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龍華廟會

上海龍華廟會

上海龍華廟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華東地區歷史悠久並沿襲至今的傳統廟會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間信仰和民間娛樂三者相結合的綜合性廟會,是獨特的海派廟會。它不僅對上海地區,而且對長三角地區曾經發生過深遠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龍華廟會
  • 所屬地區:上海 · 徐匯區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日期:2006
  • 申報單位:徐匯區
  • 遺產級別:市 
廟會概述,所在區域,歷史溯源,歷史記載,廟會特點,發展進程,

廟會概述

龍華廟會以龍華寺為中心,主要分布於上海市區北起龍華路茂公橋(華容路口),南至中山路(今龍華西路)和天鑰橋路相交處的長達千米的狹長地帶中。

所在區域

龍華廟會現所在區域為上海市徐匯區龍華街道。徐匯區是上海市區經濟文化發展速度最快的中心區域之一。

歷史溯源

龍華街道即原龍華古鎮的中心區域,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龍華古鎮所在地區,在三國時代已經出現“龍華盪”的名稱,東晉時又出現了“龍華港”的名稱。唐代,龍華地區先後隸屬信義、崑山、華亭縣。此時,隨著人口繁衍和自然村落的不斷擴大,龍華集市逐漸形成。五代,“龍華村”名出現。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建上海鎮;元初,龍華已成為古代郵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街市已初具規模;明代,龍華已建成十分繁榮的市鎮,龍華廟會業已成名。從形成歷史上看,龍華古鎮的歷史要早於上海的歷史。在古鎮逐步發展繁榮的漫長過程中,傳統文化不斷地積累、沉澱,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龍華廟會所擁有的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正是它能存在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文化事項發展的一個普遍的規律:越是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影響就越大,存續的時間也就越長。此外,龍華古鎮還有著相當優越的地理環境。在明代,一條龍華港穿鎮而過,東接黃浦江,西連漕河涇、蒲匯塘,是龍華古鎮的水上交通要道。正是這條水上要道,一方面通過黃浦江連通東海,方便了人和貨物的南來北往。另一方面,龍華港連線著漕河涇和蒲匯塘,使得龍華古鎮與上海的其他地區之間有了便捷的交通途徑。方便快捷的交通,無論在農業社會還是工業社會,在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方面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歷史記載

龍華塔的歷史,據成書於清康熙十二年的《龍華志》記述,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吳赤烏年間,康僧會求得五色舍利,孫權下令建造了十三座佛塔以存放舍利。龍華塔就是其中的一座。龍華寺的歷史要晚於龍華塔,約始建於唐垂拱三年。
黃巢起義時期,寺和塔均遭到掠毀。宋代,吳越王錢俶出資重建了龍華古寺,後更名為空相寺。這是一段可以考證的歷史,空相寺的界碑至今仍保存於龍華寺內。《雲間志》也載:“空相寺,在龍華,張仁泰請於錢忠懿王始建,舊號龍華寺,宋治平年改今額”。後來,空相寺在元末的戰爭中遭到損毀,而在明永樂年間得到重建,並恢復了龍華寺的名稱。經過清代的屢次修繕,龍華寺終於發展為現今的規模。龍華寺在明代已經是江南名寺,位列台宗十剎之一。
龍華寺與其他寺廟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對彌勒的供奉。龍華寺的第一殿是彌勒殿,供奉著漢化彌勒即布袋和尚的造像,其後的天王殿中還供奉著天冠彌勒的造像。也就是說,龍華寺里供奉的彌勒造像比普通寺廟中多一座。有人認為龍華寺是彌勒菩薩的道場,其原因,除了彌勒的供奉方式外,還有龍華寺的“龍華”之名。《彌勒下生經》、《法苑珠林》等佛經認為彌勒菩薩將會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龍華寺究竟是不是彌勒菩薩的道場,筆者不予追究。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隨著彌勒信仰在中國的不斷深入發展,龍華寺的影響也逐步擴大了。在佛教傳入之前,龍華地區信仰的是以廣澤龍王為代表的中華本土神靈。毀於黃巢起義之前的龍華古寺中,有專門供奉廣澤龍王的一殿。
廣澤龍王,據《龍華志》的記述,是龍華盪的本土神。康僧會路過龍華盪,認為這裡是清靜福地,發願在此修建佛寺,便占據了廣澤龍王的領地,並將廣澤龍王收為護法神。這段傳說,從信仰的層面上考察,表現了佛教信仰與本土龍王信仰的融合過程。龍華地區早先信仰的是廣澤龍王(或以廣澤龍王為代表的龍王),這與龍華地區水道縱橫,民眾大多從事漁業生產有很密切的關係。漢代以後,隨著佛經的翻譯和佛教故事在民間的流傳,佛教神靈逐漸進入民間,並與民間的本土神進行了融合。在龍華廟會的眾多傳說中,“康僧將廣澤龍王收為護法神”的傳說便是對這一過程的具體生動的反映。在明代萬曆年間,神宗朱翊鈞和肅太后很重視龍華寺。從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至萬曆四十年,朝廷先後賜給龍華寺大藏經718函、範金毗盧遮那佛一尊、御書承恩堂匾一座和大量法器、莊嚴、古物、銀兩以及一襲等。龍華寺一時名動江南,成為江南名山道場,四方朝山進香者慕名湧來。龍華廟會就是此時成名的。
據考證,龍華廟會在趙宋時期便具雛形。
在明代,隨著龍華寺的盛名遠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龍華廟會成名並逐步繁盛。到清代,龍華廟會進入全盛期。清人所寫的不少詩詞中都載錄了龍華廟會的勝景。曹鐘的《已醜上巳游龍華雜詠》其一中曾寫道:“年年士女春三月,忙煞燒香吃素齋”。秦榮光的《上海竹枝詞》中也描繪道:“香汛趕齊三月半,龍華塔頂結濃煙”。民間也有“三月三,上龍華”和“燒燒龍華香,投個好爺娘”的諺語[6]。龍華廟會的勝況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民國十五年即1926年4月5日的《申報》上曾刊登了一條標題為“昨日龍華遊客之熱鬧”的新聞。新聞記錄道:“法租界十六鋪至徐家匯之路二路電車及滬閔長途汽車之龍華專車,乘客均擁擠異常”,“車輛、行人自上午九時起,無間斷之時,及至夕陽西落,始見稀少。龍華大寺內香菸瀰漫,鐘鼓齊鳴。市場兩旁停駐車輛約有數百”。這一年龍華廟會的遊客極多,以至於需要警察出動維持治安:“該鎮縣警察四區分駐所會同龍華保衛團各派武裝專警維持市場秩序,並派巡邏隊分往各路,沿途保護”。

廟會特點

龍華廟會不是單純的信仰活動,商品貿易和娛樂是與信仰幾乎同等重要的活動。龍華古鎮擁有四通八達的水道,一條龍華港幾乎貫穿了半個上海。龍華港又與黃浦江相連,船隻通過黃浦江的入海口進入大海,從而溝通了龍華和更廣闊的地域的聯繫。在龍華廟會的幾則傳說中,都出現了“江西商人”或“江西道士”的形象。

發展進程

龍華因廟興市,因市興鎮。龍華廟會的發生期可以追溯到唐代。從明代開始,廟會由禮佛的單一廟會發展為集禮佛、商貿、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廟會。這是廟會的發展期。清代,廟會正日的時間由三月初三向後推至三月十五,與賞桃花的習俗結合起來,擴大了廟會的規模和影響,也擴展了廟會的娛樂內容。廟會進入全盛期。20世紀20年代以後,廟會發生了第二次轉型,由鄉村廟會向都市廟會轉化,這是它的轉型期。解放以後,政府參與組織龍華廟會,廟會結束自髮狀態,進入新興階段。
龍華寺相傳為彌勒菩薩的道場,因此,每逢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的涅盤日,龍華寺都會舉行隆重的紀念法會,做眾姓水陸道場。紀念法會期間,佛教徒雲集,廟會遂興。廟會期間,有獨特的燒頭香、放生、上貢等習俗。
商貿習俗是廟會期間的重要內容。這首先是與長三角地區重商傳統和商業發達相關。其次,也與廟會的時間相關。廟會舉行在清明前後,而此時正是傳統農業的春播時間,需要大量的農具、種子等春播相關物品。廟會飲食是商貿習俗的一個重要方面。廟會飲食首先從為廣大香客和遊客提供飲食發展而來的,同時它也與當地的食俗和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廟會飲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龍華羊肉、龍華五香豆、龍華豆腐乾、龍華素齋。
娛樂習俗是龍華廟會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些娛樂習俗大都是從中國傳統習俗或當地傳統習俗演化發展而來的,且與當地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主要娛樂習俗包括:踏青賞桃花,觀皮影戲和花鼓戲,舞龍舞獅和盪湖船表演。
在廟會的發展過程中,還產生了眾多的傳說故事、詩詞、諺語等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的產生既說明了廟會在民眾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又體現了廟會的巨大影響力和強大的輻射能力。
都市性、商貿性和娛樂性是龍華廟會的基本特徵。它的價值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龍華因“市”成鎮,廟會的發展直接導致了龍華古鎮的形成,並促進了上海地區的形成和發展;它從多方面影響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形成;龍華廟會對江南地區在信仰、文化娛樂和商業貿易等方面有較大的影響;廟會中的商品貿易滿足了周邊民眾的物質需求,活躍了市場,促進了地區之間的物質交流;廟會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促進了鄉鄉之間、城鄉之間,乃至地區之間的交流和發展。
但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龍華廟會日漸衰落。龍華港改道,其餘內河均被填平;龍華地區劃入市區,現代化建築大量發展;龍華老街被改造,老居民大量搬遷。因此,廟會所依託的物質和社會環境已經改變,許多習俗逐漸消失。並且,隨著商品的豐富和市場的發展,廟會的商貿部分也逐漸衰落。所以,龍華廟會亟待保護和恢復。
近千年的發展史使龍華廟會在上海民眾心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即使在戰爭最頻繁的歲月中,廟會依然是民眾自發的集體行為。因此,保護和發展傳統廟會不僅是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更是順應民意,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