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魚類)

鰻(魚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鰻是一種比較模糊的稱謂,可指鰻鱺目或電鰻的一種概指。

詳細需指定某一種(類、屬)鰻鱺目的鰻魚或電鰻等。

鰻鱺目(Anguilliformes)500餘種硬骨魚類的統稱。包括普通的淡水鰻鱺和海鱔,體長甚至呈蠕蟲形。

鰻鱺類產量豐富食用價值很大。鰻類生活在大洋里,可能都要經過長期的葉狀幼體期,再進行變態到成魚形的幼鰻期。

電鰻並不是鰻魚:雖然電鰻的外形頗似鰻魚,但這種南美洲魚類是一種長刀魚,是鯰魚的近親。它的學名是Electrophorus electricus,電鰻是一種奇特的生物,曾被多次重新分類,最終科學家將它分類為電鰻屬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鰻
  • 外文名:eel
  • 學科:生物工程
  • 領域:環境科學
簡介,特徵,生物學方面,鰻類的生活史,

簡介

鰻,中文名叫海鰻等。屬硬骨魚綱,海鰻科,鰻鱺目,鰻鱺屬。俗稱鰻魚、黃鰻、赤鰻、虎鰻、海龍、狼牙鱔、門鱔等。鰻形聲,字從魚從曼,曼亦聲,“曼”意為“延展”,和“魚”合起來表示“一種經過長期延展衍變成型的水生動物”。
鰻是名貴食用魚類,鰻鱺有數百種,包括淡水鰻鱺和海鱔,構成硬骨鰻鱺目。李時珍說:“鰻鱺,其狀如蛇,背有肉鬣連尾,無鱗有舌,腹白背有黃脈者,名金絲鰻鱺通。
鰻大都生活在大海里,種類多。海鰻體呈細長圓筒形,尾部側扁;體無鱗,頭尖長,眼橢圓形;口大,牙強大銳利,鰓孔寬大;背鰭和臀鰭與尾鰭相連。為暖水性的底層魚類,廣泛分布在我國沿海各海每區,台灣海峽為主要產區,是重要的食用經濟魚類。

特徵

又名鰻尾鮎、毒鮎。體延長,前部略平扁,後部側扁。頭圓鈍。眼上前位。口中大,前位。唇厚,有許多唇褶。鼻須、上頜須各1對,頦須2對。體光滑無鱗。側線中側位。第1背鰭短小,起點在胸鰭後上方,有1根硬毒棘;第2背鰭起點在腹鰭起點上方,向後延續至與尾鰭相連。胸鰭較小,下側位,具1根硬毒棘,毒棘外緣有明顯的鋸齒,棘膜具毒腺組織。臀鰭起點相對於第2背鰭起點後方,延續至與尾鰭相連。尾鰭略尖。體背部暗褐色,腹部白色,體側中部有2條黃白色縱帶。第2背鰭、尾鰭和臀鰭邊緣黑色。分布於東海、南海海域及其河口鹹淡水和港灣淺水處。

生物學方面

成體長10公分(4吋,如月尾鰻〔Cyema atrum〕)到3.5公尺(11.5呎,如長尾鱔〔Thyrsoidea macrura〕)。鷸吻鰻(如線鰻科〔Nemichthyidae〕、月尾鰻科〔Cyemidae〕和鋸犁鰻科〔Serrivomeridae〕的種類)兩齶長;而蛇鰻(鮀鰻科〔Ophichthidae〕)尾端尖,用以向後在泥沙上掘洞而將身體潛入。鰻鱺是名貴食用魚類。種類有美洲鰻鱺(Anguilla rostrata),長可超過1公尺(40吋);歐洲鰻鱺(A. anguilla)與之近似,最長可達1.4公尺(4.6呎);印度洋-太平洋區的花鰻鱺(A.marmorata)長可達1.8公尺(6呎)。鰻類可棲于海洋深處。在熱帶海中種類繁多,體色自褐灰或黑色(深海種類)至彩色豐富並有花斑(熱帶礁種類)。

鰻類的生活史

鰻類的生活史包括︰卵及幼體以浮遊方式在海中擴散、變態、幼鰻和成鰻的生長、成體向海洋產卵區的洄游。典型的幼魚體長而側扁,透明,膠狀。具有明顯的W形肌節和向前伸的尖銳牙齒。以矽藻和小的甲殼類為食。各種遠洋魚類是它們的敵害。
熱帶鰻類的幼體期可能是4~6個月。但生活在溫帶的可達一年以上。如遇適宜的海流,幼體便從成鰻產卵區向各處漂泊。長成後很快開始變態。身體變成圓筒形,體重約減輕90% ;肛門位置前移到接近中間;幼體時的牙齒消失;吻變圓;背鰭起點前移;幼體的黑素細胞消失。有的還失去胸鰭或身體縮短。根據在水族館里的觀察和由浮游生物樣品中連續的生長系列得到的推斷,某些幼體性質保留到變態後,因而有助於辨識種類。這包括︰肌節的數目,背鰭臀鰭尾鰭鰭條的發育,腎血管及膽囊的相對位置。變態過程還包含著生理、行為的變化,特別是與成體採取在深海、淺海或淡水中的生活方式有關的變化。變態使葉狀幼體轉變成的幼鰻能進入顯著不同的棲息地。所有鰻類的變態可能都在大洋中完成。
鰻鱺屬的幼鰻每年一度進入淡水,在歐洲為10月到次年3月,在其他溫帶區域為春季。鰻類在生長到成熟的數年中主要是肉食性,吃各種浮遊動物或底棲的動物。歐洲鰻鱺約10年後成熟,但熱帶的海生種類可能較早。根據對歐洲鰻鱺生長和成熟過程的仔細研究,其雌、雄性均歷經幾個階段︰中性期、早成雌性化期和幼雌雄同體期,然後變成雌魚或雄魚。其性別主要由環境因素來確定。所有鰻類在成熟時都經過或近或遠的距離洄游到產卵場。產卵場一般位於大陸坡或離岸不遠的海盆中。
美洲鰻鱺(Anguille rostrata)美洲鰻鱺(Anguille rostrata)
多數鰻類在幼體或成體期單獨生活,用身體和奇鰭的波狀運動緩慢游泳。有的以尖尾和身體的向後運動迅速地挖洞。海鱔(moray)類和康吉鰻(conger eel)類棲居於岩縫裡。鰻類通常無鱗;無腹鰭背鰭尾鰭臀鰭相連;鰓孔通常減少。
化石及成體和幼體的比較解剖學研究,揭示鰻類在白堊紀起源於某些與海鰱目(Elopiformes)有一些相似特徵的種類。鰻鱺目︰體長;奇鰭互相連線;無腹鰭;有時具退化了的圓鱗;鰾具管;具葉狀幼體。鰻鱺亞目(Anguilloidei): 額骨成對,具上枕骨。線口鰻亞目(Nemichthyoidei):額骨成對或癒合,上枕骨存或缺。兩鼻孔靠近,位在眼前。康吉鰻亞目(Congroidei):額骨癒合,具上枕骨。合鰓鰻亞目(Synaphobranchoidei):額骨癒合,具上枕骨,第三下鰓骨向後,幼體具伸縮式眼。或認為深海的囊咽魚(gulper)應歸入鰻鱺目,但有人認為應另分為囊咽魚目(Saccopharyngiformes)。其他無親緣關係的鰻狀魚類有顯棘魚刺鰍以及電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