緒十二年(1886年,高宗二十三年)七月,發生了第二次朝俄密約事件。朝鮮大臣閔泳翊密告袁世凱告密,國王高宗準備與俄國締結密約,尋求俄國的保護,而領議政沈舜澤則在密約上籤字。袁世凱勃然大怒,詰責高宗及沈舜澤等人,同電告中國廢黜高宗,另立新王。沈舜澤聞訊大驚,急忙登門拜訪袁世凱,向他謝罪,高宗也竭力辯稱並無此事。沈舜澤在袁世凱的壓力下被迫於八月六日辭去領議政之職位,改授判中樞府事。風頭過了以後,沈舜澤又於同年十一月重新拜為領議政。此後他多次上疏請辭領議政之職,高宗都沒有同意。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高宗二十六年)十月,沈舜澤乾脆直接離京返鄉。高宗五次曉諭沈舜澤讓他回京,均無效果,最後於十月十一月下令將沈舜澤罷官。數日之後又恢復了他領議政的官職,沈舜澤不得不重新回京上任。
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沈舜澤主張抵制日本,依賴清軍。當時日本派大軍入朝鮮,與前來鎮壓東學黨起義的清軍對峙,左議政趙秉世主張向俄國求援,沈舜澤表示:“俄國欲吞清國久矣,而日本亦狡黠,不無斯慮也。”而後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向朝鮮政府發來質問是否是清朝屬國的照會,高宗徵詢眾臣意見,沈舜澤說:“借外國之權而自主矣,若日本稱切奪國權,反不如使清。且外兵一去之後,清兵忽來問罪,束手無策,不可期商辦事也。”在日本人的壓力下,朝鮮政府設立校正廳,作出改革的姿態,亦由沈舜澤負責。光緒二十年(1894年,高宗三十一年)六月十八日,沈舜澤上疏辭職獲得批准,由金炳始出任領議政,終於退居二線。三天后,日軍攻占景福宮,事後百官進宮問安,金弘集、金炳始、趙秉世、鄭范朝等大臣相繼入宮,唯獨沈舜澤被擋在宮門外,“退露坐朝房者三日”。此後他失去權勢,歸臥鄉間。
退居二線
當時的韓國掀起了獨立協會運動,沈舜澤被認為是守舊派人物而為獨立協會所不容。光武二年(1898年)9月12日,發生了“茶毒事件”,前俄語通譯金鴻陸被指控指使御膳廚師孔洪植在高宗的咖啡中下毒謀殺高宗未遂,金鴻陸、孔洪植被逮捕下獄。結果孔洪植竟然在獄中被暗殺,獨立協會要求追究責任,上疏彈劾議政府議政大臣沈舜澤及申箕善、李寅祐、李載純、沈相薰、尹容善、閔泳綺等7大臣,指責他們“只事阿諛,苟保爵祿”。高宗迫於獨立協會的壓力將他們全部降職,沈舜澤被免去議政之職,改去負責洪陵(明成皇后之陵)的修築,事後歸鄉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