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肋唧鵐(唧鵐)

棕肋唧鵐

唧鵐一般指本詞條

棕肋唧鵐(學名:Pipilo erythrophthalmus)屬小型鳴禽。體長大約21厘米,翼展20-28厘米,體重32-52克。是二態性物種。體羽的顏色包括黑色、白色、銹色、棕色、淺紅色和紅色。羽冠暗,雄鳥有一個黑色罩覆蓋頭部、背部和胸部,一直下降到胸部呈U形或V形。尾巴尖角上有白色,脅即身體兩側鐵鏽色或赭色,腹部白色。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相對鵐科其他屬的鳥類,通常有較長的尾巴。

一般主食植物種子,也吃昆蟲。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分布於加拿大、瓜地馬拉、墨西哥和美國。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棕肋唧鵐體長大約21厘米,翼展20-28厘米,體重32-52克。是二態性物種。體羽的顏色包括黑色、白色、銹色、棕色、淺紅色和紅色。羽冠暗,雄鳥有一個黑色罩覆蓋頭部、背部和胸部,一直下降到胸部呈U形或V形。尾巴尖角上有白色,脅即身體兩側鐵鏽色或赭色,腹部白色。
雌鳥有相似的標記,但是整體呈溫暖的肉桂棕色,雄鳥是黑色的,而且在翅膀上顯得較少白色。有一雙紅色的眼睛,鳥爪長而有力,粉紅色;鳥喙黑色。雌鳥總體羽毛呈棕色,遠沒有雄鳥色彩那樣鮮艷奪目。生活在東南亞的亞種眼睛顏色較淺,但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鳥群可能會有白眼睛。腿和腳是蒼白的。亞成鳥有明顯的棕色條紋和斑紋,特別是在腿內側和背部,它們的鳥喙顏色更淺。
嘴短,呈圓錐形,堅實而尖;切緣微向內曲。鼻孔半遮以短額須。翅頗發達,第一枚初級飛羽常退化,第2-5枚近乎等長。爪彎曲,後爪短於後趾。

棲息環境

在橫跨北美東部地區。築巢在草叢或灌木下或草地的地面上。美國北方的亞種冬季遷移到南部。喜色幽靜的棲息地,如灌木叢,森林邊緣和河岸帶的灌木叢,並且生活在海拔高度達2000米左右的落葉林或落葉針葉林混和帶。

生活習性

棕肋唧鵐在地面上或在低植被牧草叢中覓食。食性隨季節而不同,繁殖季節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部分小型無脊椎動物和草子、種子和果實等植物性食物。所吃昆蟲主要有甲蟲、螞蟻、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雙翅目、同翅目和螟蛾科等昆蟲和昆蟲幼蟲。遷徙期間主要以穀子、稻穀、高粱、麥粒等農作物為食,也吃部分草子和植物果實與種子。
這些鳥相對喜歡保持隱藏在叢林中,行蹤秘密。雖然雄鳥可以選擇在暴露的棲息地唱歌,特別是在春天,當它們宣示領地和吸引伴侶時。在春季和夏季,東部的棕肋唧鵐可以保持成對,但雄鳥可能對其他雄鳥有攻擊性,可能會使用各種威脅來顯示來表現自己的力量。
在覓食時,這些棕肋唧鵐使用向後的雙腳跳躍來清除葉子或其他碎片,使種子和昆蟲暴露出來。當它們活躍時,經常會高抬自己的尾巴以示炫耀。

分布範圍

分布於加拿大到美洲中部地區,包括加拿大、瓜地馬拉、墨西哥和美國。
棕肋唧鵐是美國東南部的全年居民,不遷徙,從佛羅里達州到東部,至麻薩諸塞州東部、賓夕法尼亞州東南部、俄亥俄州南部、愛荷華州南部和堪薩斯州東部。在夏季繁殖季節,它們進一步向北擴散到渥太華南部、密西根州、威斯康星州、明尼蘇達州、到曼尼托巴南部和內布拉斯加州東部。在冬天,棕肋唧鵐的南部範圍向德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的東部地區向西延伸。
遊蕩的棕肋唧鵐曾經被目擊偶爾記錄在預期範圍之外的西部,還有更遠的北部進入紐芬蘭。非常罕見的發現在英國。
棕肋唧鵐分布圖棕肋唧鵐分布圖

繁殖方式

棕肋唧鵐於4月末5月初開始配對,此時雄鳥激烈鳴囀,有時雌雄雙雙追逐。巢多築於地面稀草叢中,少數築於小灌木上。巢不十分掩蔽而易於發現。巢呈淺碗形,巢材由大油芒和貝加爾羽茅草的草莖和草葉、細高莖、植物頂根和獸毛、馬尾等構成。每窩產卵5-6枚,僅雌鳥孵卵。

亞種分化

棕肋唧鵐(4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Pipilo erythrophthalmus alleni
Coues, 1871
2
Pipilo erythrophthalmus canaster
Howell, 1913
3
Pipilo erythrophthalmus erythrophthalmus
Linnaeus, 1758
4
Pipilo erythrophthalmus rileyi
Koelz, 1939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