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解
鵐
【結構】左右
【筆畫】12畫
【部首】鳥(鳥)
【五筆】AWWG
wú 鳥名。形似麻雀,閉嘴時嘴的上下邊緣不能緊密連線,通常在地上做巢。以植物的種子和昆蟲為食。雄性羽毛的顏色較鮮艷。有赤鵐、
灰頭鵐、
白頭鵐等多個品種。
描述
(Buntings and New Word Sparrows)
鵐的英文名“bunting”源於古英語中的“buntyle”一詞(無法確定詞源)。最早用以指在地面覓食種籽和昆蟲的幾個西歐
鵐科種類。後來,該英文名字被早期的英國定居者帶到了世界各地,有時用來指稱那些與鵐並無密切親緣關係的鳥,如在北美,它也會用來指美洲
雀科的某些種類,如
靛彩鵐(“Indigo Bunting”)。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新大陸很多真正的鵐反而被稱為“sparrow”,但它們與
家麻雀(“House Sparrow”)等同樣以“sparrow”命名的麻雀類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舊大陸鵐屬(Emberiza)約37種以種子為食的鳥以及其他幾種外形相似的鳥的統稱。大多數屬於
新大陸燕雀科(Fringillidae,有時另建
鵐科〔Emberizidae〕)的
鵐亞科(Emberizinae)。例如
黍鵐(E. calandra)和
蘆鵐(E. schoeniclus)兩種一般都在歐、亞大陸溫暖地區繁殖。
黑紋鵐(E. striolata)最為馴順,分布從北非(在當地稱家鵐)到印度。鵐屬的多數種類可從其強壯的頭部模樣辨認出來。在北極附近繁殖的
雪鵐(Plectrophenax nivalis)和美國大平原的鷚鵐(Calamospiza melanocorys)也是鵐亞科的種類。在美國,bunting 一詞還指近緣的主紅雀亞科(Cardinalinae)彩鵐屬(Passerina)的種類,如小靛藍彩鵐(P. cyanea)和
麗色彩鵐(P. ciris,
雄鳥色彩炫麗,紅、綠、藍相間,在美國繁殖)。
形態特徵
真正的鵐起源於新大陸。全球約85%的
鵐科種類見於美洲,它們在那裡的棲息地範圍廣、類型多。如約有60個新大陸種類分布在墨西哥以北,分別棲息於
北極苔原、
北溫帶北部森林區、草原和草地、沙漠、
高山草甸、鹹水和淡水沼澤、闊葉林和針葉林。而
舊大陸鵐的原種可能是從新大陸穿過
白令海峽進入亞洲,其中Emberiza屬的種類在亞洲溫帶地區進化(如今那裡種類最豐富),然後向西擴展至歐洲和非洲。有意思的是,僅有
鳳頭鵐和
藍鵐兩個種類在亞洲熱帶地區繁殖;而整個鵐科在
東印度群島-大洋洲地區沒有分布,只有
黃道眉鵐和
黃鵐被引入紐西蘭取得了部分成功。
鵐的一大特徵是喙結實,成錐形,適於將種籽咬碎去殼。有些種類的上下喙能夠斜向活動。
燈草鵐類尤為擅長用它們的喙來操縱種籽,將其咬碎然後去殼。鵐通常在地面覓食;部分種類,如
唧鵐類,通過與眾不同的“雙刨”來覓食,即身體保持不動,同時用兩隻腳向後刨扒。
鵐在體羽和鳴聲方面表現出相當的多樣性。有體羽暗淡的種類,如
黍鵐,為灰褐色,多條紋;也有體羽鮮艷的種類,如
黃鵐,下體為醒目的黃色,頭部有黃色條紋,或如
鐵爪鵐,頭部具黑色、栗色和白色斑紋。除了那些
雄鳥有惹眼的炫耀體羽的種類外,在其他鵐中,兩性著色相似。
習性
繁殖
在溫帶和
北極地區,大部分鵐為單配製。在所研究的種類中,大多數(如
蘆鵐)的
雄鳥很少會吸引一隻以上的
雌鳥。但配偶外交配現象卻很常見,在各窩雛中有近70%都含有配偶外交配生成的後代。蘆鵐一般營巢於濕地中,巢的密度常常很高,這使配偶往往很難看住自己的另一半。另外,有一小部分雄鳥為雙配製。
歐亞大陸的
黍鵐則通常實行多配製。據觀察,在一個該種類的種群中,有些雄鳥一次吸引三隻雌鳥,而其他一些雄鳥則連一隻雌鳥都沒有。這種配偶機制被認為源於各雄鳥領域的質量存在顯著差別,導致雌鳥更傾向於和一隻雖已有配偶但領域優質的雄鳥結偶爾不太會選擇領域低質的單身雄鳥。
北美的
白斑黑鵐偶爾也會出現多配現象,尤其是高密度生活在一起時,具有明顯優質領域的
雄鳥比領域低質的雄鳥更有可能吸引到第二個配偶。這一種類營巢於植被稀少的開闊乾旱地帶,因此,築巢的地方是否有良好的遮蔭性對
雌鳥而言很重要,故倘若一領域內有蔭蔽處,那么即使已有一隻雌鳥在那裡營巢,她仍有可能選擇這片領域的雄鳥作配偶。此外,在白斑黑鵐中,偶爾會出現一隻以上的雄鳥協助營巢。
在亞
北極苔原與林木線北部邊緣的交界地帶繁殖的
黃腹鐵爪鵐則不形成配偶關係。當雌鳥準備產卵時,會與兩到三隻雄鳥反覆進行交配(一周可達350次)。雄鳥同樣會與一隻以上的雌鳥發生交配。研究證實,同一窩雛的父鳥不止一隻雄鳥,同時,會有兩隻或多隻
雄鳥幫助
雌鳥育雛。
北美東部沿海的
尖尾沙鵐其
繁殖行為似乎與黃腹鐵爪鵐類似。雄鳥不維護領域,只是有可能會看護某隻雌鳥,驅離其他雄鳥;不建立配偶關係,而且雄鳥不幫助餵雛。
領域性
大多數鵐具領域性。在候鳥種類中,雄鳥一般先於
雌鳥到達領域,抵制其他雄鳥侵入。通常,雄鳥會重新占據前一年所維護的領域;而雌鳥也常回到之前營巢的領域。大部分
繁殖行為:求偶、結偶、營巢、
育雛,都發生在領域內部。
而給
雛鳥覓食則可能不限於領域界線。如
美洲樹雀鵐維護大片的領域,通常超過一公頃,它們便在領域內覓食;相比之下,
褐雀鵐的領域很小,不足一千平方米,它們全部在領域外覓食──經常在集體覓食區。
黃鵐的領域往往呈線性,沿林地邊緣的灌木樹籬分布,長約60米,而維護的區域為兩側10~15米內。領域對黃鵐的結偶和營巢具有重要意義,但覓食主要在領域以外的
中立地帶。
即使在同一種類內,領域的地域大小和所覆蓋的棲息地類型都有可能各不相同。如
美洲樹雀鵐在維護的領域內覓食。在美國的
俄亥俄州,它們生活在居民區、棄耕的農田和其他有灌木的棲息地中,繁殖領域的平均大小約為一公頃;而在
舊金山灣地區,它們繁殖於沿海灣的鹽沼中,漲潮時會受淹,領域約為0.4公頃。在俄亥俄州,許多個體冬季不南下遷徙,它們所維護的過冬領域為繁殖領域的6~10倍。而
候鳥個體的領域界線在繁殖期結束後便不復存在,成鳥和後代成群生活在一起。
在非繁殖期,大多數鵐會形成群體,主要為覓食群,通常由數個不同種類的個體組成。鵐的過冬群體一般小而鬆散,但在有些種類中,尤其是
鐵爪鵐類、
鷚雀鵐和
雪鵐,成群的規模從數十隻到數千隻均有可能。鐵爪鵐類有一個特點,即會突然從它們群體過冬的短草叢棲息地中一起驚飛,然後經常在周圍繞一圈後重新回到飛起來的地方。而在地面,哪怕是在植被稀疏的棲息地,也很難見到過冬的鐵爪鵐類的身影。
鵐的求偶一般開始於
雄鳥通過鳴囀來炫耀,通常棲於醒目的枝頭。當一隻
雌鳥接近時,雄鳥會追逐她。在這種求偶追逐過程中,雄鳥有可能與雌鳥糾纏在一起,然後雙雙跌落到地面。鳴囀飛行見於生活在開闊地帶的種類中。如在北極的鐵爪鵐和雪鵐、
北美大草原的
栗領鐵爪鵐和
白斑黑鵐中,雄鳥常常會飛到離地面數米高處,然後慢慢地盤旋迴落到地面,在這過程中翅膀緩慢扇動但始終高於身體,同時發出鳴囀。而北美大草原的
納氏沙鵐的鳴囀飛行尤為壯觀。
雄鳥邊發出“tic”的聲音邊飛到20米的高處,然後開始鳴囀,隨之向前、向下滑翔,接下來再次鳴囀,最後飛落到植被中──離他起飛的地方可能有一百米遠。
許多鵐的鳴囀在所有鳥類的鳴囀中都堪稱優美動聽。如
巴氏猛雀鵐的鳴囀包含一悠長而甜美的聲音,隨之是一聲清脆的顫鳴,可傳至很遠。其他種類的鳴囀則略遜一籌,如
黍鵐的鳴囀仿佛鑰匙串叮噹作響的聲音,而
黃胸草鵐發出音尖而細、如昆蟲鳴聲般的“chip chip scheeeeeeee, tzick tzick”聲。亨氏草鵐的鳴囀是最無特色的鳴囀之一,為一種短促如昆蟲叫的“tsi-lick”的聲音。
鵐的巢通常位於地面或低矮的灌叢中,往往為整潔、緊湊的杯形巢,由乾燥的植被(一般為草)築成,裡面襯以毛髮、苔蘚、柔軟的
植物纖維、羊毛、羽毛。通常由
雌鳥單獨築巢、孵卵和育雛,而雄鳥在餵雛方面會投入相當的精力──無論是
雛鳥留巢期間抑或是會飛離巢階段。
稀樹草鵐在它的部分分布區內有很少的繁殖期,於是會育一窩以上的雛。當雌鳥孵第二窩卵時,雄鳥便照顧第一窩會飛的後代。而當卵孵化後,雄鳥還會幫助雌鳥餵第二窩雛。偶爾,
雄鳥會同時與兩隻雌鳥結偶。鵐的窩孵數往往在
高緯度地區最多,不論是就不同種類而言還是就種類內部而言都是如此。
環境影響
有數種鵐的數量正在減少中,普遍是農業發展和城市化所導致的棲息地縮減的結果。如
黍鵐在歐洲的許多地方都出現了數量下降的現象,原因很可能是土地的使用發生了變更。北美草原上的許多鵐因棲息地縮減同樣數量在下降。
薩帕塔鵐僅限於古巴,在那裡這一種類有三個局部種群;由於分布範圍小,三個種群都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這種鵐為
瀕危種。
很多南美的鵐分布都非常有限,其中一部分種類已知僅生活在少數幾個點。由於分布範圍小,再加上棲息地受破壞,它們中大部分種類都面臨危險,少數種類甚至有可能已經滅絕。如
蒼頭藪雀長期棲息於
厄瓜多南部的
安第斯山脈乾旱峽谷中的綠洲,分布範圍始終都極為有限;如今該地區大部分水源豐富的地方都已被用以耕作,致使那裡的天然植被幾乎不復存在。一直沒有這一種類的記錄,很可能已滅絕。
塞布爾角
海濱沙鵐雖然一般被視作是海濱沙鵐的一個亞種,但在許多方面都其獨特之處,可能更適合單獨列為一個種。它限於
佛羅里達州南部為數很少的幾個淡水沼澤中(海濱沙鵐的其他種群只在沿海的
鹽沼中繁殖),很容易被颶風、野火等自然災害逼入絕境。海濱沙鵐另一個顯著的種群暗海濱沙鵐很大程度上便是因火災和棲息地毀壞而滅絕的。
在歷史上,人們曾為發展農業而在北美東部開闢改造了大量的硬木林,這為巴氏猛雀鵐、
鷚雀鵐和栗肩雀鵐等許多之前在那裡沒有分布或很少見的許多種類創造了適宜的棲息地。但後來,東部這些人工草地中有很大一部分因城市化而被侵吞,或者重新變成了
次生林,於是這些種類的分布範圍也隨著收縮。時至今日,鷚雀鵐在東部已難覓其蹤;巴氏猛雀鵐退縮至東南部,主要見於開闊的成熟松樹林中的草地上;而
栗肩雀鵐在東部大部分地方的數量都大幅減少。棲息於茂密草地中的亨氏草鵐在東部的數量也在下降,並已從許多地方消失;不過在中西部地區數量似乎呈增長之勢,原因是那裡的
高草草原正在得到保護。而另一方面,在人類活動密集區域以北的
高緯度地區繁殖的鵐,則普遍保持著相當的數量。
檔案
鵐
72屬291種。
分布:接近全球性,東南亞南端和大洋洲無分布(引入紐西蘭);幾乎遍及新大陸所有地區。
棲息地:開闊林地、草地、
北極苔原、
高山草甸、沙漠地帶;在歐亞大陸,主要棲息於開闊地帶、灌木樹籬、
稀樹草原以及各種“邊緣”地帶。
體型:體長10~24厘米;體重7~52克。
體羽:從暗褐色和灰色至黑色、白色、橙色、藍綠色、黃色或紅色;部分種類有醒目的體羽模式,尤其在頭部。
鳴聲:警告鳴聲一般響亮,焦慮鳴聲經常為“腹語”;鳴囀從短而簡單到長而動聽均有,含有
口哨聲、啁啾聲和顫鳴。
巢:編織杯形巢,築於地面或低矮灌叢中,具很強的隱蔽性。
卵:窩卵數一般為2~7枚;底色為白色、淺褐色或淡藍色,常有褐色、紅色或黑色斑紋。孵化期為10~14天,雛鳥留巢期10~15天。
飲食:以穀物、
無脊椎動物、果實和芽為主;成鳥也食種籽和漿果;
雛鳥幾乎僅被餵以節肢動物。
部分種類
屬、種包括:
黑頭鵐(Emberiza melanocephala)
黑喉雀鵐(Melanodera melanodera)
風頭鵐(Melophus lathami)
高夫島雀(Rowettia goughensis)
黃胸草鵐(Ammodramus savannarum)
白斑黑鵐(Calamospiza melanocorys)
稀樹草鵐(Passerculus sandwichensis)
藍鵐(Latoucheornis siemsseni)
雪鵐(Plectrophenax nivalis)
唧鵐類(Pipilo屬)
薩帕塔鵐(Torreornis inexpectat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