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卷首詞:
弱水萍飄,蓮台葉聚,
卅年心事憑誰訴?劍光刀影燭搖紅,禪心未許沾泥絮!
卷尾詞:
龍爭虎鬥卅年事,事渺人遐,遙望京華,萬里西風瀚海沙。
故事歷史年代:清中後期
看點:柳劍吟的事跡、柳夢蝶的情感經歷
續書:無
首發資料:1954年01月20日~1954年08月01日,
新晚報 內容簡介
(由梁羽生家園天山游龍整理):
晚清時代,由於列強入侵,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江湖義士“反清滅洋”鬥爭
風起雲湧。繼
太平天國、
捻軍之後,匕首會、
義和團等各種秘密組織層出不窮。到二十世紀初,義和團改“反清滅洋”為“
扶清滅洋”,得到
慈禧太后的承認和利用,聲威大振,在京津、
保定及整箇中國形成燎原之勢,許多草莽英雄及農民好漢投身其間。
河北保定
太極門丁派掌門人丁劍鳴,因見識不明,誤中府奸計,結交偽善的退休官員索善余,數十年間不聽其師兄柳劍吟等正派人士的勸誡,近官府而遠江湖義士,使得江湖群雄對之普遍不齒。其子丁曉,為逃婚而獨自離家出走。
關外武術名家獨孤一行因對丁劍鳴不滿而動鏢撥旗以示警戒,使得丁派太極門的高手柳劍吟,不得不離開山東隱居之地,為師弟所遇作調查與調解。在比武中結識了獨孤一行、雲中奇等老英雄,說明原委,但仍並未使丁劍鳴醒悟,乃至誤會更深,最後丁劍鳴被索善余所毒殺,臨終方覺二十年來是與非。
其時義和團聲威大振,柳劍吟為報師弟之仇,投入義和團中。其首徒婁無畏、三徒左含英也加入義和團,二徒楊振剛護送受傷致殘的師母遠赴山西萬勝門,其獨生愛女柳夢蝶則被武功卓絕、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心如神尼收為弟子,學得一身絕藝,然亦因此,多年不見父母之面。
義和團入京之後,分為“反清滅洋”、“扶清滅洋”與“保清滅洋”三大派。其中“保清滅洋”得到朝廷官府的賞識與支持,不少
大內高手混入其間,占了北京義和團的優勢地位。這樣,堅持“反清滅洋”的柳劍吟等自然受到“保清勢力”的排斥與忌恨。“保清派”首領岳君雄等,終於設計害死了柳劍吟,並且不久害死了柳劍吟三徒左含英。婁無畏、柳夢蝶聞迅均
傷心欲絕。原來夢蝶與左含英自小
兩情相悅,而早已遠離師門
人到中年卻未娶妻的婁無畏也對她暗生情愫。柳夢蝶一時難以自處。終於婁無畏退出,左含英離開。迫使柳夢蝶自己作出選擇-追隨左含英。誰料到天津一夕之後,與左含英情話未終卻情愫已了,左含英死於非命,當然使柳夢蝶上傷痛,幾日之間父死夫亡。
婁無畏、柳夢蝶為報大仇。然因仇家岳君雄為“保清”一派,但畢竟是義和團中人。為了不影響義和團大局,由太極門丁派新掌門人丁曉、婁無畏以江湖尋仇的規矩,向岳君雄尋仇。因此在京城校場擺下擂台,公開報仇。按江湖規矩,雙方各邀高手助陣。比至一方認輸或無戰鬥力為止。一場龍爭虎鬥,精彩紛呈京華震動。最終婁無畏、柳夢蝶、丁曉一方大獲全勝。但
八國聯軍攻下北京城,
清政府與八國聯軍共同剿滅義和團,擂台之爭成了沒有勝負的爭鬥。
之後,柳夢蝶出家為尼,數十年後,終於手刃隱居多年的岳君雄。
作品目錄
每回標題 |
---|
|
第一回 水泊隱居 一心傳絕技 同門義重 千里作調人
|
第二回 一時扇舟來 波翻水泊 十年人事改 劍護師門
|
第三回 走遼東 學成絕技 擒凶賊 雪了疑冤
|
第四回 歷歷劫灰 撫刀長太息 匆匆來去 引劍上征途
|
|
|
|
第八回 大漠窮荒 神尼隱現 曉星殘月 女俠迷惘
|
第九回 燈火闌珊中年心事濃如酒 暗香浮動 少女情懷總是詩 |
第十回 遭暗算 英雄慘死 訴心事 兒女多情
|
第十一回 賊壘圖書 雙英入虎穴 擂台爭勝 一女震群雄
|
第十二回 虎鬥龍爭 氣寒西北何人劍 風流雲散聲斷東南幾處蕭 |
尾聲 月冷京華 卅年一覺江湖夢 秋寒塞外 萬里西風瀚海沙
|
|
人物介紹
主要人物
柳劍吟 太極門名拳師。
婁無畏 柳劍吟弟子。
柳夢蝶 柳劍吟女兒。
左含英 柳劍吟三弟子。
其他人物
劉雲玉 柳劍吟妻子,柳大娘。
雲中奇 原匕首會開山三老之一。
劉希宏 劉雲玉侄子。
太極丁 柳劍吟師父。
心如神尼 晦明神僧第三代唯一女弟子,柳夢蝶師父。
慧修 心如神尼記名弟子。
何文耀 翦二先生弟子。
劉雲英 山西萬勝門掌門,劉雲玉弟弟。
羅煥先 四川打穴名家。
孫尚明 雲南大俠。
陳永承 陳永傳二哥。
唐萬川 “飛天神猿”,四川唐家高手。
唐棟材 唐萬川叔叔。
盧繼宗 傅圖南弟子。
古飛雲 河南點穴名家,胡一鄂師叔。
鄭三 匕首會小黨羽。
余濟萬 山東蒲台海陽幫副舵主。
董二姑 義和團紅燈照女頭目。
王虎子 北京義和團首領。
反派人物
岳君雄 北京義和團保清派首領,害死柳劍吟主謀。
耿卓環 海陽幫大舵主。
薩奇罕 回族衛士,清廷鷹犬。
路懷亮 山西路家嫡系子孫,清廷鷹犬。
宗達陀 西藏喇嘛。
蒙永真 清宮大內頭等衛士。
羅大虎 羅家五虎老大,清廷鷹犬。
羅三虎 羅家五虎老三,清廷鷹犬。
羅四虎 羅家五虎老四,清廷鷹犬。
羅五虎 羅家五虎老五,清廷鷹犬。
嚴振海 嚴家兄弟老二,原京城捕頭,清廷鷹犬。
索善余 保定大士紳。
索志超 索善餘三兒子。
葉澄清 索家護院武師。
提到人物
晦明禪僧 一代神僧。
管羽禎 萬勝門老掌門人。
劉展鵬 萬勝門老拳師,柳劍吟岳父。
左璉倉 左含英父親。
張青渠 嵩陽派第三代掌門。
章漢澤 五行拳名家。
桑鏡桐 五行拳武師。
殷鳴皋 雲中奇師父。
郝永浩 河北鷹爪門名家。
康哲 美國公使。
作品點評
前塵回首不勝情,龍爭虎鬥京華暮
by:天山游龍
弱水浮萍,蓮台葉聚,卅年心事憑誰訴?劍光刀影燭搖紅,禪心未許沾泥絮!
絳草凝珠,曇花隔霧,江湖兒女緣多誤,前塵回首不勝情,龍爭虎鬥京華暮。
——調寄踏莎行
重溫這首《
踏莎行》,自覺有一種說不盡的感慨。有誰想到正是這首詞揭開了羽生先生三十年武俠創作的序幕。
“涼秋九月,塞外草衰,漠漠荒原,遙接天際”。一騎騾車獨行於空曠蕭索的塞外。開篇書寫了那空曠的塞外大地,自《
龍虎》伊始,“塞外”似乎成為羽生先生內心的一個嚮往,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在那純樸熱情的塞外民族間,書寫過多少激盪人心的故事?或許這正是身處
南國的羽生先生內心中對彼岸的一種追求,也或許是現實的殘酷使他對那塞外廣闊的天地天然心生的一種嚮往。
睹物思人,往事傷悲。夜半故客,回首往事。
數十年前的往事而今道來,見證著那一段國難時期的武林傳奇故事。
那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關頭的非常時期,國難當頭,多少國人奮起抵抗,在史書上記載下可歌可泣的篇章,“
義和團運動”無疑是任何時候都揭不過去的近代歷史一頁,無論是這場運動在當時對中華民族造成怎樣的影響,也不論後來的史書對這場運動作出如何的評價,儘管這場運動表現出的
愚昧和盲目,然而不可否認是其中蘊含著多少救國的熱情。
而眼前這段數十年前的武林往事,既見證了“義和團運動”的興盛和敗落,更是親身參與其中,透過其中的故事,某些程度揭示了造成這段歷史悲劇當中的某些原因。如盲目排外的愚昧一面、清廷叛賣、以落後原始的武器對抗裝備精良的外國軍隊等原因,更主要展示了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由於整個運動中組織發展太快,且自原首領朱紅燈死後,繼任領袖的李來中缺乏政治才幹,無獨立的政治主見,又盲目輕信,更缺乏把握大局、調和內部矛盾的能力,使整個組織無法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整體;在此基礎上又造成了內部的分裂,整個義和團分為“保清”、“扶清”、“反清”三派,各不相讓,甚至大打出手、自相殘殺,終於釀成了此中的悲劇,此中種種原因發人深思。故事的結尾,“義和團”失敗了,然中國人對外國侵略的反抗永遠不會停止。
不平凡的年代發生的傳奇的故事鑄定了會有傳奇的人生,多少英雄空懷報國志,卻落得回天無力仰天長嘯。每每懷著滿腔熱情,並仿佛看到了前進的希望,但是當全身投入其中卻發覺這一切不過是一場空;之後卻又看到新的希望,再度燃起激情並投入時,卻又是發覺仍是一場空。希望、失望、重燃希望、再度失望周而復始,最終豪情壯志盡銷磨,空白了少年頭,或許這就是婁無畏一生的寫照。
滿腔壯志出師門,加入匕首會矢志反清大業,然而一心所願卻在現實面前屢屢碰壁;關內無法立足,只好遠遁遼東,卻幸遇名師,反省過往,武學同時更上一層樓。重回
關內,義護師門,驚震武林,他從義和團運動中看到新的希望,再度全身心投入其中,然而理想與現實總是相違背,茫然徨仿間,恩師柳劍吟慘遭義和團保清派之毒手。立志為恩師報仇,手刃仇人於劍下,卻又突遭八國聯軍侵華的民族大危機,致令仇人逃脫。
一生中,空懷滿身絕藝,百倍熱情,最終卻是無力反清、無力滅洋,理想與現實間的矛盾使自身感受到那份茫然無依,或許這就是那個時代中許多有志於救國大業的熱血國人所遭遇的困境吧,正如近代中每一條“救國良策”、每一次“革新”令得多少國人為之沸騰,最終換來的卻是更深的失望,我想這也是羽生先生在《金梁合論》中所提及的婁無畏這個人物只能產生於那個特殊的時代之原因吧。
然整部書中,感受到那份茫然陷入命運的困境無法自拔的又何止是婁無畏。丁劍鳴一心只想光大武太極丁一派武學,卻因誤交索家,不容於武林同道,最終慘遭索家毒手,臨終方悟當年墮入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而誤了一生,丁劍鳴的最終遭遇讓柳劍吟為之惋惜感嘆。然而柳劍吟
武德、武學均冠絕於武林,並為同道所欽仰,最終卻是喪命於自己為之努力奔走,視為對抗清廷陣營的義和團內部中,與丁劍鳴相比,柳的一生也並不幸運多少,沒喪於敵手,卻為內部暗算,這般結局帶來的痛苦無疑更深,丁劍鳴與柳劍吟師兄弟的命運無疑同是理想同現實相背離而導致悲劇發生之寫照。
老一輩的高手如獨孤一行、雲中奇則是仿佛感受到了現實的悲劇性,他們一生中早已歷盡了劫難,也經受到理想破滅的挫折,他們做到的是不輕信一切,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同一切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被那個時代所揚起的激流所淹沒,努力成為此間的見證者。但是當看到了彼此間所敬仰的柳劍吟慘遭毒手之際,他們還是激起了義憤,為柳劍吟復仇,表現出一份可貴的江湖道義。
只有丁曉依然保持著激情,不平凡的出身和經歷,使他身上有著婁無畏所不及的一份沉穩,然而丁曉畢竟年輕,此生還未經受過如婁無畏般慘痛的失敗,此後的人生道路是否崎嶇,足讓人心存疑慮,當然本書結局還是提及了丁曉同婁無畏致力於東南的幫會組織上,應該是小有成就吧,畢竟前人失敗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可為後人之財富;畢竟前面的悲劇已經太多了,為後邊的人保留一點希望吧。
傳奇的人生往往伴隨著傳奇的“愛情”,“愛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人生的道路,婁無畏、左含英和柳夢蝶師兄妹三人,譜寫了一段令人難忘的愛情悲劇,然而誰又想到,這段愛情悲劇的第一主角竟是柳夢蝶,起源在於婁無畏和左含英師兄弟同時愛上了師妹柳夢蝶。
柳夢蝶與左含英自小青梅竹馬,彼此間內心深處都有著對方,假如沒有那一場仇家上門尋仇的巨變,兩人應該會順理成章地成婚。不料家遭變故,柳夢蝶被心如神尼所救並收為徒弟,塞外學藝,一別三載,彼此心中依然有著對方的影子。意想不到的是萬里跋涉,尋訪並接柳夢蝶的卻是大師兄婁無畏,這時的婁無畏所想到的僅僅是幫自己的恩師尋回獨生愛女而已。然而千里同行,竟令得婁無畏對柳夢蝶產生了愛意。因為婁無畏此時正處於極度孤獨茫然之間,正如他所表達那樣:“我慣於孤獨,但卻害怕孤獨。我常常害怕黑夜的到來,寧願在
漫漫長夜里坐待著黎明。我更害怕沒有音響與沒有色彩的世界,在靜寂的深夜,我甚至寧願聽到虎嘯猿啼,聽到流水嗚咽。”怎樣堅強的人,都會有他所不為人知軟弱的一面,慣於江湖,
快意恩仇,其實不能彌補的是內心的那份寂寞,尤其是對事業的狂熱漸處於迷茫而熱情不再時,這份寂寞感會越來越強。那個時刻的婁無畏無疑是人生中最為孤獨寂寞的時刻,他需要一個傾訴的對象,而柳夢蝶的單純天真,對世事仍然是一知半解之際,無疑既是婁無畏最好的傾聽者,更於婁無畏而言是蕩滌迷茫孤獨心靈的一股清泉,無意間他發現自己愛上了柳夢蝶,渴望從她身上得到安慰,甚至是尋求一種情感上的依靠。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早已出師,並不知道柳夢蝶與左含英早已彼此間隱隱約約有著愛意。
柳夢蝶心中,正是大師兄的出現,使她一家免遭毒手,同時婁無畏又千里跋涉,走遍塞外草原尋訪於她,引她回家,這份情意讓她永遠銘感於心;同時於婁無畏的傾訴間發現了他潛藏於內心的卻無從表露的一個“鬱結”,使她的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憐憫”之意,願意盡最大的可能“安慰”他、“照顧他”。但是她的內心深處,卻又明白這不是“愛”,這種情感讓她甚至感到“恐懼”,但是她又不知如何更好地面對進而作出明智的處理。要知道此前她都是在父母或是師傅的翼護之下無憂無慮地成長,很多事都是處於一知半解中,更何況她不忍再對婁無畏有半點傷害,所以此時此刻想讓她作出明智的處理方法無疑是有點苛求了。在很長的時間,柳夢蝶的內心一直處於猶豫徨彷之間: 她有意對大師兄“體貼”,但自己又後悔這種“體貼”,她恐怕會引起大師兄的“誤解”,她更害怕大師兄的情感,又一次的像狂潮疾風似的捲來。 甚至會想到了:“大師兄已經是中年人了,他不比自己,再過十年八年,大師兄已經四十開外,到那時如果自己不嫁給他,他會更其失望,也會很難再找到其他女孩子。”雖然是很單純甚至帶著很強
孩子氣的想法,但是頗符合她那時的心境。 左含英乍見柳夢蝶,苦苦相思的愛人出現在眼前,那份喜悅是無法言說的,然而眼前的柳夢蝶卻不是從前天真單純的柳夢蝶,而是心事重重,雙眉深鎖,似郁似怨。他無法明白柳夢蝶內心的愁緒,畢竟都是年輕,少歷滄桑,因此當他聽到婁無畏向柳夢蝶表露愛意時,甚至沒有問明柳夢蝶自己的想法,而是帶著悲痛匆匆離去。
三個人都是太含蓄了,也造成了彼此間的痛苦,這份痛苦折磨著每一個人,更在他們之間劃下了一道深深的鴻溝。終於婁無畏明白了柳夢蝶所愛,他毅然地擺脫了情感的困擾,更由此產生了後悔。而柳夢蝶在歷經痛苦的徨彷,也終於隨著左含英的不辭而別明白了自己真正所愛,作出了抉擇,回到左含英的身邊。一切困擾都在慢慢解開間,這未始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然而更大的悲劇出現了,在柳夢蝶與左含英重新走到一起,無論從情感上,還是身心上全面交匯之際,卻遭受了仇家的暗殺,左含英身死,這於柳夢蝶無疑是最大的打擊,如果不是尚存一顆復仇的心理,此時的她幾是痛不欲生,後來她雖然選擇了遁入
空門,繼承了心如神尼的衣缽,但是左含英永遠留在她的心理,每每獨自看著左含英的畫像,回想過去的往事。而這一切也令婁無畏心靈間產生了深深的內疚,也徹底埋葬了他的愛情世界,此後的一生他終生未娶,只不知他與柳夢蝶是否此後還再度見面?
一段愛情故事終以悲劇而告終,然三個人走過的這段愛情歷程及各人心裡的那份猶豫迷惑使人久久無法忘懷。
“武”是《龍虎鬥京華》的一個重要看點,而相比與”歷史“、“傳奇”和“愛情”,書寫“武學”更是羽生先生第一次嘗試,畢竟武俠小說離不開“武”字。應該說這方面民國武俠提供了不少成功的經驗,羽生先生憑藉著對民國時期武俠小說那份深厚的功底,還是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為武俠試筆之作,《龍虎》在“武”方面主要是對民國時期武俠小說“武打”方面借鑑因襲,如
白羽《
十二金錢鏢》中的
太極拳、
太極劍、
金錢鏢三絕等,在打鬥時力求一招一式交代清楚,現場感極強。由於第一次描寫,對某些不熟悉的兵器如“
判官筆”之類,抄用前人的一些片段略作修改,這段章節應該是出現在丁劍鳴誤中索家父子圈套,與假扮盜賊的大內高手相手時出現,這段章節出現在《龍虎》的開頭,也可以說是羽生先生第一次描寫高手間的對陣,又出現了判官筆之類的兵器,委實也有點難為了,致使後來被人譏評,當然羽生先生自己也不諱言。
第一場比較出色的激戰應該是在柳劍吟同雲中奇、獨孤一行比武較技那一段,柳劍吟以掌險勝雲中奇,又同獨孤一行拳掌、劍法、暗器展開較量,三絕盡展,雖然這段較量在一定程度應該是借鑑了《十二金錢鏢》
俞劍平與飛豹子袁承烈間的比武,但是就精彩激烈程度而言,似乎是尤有過之。一方是以柔克剛,一方是以攻代守;一方是兀立如山,一方是疾走龍蛇;一攻一守煞是好看。這場比劍是
太極劍法與
飛鷹迴旋劍法的第一次較量,然而想不到的是三十年後,羽生先生在最後一部小說《
武當一劍》中,又讓這兩套劍法再作一次較量,是巧合,又或是有意安排?
婁無畏與丁曉一戰則是以婁無畏以融匯了丁派太極劍法同飛鷹迴旋劍法同丁曉以融匯了太陳丁劍法和太極陳兩派太極劍法的一場較量,可說是以博對專,結果是不分勝敗,武學一途無止境,婁無畏也好、丁曉也好,兩者都可謂殊途同歸,都說出了一個道理,只有開闊眼界,博採百家,相互間取長補短,方能達到新的境界。
《龍虎鬥京華》的創作起於一場擂台,當然需要以一場擂台戰作為壓軸之戲了,而且這場擂台戰必然與太極門有關。於是,本書結局,一場轟轟烈烈的擂台戰登場了,這是太極門婁無畏、柳夢蝶、丁曉的復仇之戰,也是義和團內部“反清派”同“保清派”矛盾的總爆發。所以整場擂台戰中,雙方高手盡出,太極門丁曉打響第一戰,以婁無畏對岳君雄作最後決戰。丁曉、柳夢蝶、婁無畏三戰均是勝得漂亮,整個過程,作為正方代表的婁無畏一方可謂是大獲全勝,整場擂台戰中,除了太極一派外,如摺扇點穴、藏土喇嘛的功夫、天龍劍法、
蜀中唐門,當然更離不開少林武功,既是借鑑前人,又在一定程度打下了羽生武學體系的初步基礎,許多武功在以後得到了沿用。而作為擂台戰,這種正邪雙方的較量途徑,之後也在羽生先生小說中多次出現,最出色的應該是《
雲海玉弓緣》氓山一戰,正邪雙方各展奇功,可謂是平分秋色,,甚至作為邪派的
孟神通在一定程度上應該還是略占上風,從精彩程度而言,應該是勝過本作不少,本場擂台賽中羽生先生可能是第一次作這方面創作,或許也是基於某方面立場的考慮,所以反派方面寫得弱了一些,雖然振奮人心,但是從精彩曲折程度而言未免是有所欠缺了。
然而本場擂台戰並沒有簡單以婁無畏大勝手刃仇人而告終,而是以八國聯軍進京打斷了婁無畏的復仇戰,深層次中似乎也蘊含著某方面的悲劇,即
國難當頭,八國聯軍已經快打進京城,但是以“滅洋”為使命的義和團卻仍在內斗,缺乏組織無法形成堅定的力量注定了義和團的失敗;另一方面清廷的叛賣也使得以婁無畏為代表的“反清派”取得了道義方面的優勢。當然最後在書寫義和團抗敵方面也說了一些教科書式的歌頌言語,但是綜觀本書,對義和團運動的反思比重應該是大於歌頌,羽生先生也因此受到某些
左派人士的批評。後來羽生先生也說出限於時代背景的原因及本人史料掌握方面,對義和團運動所造成的反面影響還寫得不全面、不徹底,這或許也是就本書歷史成分而言美中不足之處。
羽生先生經常強調創作武俠小說應具備的知識,如宗教、地理、歷史、文學詩詞素養等等,甚至包括邊疆地區的“四裔學”也是不可缺少的知識,綜觀本書,沉重的歷史背景是一大特點,除此之外,上述方面的知識貫穿於整部書中,如北京城的介紹、蒙藏、遼東地區的地理特點、風土人情等等,細讀之當能增加某方面的知識。
宗教知識方面對佛教、
喇嘛教的歷史也作了介紹,書中能過心如神尼之口,解讀了禪宗的五祖
弘忍傳法時,要眾弟子各作偈語,神秀首座和六祖
慧能分別寫下的謁語故事,從中可以看出,通過心如神尼的講解,其實也是羽生先生自己的態度,從中看出他是偏愛
神秀首座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強調一生中應:“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後來羽生先生在他的隨筆《
章士釗的南遊詩》和《兩偈·頓漸·
陳寅恪》兩篇文章中又再次提及這個話題,感覺中這首偈語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羽生先生人生某方面寫照。
本書“楔子”中,羽生先生是通過一位老人,回首三十多年前一件往事,從而揭開了故事的序幕。本書的結尾,仍然以這位老人的身份,補述一下柳夢蝶手刃仇人的結局,仿如輕輕地合上書頁,讓人感覺宛若這位老人身邊聆聽故事的聽眾,從故事的結局中長舒了一口氣,得到了幾分滿足。人至老年,見慣了多少多雨,歷盡了幾多滄桑,少了幾分金戈鐵馬的豪情,多了幾分平實淡然的心境,或許心底還殘存著幾分壯志難酬的憾意,然而回首前塵,一切宛若過眼煙雲,豪情壯志已成過去,平淡中卻往往見證著真情。三十年前,羽生先生在書中以這位歷盡滄桑的老人身份,拉近了現實的擂台賽與傳奇小說擂台賽的距離,三十年後,當羽生先生終於結束了武俠創作生涯,合上了他的武俠文本時,我們分明感受到《龍虎鬥京華》書中的“筆者”,那一位歷經滄桑老人又再度浮現在眼前。又是一個三十年,難道這又只是一個巧合?
金戈鐵馬江湖夢,夢覺天涯,明月胡笳,處處天涯處處家。
龍爭虎鬥卅年事,事渺人遐,遙望京華,萬里西風瀚海沙。
——調寄採桑子(《龍虎鬥京華》卷尾詞)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by:情定昆吾
邊沁在《
政府片論》中問道:“每一個人保留他自然的自由到了什麼程度?每一個人已經放棄了哪些東西作為社會福利的代價?”當我準備在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中找出一些人,站在他們前面唱出一支讚歌的時候,發現,原來並不是他們有什麼值得讚美。比如
張丹楓;比如
厲勝男。我所願意為之歌頌的,是在武、俠、道德、大義的約束下見證的人性的弱小與卑微,那份為了整體而被剝奪了個體的自由。比如,道德覆蓋下尋求人性光輝的,很失敗的
檀羽沖;浮萍聚散,迷失自我的“
玉面狐狸”
赫連清波。
《龍虎鬥京華》,梁羽生的
處女作。多年之後,重新翻閱,此書竟然已經包含了梁羽生寫作一生的基本要點,基本套路。他此後的三十年武俠生涯,浮浮沉沉,也沒有能很好擺脫這個漸漸僵死,為後人詬病的框架。只是在僵死的背後,堅定不移則:病樹前頭萬木春,煥發出了一種文學素質方面的生機,這是本質上的水平。框架是死的,人是活的,任何一種框架、套路,達到一種極致,便是屬於自己的風格,便是一種成功;一旦迷茫,一旦消極,便是來來去去毫無新意的反覆與沉淪;如果有一種懷疑,一種否定與創新,產生的與寫作生涯
格格不入的作品,或許就是作者在厭惡自己的同時的顧影自憐,此生中某一時刻,一份強烈情懷的意外寄託。瞬間的自由,比之風格的代表作毫不遜色的寄託著心中渴望的另一類巔峰!那種一去不復返的靈感,造就了難以尋覓的“空中樓閣”。
《龍虎鬥京華》,1954年,那時的梁羽生還談不上風格,談不上渴望。說得膚淺點,那只是梁羽生帶著玩票性質,卻悲哀的在此後三十年難以擺脫的一個
夢魘,映射了整整三十年的機械與盲目。
擺脫歷史地位,除去新派武俠開山之作的歷史意義。我個人覺得,如果喜歡梁羽生,或是像我這樣選擇了梁羽生,那么,《龍虎鬥京華》也是十分值得玩味的。就前面而言,梁羽生風格的代表作,我們可以毫無疑義的統一為《
萍蹤俠影錄》;而另一類的巔峰也不過就是《雲海玉弓緣》、《
白髮魔女傳》等之一了。但是,代表作並不是風格之上最為純正的。寫作手法的漸漸純熟,框架之上,在通向巔峰之路的漸漸豐滿,夾雜著越來越多作者的閱歷以及心態的變遷。小說越來越精彩與內涵,但是,作者本人呢?已經,不再簡單!
當寫武俠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份維生的工作,一種閉上眼睛也得將就前行的本領時,又如何去體味當初《龍虎鬥京華》時的興奮,內心的惶恐呢?
或許,梁羽生的大部分小說都比《龍虎鬥京華》具有可讀性,但是,之後那些早已經找不到靈氣的,如冢中枯骨般作品,卻完全沒有《龍虎鬥京華》有意思。稚嫩有稚嫩的看點。探索有探索的樂趣。開荒,有一份心態與行動上一致的激情。
梁羽生說:“寧可無武,不可無俠”,武是一種手段,俠才是目的。這是一份偉大的情懷,也是借著武俠小說想去傳播的最內心的社會責任感。但是,情懷歸情懷,表達方式歸表達方式。從第一段,我引用的邊沁的那句話可以看出,我並不喜歡這樣的角度。這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具有完全不一樣的性質。在梁羽生的武俠中,如果沒有記錯,只是除了《
女帝奇英傳》,統治者作為鬥爭的對象,前提是統治力的喪失,或者說是民眾在服從統治者的前提下,卻得不到統治者應該給予民眾在服從命令後所帶來的安定與好處,而統治者僅僅在民眾單方面服從下,卻為自己謀求最大的利益。這時,民眾也就沒有了服從的義務。但是,所謂的“俠”,卻是在這個時候肩負起了所有人(民眾)的權利與義務。不管怎么樣,不需要他(們)來肩負,輪不到他(們)來面對,他(們)也承當不起!這就是,我的觀點。而梁羽生的主角,基本上都是他(們)。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無限地擴大了俠的力量與號召力,在把“俠”這個個體,完美地包裝成足以在政治立場上與統治者這個集體抗爭的一個意向,用以激發出民眾道德上最本質純真的力量,然後,失敗!完敗給
烏合之眾的殘暴統治者。而“俠”不以成功或是失敗而轉移。在小說中,失敗和成功都不是最重要,因為,最後要把所有優良品質歸結到作為個體的“大俠”身上,以達到對於“俠”的塑造與詮釋!
於是,民眾呢?
民眾成為了被欺騙的對象,以及塑造“俠”的過程中,最先的犧牲品。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裡的“責”是不是,每個人,自己找好自己的定位?我所不贊同的就是,武俠小說,在所有匹夫中推出代表,然後把所有的“責”集中在代表的身上,然後就和其他民眾沒有關係了,虛構出讓人膜拜的形象,去完成“最廣大民眾的最廣泛利益”的美好希望。這是對於“個體”自由的漠視,不論那些被忽視的民眾,還是作為代表的大俠。梁羽生在此方面最極致的人物,或許就是
孟元超了。
於是,我們稱之為:高、大、全!
“高、大、全”並不是一種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本身是一種完美,難以讓人接受和認可的虛假的完美,因為“他”在成為“高、大、全”的路上,喪失了作為一個人的基本——個體的自由。一切在於,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這些大俠在作為抒發個體自由的江湖以及作為民眾權利保衛者的廟堂兩方面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正是主角處在了江湖與朝廷的夾縫中不為自己而掙扎的虛弱求生,使得一個人物被人稱為“高、大、全”,然後仔細一看卻是如此的蒼白無力。無力到連一心構建的“俠”都難以尋覓。
一切的一切,在《龍虎鬥京華》中已經有了苗頭,但是,又沒有固定的思路。於是,《龍虎鬥京華》就有了一種在個體自由與俠之間來回搖擺的精彩,也就沒有調和江湖與朝廷之間矛盾的必要,因為矛盾並不清晰!
或許說,在江湖與朝廷之間,《龍虎鬥京華》的特殊時代背景,因為有著外來侵略者的介入,剛好削弱了這方面的矛盾。在“反清、扶清、保清”的描述下,還沒理出個所以然,小說就結束了。所以,這裡面,與其說是鬥爭,不如說只是內訌!而正是有著“反清、扶清、保清”三種情形的辯證選擇,才使得人物有了一點屬於自己的覺悟,不需要與後來者那樣孤獨地一往直前。雖然,從一開始,到最後,清廷,還是被放在與江湖對立的地方。
在《龍虎鬥京華》中,當然也有“俠”,但是,作為鬥爭的主體是“義和團”,而並不是民眾代表的“大俠”,所以柳劍吟也好,婁無畏也好,也就不在了“高、大、全”這個大俠的個性墳墓中。
柳劍吟大俠生涯的戛然而止,死於宵小之輩。這種平淡或許就是《龍虎鬥京華》的一個特點。同樣,很多人認為,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就和茶一樣。這種說法不過是對讀者天賦的否定,對於讀者平生積累的鑑賞能力的否定,也只是對於梁羽生一些
平淡無味(冢中枯骨)的小說的逃避。茶有香氣,茶有甜味,茶有苦澀。如果,一個人真的有鑑賞能力,有些東西不需要看就可以分出好壞,隨便一看就可以做出選擇。問題不在於浮躁還是平靜,不在於靜心還是喝茶,而是,每一個讀者,必然會有屬於自己的核心思維。接受不接受梁羽生在小說中蘊藏的價值觀,這才是矛盾所在。不接受了,價值觀
南轅北轍,喝什麼茶都沒有用;如果可以覆蓋,那么,就算不接受也照樣可以看出小說中梁羽生自成一家的優點與價值,可以對裡面包含的內容做出遴選,可以吸收和放棄。茶還分
綠茶、
紅茶、白茶、
黑茶和
花茶等等,你讓喝花茶的情何以堪?
《龍虎鬥京華》寫得一板一眼,沒有什麼激烈之處,真得像是在寫著與自己無關的別人的故事。生、死都很平淡,道德、大義的束縛也是微弱。這是優點?這是缺點?想像著這份輕鬆,卻沒有應有的激情。而在後來的小說,卻又是越陷越深。
大俠、不停的鬥爭,是梁羽生的武俠中不可或缺的版塊。而愛情,同樣也是。《龍虎鬥京華》中,涉及愛情的部分很少,也同樣很平淡,也同樣開始了在這個方面整整三十年的機械與盲目。之所以說平淡,是因為,婁無畏,柳夢蝶,左含英把這份三個人的錯綜複雜都獨自放在自己的心裡,獨自去面對。最後在三個人之間,伴隨著左含英的死去而化為無形。以剩下兩個人婁無畏和柳夢蝶的餘生去細細的品味曾經的落寞與現時的孤獨。“
拉郎配”以及愛的退讓,無疑也是梁羽生武俠小說在愛情方面的薄弱之處。但是,《龍虎鬥京華》,三個人在這件事情上,各自的內心活動,卻是之後的小說中很難見到的精彩。也可以說,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龍虎鬥京華》寫得最為優秀的一部分。
《龍虎鬥京華》,一本再簡單不過的武俠小說。一本沒有無奈,沒有激烈,只需要去聆聽作者心中的一個故事的武俠小說。不是很精彩,也沒有多大的問題。《龍虎鬥京華》最後的十場比賽肯定給了當時的讀者無比的滿足。1954年,或許,不論梁羽生寫下什麼,那都是一代人的狂歡!
題目,來自
牛希濟的《
生查子》,在那首詞裡面,我最喜歡的句子是: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對於情景的簡單描述比“我”直接把意思表達出來“記得
綠羅裙,處處連芳草”,能說明和引發更多的東西。但是,“記得綠羅裙,處處連芳草”才是適合拿來做題目的句子。
作者簡介
梁羽生(1924年3月22日—2009年1月22日),本名
陳文統,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病於2009年1月22日在悉尼去世,享年85周歲。原籍廣西壯族自治區
蒙山縣。生於廣西
蒙山的一個
書香門第,自幼寫詩填詞,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教育。1945年,一批學者避難來到蒙山,
太平天國史專家
簡又文和以
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
饒宗頤都在他家裡住過,梁羽生向他們學習歷史和文學,很受教益。
抗日戰爭勝利後,梁羽生進廣州
嶺南大學讀書,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畢業後,由於酷愛中國古典詩詞和文史,便在香港《
大公報》作副刊編輯。一九四九年後定居香港,後僑居澳大利亞
悉尼(一名
雪梨)。他是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梁羽生從小愛讀武俠小說,其入迷程度往往廢寢忘食。走入社會後,他仍然愛讀武俠小說,與人評說武俠小說的優劣,更是滔滔不絕,
眉飛色舞。深厚的文學功底,豐富的文史知識,加上對武俠小說的喜愛和大量閱讀,為他以後創作新派武俠小說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眾多的武俠小說作家中,梁羽生最欣賞
白羽(宮竹心)的文字功力,據說“梁羽生”的名字就是由“梁慧如”、“白羽”變化而來的。梁羽生是公認的
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