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內容
麗江市“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
一、前言
當今世界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經濟與科技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關係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科學與技術滲透和融合於生產與經濟發展之中,使社會生產力發生了史無前例的變化,經濟又不斷地帶動著科技發展,需求更新更高的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十五”期間,麗江市的科技工作在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科技廳的指導幫助下,認真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來抓,促進了科技的進步和科技創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十五”期間,麗江實施“旅遊帶動”戰略和“科教興麗”戰略,麗江經濟社會、科技都獲得較快發展,地方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在科技帶動下,一批具有麗江特色的植物藥開發、花卉、山嵛菜、青梅等比較優勢的產業逐步形成,並通過新的科學技術的不斷推廣套用,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十五”期間全市的生物資源開發,優質農產品加工等新興產業得到逐步的發展,形成了一批新的經濟成長點,並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為“十一五”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十一世紀伊始,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擴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一種全新的經濟格局正在形成。它正在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帶來一場革命。其主要特點是電子化、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知識越來越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因和首要力量。知識和信息,人力資源和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經濟、技術進一步開放,技術交流與合作的力度也進一步加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市場將成為科技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隨著新經濟格局的逐步形成,給我市科技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通過“十五”的建設,對我市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發展特色經濟、培育支柱產業,建設和諧麗江,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十五”期間,麗江市的科技工作以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麗江的實際出發,進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實幹,推動了麗江經濟、科技的發展。科技產業化能力的提高,為“十一五”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十五”期間,麗江市狠抓了科技與經濟結合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全市組織了科技項目176項,累計新增經濟效益30500萬元。其中“水稻超高產研究示範”、“三低軟性火腿開發”等8項成果獲得“雲南省科技進步獎勵”全市生物資源開發、優質農產品加工等新興產業得到逐步的發展,形成了一批新的經濟成長點。 “十五”期間全市建立健全了以農、林、牧、水為主體的由272箇中心、站、所組成的市、縣、鄉三級專業技術推廣體系和827個農民技術研究會及63個市、縣專業技術學會的技術推廣與科學普及體系,形成了一支專群結合的科技隊伍。“十五”期間,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全市累計申請專利130件,比“九五”的24件增加5.4倍,其中發明專利19件。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 當前麗江市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我市經濟發展仍以傳統技術為主導,生產技術和科技發展的起點較低,加之科技投入不足,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仍是制約我區科技、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科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還未能充分顯現出來。
(二)由於我市山區面積大,貧困人口多,廣大山區勞動者素質普遍較低,接受知識、學習技術能力差,科學普及提高難度大,依然困擾著文化知識的提高。
(三)產業科技資金投入不足,難以配套先進的科學技術,產業發展缺乏有力的技術保障,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技工作還存在相當差距。
(四)思想觀念認識滯後,不適應科技跨躍發展的要求。由於思想意識的差異,對科技在麗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緊迫感和危機感,未完全確立依靠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
(五)企業是科技工作的重要方面,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進步機制尚未形成。企業管理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低,產品科技含量缺乏。
三、麗江市“十一五”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市的科技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六大戰略部署,認真貫徹落實新時期科技工作“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進一步解放思想,抓機遇、打基礎、建支柱、創名牌、增效益,以人為本,依靠科技進步最佳化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綠色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化改革,實施人才推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強化和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意識。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工作在振興經濟中的先導和促進作用,推動我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科技發展目標
〈1〉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依靠科技進步使我市GDP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保持快速穩定增長。
〈2〉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更加顯著,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48%。
〈3〉加大科技成果的套用和科技推廣力度,促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步伐,有針對性、有重點地推廣優質農產品加工技術,促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扶持農業科技型企業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繼續增加科技投入,到2010年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的1.2%以上,力爭科技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有較大發展,科技支撐條件有明顯改善,綜合科技能力有較大提高。
〈5〉爭取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列入省和國家“十一五”科技計畫,提高科技成果的套用和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為麗江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6〉全面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的再創新能力,培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新型工業化建設,走創新強市之路。
〈7〉以人為本,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使科技人員技術水平和勞動者素質有較大提高。
〈8〉擴大國際國內科技合作。面向全國開展科技合作,形成更廣泛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方式的科技合作局面。走聯合開發優勢資源的道路,建設具有麗江特色的區域性技術創新體系。
(三)主要任務
為實現以上的科技發展目標,必須以市委、政府確定的主導產業發展的科技領域為重點切實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任務:
<1>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全市的總體科技實力,建設具有麗江特色的區域性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科技支撐能力。
<2>切實抓好優質高效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套用,強化科技推廣和技術普及,促進農業技術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努力發展與旅遊業及生態保護相關的自然資源持續發展利用技術,為旅遊強市提供技術支撐。
<5>加大科技成果的套用和科技推廣力度,切實抓好生物製品加工和優質農產品開發技術,加強新型工業化建設,發展特色產業。
<6>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科技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充分調動科技人員投身於科技成果轉化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積極性。
<7>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人才推動戰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8>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環境建設,逐步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
四、“十一五”麗江市科技發展的主導產業
堅持以發展農業產業化技術,促進農村科技進步和生物資源深度開發,發展與旅遊業相關的生態保護及可持續發展技術為重點。圍繞市委、政府確立的戰略任務,大力推進農業、
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技術為依託,努力加強優質高效農業、生物資源開發與生物製品加工業、特色優質農產品、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的科技支撐力度,加快與旅遊相關的特色食品、旅遊產品、花卉等綠色產業和新興工業的發展。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套用現代技術提升和改造傳統產業,努力擴大技術來源,提高技術水平,實現麗江市各經濟主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十一五”麗江市科技的發展重點
麗江“十一五”科技發展,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麗江的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實際出發,圍繞構築“和諧麗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工作需要,引導科技發展的方向,促進科技經濟協調發展,重點支持一批對振興麗江市經濟發展的科技項目。
(一)支持農業重大科技成果的引進推廣套用,推進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科技項目,加快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綠色安全糧食、蔬菜、畜禽、花卉、林果品種的更新換代,引進優質水稻、優質蔬菜、中高檔花卉、特種經濟動物及水產品、加工型水果等優良新品種。建立健全良種繁育基地,實現種子加工和種苗生產工廠化。加強種子質量監督檢測工作,推進良種產業化。
(二)支持解決麗江市農業重大問題的研究、試驗、示範,生物工程技術的引進、套用、推廣,支持最佳化農作物品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畜禽品種的選育及技術推廣。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農業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提高投入產出水平為目的的節本增效技術,以提高質量為目的的最佳化動植物品種技術,以擴大增值為目的的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技術,以高效節約為目的的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技術,以無公害生產、生物工程為代表的高新技術。
(三) 圍繞 “旅遊強市”、“和諧興市”和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結合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支持林業生態保護、發展、所必需的重大林業科技成果套用。推進林業生物工程技術的引進、轉化、創新工作。支持與旅遊業相關的自然資源持續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的研究、引進、開發。支持改善和最佳化生態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引進、示範、推廣套用。大力推廣植樹造林新技術,最佳化造林模式。引進、馴化、試種具有麗江特色的優良樹種、優質高產經濟林樹種、乾熱河谷及難造林地帶適生樹種,最佳化造林模式,加快滅荒進程。推廣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火災現代防範新技術。
(四)提高裝備水平,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支持特種生態植物、特有花卉資源、野生藥用植物、名貴花卉人工育種、馴化及加工技術開發。開發、引進、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提高農機具配套使用率。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示範推廣使用陽光溫室、滴灌設施、工廠化種植養殖設施、加工和冷儲設備等。
(五)採用優良新品種、先進技術、高新技術和現代農業設施,推廣標準種植和加工技術,發展特色農業、創匯農業、生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通過引進、試驗、示範,將成果推向廣大農村,為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產業化經營起到示範帶動作用。在科技計畫和農業產業化計畫中,每年安排3-5項成熟度高、適用範圍廣、效益明顯的科技成果進行示範推廣。圍繞農業發展的共性和關鍵性技術進行研究攻關,儲備科技成果,為現代農業的發展不斷提供新的技術支持。
(六)實施科技扶貧工程。把科技扶貧作為幫助貧困地區民眾脫貧致富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來抓。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幫助貧困鄉鎮實現脫貧目標,加快全市已脫貧地區民眾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選擇實施關聯度大、連帶性強、能帶動產業化發展的種植養殖業項目,配套實施好產前、產中、產後的系列子項目,使貧困地區在產業鏈的延伸中實現較大幅度的增產增收;選擇組裝配套、易學、易用、易見效的技術措施加以示範推廣,促進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
(七)套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支持科技型農業、科技工業園區建設。 以市場為導向,以最佳化產品結構、增加花色品種、擴大產品出口、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提高效益為目標,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有重點、有步驟地套用高新技術進行嫁接改造。加快淘汰落後技術、產品和設備,鼓勵企業套用先進成熟的高新技術,積極採用新工藝、新設備,開發新產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檔次、技術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形成經濟規模優勢、品牌優勢、市場競爭優勢,努力提升傳統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與高新技術產業協調發展。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組織綜合性科技示範。
(八)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共性和關鍵技術問題。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改造中的共性、關鍵性技術問題,鼓勵企業跟蹤行業技術發展的前沿,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同時進行自主研究開發,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和專有技術,實現技術跨越。
(九)支持依託地方特色資源、生態資源開發的生物藥中間體及製品開發,植物藥及製品開發的關鍵技術引進,中間試驗和產品試製工作。
(十)開展以技術創新為主的各項技術引進的諮詢、科技信息檢索等服務。開展麗江市科學技術信息網路建設,完善各項科技資料庫及信息資源庫建設及網路信息開發技術套用。推動政府信息網路建設和發展。
六、麗江市“十一五”科技發展擬開展的重點建設項目
(一)麗江古城可持續發展研究與套用
與有關大學合作共同組織套用高科技手段進行麗江古城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管理、保護、修善和治理。計畫爭取投資1200萬元。
(二)麗江市企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
以農副產品科技創新、中藥材規範化栽培,珍稀植物組培快繁,微生物培養發酵工程,藥物有機合成及天然藥物提取、分離、提純方面技術為切入點,與南開大學共同組織藥化工技術創新,建設企業科技創新平台計畫爭取投資600萬元。
(三)南開大學麗江科學園建設
以麗江市豐富的生物種質資源、旅遊資源、人文資源為基礎與南開大學生命科學、經濟金融、歷史社會等的學科優勢,共設南開大學麗江科學園。計畫爭取投資1200萬元。
(四)以企業為主體,為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組織富民強縣工程,計畫爭取投資1000萬元。
(五)高原湖泊、濕地生態及綜合管理技術研究。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湖泊生態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圍繞高原、濕地流域的主要環境問題,以穩定保持高原、濕地水環境質量為目的,依靠科技進步,致力於生態保護,促進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計畫爭取投資1200萬元。
以上項目共擬計畫爭取投資5200萬元。
七、促進麗江市“十一五”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為“十一五”科技的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和發展空間。
1、全市各級各部門領導特別是各級黨政主要領導真正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把科技工作擺到總攬全局的重要位置。把全市科技規劃切實貫徹到本部門的工作計畫中加以實施,真正做到第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定期研究解決科技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及全市科技進步、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全市科技、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重大決定要廣泛聽取專家和諮詢部門的意見,建立完善重大項目科技諮詢制度,加強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完善落實科技工作
目標責任制,並實行逐年考核制度,把科技進步、科技創新作為考核各級領導特別是一把手政績的主要條件之一。
2、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按照加強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要求進一步加強科技行政部門和科技管理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其加速科技進步工作中的綜合管理職能。進一步做好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選拔培養工作,完善選拔和管理辦法。採取多種形式支持機關、企事業單位與高等學校定向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鼓勵在職科技人員攻讀碩士學位。積極引進我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以產業界為重點,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引進和派出,培養和引進高層次科技和管理人才。
3、進一步完善科普組織網路,充分發揮各級科協、社科聯、學術團體的骨幹作用。加強科普隊伍建設,團結、組織社會各界參與科普工作。充分發揮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電影電視在科普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積極開展豐富新穎、生動活潑、富有鮮明時代氣息的科普活動,樹立愛科學、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社會風尚。針對科普對象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特點,加強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無神論的教育。創新科普內容和形式,大力普及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抵制各種唯心論、偽科學、封建迷信,依法打擊邪教活動。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大力普及科技知識和科技法律法規知識,提高全民科技意識和法制觀念,為全市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4、營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環境。各級政府和部門要進一步強化全局觀念和法制觀念,運用法律手段加快技術創新和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進程。要全面落實國家、省的科技法律、法規和政策。從實際出發,在體制改革、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資金管理、人才和獎勵等方面營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環境。加強科技法制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執法水平。對科技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認真督查。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依法堅決查處各種侵權行為,保障各方的合法權益。
為實現“十一五”規劃的科技發展計畫目標,充分體現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實現科技對全市社會經濟的貢獻目標,必須有強有力的組織保證、經濟基礎保證,完善的體制保證和人材保證,為“十一五”科技的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和發展空間。
(二)加強科技創新體制建設
1、加強科技創新體制建設,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企業科技創新的關注,打破部門分割促進企業建立技術創新機制。結合資源優勢、重點產業,切實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技術創新手段,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2、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確立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都要建立起技術開發機構;重點骨幹企業要建立技術中心;小企業也要通過多種形式與途徑,加強技術基礎建設,增強技術開發能力。實行企業技術創新法人代表負責制,使企業技術創新在領導體制和組織制度上得到保證。加大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制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的認定辦法,對通過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由市級科技三項費用給予一次性專項資助,用於中心的建設和技術創新活動。
3、加強產學研聯合。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要更新觀念,加強領導,搞好協調,為發展產學研聯合做好服務工作。採取全方位開放的政策,圍繞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與先進地區進行各種形式、內容廣泛的產學研合作。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各種形式的合作,共建企業技術開發機構,就生產中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聯合攻關,參與企業技術改造、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縣鄉工業和農村經濟,培養創新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
4、深化科技改革。在生物技術、環境保護、現代農業等重點技術領域,建設一批具有特色的工程技術實驗室,使其成為區域性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實行開放式管理,引入開放、流動、競爭、合作的新機制;鼓勵省內外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聯合共建,以發揮群體優勢。
5、大力發展社會化科技中介服務。鼓勵科技人員和專門人才創辦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科研機構轉制為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積極開展技術貿易、技術培訓、信息服務、專利諮詢、智慧財產權保護等科技中介服務工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擴散。對以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為主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經有關部門認定後可按非營利性機構運作和管理。加強引導和管理,規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行為。
6、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技術市場,建立和健全規範、公平的技術市場秩序,壯大技術交易中介組織和技術經紀人隊伍,增強和完善技術市場的調節與激勵功能。積極採集、加工、發布科技信息,推廣國內外科技成果,拓展科技界與產業界、金融界的溝通渠道,為重大科技項目的立項、論證、實施提供相關服務。認真貫徹《專利法》,提高專利工作的質量和服務水平。激發全社會致力於發明創新及其產業化的積極性。努力增強企事業單位運用專利制度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大力扶植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
7、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集成創新,最佳化配置人才資源,擴充人才數量,改善人才結構,提高人才素質,建立一支適應跨世紀發展的人才隊伍,推進創新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科技人員的考核、評價、管理、激勵機制。積極探索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多種有效形式。逐步推行專業技術職稱(資格)評定與
專業技術職務聘任相分離的政策,實行科技人員競爭上崗。進一步加大破格選拔成績顯著的中青年
專業技術人員的力度,促使優秀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脫穎而出。認真做好國家、省、市級優秀專業人員的選拔、使用、管理和服務工作,充分發揮其骨幹作用。加大為企業提供人才服務的力度,發展和健全企業經營者人才市場和其他專業性人才市場,更好地為企事業單位的技術創新服務。提高人才中介社會化服務水平。樹立終身教育觀念,建立健全規範化、科學化、制度化、網路化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強化繼續教育,不斷提高科技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
(三)進一步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
1、進一步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建立以企業為投入主體,財政投入、金融信貸投入、社會投入共同投入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市、縣(區)科技三項費投入逐步得到增加。拓寬投資渠道,逐步形成企業為主體、政府為引導、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的多渠道、多層次科技投入的格局。
2、各地各部門要加強科技投入的引導和巨觀管理,對各級財政安排的科技投入資金要明確規定使用範圍,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積極創造條件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吸收各類投資者的創業資本,為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資本金、經營管理及其他方面的支持。
3、結合我市實際為企業和農村提供經營管理、科技成果引進、信息諮詢、智慧財產權 、市場行銷等方面的技術服務。各部門要從實際出發,結合我市重點產業和國家發展計畫,做好項目儲備工作,以項目爭取國家和省里的資金投入。
(四)強化科技管理部門的管理,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
1、科技項目的實施,按照科技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的規律,打破部門分割,銜接統一管理運作,減少重複、交叉和割裂。提高科技計畫的實施效果,重大項目需進行前期論證,項目立項、審批制度化,強化規範管理,對項目實行成本核算,效益分析。按契約依法管理,改進項目管理審批、立項、檢查、驗收制度。
2、強化科技管理部門的管理,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認真執行《科技進步法》、《專利法》、《促進科學技術成果轉化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及《契約法》等法律,使各級各部門認真執法,依法行政。充分發揮各級、各部門的作用,努力在全市形成推進科技進步的合力,動員全社會力量投入技術創新。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加大科技宣傳力度,營造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的良好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3、改革完善麗江市科技成果的評審及獎勵制度,強化科技成果產業化導向,注重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經濟、社會效益。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環境建設,提高執法水平。對在技術創新、科技成果商品化和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項目完成者實行重獎。
4、加強對外開放,促進國際、國內科技合作與交流,以項目為載體,有針對性地組織與外部的項目合作、人員交流、人才引進、先進技術引進等交流活動。
5、積極開展國內外科技合作和引進智力工作。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增大技術、智力引進及派出科技人員到外地培訓研修的力度和規模,通過廣泛的技術和人員交流,實現較高水平上的技術跨越,形成更多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提高綜合競爭力。在科技和產業發展計畫中安排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項目,通過引進智力和技術,提高技術起點,縮短研究開發周期。組織力量對引進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通過創新使其本地化,進行示範、推廣,直接服務於經濟建設。
6、加速發展
民營科技企業。營造良好環境,強化服務,規範管理,切實把發展民營科技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落到實處。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民營科技企業在項目申報、金融服務、科技經費使用、智慧財產權保護、工商登記註冊、許可證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待遇。採取措施幫助民營科技企業加強自身建設,解決其發展過程中的歷史遺留問題,特別是明晰產權的問題。重點扶持從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技術創新能力強的民營科技企業。
(五)全面促進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進步
1、促進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進步。實施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推進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進步。控制人口增長、實現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改進節育技術和方法,加強對安全、有效、簡便、經濟的節育新技術、新方法的套用推廣,全面提高計畫生育技術服務水平。
2、加強對先進醫療技術的引進、吸收,積極套用先進醫療儀器設備,不斷提高
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水平。建立預防保健信息網路,完善重大傳染病監測、預報和快速有效的控制系統。開展對新發現和原因不明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的研究。加強對自然災害的監測、預報以及防災減災相關技術的開發研究和成果套用。
3、圍繞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開拓規劃設計新思路,提高規劃設計水平。採用
地理信息系統等先進技術和手段,使城市規劃布局、道路交通、園林綠化、供排水(氣)系統、綜合配套設施等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努力實現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型化。積極採用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促進第三產業向高層次發展。
4、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決策研究為核心開展軟科學研究,為各級領導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建立健全適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軟科學研究體系。充分發揮科學技術顧問在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推進全社會科技進步中的作用。
5、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領導,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真正把經濟成長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創新,認真調查研究,形成有本地區、本單位特色的發展戰略。明確科技進步的目標與重點,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落實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各級領導幹部要適應新形勢,研究新問題,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增強科技意識,提高管理水平和駕馭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領導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能力。廣大基層幹部要提高套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更好地帶領民眾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麗江市科技局
2007年6月
(文章來源:麗江市科技局政府信息公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