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寺史料
鼓樓西大街路北,有個新開胡同。胡同里路西,民居錯雜間,有幾楹殿式建築殘存,荒老得街坊四鄰叫不出名兒來…… 實際上這裡曾經是一處歷經兩朝的寺廟。話還要從明朝說起。
明英宗去世,18歲的太子
朱見深即位,是為憲宗,年號成化。朱見深最寵愛的女人,是大他17歲的
山東諸城人萬氏。萬氏曾經做過從小專門照顧朱見深的宮女,在他當了
皇帝後獲封貴妃,於是橫行後宮,無人敢惹。她父親萬貴本是當地縣衙一個小吏,曾因犯法遭貶戍邊。這下,貴為皇親,一躍而獲封
錦衣衛指揮僉事,職掌保駕護衛皇上,兼巡察緝捕等事,成了眾臣畏服的皇上心腹。
就在貴妃橫行後宮時,憲宗為求長生不老又迷上丹術,在宮中大建齋壇,命僧道天天念經。在這種背景下,成化三年(1467年),萬貴籌資建了一座寺院,地點就是今天這個殘留的殿址。寺院
坐北朝南,有影壁、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殿等。寺院落成,萬貴請皇上賜名。憲宗便依傳說彌勒坐在龍華樹下得道成佛,為該寺賜額:龍華寺。時光荏苒,
萬曆五年,神宗母親
李太后篤信
佛教,耗資巨萬,在京師內外廣建梵剎,龍華寺便趁勢得以重修。先後引來
四川、江蘇等地的大師高僧前來住持。那時,龍華寺外千畝稻田直達
後海。
南國遊子思鄉,常來這裡逗留,於晨昏鐘鼓、朝暮經誦中,聞著稻香抒發情懷。
康熙年間,龍華寺成了
滿洲正白旗人、中央監察部門最高長官
左都御史揆敘祭祀、祈福的專用場所。為給康熙六十大壽祈福,他提前一年重修龍華寺。生日那天,康熙取天降祥瑞,以應人君之德說法,提筆寫了“
瑞應寺”三字,以取代明憲宗的龍華寺匾額。還賜聯:花外梵音流德日;階前樹色繞慈雲。揆敘跪叩
謝恩,捧持而歸,張刻在寺門與殿柱上。又在寺院種下花木後,就隨康熙出征塞外。不久,一棵果樹並蒂成雙地結滿果實。寺里和尚摘下幾顆,趕緊快馬加鞭馳報揆大人。人人驚詫這一奇觀,認為皇上剛剛賜額瑞即應之,也必須讓皇上知道。康熙見實物印證了自己御筆賜額寄意不虛,龍顏大開,揮筆賦詩:“西域滇黔有此種,花從貝梵待春融。龍章瑞應題真境,載筆欣瞻近法宮。內白皮青多果實,叢香葉密待詩公。冰盤光獻楓宸所,更喜連連風雨中。”
明朝的龍華寺,清朝的瑞應寺,古寺往事悠悠,盡埋於今天殘殿斷楹…… 龍華寺成化三年,錦衣衛指揮僉事萬貴,自創寺成,疏請寺額於朝,憲宗賜額曰龍華寺,部覆報可。成化八年,沙門道深碑記焉;
萬曆某年,修撰
朱之蕃碑又記焉。寺小構,像亦備威儀爾。其緣起奇,其所致天下古德又奇。
萬曆之國中,遍融大師自蜀、達觀大師自吳、憨山大師自
金陵、月川大師自
五台、雲棲大師自武林,錫先後止焉。寺之規,必擇方外賢者主方丈事。佛二六時之香燈,僧日中之粥飯,晨昏之鐘鼓,二時之課誦,皆修潔,不間不爽也。寺門稻田千畝,南客秋思其鄉者,數來過,聞稻香。
歷代文學作品
銅梁張佳胤宿龍華寺
塵未滿燕京,龍華境界清。
三春風一枕,孤月梵千聲。
花密時時雨,鐘疏夜夜更。
抽簪如可得,白髮了平生。
東阿于慎行夏日同張洪陽憩龍華寺
同過湖上寺,伏日坐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