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寺(遼寧省鞍山市龍泉寺)

龍泉寺(遼寧省鞍山市龍泉寺)

該寺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20公里的千山北溝東部,為千山五大禪林中現存最大的佛寺。寺院奇峰環抱,古松成林,向以歷史悠久、建築得體、布局與自然景色和諧而著稱。相傳龍泉之名來源有四,一曰毗戶殿前石隙有泉,涓涓細流彎曲似龍,故名;二曰寺中心泉水常年潺流,如“龍涎吐水”,故名;三曰寺前為照山,後為靠山,左山為青龍,右山為白虎,泉出自小山脈以北佛堂基下,山與泉合名為龍泉;四曰唐太宗東徵,駐蹕千山,欽過此水,故名龍泉。

據現存清朝重修碑記載,此寺始建於唐,歷代均加重修。現有大小建築二十幢左右。主體建築坐落在山腰平台上。平台分為三層。第一層有法王殿、齊堂、客堂;第二層為觀音廟和東、西配殿;第三層為大雄寶殿。這組建築布局嚴謹,中軸線分明。其餘建築,山門、鐘樓、鼓樓、藏經閣、彌勒殿、韋馱殿、毗廬殿、西閣、後殿、僧房等,則依山形地勢,高低錯落地分布在主體建築群四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泉寺
  • 外文名稱:Long Quan Temple
  • 地理位置:遼寧省鞍山市
  • 建造時間:1571年
寺院歷史,龍泉故事,寺院方丈,人物生平,人物姻緣,地圖信息,

寺院歷史

龍泉寺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20公里的千山北溝東部,為千山五大禪林中現存最大的佛寺。寺院奇峰環抱,古松成林,向以歷史悠久、建築得體、布局與自然景色和諧而著稱。相傳龍泉之名來源有四,一曰毗戶殿前石隙有泉,涓涓細流彎曲似龍,故名;二曰寺中心泉水常年潺流,如“龍涎吐水”,故名;三曰寺前為照山,後為靠山,左山為青龍,右山為白虎,泉出自小山脈以北佛堂基下,山與泉合名為龍泉;四曰唐太宗東徵,駐蹕千山,欽過此水,故名龍泉。
龍泉寺歷史悠久,相傳創建於南北朝(公元五世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據《千山志》記載,佛教僧侶於南北朝時期進入千山後,部分僧侶初棲身於極樂洞,後於極樂洞之側建小寺。俗話說:“唐修廟、遼建塔。”到了唐代,僧眾於極樂洞東北50米處懸崖下,靠陡壁築堰造坪,修建一羅漢洞和一小佛堂,廟宇建築初具雛形。相傳龍泉寺開山祖師為唐真如法師(生卒不詳)。現存的眾多碑文都留下了唐代修建廟宇的記載,千山五大禪林均建於此時期,由此歷代均加重修。依據各種史志記載和建築情況看,龍泉寺在金、元之前規模是不大的。金、元時期,是千山佛教發展的一個高潮,寺廟建築達到相當規模,龍泉寺也初具千山五大禪林之首的風範。
進入千山龍泉北谷可見龍泉寺雄偉壯觀的山門,上刻“敕建龍泉”四個大字。這是明神宗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重修“龍泉寺”的御筆親題,這些都是歷代增修千山諸廟的歷史印證。龍泉寺大規模興建是在明代以後。據有關史料記載,明隆慶五年,在羅漢洞和佛堂舊基修建如來堂(今毗廬殿),東西兩廂修建禪堂、齋堂各一所。
明萬曆六年(1578年)在如來堂下(今大雄寶殿處)修建殿宇5間及配房,萬曆十二年(1584年)建藏經閣,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修建東殿3間。可見,龍泉寺的主要建築大雄寶殿、法王殿、禪堂、齋堂及配殿等均建於明代。根據明代《大明一統志》記載,除明世宗外(明世宗崇信道教),別的皇帝都推崇佛教。尤其是明神宗朱翊鈞和其母慈聖皇太后。明神宗的生母姓李,出身卑微,僅是一名宮女,得隆慶皇帝寵幸後生下萬曆皇帝。
神宗即位後,尊母為慈聖皇太后。萬曆六年加尊號曰“宣文”。四十二年崩,謚曰“孝文”。李氏早年喪夫,宮廷中的生活又充滿了兇險,李太后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來鞏固自己來之不易的政治地位。在她主政期間大興土木,廣建佛寺,推崇佛教。明萬曆十二年,感龍泉寺高僧之德和弘揚佛法之功,慈聖皇太后宣旨:將宋版大藏經637函,計678卷,賜予千山龍泉寺。同時賜銅鑄金蓮花坐佛像一尊,高1.4米,重300斤,從此成為龍泉寺鎮寺之寶。在李太后的推崇下,當時龍泉寺的知名度和香火達到鼎盛,名震中原,冠絕關東。
進入清代以後,龍泉寺依然風光無限。康熙五十九年翻修大殿,建天王殿。乾隆十四年(1749年)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建兩廊及客堂和後佛堂。至此,龍泉寺始具今日之規模。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玄燁)親率皇后、太子及諸王、大臣、侍衛等萬餘人,由盛京(今瀋陽)到遼陽(當時千山歸遼陽管轄),遊覽千山龍泉寺等寺廟,並留下讚美龍泉寺的詩章。同時,比利時人費迪南特斯阜沁斯脫作為顧問,隨康熙皇帝一起遊覽龍泉寺。這是有文字記載遊覽千山的第一個外國人。但清代從道光以後,國勢衰微,佛教也不振。龍泉寺也概莫能外。
日偽占領千山時期,龍泉寺的文物遭到日寇的破壞和盜奪。如毀壞龍泉寺“屏藩獨峙”之摩崖,大量掠奪龍泉寺之楹聯、匾額、古佛和字畫等精品。

龍泉故事

龍泉寺之名有多種傳說:第一種說法是毗盧殿前石隙裡面有清澈的泉水,涓涓細流彎曲似龍;第二種說法是寺中心泉水常年潺流,就像傳說中的“龍涎吐水”,永不乾涸;第三種說法是寺前面為照山,後面為靠山,左山為青龍,右山為白虎,泉水出自小山脈以北佛堂基下,山與泉合名為龍泉;第四種說法是唐太宗東征高麗,駐蹕千山。皇帝是龍的象徵,龍顏來到這裡飲過此水。總之,這些傳說給這座古老的寺院罩上了神秘色彩,那個終日傾吐的泉水一直不斷地從龍頭的嘴裡往外流,每個來到這裡的人,都要到龍嘴接掬一捧龍泉水,一來可以洗去爬山時的滿頭大汗,二來沁人的泉水讓遊人頭腦清醒,當然你也會開出智慧。佛教把智慧稱做“般若”,寺廟的泉水喝上一口自然是讓人醍醐灌頂,龍泉不就是“般若泉”嗎?
龍泉寺還有很多神奇之事。
一、是從高處俯視,那千朵山峰就象手持笏板的眾臣子拱衛著朝廷一樣環持著龍泉寺,如眾星捧月般。
二、是這寺中的彌勒法殿,竟那么神奇地與千山天成的彌勒大佛同在一軸線上,遙遙相對。
三、是在別的寺廟,彌勒都是面南坐北,而唯龍泉寺的彌勒卻是坐南面北,人稱“倒坐彌勒”,彌勒佛像為什麼要這樣安置呢?這裡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東海太子觸犯天條,被玉帝貶到千山龍泉谷化為山峰。寺僧為鎮飛龍,請來彌勒金身坐北朝南坐在龍頭之上。一天,飛龍趁頭上彌勒佛到其它行宮承受香火之時,背負著龍泉寺搖頭擺尾晃動身軀,欲起飛向大海奔去……此時遠在四川樂山的彌勒佛突覺身子一動,掐指一算便知飛龍要逃。一道佛光返回壓住飛龍,那飛龍又化成了山嶺。因飛龍的轉動,龍頭上的彌勒佛像,也隨著飛龍向南轉而改變了方向,成為坐南朝北的“彌勒倒座”了。彌勒佛用法力定住要逃跑的飛龍後,見自己的座位變了,付之一笑,心想,倒座就倒坐吧,反正天下各山各寺我都是正座,有一尊倒座塑像也好。留下一個故事,多一份回憶,也別有情趣。後來,寺僧怕飛龍再逃,便在彌勒殿旁立一石杵,是一根經過雕刻的花崗岩石柱,高有2米,豎在一塊巨大的岩石上,起名叫“鎮山寶杵”。寺僧希望龍泉寺永遠堅如磐石,永鎮飛龍,護佑龍泉。
四、是龍泉寺座下之山勢如一條游龍,從風水上講是一塊寶地。而寺院正好坐落於石龍盤踞之中,龍頭和龍尾相接按逆時針而下,在那頭尾最近的地方,恰是寺院的第一道山門。建築與山勢是那么神奇地天然渾成一體。
五、是大家都知道千山有一個天然彌勒大佛,殊不知龍泉寺亦有一尊天然彌勒佛像。彌勒佛是未來佛,象徵光明、未來和希望。彌勒在龍華樹下成佛後,居須彌山兜率宮中為未來世界的佛祖。在現世統管十八羅漢、四大天王,具有懲惡揚善,護法安僧,祛災賜福,普渡眾生的佛力。相傳,一次彌勒佛雲遊名山大川後,見千山風光秀麗,累了就坐下來休息,在千山繡蓮台一睡就是三千年。他睡覺的地方就形成了天然的彌勒大佛。彌勒佛醒後還戀戀不捨,又在龍泉寺後山坐了三百年,又形成一處天然的彌勒佛像。現今在龍泉寺後山毗盧殿北有一座高30餘米的山峰,上下渾然一體,積石而成,峰頭微向前傾,遠望如一尊巨大的彌勒佛像捧腹而坐,輪廓清晰,故稱“彌勒峰”。高聳的峰壁上刻有“吐符應生”四個大字。
龍泉寺之所以有名,還因為風景十分秀麗,整個寺院 被奇峰環抱,古松成林,建築布局與自然景色和諧天成,素有“龍泉仙景”之稱。龍泉寺景點眾多,早在明代就有龍泉20餘景的記載。清光緒太史繆潤紱於光緒丁亥年(1887年)進行了品題、更正,確定“龍泉十六景”為:松門塔影、講台松風、瓶峰晨翠、螺峰月夜、吐符應生、龜石朝曰、蟠龍石松、象山晴雪、獅吼鐘聲、石門彌勒、龍泉演梵、石徑梨花、悟公塔院、西閣客燈、鼓亭落日、萬松主照。其中除石徑梨花景點已不存在,還有15景。清末以後,又經不斷開發,增至36景,主要有洞天一品、碧水龍潭、三星石、藏經閣、龍泉洞天、大千世界、秘密藏、了凡洞、漱瓊、鎮山寶杵 、曲水冽腑等景觀。真是每景每物景色各異,意境深遠,一景一個故事。講也講不完,道也道不盡,引無數詩人、騷客,揮毫潑墨留下無數佳作。

寺院方丈

親海大和尚,字渡航,東北遼寧海城人,俗姓楊,是天台宗第四十六代傳人。現任鞍山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鞍山市政協常委。親海法師於1984年6月來到龍泉寺,發心出家,禮上果下心老和尚為師。於1985年8月,親海法師在長春般若寺受具足戒,後到佛教聖地南普陀深造,遊歷全國名山大川各寺後,1991年4月,親海大和尚住持龍泉寺。
龍泉寺(遼寧省鞍山市龍泉寺)
1998年秋,親海法師在營口楞嚴寺接香港菩提學會會長、西方寺住持永惺長老之法脈。2007年榮升千山龍泉寺方丈,親海大和尚童貞發心出家一心向佛,從此即全身心投入對佛法的追求和鑽研之中。親海大和尚渾身充溢著蘭氣息和玉精神,親切莊嚴,古樸古韻,深受人們敬仰和愛戴。親海大和尚數十年一心向佛,熟讀專修六字大明咒,深悟上乘佛門大法。

人物生平

據遼陽王爾烈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介紹,遼陽有一個傳說,王爾烈的曾祖在修魁星樓時,特意把魁星的筆尖對準了家鄉風水溝的方向,企圖在族人中點出個狀元來。天遂人願,王爾烈的祖父王天祿以及他的三個叔父,都在朝廷為官。據記載,歷史上王爾烈家族先後共出了30多名進士。在家族的薰染下,乾隆十四年(1749年),王爾烈負笈千山龍泉寺西閣學堂,並拜龍泉寺元空大師為師。從此王爾烈與龍泉寺留下了終身之緣,開始“兩字功名愁煞人”的寒窗生涯。  千山龍泉寺西閣學堂坐落在龍泉寺淨瓶峰北人造平台上,為民式建築的瓦室三楹,檐下有長廊,兩側建有兩幢列脊鑽尖式小閣,中為別致庭院。看管王爾烈書房的高麗萍介紹說,西閣始建於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歷史上原本是三間茅草屋,現在翻蓋成了磚木結構。後經屢次擴建,規模日大,成為清代千山兩書院之一。我們到時,但見閣前瓶峰對峙,峰尖與閣尖齊舉;閣後萬松簇擁,風聲與濤聲共鳴,清幽至極。  古時,西閣向為高人名士習書潑墨之所,達官顯宦下榻之地。每逢夜闌人靜,燈火遠燭,樹影婆娑。“西閣客燈”以其獨具的風韻而載入史冊,成為著名的龍泉十六景之一。難怪王爾烈幾經遷徙求學,最終選中此閣求讀求學斷斷續續達22年。因愛其靈山勝境,得如情懷,王爾烈竟如醉如痴,常挑燈夜讀,通宵達旦,為日後名震中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西閣地處絕壁之上,其室狹長如舟,每逢晨起,霧海茫茫,狹室猶如一葉孤舟游戈在霧海之中,又如同雄踞霧海中的一座島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爾烈寓居龍泉寺西閣之時,在品定“西閣客燈”之後,又命之名為“瓊島虛舟”。龍泉寺也是王爾烈一生之中題字最多的地方,共有兩副匾、六副聯,今天賞讀它們時,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功成名就之後,對寒窗苦讀之所的濃郁的回報之情!他給瓊島虛舟題的是“室狹如舟蓬窗四啟峰圍岸;山深似島松生一派海生潮。”  乾隆四十二年,已是五十歲的王爾烈邀約家鄉詩友十餘人重遊千山,他在《游千山約》中寫到“盤餐唯資果腹,何事珍饈”。出於這樣樸實的基調,千山詩會特別成功,王爾烈不僅本人得到了“高山天作帝王州,長白尊居望莫由”的詩句,他還把詩友們的六十幾首詩匯成一冊《同游千山詩錄》,後經著名學者金毓黻苦心蒐集,得以傳世。《瑤峰集》就是金先生專門為王爾烈所編,並被列入《遼海叢書》之中。

人物姻緣

美景潤佳人,秀水育才子。千山不僅陶冶了王爾烈的才情,同時也成就了王爾烈的一段美好姻緣。這段姻緣,在遼陽王爾烈紀念館中也得以印證。
王爾烈從小與一少女陳月琴青梅竹馬,後因其母從中作梗二人勞燕分飛。王爾烈在千山龍泉寺西閣學堂讀書時,偶然一次相遇夢中人陳月琴。原來二人姻緣不成後,陳月琴被情所傷萬念俱灰,恰好其姑姑釋玄子禪師乃千山木魚庵住持,故看破紅塵剃度為尼,削髮來到木魚庵出家。
也許是兩人紅繩未斷緣未了,竟在千山重逢相遇,先悲喜交加,後破涕為笑,相依相偎於一起從此再不分開。時間長久元空大師和釋玄子禪師看出端倪,請本地德高望重名士出面斡旋,終於使雙方父母冰釋前嫌,陳月琴還俗,二人結成秦晉之好,一段姻緣終於有了圓滿的結局。而陳月琴的祖父是清代著名學者陳夢雷。
王爾烈作為首屈一指的關東才子,一生結交甚廣,無論是其母九十壽辰,還是他本人的七十大壽,從兩扇由王爾烈後人捐贈的壽屏上可以看出,許多清朝的當朝大員都和他交往頗深。紀昀評價王爾烈是鶴立霜林,神骨聳秀……悠然物表,望之如仙。對於這位詳校了165冊367卷《四庫全書》的同僚,在這幾句簡短的評價中,看得出君子之交的淡然和景仰。
劉墉贈予王爾烈的詩詞“骨氣乃有老松格,聲名須共古人期”恰到好處。事實上,在我們實地考證的過程中,關於王爾烈的“壓倒三江”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但大多人還是寧願相信那些杜撰演義過的情節。時至今日,王爾烈不再單單是一個人,一個名字,而是一種文化符號。這符號可能包含他的為人、為學、為官方方面面。解讀一代才子王爾烈的過程,也是我們後人從中自省,給出答案的時候。

地圖信息

地址:鞍山市立山區千山街道千山風景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