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黑龍江省森工總局是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和
森林工業集團。現行政企合一管理體制;下屬4個林管局、40個林業局、625個林場(所),以及林產工業、林機修造、建築施工、科研院所、森林調查、文教衛生、醫院學校、公、檢、法、司等縣處級以上機關企事業單位共140個。企業88個(51個是國家大中型企業),林產工業企業19個,林業機電企業8個,建材企業2個,基建企業4個,直屬公司(企業)15個。事業單位52個,其中教育系統23個,衛生系統8個,科研院所5個,施工設計5個,報社1個。林業人口164.7萬,在職職工72.2萬。森工林區建於1945年,是全國重點國有林區和森林工業基地。林區經營區及企業位於北緯43°30′至49°01′東經127°01′至134°05′之間,縱貫
小興安嶺、
完達山、
張廣才嶺,
森林覆蓋率83%。總經營面積10萬 平方公里,約占黑龍江省國土面積的1/4,其中
有林地面積863.5萬公頃,占全國國有林區的29.3%;活立木總蓄積6.3億立方米,占全國國有林區的27.7%;其中
用材林近、成、過熟體蓄積1.16億立方米。轄區內除林木資源外,還有
多種經營用地386.2萬畝,林區內野生動物460多種,野生
高等植物2200多種,包括藥用植物120多種,其中
人參、
黃芪、
刺五加、
五味子等均系名貴中藥材。還有大量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以及多種食用菌。已建成多處國家級森林公園。林區自然景觀優美,以森林為主體的原始生態群落構成的
森林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累計生產木材 5.15億立方米,占全國木材產量的19.5%。
地理概況
黑龍江省森工國有林區多位於我國
東北林區各主要內河上游,行政區域屬黑龍江省。遼闊的林海北御
西伯利亞寒流,蒙古高原的寒風。南阻
太平洋熱浪。西防黃沙進犯。是東北地區陸地
自然生態系統的主體之一。既是區內五大水系的發源地和涵養地,又是
東北平原農業和呼倫貝爾大草原牧業基地的天然屏障。即對農牧業穩產高產及改善人民生存環境有著重大意義,又對相關區域生態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社會經濟
黑龍江省森工國有林區經過四十多年的開發建設,累計生產木材4.8億立方米。木材最高年產量為1959年的1298.6萬立方米。累計上繳國家和地方
利稅總額108億元。向地方營林事業提供育林基金11億元。林區現有大鐵專用線204.71公里,森林鐵路2400公里,公路26646公里。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和促進林區社會經濟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經營項目
龍江森工集團主要產品產量在全國同行業中占居重要地位,生產經營的項目主要有營林、
木材、
鋸材、木片、人造板、家具、
木製品、林化產品、
造紙、製藥、
山野菜、野生藥材、山副產品、糧食、
飼料、蔬菜、肉蛋禽等農副產品、煤炭、石材,以及機械加工、建築工程、建材、電力等23類系列產品,以及商飲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產品銷往國內外。龍江森工集團擁有實力雄厚、基礎健全、專業配套的科研設計隊伍,可以承擔國內外大型林業科研項目及
森林調查、
經營規劃、基本建設工程(道路橋樑、
木材加工、各種人造板、製漿造紙、
林產化工、能源工程、城鎮規劃、工業與民用建築)等科研、設計、施工工作。
機構設定
森工總局辦公室
森工總局黨群機構
政法委員會 直屬機關黨委 離退休幹部工作處 省林業工會委員會
共青團黑龍江省森工總局委員會
森工總局行政機構
信訪辦公室 政策法規處 計畫統計處 財務處 審計處 人事局
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勞動安全監察處 外事處
森林旅遊管理局 科學技術處 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
科學技術協會經濟貿易局 林產工業局 營林局 多種經營局 生產交通局
民政局森工產品經銷局
質量技術監督局 森工森林公安局 建設和環境保護局(水利局與其合署)
森工總局具有行政執法職能的機構
森工總局信息中心
歷史概述
黑龍江省為祖國東北邊疆省份,幅員遼闊,素以森林資源豐富著稱。黑龍江林區,包括
大興安嶺(北段)、
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北部的
張廣才嶺、
完達山、
老爺嶺林區,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
牙克石林區相連,東南與吉林省林區接壤,崇山峻岭,綿亘千里,形成縱貫全省的深山老林區域。
建立林業管理局
黑龍江國有林區,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逐步在
小興安嶺林區建立伊春林業管理局,在長白山北部林區建立
松花江、
合江、牡丹江3個林業管理局,在大興安嶺林區加格達奇建立
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及所轄8個大型林業局歸國家林業部直屬外,伊春、松花江、合江、
牡丹江林業管理局及所轄的40個
林業局,均屬黑龍江省森林工業總局管轄(以下簡稱森工林業局),上述林業局均經營深山區的大片森林。在黑龍江省內各行政區建立14個行署、市林業局,69個縣、市林業局(科),這些地、市、縣林業局屬於
黑龍江省林業廳系統,經營淺山區的
天然次生林,發展營林、造林事業。黑龍江林區是國家重要的林業生產基地,全省
有林地面積2.3656億畝,占全國森林面積的13.4%,居全國各省、自治區之首;森林
活立木蓄積量為14.46億立方米,占全國森林活立木蓄積量的16%;全省
森林覆蓋率為34.7%,列全國第4位。
黑龍江地區森林的利用歷史悠久,但歷代統治者只知坐享天然之利,而不注重
林業建設。特別是近代林業幾經興衰,森林資源遭到沙俄、日本強鄰的大肆掠奪。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實行“以營林為基礎”的方針,逐步全面開發建設社會主義
新林區,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提供急需的各種規格木材。據統計,自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40年來黑龍江林區共為國家(包括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提供4.129億立方米珍貴的計畫內木材,占全國統配木材產量的1/3以上。
森林工業生產也從以繁重的體力勞動為主,發展到綜合機械化程度達94.2%的水平。林產工業的
木材加工和綜合利用有31種產品創國家和省、部級優質產品,均居全國前列。
森林保護、
植樹造林、
森林更新等營林事業成效卓著,僅
第六個五年計畫(後簡稱“六五”)期間,即清查全省
人工造林成林面積2442萬畝,其中用材林占70%;
森林蓄積量達5148.7萬立方米,其中用材林占80%;此外,還有即將成長為人工森林的面積達1566萬畝。黑龍江省“三北”(東北、華北、西北)
防護林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到1985年已超額82%完成國家下達的600萬畝一期工程造林任務,造林保存面積達1095.3萬畝,使全省平原地區
森林覆蓋率由3.78%上升到11.3%。黑龍江省林業擁有百萬職工。5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廣大林業職工奮發圖強進行開發建設,已經將黑龍江林區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森林資源後備基地。
各種資源豐富 黑龍江林區位於歐亞大陸東北部的
高緯度地區,
地理坐標為北緯43°25′~53°33′,東經121°11′~135°05′。
大興安嶺、
小興安嶺和
完達山、
老爺嶺、
張廣才嶺等山脈,海拔大多在500~1000米,
坡度不大,一般為30°以下。林區年平均氣溫自南向北遞減為2~—4C。冬季漫長,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長達6個多月,夏季在6~8月份氣候溫熱,雨量充沛,有利於農林業生產。春秋兩季較短,全年無霜期由南向北遞減,只在120~90天之間。全林區
有效積溫在1600C左右,年均
降水量400~600毫米。這些自然條件,有利於樹木和林下植物的生長。在黑龍江大片的
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區,共有
天然林樹種296種,其中珍貴樹種30餘種。常見的樹種有
紅松、
落葉松、樟子松、
雲杉、
冷杉(
白松)等
針葉樹;有
水曲柳、黃柀欏、胡桃楸、椴、柞、樺、色木、榆、楊、柳等
闊葉樹。據野生植物調查,黑龍江林區有野生植物2200餘種。其中藥材有352種。盛產名貴中草藥材
人參、
黨參、
刺五加以及五味子、
黃芪、
黃柏、
三棵針、
平貝等的林區,成為國家外貿部門的收購基地。林區擁有山野果和
山野菜的豐富資源,野生
漿果種類很多,如
草莓、都柿(越橘)、
獼猴桃、
山葡萄、枚果、
黑加侖子等,都是
釀酒和製造飲料、補品的原料;林區還盛產
松子、
榛子、核桃等乾果;山野間生長的食用菌類,“猴頭”(蘑),堪為宴席佳肴,黑木耳、蘑菇等食用菌類,馳名遐邇。黑龍江林區森林茂密,為野生動物棲息之地。據調查,有野生動物496種。著名的東北虎、梅花鹿、
紫貂、
水獺、
猞猁、獐子(產名貴的麝香)、黑熊、丹頂鶴、天鵝、鴛鴦、“飛龍”(
榛雞)等,被列為異獸珍禽而為國家保護,有的成為瀕危的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龍江林區獨特的山水名勝,成為寶貴的
森林旅遊資源。北國秀麗的風光,多姿多彩的森林冰雪景觀,加上沒有環境污染,使這裡久為國內外旅遊者所矚目。林區較為著名的旅遊名勝,有牡丹江林區的高山
堰塞湖——
鏡泊湖;
大興安嶺高緯度地區可以觀看夏至白夜的
漠河北極村;
小興安嶺腹部伊春林區的
桃山狩獵場;“紅松故鄉”的
伊春五營林區的自然保護區;
松花江林區的
亞布力高山滑雪場;
合江林區的
雙鴨山青山旅遊區;
中國旅行社朗鄉林業局的森林公園;哈爾濱的
黑龍江省森林植物園;伊春
湯旺河林區北國罕見的巨石叢林等。此外,全省還設有14處自然保護區。這些旅遊勝地,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國內外遊客前往旅遊觀光,許多國際友人、華僑、港澳台同胞慕名而來,飽覽北國風光,由此也擴大了黑龍江省的知名度。
黑龍江林區的地下還蘊藏著各種礦藏。近年來已開發的有大理石、花崗岩、珍珠岩、紅藍寶石等;有的正在開發,如黃金、煤炭、石墨等,為緩解黑龍江林區木材可采
資源危機,發展實業,另闢蹊徑。
歷史及經濟收入
黑龍江林區的人類活動,從考古發現可以追溯到數萬年以前。古先民的歷史,據文獻記載可以上溯到虞舜時期。《國語·魯語》記載,當
周武王克商,周朝始建後,黑龍江地區的肅慎曾派使者貢獻“
楛矢石砮”。此後1600多年中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首領不斷以此物朝貢中原。
唐朝時期,粟末
靺鞨建立
渤海國,後遷都於上京
忽汗城(今
寧安縣渤海鎮),其遺址在今
東京城林區猶存。渤海國存續200多年中,茂密的森林,為渤海國的建築業和船隻的製造,提供了木材資源。遼、金、元、明、清各朝代,在黑龍江林區建造城郭、驛站、衛所等,尚有遺蹟留存,如
湯旺河畔的桃溫萬戶府等。沿
松花江、黑龍江達韃靼海峽的驛站,許多名稱至今猶存。從
嫩江穿越
大興安嶺修築驛道,直至黑龍江邊,成為國防通路。清康熙、雍正年間
清政府利用大森林的優質木材,修築黑龍江
璦琿、
墨爾根(嫩江)、布特哈、齊齊哈爾(亦稱卜奎)、呼蘭等5座城鎮,建官莊,墾農田。但當時黑龍江地廣人稀,大森林基本保持原始狀態。清朝康熙至
鹹豐近200年間,為保護祖先的“龍興之地”,曾對東北地區實行封禁政策,使黑龍江地區的森林資源得到保護。
清鹹豐八年(1858年)
何秋濤在所著《
朔方備乘》卷二十一《艮維窩集考》中詳說
東北林區48處窩集的位置和名稱。今人
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載,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黑龍江、吉林地區的
原始森林劃分為26片窩集(即原始大森林)。1858和1860年(清鹹豐八年和十年),
沙皇俄國迫使
清政府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和《
中俄北京條約》,割去黑龍江以北、
外興安嶺以南和
烏蘇里江以東共1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從而使東北林區的48處窩集失去20處窩集。這些窩集,占東北大森林“窩集”的42%,是今黑龍江省大森林面積的1倍還多,黑龍江林區的面積由此大為減少。由於內憂外患的加深,自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起清政府被迫逐漸“弛禁”,開放旗荒,此後有更多的關內冀、魯、豫等省流民逐漸進入黑龍江地區墾荒種地,這時毀林辟農田之事多有發生,森林資源又有所減少。清同治、
光緒年間“蒙古爾山招墾後,伐木者初無限制,經將軍奏準,伐木人領票入山而收其稅,木十根稅木一根。十五根以上至二十根者,稅二根。木數遞增,稅亦隨之”(見《黑龍江志稿·財賦志·森林》,該書卷二十二。),清朝政府由毀林開荒中獲得巨額木稅。然而,松嫩平原的森林、草原卻逐步變成大片農田。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沙俄迫使
清政府簽訂《
中俄密約》,獲得在東北修築
中東鐵路權。中東鐵路西起
滿洲里,東至
綏芬河連線俄羅斯,僅20多年時間,1000餘公里的鐵路沿線50~100華里寬的
原始森林被砍伐殆盡(韓麟鳳主編《東北的林業》116頁,
中國林業出版社,1982年)。鋪設中東鐵路乾、支線,全部就地就近砍伐林木作為枕木。車站房舍和鐵路局一切附屬設施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有的全是“木刻楞”房屋。其機車和汽船燃料也用木材,加上鐵路員工和市民的薪炭材,每年耗費森林資源甚巨。中東鐵路公司開設許多伐木場,俄國等各國商人也湧入黑龍江林區建立伐木公司,亂砍濫伐原始森林。在哈爾濱等城市設工廠、商號,加工銷售所伐木材,還通過中東鐵路將大批優質木材運往俄國遠銷歐洲,據統計其年獲暴利在1億銀元以上。到1930年時,
中東鐵路在黑龍江林區的伐木場有30餘處,總面積達40659平方公里,涉及今牡丹江、
松花江、內蒙古
牙克石等林業管理局10餘個森工林業局範圍。
19世紀末,黑龍江民族采木工業興起。1898年,創立黑龍江木植(即木材)公司,1905年於
綽爾河流域設祥裕木植公司,1909年在哈爾濱設通原采木公司。中華民國時期,1912年在哈爾濱成立
東三省林務總局,經營國有森林採伐事項。在
湯原、通河、慶城(
慶安)、
黑河等地設立分局。根據民國政府《
森林法》和《農商部修正東三省國有林發放規則》(發放即開發),1918~1925年間,黑龍江地區的森林除國家直接經營外,各林區由林商承領組織採伐,當時較大的公司通原公司在通河、湯原、綏稜、通北4縣境內承領森林2.2萬平方里。鐵嫩公司在鐵驪、
嫩江境內承領森林12360平方里,其中在鐵驪境內就承領7275方里之多。其餘分布在上述6縣和
布西設治局(今內蒙古
布特哈旗)、
索倫山
設治局、木蘭、慶城(今
慶安縣)、龍鎮(今北安縣)、
璦琿、
蘿北、
嘉蔭等縣的林區,則被華人木商承領為採伐區,華商承領每處被限制在200方里以內,合計為12000多方里。此外,呼倫縣還有兩名俄商承領1000方里森林。
1903年,黑龍江全省木植稅歲收22萬餘元,林業成為政府一項財源。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日俄為爭奪勢力範圍,在我國東北展開戰爭。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取得
南滿洲鐵路支配權,並組建了“南滿洲鐵路株式會社”(以下稱滿鐵),日本木商與“滿鐵”配合,1912年後逐漸在牡丹江、寧安、海林林區出現日本人和中國人合辦的采木公司,還有俄、日、中3方合辦的采木公司,砍伐
張廣才嶺、
老爺嶺及大小興安嶺林區森林。1916年,通過簽訂《吉黑林礦借款條約》,日本壟斷資本“大倉組”“
王子製紙”會社等,麋集吉林(今
松花江以南地區當時屬吉林省)、黑龍江,建立伐木場、制材廠、造紙廠。1919年,日本在
中東鐵路東線建立中東海林采木公司,在中東鐵路西線建立中日俄合辦的扎免采木公司。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為日本殖民地,偽滿洲國設立林野總局,各省設營林局,縣設營林署,通過《林場權整理法》,將森林全部收歸“國有”,對我國民族資本所辦的林場一律撤銷,對中東鐵路公司各林場隨同公司一起納入其控制之下。日本關東軍和日本開拓團(移民)進入林區,通過日本采木組合及其僱傭的大小木把頭(包工頭),在林區建立採伐作業所。通過其官辦
森林採伐集團“滿洲林業株式會社”及其分支機構,大肆掠奪森林資源,將大量木材運回日本各地。據東北淪陷時期資料記載,日偽當局14年間砍伐木材達1億餘立方米,破壞東北森林面積達9000萬畝之多。
林業發展階段
1945年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後,在黑龍江林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開始接管林業。解放戰爭時期,黑龍江省林業為恢復鐵路交通、煤炭、電力生產及供應解放區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所需的木材做出了貢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制定“
保護森林,並有計畫地發展林業”和“普遍護林,重點造林,合理採伐和合理利用”的林業經營方針。黑龍江省林區在中共黑龍江省委、省人民政府領導下進行民主改革,組建新的領導體制,改革林業生產方式,開發
新林區,進行基本建設,林業生產從此走上逐漸發展的道路。在
森林工業生產大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全省營林事業,建立營林隊伍。省、地(市)、縣普遍建立林業機構,設立
國營苗圃,採種育苗,進行全民義務植樹。建立國營林場,進行
次生林撫育改造,營造“三北”(東北、西北、華北)農田防護林。黑龍江省國營林業以及鄉、村和家庭林場都有很大的發展,各行各業造林取得顯著成效。40年來,黑龍江省林業的發展過程,大體可分為5個階段。
第—階段1946~1952年。處於解放戰爭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黑龍江地區林業從
艱苦創業起步。1945年9月至1946年,黑龍江地區設立黑龍江、松江、
合江、
嫩江、牡丹江5個省,各省人民政府先後設立林業公司,收集困山材和
漂流木,以滿足恢復鐵路交通和工農業生產的急需。1947~1948年,黑龍江地區各省在林業公司基礎上,逐步建立在東北林務總局領導下的省林務局等林業機構,下設19處林務分局(縣林務局),在林區設有林務所(作業所),開始恢復森林鐵路和制材廠。1948年冬,各解放區人民政府組織各縣農民採伐大隊進山採運木材,據統計當年松江、合江、黑龍江3省完成採伐木材任務共203萬立方米。各林區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林業工會,取消了林業生產沿襲的把頭制,由林業工人當家作主,實行民主管理。1949年,黑龍江林區森鐵運材量已超過偽滿洲國最高水平(1943年)的47.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黑龍江地區林業逐步走上正軌。1950年,黑龍江、
松江省分別建立農林廳林政處,1952年分別升格為省林業廳。在兩省省委、省政府統一領導下,加強封山育林、護林防火和林政管理。兩省分別成立護林防火和造林總指揮部。各市縣恢復和建立苗圃,採種、育苗和
植樹造林。黑龍江省從1950年起,開始組建
防護林調查設計隊伍,相繼建立
龍南造林局,在風沙危害嚴重地區營造防護林。1952年全省有19個市縣納入東北西部防護林帶體系,開始進行防護林建設。松江、黑龍江兩省,從1950年起進行森林撫育試點,1952年,在各林區建立森林撫育站72處,開始對國有森林進行人工撫育促進
天然更新,科學地經營林業出現了良好開端。黑龍江林區木材採運生產,從1950年東北林務總局改為東北
森林工業總局起,在黑龍江林區設有黑龍江、松江、牡丹江、伊春森林工業管理局,轄24個森林工業分局。下設作業所、森鐵處、制材廠等機構,進行森林工業采、集、運一條龍生產,木材產量逐年遞增。1949年為141萬立方米,1950年為290萬立方米,1年翻了1番。1952年產量為425萬立方米,超過東北淪陷時期偽滿洲國最高水平(1943年)的37%。
第二階段1953~1957年。處於國民經濟
第一個五年計畫(簡稱“一五”計畫)時期,國家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黑龍江林區作為國家重要木材生產基地,開始進行林業基本建設。1953年,國家林業部成立東北
森林工業管理局,黑龍江林區在原各森林工業分局基礎上,建立24個森林工業局,成為縣團級國營企業。1954年,國家森林工業部設哈爾濱、伊春森林工業管理局。國家投入基本建設資金,引進設備,改革林業生產方式,建設職工住宅,修築林區道路,改善林區交通,從根本上改變了歷史上林區缺少道路,物資運輸靠人力搗背的狀況。在生產方式上逐步變手工作業為機械化作業,變季節性作業為常年作業,變原木生產為原條生產,變遊動式作業為定居作業。從而使閉塞落後的窮山溝開始向社會主義
新林區發展。國家關懷林業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在林區建起職工俱樂部、圖書室、電影放映隊、夜校、子弟學校、職工醫院等。林業職工隊伍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建立新的勞動組織,固定工人的基礎上,湧現出一大批勞動模範,充實了林業幹部隊伍。通過加強企業管理,大幅度提高了
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1953年木材生產量為646萬立方米,為1949年的4.6倍。這個時期林區開發向縱深發展,國家派來林業工程第三師轉業官兵和山東、河北、遼寧等省大批支邊青年,支援黑龍江省林區開發建設。延伸了湯林線鐵路,從原來的南岔至伊春,向北延伸到
湯旺河站,續建湯林鐵路,沿線新建友好、上甘嶺、豐林(
五營)等森林工業局,在
小興安嶺腹部建起政企合一的伊春市(
森林工業管理局),開始對小興安嶺的原始林區深入開發。全省木材生產量進一步提高,到1957年達到743萬立方米,為1949年的5倍以上。1954年,國家森林工業部在哈爾濱成立東北制材工業管理局,黑龍江省在哈爾濱、齊齊哈爾、伊春、綏化、佳木斯、牡丹江等中心城市新建和擴建木材加工廠。全省
鋸材年產量達到200餘萬立方米。黑龍江省營林事業歷經
艱苦創業,30多年有很大發展。從1952年起全省在
封山育林,護林防火和林政管理基礎上,建立起新中國第一批
森林撫育站。同時在林區建起
森林經營局5處,下設27個林管區,轄193個森林經營所,大力開展
採伐跡地更新,大搞
人工造林,進行森林撫育、
森林更新工作。1954年松江、黑龍江兩省合併後,兩省林業廳隨之合併為
黑龍江省林業廳,統一管理全省營林事業。到1957年全省造林面積經普查核實為165.7萬畝(已鬱閉成林),成活率90%以上,保存率80%以上。
第三階段1958~1966年。1958年“
大躍進”時,國家林業部將哈爾濱、伊春
森林工業管理局和東北制材工業管理局下放黑龍江省,中共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決定由黑龍江省林業廳統一管理。全省森林工業和地方營林事業合併後,各地區成立
森林經營局,各市、縣設
林業局(科),
人民公社(現稱鄉鎮)設林業工作站,全省林業形成體系。各地、市、縣林業局建起國營林場132處,社(鄉鎮)辦林場546處,隊(村)辦林場1627處,大力發展營林生產。全省人民回響毛澤東主席“綠化祖國”,“實行大地園林化”的偉大號召,掀起
植樹造林高潮。1958~1960年共造林1106.5萬畝,年均造林368.8萬畝,成活率為45%,保存率27%。中共黑龍江省委、省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林業,在伊春、
松花江、牡丹江和
黑河地區建立林業管理局,將各森工局與林管區合併成立林業局,伐木場與
森林經營所合併成立林場,木材
生產量成倍增長,1959年產量達1303.7萬立方米。其間相繼建立大型
木材加工企業,如友好木材綜合加工廠、南岔木材水解廠和鐵力木材乾餾廠等,積極發展木材綜合利用,首次大規模生產
纖維板,生產木屑酒精和活性炭等林產化工產品。各森工林業局也新建和擴建木材加工廠,進行木材綜合利用,生產林化產品。全省森工林業局開始大規模人工更新造林,1958~1961年森工林業局更新造林421.8萬畝,
保存率為13.7%,“大躍進”期間,由於實行大面積
皆伐作業,出現了更新跟不上採伐的問題。1961~1963年間,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木材生產量1961年調減為625萬立方米,1962年為776萬立方米。1961年7月,國家主席
劉少奇、國務院副總理
譚震林來黑龍江視察,提出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建立
營林村等重要指示。1962年11月2日周恩來總理指示:“林業的經營要合理採伐,采育結合,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同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成立東北林業總局的決定》。東北林業總局直接領導
森林工業生產,地、市、縣林業仍由
黑龍江省林業廳管理。全省林業實行“以營林為基礎,
采育結合,造管並舉,綜合利用,
多種經營”的方針,各森工
林業局認真貫徹國家林業部《更新跟上採伐的標準》,均建立起營林專業機構——營林處。1964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視察黑龍江林區伊春東風(今
湯旺河)林業局,指示說:“采育雙包好。”東北林業總局總結推廣了創造“
采育兼顧伐”,建立革命化小工隊的東風、新青經驗。全省林區加強了更新造林、
森林撫育。1962~1966年間,森工林業局
人工更新造林769.2萬畝,保存率為44.6%,
采育比例開始調整。黑龍江省林區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以來,到1966年已建成森工林業局38個,比1953年增加14個森工林業局。1966年木材產量1300.3萬立方米,
鋸材產量254萬立方米。
第四階段1966~1976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林業生產曾經一度出現停工停產,亂砍濫伐森林嚴重,森林資源遭到破壞,木材產量下降。1968年全省木材產量為1026.3立方米(其中森工系統為923萬立方米),比1966年下降300餘萬立方米。1969年底恢復成立省林業總局,1970年全省木材產量回升到1426.1萬立方米(其中森工系統1248萬立方米),已超過1966年的1300.3萬立方米水平。到1976年全省木材產量為1546.6萬立方米,是1949年的11倍。“文化大革命”期間,木材產量年均1500萬立方米左右,出現了象“
大躍進”時期的“重采輕育”問題,規章制度廢弛,管理混亂,採伐作業質量差,不清理林場。當時“以營林為基礎”的方針遭到批判,營林機構被撤銷。1970~1976年統計,全省森工系統人工更新造林僅508.5萬畝,
保存率下降至31.8%。這期間森工系統的林業局達到40個,木材生產在林區基本全面鋪開。大興安嶺林區自1964年第三次開發,鐵道兵官兵和林業職工,以及從1968年開始大批京、津、滬下鄉知識青年和高等院校畢業生來到林區,經過10餘年開發會戰到1976年
嫩林鐵路(
嫩江—古蓮)全線676.7公里通車,建成國家林業部直屬
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下設8個森工
林業局,64個大型林場,木材年產量達到263萬立方米。
黑龍江省林業廳及各地、市、縣林業局由於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
封山育林、護林防火和林政管理遭到嚴重破壞,直到1973年恢復成立省營林局(掛靠省林業總局),1983年恢復建立黑龍江省林業廳,全省
森林保護工作又有所加強。曾經長期在黑龍江林區工作,擔任東北林務總局副局長、伊春林業管理局長的
張子良,建國初期就被援華蘇聯專家稱為“中國的林業專家”,“文化大革命”期間遭迫害後去世。全省林業職工至今傳頌他的模範事跡,懷念這位模範共產黨員。
第五階段1977~1985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進行撥亂反正,為了迅速扭轉林業嚴峻局面,在中共黑龍江省委、省人民政府領導下,黑龍江省林業總局進行更新造林和宜林地普查,制定1976~1985年營林發展規劃。1981年以來,全省林業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保護森林發展林業若干問題的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加強森林保護、護林防火和林政管理,恢復林業公、檢、法機構。1981~1985年省森工林區共收繳盜伐、倒運木材24498立方米,挽回經濟損失424萬元。貫徹全國人大《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紮實地開展綠化祖國運動的指示》,全省各地、市大力
植樹造林。1985年,全省義務植樹34335萬株,人均5.1株。自1978年全省有29個縣(市)列入“三北”
防護林建設工程,到198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共營造各種防護林1095.2萬畝。全省共綠化荒山1277座,綠化城鄉街道和農村“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農田實行方田林網化。對綏化、
海倫等9個綠化先進縣表彰獎勵,促進了全省造林綠化的發展。1983年,黑龍江省林業總局分為
黑龍江省林業廳和黑龍江省森林工業總局。在林業生產上大力貫徹國家林業部提出的“一下三上”方針,即調減木材
生產量、大上營林生產、木材綜合利用和
多種經營。1985年全省木材年產量為1477.9萬立方米。1979~1985年全省森工林業局人工更新造林1283.8萬畝,
保存率達72.2%。全省林業發展木材綜合利用的廠點515處,創造產值7.03億元。有9個森工林業局多種經營生產占
總產值1/3以上。黑龍江省森工總局表彰獎勵了多種經營收入超千萬元的7個林業局,超50萬元的35個林場和大批勤勞致富的專業戶。1985年黑龍江省森工林業局
多種經營產值16636萬元;
黑龍江省林業廳系統產值3043萬元;
大興安嶺林管局系統產值6492萬元,全省林業多種經營當年新創產值2.62億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伐木工人、全國著名勞動模範
馬永順,曾經先後14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82年退休後繼續在採伐跡地上更新造林,他帶領全家人上山植樹,馬永順的模範行動受到了林區人民的稱讚。
現今階段
我省森工林區管理體制經歷了四次大的變動:一是1962年11月,國家決定在哈爾濱設立東北林業總局,負責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林業全面工作,整個森工國有林區實際是由國家直接管理。二是1967年9月,國家將林業總局下放給省政府,實行國家和省雙重領導,省里負責人事、財務管理;國家負責林業生產計畫、基建投資、產品調撥、物資供應、森林資源管理等,林業總局自此成為“下放直供”單位。三是1983年4月,我省進行省級黨政機關機構改革,將省林業總局更名為省
森林工業總局,把其負責地方林業的營林局獨立出來,組建省林業廳。森工總局行使重點國有林區的
行政管理和森工行業管理職能。四是1991年10月,根據國務院國發[1991]71號檔案要求,東北、內蒙古四大森工同時被列入國家第一批57戶試點企業集團,成立中國龍江森林工業集團和
中國龍江森林工業(集團)總公司。1995年11月,經七屆109次省委常委會決定,中國龍江森工集團和中國龍江森工(集團)總公司掛牌,保留省森工總局,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統管全省森工系統工作。
1998年省委8屆2次常委會議,將省森工總局以 “省級授權、部門派出、系統管理、內部分開”的形式予以職能定位,授權省森工總局行使所轄重點國有林區的
行政管理職能,總局資源局行使所轄林區的
森林資源管理職能,印發了省
森林工業總局和省森林資源管理局“三定”方案。據此,省森工總局現有三項職能。一是作為森工重點國有林區的省級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本系統的林業工作,並履行國家和省賦予的有關職責。二是森工總局自行管理所轄林區的行政工作,履行地市級政府職能,目前依照地方性法規的單項授權,具有八大類149項行政執法職能。三是森工多年來已逐漸形成了營林產業、木材生產、林產工業、種植養殖業、森林食品、北藥產業、森林生態旅遊和清潔能源業八大產業,具有林業產業管理和企業運營功能。
《黑龍江省國有重點林區條例》時期
黑龍江省第十一屆
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通過了《黑龍江省國有重點林區條例》,2012年8月1日起,《黑龍江省國有重點林區條例》正式施行。《條例》共有8章53條,分別為總則、
行政管理、生態保護、
經營管理、社會建設、合作共建、法律責任和附則。該《條例》的頒布實施,為加強和完善黑龍江省國有重點林區的管理,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維護
生態安全,促進森工林區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對林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依據。《條例》是以《憲法》、《森林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根據黑龍江省和森工新新式的發展需要,從省情、林情的實際出發而指定的。對森工林區的性質和職能進行了準確定位,明確了:省
森林工業總局是省人民政府對國有重點林區實施
行政管理的主管部門,負責國有重點林區的
行政管理工作,行使國有重點林區的省級林業行政管理權和市級人民政府的行政執法權”;“林業管理局及其所屬機構受國有重點林區主管部門及其所屬機構的委託,行使相應的行政執法權,負責所管區域的行政管理工作。”《條例》基本涵蓋了林區生態保護、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行政管理等全部經濟社會活動,對於森工林區人民政治生活具有重大意義。
《條例》對森工林區在生態保護上的基本任務和措施予以充分明確;對森工做出了明確的體制安排和政策支持;對森工與地方推進林地合作共建提出了要求。《條例》的出台施行,是黑龍江省首次以地方性法規、也是省級效力最高的法律檔案的形式確定了森工的體制和職能,明確認定了森工林區在生態建設中的龍頭作用,為林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和政策支持,為林區全面推進依法執行提供了法律保障,具有極為深遠和重大的意義。
發展取得的成效
1949~1985年黑龍江省林業建設在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下,國家投入巨額資金進行林業基本建設,林業職工艱苦創業,白手起家,邊開發、邊生產、邊建設,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生產出4.1291億立方米木材,占全國木材總生產量1/3(全國12.1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占全國的1/7(全國16.5億畝)。黑龍江省森林工業總局系統
全民所有制職工499895人,
集體所有制職工36萬餘人;
黑龍江省林業廳系統81296人;
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系統106090人。全省百萬林業職工戰勝高寒山區惡劣條件,建成森工林業局48個,下設林場和
森林經營所699個(省森工總局635個、大興安嶺管局64個);修築5502公里森林鐵路,32625公里林區公路,
道路網密度2.2米/公頃。鐵路、公路貫通原始閉塞的黑龍江林區,將
高緯度地區的高寒山區建成社會主義
新林區。黑龍江省林業木材生產已逐步實現機械化。40年來,全林區建成適應黑龍江特點的木材生產體系。實行以場定居,有計畫地採伐,徹底改變了臨時性采完搬家、“拔大毛”式的作業方式。在
採伐方式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學習蘇聯經驗,實行大面積
皆伐,經過驗證這種採伐方式不適合我國國情,在實踐中經過摸索,創造出“
采育兼顧伐”、“以營林為基礎”等適應黑龍江省林業的採伐方式。在木材生產的全過程中,機械化取代了笨重的體力勞動,采、集、裝、運、歸各工序均實現機械化。在林業生產大規模建設中,林區建起電站、發電廠及林業機械廠。到1985年,僅森工系統就擁有主要動力機械16萬台,其中各種用途汽車6311輛,拖拉機4284台,
森林工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4.2%。50年來,黑龍江省大力發展營林、造林事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國家決定在木材生產中提取
育林基金用於發展營林造林事業,建立
黑龍江省林業廳,下設14個地、(市)
林業局,69個縣(市)林業局(科),建成356個國營林場,1155個林業工作站。營造速生豐產林300萬畝,低價林改造293萬畝,各地、(市)縣採伐跡地更新135萬畝。黑龍江省各地(市)、縣山區,在天然次生林區建立國營林場,進行
封山育林和更新造林,使
次生林得到撫育改造。出現
尚志、方正、延壽(簡稱
尚方延);
林口、勃利、
樺南(簡稱林勃樺);
五常、
阿城、賓縣(簡稱五阿賓)等
人工林連片的縣份,各地(市)縣人工林茁壯成長。國營農牧場、煤礦、鐵路、水利、造紙等行業也建立林場,取得顯著成效。到1985年,黑龍江省各地、市、縣造林面積9108.1萬畝,其中:農村集體造林面積5760.3萬畝,國營造林面積2135.8萬畝,家庭個體造林面積527.87萬畝,其它行業造林684.13萬畝;黑龍江省森工系統
人工更新造林3010.2萬畝,保存率42.2%;
大興安嶺林管局採伐跡地更新造林117萬畝。全省開展天然林撫育伐4947萬畝,出材4033萬立方米。其中省森工總局系統2376萬畝,出材1787萬立方米;省林業廳系統1991萬畝,出材1724萬立方米;大興安嶺林管局580萬畝,出材522萬立方米。全省森工林業局系統
森林經營所269個(省森工總局256個,大興安嶺林管局13個)。
教育事業的發展
黑龍江省林業教育事業逐年發展,現有黑龍江省生態工程職業學院、林業教育學院和
齊齊哈爾、牡丹江、伊春、佳木斯等中等林業學校、師範學校、衛生學校、技工學校等36所。
廣播電視大學工作站遍布各林業管理局、林業局。林區普通教育逐級建立並發展起來,有幼稚園107所,子弟國小1111所,中學135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到1985年,據統計中國小在校生總數449004人;大學本科畢業生10352人;大專畢業生1.4萬人;中專畢業生3萬餘人;職業中學畢業生12692人;技工學校畢業生26598人,職工崗位培訓16萬餘人,職工雙補(文化、技術補課)23萬餘人。從而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發展黑龍江林業各項事業打下基礎,為祖國“四化”建設培育一代新人。黑龍江省林區社會日益發展,林業職工生活不斷改善。40年來僅省森工總局系統即建設林業公用、民用建築包括職工住宅等1631萬平方米,林區建立廣播站、俱樂部(文化宮)、圖書館、電視差轉台、醫院、學校、商店、糧店、銀行、郵電、工商、稅務、公安、檢察、法院等林區社會性機構。林區交通四通八達,1000餘處林場居民點皆通公路。黑龍江省林區有300餘萬人口,人民生活隨著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不斷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