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總體部署,科技成就,規劃內容,第一篇 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第二篇 構築國家先發優勢,第三篇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第四篇 拓展創新發展空間,第五篇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第六篇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第七篇 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第八篇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內容解讀,解讀一,解讀二,
指導思想
“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著力擴大科技開放合作,著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確保如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
基本原則
——堅持把支撐國家重大需求作為戰略任務。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明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強關鍵核心共性技術研發和轉化套用;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塑造引領型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堅持把加速趕超引領作為發展重點。把握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態勢,在關係長遠發展的基礎前沿領域,超前規劃布局,實施非對稱戰略,強化原始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跟上甚至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
——堅持把科技為民作為根本宗旨。緊緊圍繞人民切身利益和緊迫需求,把科技創新與改善民生福祉相結合,發揮科技創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促進高質量就業創業、扶貧脫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讓更多創新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民眾獲得感。
——堅持把深化改革作為強大動力。堅持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同步發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破除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激勵原創突破和成果轉化,切實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為創新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堅持把人才驅動作為本質要求。落實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把人才資源開發擺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養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改革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培育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
——堅持把全球視野作為重要導向。主動融入布局全球創新網路,在全球範圍內最佳化配置創新資源,把科技創新與國家外交戰略相結合,推動建立廣泛的創新共同體,在更高水平上開展科技創新合作,力爭成為若干重要領域的引領者和重要規則的貢獻者,提高在全球創新治理中的話語權。
發展目標
“十三五”科技創新的總體目標是: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進入前15位,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
——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整體水平由跟跑為主向並行、領跑為主轉變。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大幅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達到1.1%;國際科技論文被引次數達到世界第二;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專利申請量比2015年翻一番。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科技創新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方面,在促進經濟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達到34萬億元,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達到20%,全國技術契約成交金額達到2萬億元;成長起一批世界領先的創新型企業、品牌和標準,若干企業進入世界創新百強,形成一批具有強大輻射帶動作用的區域創新增長極,新產業、新經濟成為創造國民財富和高質量就業的新動力,創新成果更多為人民共享。
——創新型人才規模質量同步提升。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初步形成,湧現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型企業家和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人力資源結構和就業結構顯著改善,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達到60人年。人才評價、流動、激勵機制更加完善,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充分激發。
——有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定型。科技創新基礎制度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科技創新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創新治理能力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健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治理結構和發展機制更加科學,軍民融合創新機制更加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3]
——創新創業生態更加最佳化。科技創新政策法規不斷完善,智慧財產權得到有效保護。科技與金融結合更加緊密,創新創業服務更加高效便捷。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科技創新全方位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科學精神進一步弘揚,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全社會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
總體部署
未來五年,我國科技創新工作將緊緊圍繞深入實施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有力支撐“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網路強國、海洋強國、航天強國、健康中國建設、軍民融合發展、“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一是圍繞構築國家先發優勢,加強兼顧當前和長遠的重大戰略布局。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啟動“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技術體系,加強現代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型製造、能源等領域一體化部署,推進顛覆性技術創新,加速引領產業變革;健全支撐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突破資源環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領域的瓶頸制約;建立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技術體系,發展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領域的戰略高技術。
二是圍繞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培育重要戰略創新力量。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全面布局、前瞻部署,聚焦重大科學問題,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力爭在更多基礎前沿領域引領世界科學方向,在更多戰略性領域實現率先突破;完善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創新基地建設,按功能定位分類推進科研基地的最佳化整合。培育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壯大創新型企業家隊伍。
三是圍繞拓展創新發展空間,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一批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創新發展,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完善區域協同創新機制,加大科技扶貧力度,激發基層創新活力;打造“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提高全球配置創新資源的能力,深度參與全球創新治理,促進創新資源雙向開放和流動。[3]
四是圍繞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良好創新創業生態。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建立統一開放的技術交易市場體系,提升面向創新全鏈條的服務能力;加強創新創業綜合載體建設,發展眾創空間,支持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深入實施智慧財產權和技術標準戰略。完善科技與金融結合機制,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多層次資本市場。
五是圍繞破除束縛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制度障礙,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強化科技資源的統籌協調;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推動健全現代大學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培育面向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組織體系;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大力推進軍民融合科技創新。
六是圍繞夯實創新的民眾和社會基礎,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全面推進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的提升;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動科普信息化,培育發展科普產業;推動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各類科研設施向社會公眾開放;弘揚科學精神,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增強與公眾的互動交流,培育尊重知識、崇尚創造、追求卓越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文化。
“十三五”科技創新主要指標[3] |
指 標 | 2015年指標值 | 2020年目標值 |
1 | 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位) | 18 | 15 |
2 | 科技進步貢獻率(%) | 55.3 | 60 |
3 | 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 | 2.1 | 2.5 |
4 | 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人年) | 48.5 | 60 |
5 | 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萬億元) | 22.2 | 34 |
6 |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 | 15.6 | 20 |
7 |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 | 0.9 | 1.1 |
8 | 國際科技論文被引次數世界排名 | 4 | 2 |
9 | PCT專利申請量(萬件) | 3.05 | 翻一番 |
10 | 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 6.3 | 12 |
11 | 全國技術契約成交金額(億元) | 9835 | 20000 |
12 | 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 | 6.2 | 10 |
科技成就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作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我國科技創新步入以跟蹤為主轉向跟蹤和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顯,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位勢進一步提升,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戰略高技術不斷突破,基礎研究國際影響力大幅增強。取得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載人深潛、深地鑽探、超級計算、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量子通信、中微子振盪、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等重大創新成果。2015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14220億元;國際科技論文數穩居世界第2位,被引用數升至第4位;全國技術契約成交金額達到9835億元;國家綜合創新能力躋身世界第18位。經濟成長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0年的50.9%提高到2015年的55.3%。高速鐵路、水電裝備、特高壓輸變電、雜交水稻、第四代移動通信(4G)、對地觀測衛星、北斗導航、電動汽車等重大裝備和戰略產品取得重大突破,部分產品和技術開始走向世界。科技體制改革向系統化縱深化邁進,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科技資源統籌協調進一步加強,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機制逐步完善,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國際化水平大幅提升,國際科技合作深入開展,國際頂尖科技人才、研發機構等高端創新資源加速集聚,科技外交在國家總體外交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全社會創新創業生態不斷最佳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創新創業重要載體,《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實施,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落實成效明顯,科技與金融結合更加緊密,公民科學素質穩步提升,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創新活力顯著增強。
規劃內容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此件公開發布)
第一篇 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
“十三五”時期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進入
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決勝階段,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面向全球、立足全局,深刻認識並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要求和國內外科技創新的新趨勢,系統謀劃創新發展新路徑,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開拓發展新境界,加速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第一章 把握科技創新發展新態勢
第二章 確立科技創新發展新藍圖
第三章 建設高效協同國家創新體系
第二篇 構築國家先發優勢
圍繞提升產業競爭力、改善民生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需求,加強重點領域的系統部署,為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第四章 實施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
第五章 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
第六章 健全支撐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
第七章 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技術體系
第三篇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圍繞增加創新的源頭供給,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壯大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力爭在更多領域引領世界科學前沿發展方向,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更多貢獻。
第八章 持續加強基礎研究
第九章 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
第十章 加快培育集聚創新型人才隊伍
第四篇 拓展創新發展空間
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促進創新資源集聚和高效流動。以打造區域創新高地為重點帶動提升區域創新發展整體水平,深度融入和布局全球創新網路,全方位提升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水平。
第十一章 打造區域創新高地
第十二章 提升區域創新協調發展水平
第十三章 打造“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
第十四章 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創新網路
第五篇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趨勢,構建支撐科技創新創業全鏈條的服務網路,激發億萬民眾創造活力,增強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第十五章 全面提升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
第十六章 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的創業孵化體系
第十七章 健全支持科技創新創業的金融體系
第六篇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緊緊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加強重點改革措施實施力度,促進科技體制改革與其他領域改革的協調,增強創新主體能力,構建高效協同創新網路,最大限度激發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的巨大潛能。
第十八章 深入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第十九章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
第二十章 建立高效研發組織體系
第二十一章 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
第七篇 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
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的傳播塑造,使公眾能夠更好地理解、掌握、運用和參與科技創新,進一步夯實創新發展的民眾和社會基礎。
第二十二章 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第二十三章 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
第二十四章 營造激勵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
第八篇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強化各級政府部門在規劃實施中的職責,充分調動科技界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政策法規、資源配置、監督評估等方面完善任務落實機制,確保規劃實施取得明顯成效。
第二十五章 落實和完善創新政策法規。
第二十六章 完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
第二十七章 加強規劃實施與管理
內容解讀
解讀一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呂薇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權威解讀規劃5大看點。
看點1——大科技:從科技規劃到科技創新規劃
與以往國家科技規劃不同,本規劃首次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命名。
李萌:“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決勝階段。規劃提出了12項指標,包括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高到60%,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這是衡量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重要指標。
規劃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從培育充滿活力的創新主體、系統布局高水平創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領的創新增長極、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網路、建立現代創新治理結構、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等六個方面,提出建設高效協同國家創新體系的要求。
許倞:規劃最顯著的特徵,是關注點不僅僅為科學技術研究本身的改革和發展,更加關乎國民經濟主戰場,關乎面向科技前沿,關乎面向重大需求。比如,過去科技規劃很少提及科技金融,本次規劃中不但提到科技金融還談到雙創,談到如何支持發展各類風投、中介機構和服務機構。特別注重在新常態下發展新經濟,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
看點2——高起點:從立足眼前到兼顧當前長遠
規劃作了六項總體部署。前兩項要求圍繞構築國家先發優勢,加強兼顧當前和長遠的重大戰略布局;圍繞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培育重要戰略創新力量。
李萌:我們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始終貫徹“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思想,力爭做一個高起點的規劃。在深入實施重大專項的基礎上,面向2030年部署了15個科技創新重大科技項目;圍繞現代農業等十大領域構建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圍繞生態環保等五大領域構建支撐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圍繞深空、深海、深地、深藍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技術體系。
劉德培:規劃高度關注顛覆性技術和基礎研究。國家對顛覆性技術要有預判、預警和預置,以此保證在未來競爭中把握主動權和擁有競爭力。
許倞:我國科技發展已經從長期跟蹤進入領跑、並跑、跟跑“三跑並行”新階段。因此,規劃更加注重前沿性引領性,更加關注顛覆性技術對產業變革的影響。比如重大項目中,部署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腦科學和類腦研究等超前技術。
看點3——全鏈條:從“象牙塔”到創新全鏈條
規劃用大量篇幅闡述了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在新常態下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李萌:規劃彰顯時代特點。不是“象牙塔”裡面的規劃,而是體現科技和經濟結合、體現支撐國家由大到強轉變的創新規劃。它強調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把重大科技項目、國家實驗室、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作為重點任務。從上游的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到中游的技術創新,再到下游的技術推廣和產業化,進行全鏈條設計。
呂薇:創新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科研只是創新鏈條的一個環節。本次規劃從創新全鏈條出發,體現了整體性協調性,突出了頂層設計,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
看點4——新空間:從局部示範到多層次推進
規劃指出,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
呂薇:規劃亮點之一是突出區域創新。中國各個地區發展階段、創新要素的分布和創新能力相差較大,不可能齊步走。
規劃提出拓展創新發展的新空間,強調打造區域創新發展高地和促進區域創新協調發展。這是一個分四個層次的系統部署:首先北京、上海要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其次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創新發展;三是建設帶動性強的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第四是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點。
看點5——寬格局: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融入世界
規劃要求,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創新網路,深入參與全球創新治理。
李萌: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說明創新自信增強了。中國很多創新型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進步正深刻改變全球創新版圖、全球產業分工和經濟格局。
薛瀾: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創新體系都不能閉門造車。只有開放,才有促進創新資源的全方位流動和有效配置。中國科技創新的發展與改革開放密切相關,走進去和引進來,對豐富創新生態起了重要作用。未來,中國將營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吸引海外資源,探索試行技術移民;更多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全球科技共同體中發揮應有作用。
解讀二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正式印發,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號角後的第一個科技創新規劃。與以往不同,《規劃》首次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命名,闡述了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在新常態下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解讀
8月8日,由上百家機構、上千名專家歷時兩年共同研究編制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出爐。《規劃》分為八篇二十七章,描繪出未來5年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藍圖。與以往國家科技規劃不同,《規劃》首次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命名。
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次規劃關注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研究本身,而是更加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從創新的全鏈條著手,發起了向科技強國進軍的號角。”
涵蓋整個創新鏈條
“在過去的科技規劃中,很少提到科技
金融方面的內容。這次規劃不但提到了科技金融,還談到了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談到如何支持發展各類風投、中介機構和服務機構,特別重視在新的情況下發展新經濟。”許倞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呂薇說:“以前叫科技規劃,這次叫科技創新規劃,這一變化突出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科技與創新的結合。《規劃》的一大亮點就是從整個創新鏈條出發,涵蓋從研究開發一直到產業化的全過程。”
“創新是把技術和發明轉化為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過程。創新不僅僅是一個科技概念,更是一個經濟概念。創新是綜合性作用的結果,研究和開發只是創新的一個環節。”呂薇認為,《規劃》體現了創新政策的綜合性,不僅包含科技政策,還包含經濟、財稅、貿易、產業、金融、智慧財產權和標準等方面的政策。“正因為是一個政策包,所以在落實執行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要形成政策合力。如果不加強協調,有可能導致政策之間出現矛盾,甚至互相抵消。”呂薇認為。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認為,《規劃》之所以圍繞創新鏈系統部署,從根本上在於我國當前科技創新發展的新形勢。“自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實施以來,我國科技實力大大增強,令人鼓舞。然而,我國科技發展還有不平衡狀況,在一些領域處於領跑狀態,比如新能源,但在有些領域依然面臨激烈競爭,甚至相對落後。”薛瀾說。
“各個國家和產業領域都高度關注科技創新,積極探索,由此帶來很多新的創新模式以及技術套用領域,出現了很多新現象。”薛瀾說,比如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新經濟模式,科技雖然為其提供了重要支撐,但其核心創新點往往不在於科技本身的成功,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這些因素使得我們創新的局面更加豐富多元,對《規劃》制定提出了挑戰。
薛瀾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不管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調整,還是環境資源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就是要依靠創新,包括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新時期,人們對科技發展的期待越來越高,對創新的需求越來越多。《規劃》回應了這種需求和期待。”薛瀾說。
構築國家先發優勢
《規劃》提出構築國家先發優勢,面向2030年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發展引領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重點開發移動互聯、量子信息、人工智慧等技術,推動增材製造、智慧型
機器人[-0.93%
資金研報]、無人駕駛
汽車等技術的發展。同時,圍繞增加創新的源頭供給,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加強自由探索與學科體系建設,強化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
“在整個國際科技競爭中,我國在有些領域已經走到了前列,怎樣才能走得更快更好呢?針對新形勢,《規劃》更加注重科技創新的前沿性、引領性。”許倞說,如果說制定實施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時更多處於一種趕超追蹤局面的話,《規劃》則面向以我國科技發展步入領跑、並跑、跟跑並行的新階段,更注重構築先發優勢,更加注重顛覆性技術對產業變革的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告訴記者:“顛覆性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技術,對產業和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對顛覆性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要有深入研究,要有預測、預警機制。要對顛覆性技術對傳統技術的換代
拐點有一個正確判斷,再針對預判採取預先的行動,及時部署攻關新興產業和關鍵技術。只有對顛覆性技術有積極主動的配置,才能把握國際競爭力和主動權。”
劉德培認為,顛覆性技術需要源頭創新和自由探索。DNA雙螺旋結構的
發現就是自由探索的結果。自由探索有時候會產生新的學科,從而產生新的套用領域,形成新的發展動力。此外,有導向任務的基礎研究,一般都是需求推動的,通過創新研究以後,所得成果就可能更快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自由探索和有任務導向的基礎研究應該相輔相成。
“當前,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薛瀾說,歷史上,許多科技重大突破醞釀了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幾次,中國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都錯過了。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有機會參與甚至引領。“歷史不允許我們錯過,必須得抓住機會。”薛瀾說。
注重“區域”和“文化”
《規劃》提出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創新發展;建設帶動性強的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依託北京、上海、安徽等大科學裝置集中的地區建設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在京津冀、上海、安徽、廣東、四川和瀋陽、武漢、
西安等區域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規劃》突出了區域創新。”呂薇說,我國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在創新發展階段、創新要素布局等多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必須要因地制宜地營造創新發展環境,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創新也在全球化。其中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創新要素在全球流動。哪裡環境好,創新要素就流向哪裡。所以各地都在努力營造創新環境,來吸引國內外的創新要素。”呂薇說。
呂薇指出,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比如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創新區,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創新區,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創新區。“在這種情況下,《規劃》分層次地進行布局,體現了因地制宜。”呂薇說。
突出創
新文化建設也是《規劃》的亮點之一。《規劃》提出加快科學精神和創新價值的傳播塑造,動員全社會更好理解和投身科技創新。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和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加強科研誠信、科研道德、科研倫理建設和社會監督,培育尊重知識、崇尚創造、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
呂薇認為,創新是有風險的,創新文化是創新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江浙一帶和深圳市場經濟都比較發達,但相比之下深圳的企業創新氛圍更濃,這跟創新文化有密切關係。我們通過調研發現,深圳的很多創業者都是放棄了原本安逸的生活環境,來深圳奮力打拚的,他們都不懼怕失敗。創新文化的一個核心就是敢為人先、寬容失敗。”呂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