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種

瀕危種

瀕危種的概念與其劃分的標準有關係,是物種受威脅程度的相對描述,在不同的空間和時間尺度上,同一個物種可屬於不同的瀕危類型。但從根本上說,瀕危物種是指在短時間內滅絕率較高的物種,種群數量已達到存活極限,其種群大小進一步減小將導致物種滅絕。這裡有兩層含義,第一,種群小,或者數量有限;第二是野外數量不增。對野外數量不增的種群,可能意味著數量平衡,也可能意味著種群下降,如果這樣的種又是指小種群,則可稱之為瀕危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瀕危種
  • 外文名:endangered species
  • 定義:在分布區瀕臨滅絕的物種
  • 形成原因:自然和非自然兩種類型
  • 代表物種:朱䴉、揚子鱷等
  • 保護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等
簡介,發展現狀,形成原因,過度開發,外來物種的入侵,環境污染,商業利益的驅動,瀕危種的保護,保護的意義,保護的原理,保護措施,

簡介

從廣義上講,瀕危物種(endangered species)泛指珍貴、瀕危或稀有的野生動植物;從野生動植物管理學角度講,瀕危物種是指《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CITES,1973年3月3日簽訂於華盛頓)附錄所列物種及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瀕危物種可以分為絕對性和相對性兩種。絕對性是指瀕危物種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野生種群數量較少,存在滅絕危險。相對性是指某些瀕危物種的野生種群絕對數量並不太少,但相對於同一類別的其他物種來說卻很少;或者是指某些瀕危物種,在另外一些國家或地區可能並不被認為是瀕危物種。
狹義上講,瀕危物種(Endangered species)是指由於濫捕、盜獵、環境破壞、數量稀少、棲地狹窄等種種原因導致有滅絕危機的物種。一個關鍵物種的滅絕可能破壞當地的食物鏈,造成生態系的不穩定,並可能最終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解。

發展現狀

中國野生動物的瀕危程度是嚴重的。人口數量的增長,導致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大大增加。在最近的150年中,人口數量有1850年的10億增加到2000年的65億,與此相應的物種的滅絕速率也大大增加,在1600-1700年間,鳥類和受累獸類的滅絕速率大約是每10年1種,但在1850-1950年間卻上升到每年1種[1]。在《斷為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的附錄Ⅰ和附錄Ⅱ名單中,屬於中國脊椎動物的種類和數量分別是79種和39種。許多以前是常見野生動物,現在也已被列入重點保護名錄中.這說明野生動物受到的威脅是相當嚴重的。目前中國很多珍貴野生動物已經絕跡和瀕臨絕滅,跟據資料已經絕跡的動物有麋鹿、野馬、高鼻羚羊等。白鰭豚也可能已經永遠完成了它們的物種史,而野外生存的華南虎、東北虎、雪豹、野駱駝、鼴鹿、海南坡鹿、梅花鹿、野牛、黑長臂猿、自頰長臂猿、白眉長臂猿、白掌長臂猿、河理、野象、朱鵝、赤頸鶴、揚子鱷、瑤山鱷蜥等二十多種珍稀動物目前已瀕臨絕滅的邊緣。

形成原因

導致物種瀕危的原因大致可分為自然和非自然兩種類型。導致物種瀕危與滅絕的自然原因就是自然界對物種的選擇。一個物種無法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宇宙演化所導致的變化)時,它將滅絕,恐龍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所謂非自然因素,主要是人類活動所導致的物種瀕危的因素,包括了對棲息地的破壞和對物種的捕殺和過度採伐。隨著人類對物種過度利用的減少,對棲息地的破壞成為當前導致物種瀕危的首要原因。

過度開發

人類獨物種的過度開發是導致物種瀕危的重要原因。在1958-1970年間。秘魯鯷(Engraulidae ringens)的過分利用使其種群數量和捕獲率均急劇的減少。亞洲的犀牛(Rhinoceros spp.)幾經被捕殺到接近絕種的邊緣。類似的事例不勝枚舉。

外來物種的入侵

盲目地引進外來物種,不加以區別地引入外來物種,會給當地的物種帶來危害。例如,從北疆的額爾其斯河江河鱸引入南疆的博似騰湖而導致原分布於該湖的大頭魚滅絕;俄國和美國的皮毛商帶來的狐狸,差一點讓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上的加拿大鵝絕種。

環境污染

當今工業化的時代殺蟲劑的濫用,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泄。使生活在江河裡的魚蝦、軟體動物遭受到嚴重的侵害,使生態環境遭到污染,引起赤潮等一系列的污染。生活在該環境的部分生物數量大幅度減少甚至滅絕。當然人類的飲水、糧食和食品生產以及水上娛樂活動也離不開水,所以水的污染對人類同樣造成危害。

商業利益的驅動

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許多珍貴的稀有物種成為非法或過度捕捉、交易的熱點,給這些物種的保護造成嚴重困難。 此外,有些動物,如熊、犀牛、老虎,在醫學上有很高的價值。象牙和多種海龜也是人們心目中極其貴重的珍品。這些動物自然也成為交易對象。

瀕危種的保護

保護的意義

瀕危物種的保護具有特殊意義。生態系統和群落可以退化和縮小面積,但只要所有的原始物種能夠倖存,群落仍然具有恢復的潛在能力。然而,一個物種一旦滅絕,其DNA所蘊藏的特有的遺傳信息和所擁有的特徵組合將永遠消失,該種群所具有的對人類的潛在價值將永遠不會被認識。並且,一些稀珍動物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學價值。如,我國特有的裸子植物銀杉和舉世聞名的動物大熊貓,它們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象徵意義,而且就物種進化過程中,適應性的發生,選擇的條件等 問題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保護的原理

物種瀕危以及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是複雜的,如何採取有效的保護策略在理論和時間上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就理論而言,除了從個體,種群水平研究小種群的保護策略外還必須考慮到自然生態系統的複雜性,包括遺傳和系統發育的多樣性,生態和進化過程等。
(1)瀕危物種保護的遺傳學原理
遺傳學原理在野生動物中得到較為廣泛的套用,如大熊貓犀牛紅頂啄木鳥和太平洋鮭魚等物種的保護。是定物種保護策略和措施最重要的一步是確定需要優先保護的類群或物種。迄今,在科學上被描述過的物種就有175萬種,面對如此龐大的物種多樣性和大量物種處於滅絕邊緣這一事實,保護活動所能涉及的物種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此,確定優先保護類群是保護遺傳學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根據遺傳學原理來制定保護策略的案例:弗洛里達黑豹的保護,就是先確定它為優先保護類群,使它的滅絕速率逐漸降低。所以,優先保護佛羅里達黑豹是保護它DNA所蘊藏的特有的遺傳信息和特徵組合的遺傳學原理。
(2)物種保護的生態學原理
傳統的物種保護工作重點在於瀕危滅絕的物種,但對於其他物種特有基因的保護及生態系統的維持卻很少予以關注,致使整體的保護的成效不佳。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生活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性,可以說,保護完整的生物群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大熊貓的保護: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熊貓的棲息地森林急劇減少,大熊貓對生活環境的耐受性是長期進化形成的,不可能改變。保護中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因人類經濟活動變成荒山或坡地的大熊貓原棲息地還給大熊貓,停止在大熊貓棲息地上的放牧,採伐,採藥,嚴格禁止偷獵。只有這樣,大熊貓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的保護可以帶來各個大熊貓種群數量和棲息地的擴大。所以,物種保護的生態學原理在瀕危物種的保護上又十分重要的地位。

保護措施

一、管理辦法
野生動植物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它們不僅提供了維持人類生存的支持體系,還是許多工業和新醫藥產業的基礎,也是世界自然資本的構成部分。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減少,對於作為社會與經濟發展基礎的自然資本資源,意味著經濟機會的丟失。因此,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更廣泛的持續發展能力的問題。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法規。
1、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計畫
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目標是:從根本上預測、防止及解決使生物多樣性顯著降低或丟失的原因,以逆轉生物多樣性降低或丟失的趨勢,並使歐盟領土內外的物種和生態系統(包括農業-生態系統)處於滿意的保護狀態。
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規劃出了一個明確的行動框架,並規定了總目標和部門目標。主要是以下4項內容:一是保護和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二是分享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利益;三是研究、鑑定、監測和信息交換;四是教育、培訓和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
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行動計畫制定之後,英國政府成立了英國生物多樣性領導組,對英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戰略性指導;隨即成立了英格蘭、北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4個領導小組,負責監測各行動計畫的實行,並進行提高公眾覺醒和教育培訓等工作。
2、美國保護瀕危物種的有關法規
美國進行了許多立法對瀕危物種進行保護,如,瀕危物種法、遷移鳥類條約法、魚與野生動物合作法、國家野生生物庇護所管理法、北美濕地保護法等。其中,最重要的屬瀕危物種法。
瀕危物種法禁止未有許可證對列入聯邦目錄的物種進行捕獲。但是伴隨性捕獲許可證的發放,允許資產所有者在其資產內有瀕危物種存在的情況下,進行其他方面合法的經濟開發活動。同時提供了一種管理部門與公眾和私營部門發展創造性的合作夥伴關係,來達到瀕危物種的平衡和綜合有序發展的辦法。例如,美國的國際造紙公司為砍伐作為其造紙原料的木材,制定了一個棲息地保護計畫,保護在公司東南部土地上的瀕危紅帽啄木鳥。計畫中描述了砍伐林木對紅帽啄木鳥的影響及減輕該影響的措施。措施包括建立近5300英畝、居住了25-30個該啄木鳥家族的棲息地,以增加啄木鳥的數量。
美國一項調查表明,至少有80%列入聯邦目錄的物種,其棲息地在私人土地上。管理部門認識到讓私人土地所有者介入瀕危物種保護的重要性,因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來促進與土地所有者的合作。這些政策包括:候選物種保護協定,對許可證申請者在棲息地保護計畫中保護未列入目錄的物種進行鼓勵。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可為許多物種提供早期保護,從而可避免將其列入目錄;第二,由於候選物種得到保護,可減少在發放許可證後,一個原來未列入目錄的物種被列入目錄,從而需對棲息地保護計畫進行修改的情況。
美國棲息地保護計畫的數量增加很快。1992年前只批准了14個棲息地保護計畫,但至2001年2月23日,管理部門已發放了343個以上的伴隨性捕獲許可證,其棲息地保護計畫覆蓋了2000萬英畝以上的土地,對200個列入目錄的物種和許多未列入目錄的物種進行了保護。
3、澳大利亞對野生物種商業利用的一些管理辦法
在澳大利亞,對野生物種的最大威脅是棲息地被清除。個體農民、牧場主或開發者為提高土地的使用價值,常常進行原生植被的清除,從而除去了野生物種的棲息地。因此,許多人認為,未來對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要找到一種機制,特別是經濟刺激,使得在私人土地上的自然棲息地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及恢復。澳大利亞認為從其國內外的經驗看來,在管理得當的情況下,野生物種的商業套用可以成為這種機制之一。
澳大利亞一些經驗表明,給予瀕危野生物種一種價值,比沒有商業價值會導致對該物種的更大保護。例如,為獲取原產於澳大利亞的袋貂的肉供本國食用及出口用,持續地對其進行高水平的商業捕獲已有幾十年。但其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量增加。再如,在澳大利亞BASS STRAIT 島上的土著居民商業捕獲灰鸌,以獲得其肉、油及羽毛供本地套用或出口用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但灰鸌的數量仍在增加。這都是由於商業捕獲對這些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的保護起了很大作用的緣故。
以上事例表明,只有在土地所有者能從棲息地上的野生生物獲得收益的情況下,他們才可能對這些棲息地進行保護。因此,應把天然棲息地看成為一種經濟資源,因為它有套用價值,並能與其他使用土地的方法進行競爭。把它看成是有經濟價值的,才能使它受到充分的尊重與保護。
澳大利亞管理野生物種的經驗表明,在技術上可持續性的採收或獵取是可以做到的。關鍵的問題是政府能否駕馭可能起破壞作用的經濟和社會力量。其中保證資源的擁有者看到管理良好的野生生物貿易具有經濟利益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對政府有關機構而言,野生生物商業利用企業家和動物保護團體的挑戰是如何對商業套用進行管理,以減輕風險,並達到最大程度的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可持續的套用。
澳大利亞現有的管理職責分工是:聯邦政府主要管理進出口,並正進行對所有聯邦的有關環境的立法進行綜合改革,將已有立法歸於三個部分: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保護及遺產保護。各州和自治州均有立法對野生生物進行管理,在政策和實踐中,均支持野生生物在生態學上可持續性的商業套用。
其它國家也有類似的實踐經驗:在南非,由於土地使用政策的改變,使野生物種的所有權回到土地所有者手中,使許多棲息地得到恢復與保護,許多野生物種的分布和數量大大增加,並且還帶來了許多社會和文化效益。
4、西方一些國家以犧牲他國資源為代價來保護本國資源
國際上已將對野生生物資源的占有情況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隨著已開發國家經濟基礎十分雄厚,非常重視本國生物資源的保護,憑藉自身雄厚的經濟和科技實力,採取各種手段,大肆掠奪和控制開發中國家的生物資源,利用先進技術,加工成具有高附加值的植物藥或其它產品,再申請專利保護,並將成果以專利技術和專利產品的形式高價向開發中國家兜售,獲取高額利潤。一些已開發國家通過對世界野生生物資源的控制,進而加速對開發中國家的市場占有和經濟壟斷。開發中國家因此蒙受了巨大的經濟和資源損失,許多生物資源的原產國、提供國反而成了受害國。因此,西方一些國家富裕之後,確實注意了物種的保護,但是已開發國家保護自己的資源更多是以犧牲開發中國家資源為代價的這種做法,應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
5、CITES公約組織
CITES公約即《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的英文縮寫,亦稱華盛頓公約。締約於1973年美國的華盛頓,並於1975年正式生效。《公約》的保存國政府是瑞士聯邦政府。《公約》的宗旨是對其附錄所列的瀕危物種的商業性國際貿易進行嚴格的控制和監督,防止因過度的國際貿易和開發利用而危及物種在自然界的生存,避免其滅絕。到目前為止,《公約》已有160多個締約國。《公約》每兩年舉行一次締約國大會。
公約貿易是指物種的進口、出口、再出口和從海上引進(指從不屬於任何國家管轄的海域中取得的任何物種標本輸入某個國家)。
中國於1981年加入CITES公約組織。
6、中國
中國是世界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資源大國,按人均資源情況,中國是資源貧乏國家。
中國為了進一步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瀕危物種拯救繁育工作。已經建立700多個自然保護區和植物園、動物馴養繁殖中心等,這些保護區的建立保護了大量野生動植物,如峨眉山國家公園保護。上世紀末,全國已建立14個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20餘種瀕危物種人工繁育種群、400多處珍稀植物遷地保護繁育基地和種質資源庫、100多處植物園和樹木園,1000多種珍稀植物得到保護繁育。
二、具體措施
(1)建立自然保護區
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瀕危動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護其棲息地.,棲息地的保護就是保護瀕危動物的生存環境、取食區域、繁殖條件、求偶或遷徙通道,是恢復瀕危動物種群的重點工作。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不僅可以保護瀕危動物及其棲息地.而且還可以使其他種類的野生動植物得到很好的保護,我國已建立了數百處瀕危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使相當一部分瀕危動物得到切實保護,野驢、野牛、亞洲象、白唇鹿、羚牛、馬鹿、金絲猴、大鴇等的數量已有明顯增加,通過實踐探索建立自然保護區。因此,建立自然保護區尋求保護瀕危動物的最有效途徑。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保護對象為野生動物的自然保護區100多處。這些保護區的建立,對保護瀕危動物種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開展馴養繁殖
馴養繁殖.是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瀕危動物資源的一條有效途徑,發展人工繁殖種群,既可防止或延緩有關物種的滅絕,又可滿足人民的生產生活需要,減少對野生種群的獵捕壓力,還可為實施再引進工程提供種源,重建或壯大有關物種的野生種群.。改革開放以前,動物園系統是我國馴養繁殖瀕危動物的主體,但其目的主要在於展覽。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和地方建立了不少瀕危動物繁育救護中心,專門從事瀕危動物的馴養繁殖和救護工作.如國家為拯救大熊貓、揚子鱷、東北虎等極度瀕危動物.投資設立了多處繁殖研究中心,,為實施野馬、麋鹿再引進工程.建立了多處人工繁殖基地,為保護、發展瀕危動物資源成立了多處綜合性的瀕危動物馴養繁殖中心,各地為救護瀕危動物也相繼建立或指定了一個或多個瀕危動物救護中心,這些救護中心的職能之一就是馴養繁殖瀕危動物,有關部門單位或個人為生產建設需要.還建立了大量的養鹿場、養熊場、養猴場、養蛇場、龜鱉場、養鳥場、養麝場等,用於生產實驗動物或者野生動物及其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