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發展,自然地理,產地分布,生長環境,品質特徵,品質特點,生物學特徵,加工工序,萎凋,殺青,揉捻,乾燥,價值功能,主要成分,醫藥功能,保健功能,品茗指南,沖泡方法,飲茶禁忌,等級標準,儲存方法,茶葉文化,
歷史發展
麻姑茶產自江西南城縣麻姑山,是以山命名的又一款綠茶。
麻姑茶
![麻姑茶 麻姑茶](/img/4/fe0/cGcq5yN4MmMjVmY3AzMlNzY1MzYxAzNygTYwA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麻姑茶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早在唐代《茶經》 ;據《羅田縣誌》和《文獻通考》載: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官府曾在麻埠、開順設立茶站。據《州志》載:“絕頂常為雲所封,其上產茶甚壯,而味獨沖淡……”。
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里稱“南城麻姑茶,為茶之極品”;明代李東陽、蕭顯、李士實三名士在《詠麻姑茶》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風自麻姑”、“陸羽舊經遺上品”,予“麻姑茶”以很高的評價。清朝初年,被列為“貢品”。
自然地理
產地分布
麻姑茶產於江西省南城縣西南10公里處有“洞天福地,秀出東南”的麻姑山區,以產地而得名。該山為武夷山系軍山余脈。這裡山勢磅礴,峰巒疊嶂,溪瀑飛流,風光秀麗。山上有神功泉、丹霞洞天、尋真寺、半山閣、仙都閣等名勝古蹟。
生長環境
麻姑山茶園大多位於海拔500米至1000米的山地,年降雨量2300毫米,年均氣溫15℃,日照短而以溫射光為主,這正是高品質茶葉形成所需要的條件。同時,這裡春秋茶季月平均溫度分別為15.4℃和16.7℃,年平均無霜期達210天至223天,初霜11月5日,終霜3月9日。茶園土壤以山地黃棕壤為主,成土母質為花崗岩及花崗片麻岩為主,土壤剖面發育良好,土層厚度達1.5米,這在山地茶園土壤中是不多見的,土壤有機質尤其是活化有機質的含量較高,土壤理化性狀的協調性、通透性好,pH值4.8至5.5之間,對於茶樹的良好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溫、光、水、氣、土條件和配置,為優質鮮葉內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麻姑茶
![麻姑茶 麻姑茶](/img/3/b34/cGcq5iMxMGO2AjZ2YzM5M2NmFmM5kjNhVjN4U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品質特徵
品質特點
麻姑茶的品質特點是:乾茶條索緊結勻整、白毫顯露、色澤銀灰翠潤、香氣清新純正持久、湯色清澈明亮、有益成分豐富浸出率高,滋味醇厚甘爽。既有綠茶的典型特徵,又有耐泡的特色。
生物學特徵
麻姑茶的基本生物學種質特徵為:灌木型中葉類、旱生種二倍體品種。成年茶樹呈半張狀態,分枝密度中等,葉片以稍向上斜狀著生,葉片形態為橢圓形,葉色綠而葉平面微隆,葉身向內側折,葉齒銳尖而密,葉片角質層細胞較為厚硬。芽葉茸毛多而綠,一芽三葉百芽重36.1克。種徑1.2厘米,種子百粒重90.0克。麻姑茶的經濟產量高和生長勢強,發芽較早持嫩性強,一芽三葉盛期在四月中旬,經濟產量較高,畝產茶葉100公斤以上,內質營養成分全齊,比例得當,適口性好。
加工工序
萎凋
萎凋主要有三法:
採茶
![採茶 採茶](/img/d/9f0/nBnauIGOmJjMxgjYwEzN0IGOycTYihjN1ADNhBDMxQ2YkhjZkNjZ5czYhN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 加溫萎凋:藉助電熱、柴炭進行人工加溫,速度快,效率高,但如火候掌握不好,質量不易保證
- 室內自然萎凋:主要是在通風透光室內進行。即用竹墊將茶葉均勻攤開,須經15~20小時左右,並均勻翻動數次,使水分蒸發達50%—60%,葉柄、葉芽柔軟後即完成萎凋。此法蒸發緩慢,易於掌握。
- 日照萎凋:將鮮葉攤散在竹墊上或放到陽光下曬,晴天只需30分鐘即可,陰天則看其柔軟程度而定。總之,萎凋的標準是:葉形萎縮;粗梗失水而柔軟,不易折斷;青味減少。
殺青
殺青是提高茶葉品質的關鍵措施,總的要求是殺青要均勻要透,掌握“高溫、葉少、拋炒結合”的原則。手工殺青,通常用鐵鍋,徑寬宜大,鍋溫要在150—200℃之間,先高后低,鍋炒葉一次2公斤左右,機器加工加倍。殺青的標準:外觀葉色由鮮綠轉為暗綠,手緊握茶葉稍帶粘性,粗梗折而不斷,青氣消失,有茶香味。
揉捻
麻姑茶一般芽葉粗,梗大,多採用熱揉。揉捻時用慢火隨炒隨揉,溫揉亦須在熱灶上進行,冷揉一般少用。熱揉做法是在茶葉粘附力大時,將它捲成團塊,出鍋做成形,或抓住每個芽的主梗,一葉一搓或數葉一搓成條索形。亦可將數葉捲成方圓形或三角形等,使它玲瓏雅致,沖泡後還原為綠色,呈現出色、香、味、形來。要求嫩葉成形率在80%以上,過老化的芽頭成形率僅60%—70%。
乾燥
鮮葉經萎凋、殺青、揉捻、定形後,立即抖散在竹墊、簸箕或曬場上蔭涼,切勿被烈日直射。待葉片可研碎、粗梗折斷後有藕斷絲連狀時,則表示茶葉的含水量在3%—5%,這時,茶葉就達到乾燥程度。如採集後遇陰雨天氣,加工後必須用低溫慢烘,直至乾燥為止。
價值功能
主要成分
春茶一芽二葉乾樣含胺基酸3.0%,茶多酚含量水平中等偏上為26.6%,兒茶素總量12.8%,咖啡鹼含量水平達5.9%。
醫藥功能
功能主治散風熱,清頭目,除煩渴。用於頭痛、齒痛、目赤、熱病煩渴、痢疾。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麻姑茶具有散風熱、清頭目、生津止渴、消食提神、消炎解毒、降壓降脂等藥理功能。據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中國林科院森林環保研究所、冶金工業部地質測試中心、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科研單位共同研究,從麻姑茶中分離出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多種胺基酸,B—胡蘿蔔、多酚類、三萜甙類等物質及鈣(Ca)、鉀(K)、鈉(Na)、錳(Mn)、鉬(Mo)、鎂(Mg)、鐵(Fe)、鋅(Zn)、硒(Se)、鍺(Ge)、鉻(Cr)、鎳(Ni)、磷(P)等人體必需微量元素。
為涼肝散風、止痛消炎良藥。對治療高血壓、肥胖症、口腔炎、咽喉炎等療效顯著;對急性胃炎、感冒、肚痛、痧氣、瘧疾、便秘等有較好療效;對鼻咽癌、食道癌有抑制作用;煮水外洗能治療多種皮膚病及燙傷等;如果把它當作茶泡飲,其滋味甘涼、生津止渴、先苦後甘,回味持久,故被人們譽稱為“‘綠色黃金’、‘益壽茶’、‘美容茶’”。
現代科學臨床套用表明,麻姑茶具有消暑解毒、消炎殺菌、化痰止咳、健胃消積、提神醒腦和抗輻射、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等功效。被國內外消費者譽為保健茶、益壽茶、美容茶,是一種套用廣泛的天然多功能植物飲料。
保健功能
- 抗衰老
麻姑茶所含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抵抗老化。因為人體新陳代謝的過程,如果過氧化,會產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會使細胞受傷。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劑,能有效清除過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傷。麻姑茶中的兒茶素能顯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 抗菌
研究顯示,麻姑茶中兒茶素對引起人體致病的部分細菌有抑制效果,同時又不致傷害腸內有益菌的繁衍,因此麻姑茶具備整腸的功能。
- 降血脂
科學家做的動物實驗表明,茶中的兒茶素能降低血漿中總膽固醇、游離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之量,同時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人體的實驗表明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動脈硬化發生率的功效。麻姑茶含有黃酮醇類,有抗氧化作用,亦可防止血液凝塊及血小板成團,降低心血管疾病。
- 瘦身減脂
- 防齲齒、清口臭
- 麻姑茶防癌
麻姑茶對某些癌症有抑制作用,但其原理皆限於推論階段。對防癌症的發生,多喝茶必然是有其正向的鼓勵作用。
- 美白及防紫外線
專家們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麻姑茶中的兒茶素類物質能抗UV-B所引發之皮膚癌。
- 改善消化不良情況
品茗指南
沖泡方法
一般來說,綠茶沖泡水溫以85℃為宜,水初沸即可。沖泡時間以2~3分鐘為好。綠茶與水的比例要恰當,常用150毫升的水沖3克茶葉,沖泡出來的綠茶湯濃淡適中。如果沖泡溫度過高、時間過久,或者反覆沖泡,多酚類物質就會被破壞。在茶具方面,可以選用瓷杯或是透明的玻璃杯,最好不要蓋蓋子,否則容易將茶葉燜黃。
飲茶禁忌
胃不好的人少喝
綠茶微寒,容易刺激腸胃,胃寒或經常胃痛的人應該少喝或不喝。建議胃不好的人喝一些比較溫性的白茶、紅茶、熟普洱,這類茶經過發酵,對腸胃較好,不會引起胃痛。另外,女性要特別注意以下時期不宜喝綠茶:經期、孕期、哺乳期和更年期。
睡前不要喝
茶中的茶鹼等物質,被人體吸收後,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興奮作用。飲茶會使精神興奮,影響睡眠,甚至導致失眠,尤其是新采的綠茶,作用更明顯。
空腹時別喝
空腹飲茶,尤其在清晨剛起床後就來杯茶,易使腸道吸收咖啡鹼過多,容易讓人產生心慌、頭昏、手腳無力、心神恍惚等症狀。不常喝茶的人,更容易出現上述不適。這被稱為茶醉,一旦出現茶醉現象,可以口含糖果或喝些糖水來緩解。
飯前、飯後不要馬上喝茶。飯前飲茶會沖淡唾液,使飲食無味,還能暫時使消化器官吸收蛋白質的功能下降。茶中含有鞣酸,能與食物中的蛋白質、鐵質發生凝固作用,影響人體對蛋白質和鐵質的消化吸收。
等級標準
麻姑茶成品可分為特、一、二、三、四共五個等級。特級茶含胺基酸3.5%。
儲存方法
麻姑茶最佳儲存溫度為0℃~5℃,其怕濕、怕陽光而且容易吸附異味。保存時要把茶葉裝進茶罐里封上口,再用塑膠袋套好放進冰櫃冷藏,袋口一定封牢,否則會回潮或者串味,有損茶葉的品質。
茶葉文化
相傳在東漢有一位雲遊仙女麻姑居此山修煉,春時采山上鮮嫩的茶樹芽葉,汲清澈甘美的神功泉石之乳液,烹茗款客,其茶味鮮香異常,取名麻姑茶。
據《南城縣誌》記載:“麻姑茶的製作盛於唐代”,據《名山志》曾有:“中國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於九州四海,獨有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東南”的記載。麻姑山群山重疊、瀑布飛濺、雲多霧重、清泉遍布、景致迷人,宜人宜茶的環境在口口相傳中更增添了神秘的韻味。
據《食品科技》1982年第七期一篇文章介紹:1856年4月27日,鹹豐帝的懿嬪(即慈禧)生下了第八代皇帝載淳(即同治)。鹹豐帝聞知此事,喜不自勝,便當即諭旨:“懿嬪著封為懿妃”。按照宮中規定,慈禧從此便可享受更高一級的生活待遇。於是,在她的飲食規定中就有:每月供給“麻姑茶”十四兩。
有詩嘆道:“催貢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似蓮心,誰知儂比蓮心苦。”另有一首《竹枝詞》描繪了當年貢茶的情景:“春雷昨夜報纖芽,雀舌銀針盡內衙。柳外龍旗喧鼓吹,香風一路貢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