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埔村

鯉魚埔村,位於赤石鎮西南部,距鎮政府 2 千米。與大山頭村、秋塘村、江頭村相鄰。始建於明代,因陳姓遷此建村定居而形成。因此地原是一塊平坦的大草埔,面向赤石河,形似一條大鯉魚而得名。地處丘陵地帶,有燕仔撲深山,海拔 380 米。村子坐落於赤石河中游地段,赤石河流經該村約 1000 米。村里原有 1 個渡口,現無存。現村於 20 世紀 90 年代末在原址重建。

明、清代,屬惠州府海豐縣楊安都。1914 年,屬海豐縣楊安都赤石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海豐縣第四區赤石鄉;1958 年,屬鮜門人民公社赤石管理區新里大隊;1983 年,屬赤石公社新里大隊;1987 年,屬赤石鎮新里行政村;1988 年,屬汕尾市海豐縣赤石鎮新里行政村;2011 年 2 月,納入深汕特別合作區;2017 年 9 月,納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
村民主要有陳、劉、洪、曾、李、黎姓。明成化八年(1472 年),陳姓開基先祖陳光由東莞茶園遷至此地。明代,洪姓族人由福建遷至廣東赤石新城,清末,由赤石新城遷至此地。清代,劉姓由福建遷入廣東揭西,後劉鳳鳴帶 7 個兒子和他侄子等 80 多人,遷入此地。《劉氏族譜》記載:鯉魚埔劉姓族人原居揭西縣河婆、龍潭、泉水塘,後遷歸善良田中心村等地。1914 年,三大房 80多人扶老攜幼,10 天走了 150 多千米,來到赤石鯉魚埔購置田地立足。《劉氏族譜》有詩云:“駿馬出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勿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有部分劉姓由梅縣遷至鵝埠黃牛灣,後再遷到該村稍上方建居,形成上下鄉。曾、李、黎姓先後遷來,情況不詳。
村民均為漢族,主要為客家民系,通用方言為客家方言、閩南話、尖米話。2020 年末,該村戶籍總戶數 216 戶,戶籍人口 990 人,其中男性 501 人,女性 489 人;80 歲以上 22 人,最年長者 93 歲(女);實際在村人口 415 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 13 人。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兼種蔬菜,養豬、“三鳥”(雞鴨鵝);部分村民從事碾米業或經商。現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特色農產品有福田雞心黃皮(俗稱小黃皮)、赤石沙姜、烏皮蔗、三黃草雞、油尖米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剪刀粿、菜包粿、薄餅(端午節),菜粿(冬至),糯米糍、年糕、菜茶(開燈節)等。該村原流傳竹編手藝,主要編織籮筐、竹椅等自用,現基本失傳。
村裡有陳姓、洪姓 2 位木匠,均在 60 歲以上。赤園公路經過該村。1983 年通電,1995 年通自來水,1996 年通電話,2000 年通網際網路,200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有新里國小,2020年末有 6 個年級,6 個教學班,在校學生 94 人,教師 11 人。村內有部分體育健身設施。村民活動中心為占地 400 ~ 500 平方米的村委會辦公室。有圖書室 1 個,藏書 1000 多冊。
傳統民居現存近 20 座,無人居住。
村西邊馬路旁有 3 棵古榕樹,樹齡 140 年。村口路邊有 1 棵古榕樹,樹齡 120 年。村西邊馬路旁有 1 棵秋楓樹,樹齡 105 年。
有陳氏宗祠,始建於 20 世紀 30 年代,占地面積約 200 平方米。劉氏宗祠,2010 年籌備興建,2013 年建成,占地面積 400 平方米。
2014 年舉辦祖公開基立村 100 周年祭。每年清明或重陽,村長組織村民集體祭祖。2006 年春節該村召開宗親會議,成立鯉魚埔氏宗親理事會,籌備建祠修譜工作。在劉水清、劉道歡等宗親的大力支持下,2008 年 12 月,《劉氏族譜》編纂完成。村中存有《陳氏族譜》。
劉姓 20 世紀 30 年代辦有私塾,並請五華的李姓老師來教學。當時,村民劉興求讓出自家房子用作私塾。現村民劉水清的爺爺劉興閃是校董。
1947 年,“陳氏私塾學堂”開辦,設在陳氏祠堂,洪應基為教師,學生有 20 多人;1952 年學校轉為公辦初級國小。
村邊建有玄武宮,每年三月初三村民集體祭拜,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各家各戶自行祭拜。村內建有盤國仙師廟,供奉五道將軍,村民每年二月初二“龍抬頭”之日前來祭拜。有福德廟,供奉福德老爺。有三山國王廟,供奉大王爺。村民祭拜供品主要有燭、香、雞、豬肉、墨魚、腐竹、水果、發果(米粉做成)。
該村流傳西秦戲、正字劇、白字劇、馬戲等民間文藝。西秦戲,明代由西北地區的秦腔流入海陸豐,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形成為廣東地方戲。白字劇俗稱“啊咿噯”,元末明初從閩南流入粵東,到了海陸豐,與當地方言、民間藝術結合,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海陸豐白字戲。該村還流行客家山歌。
該村有“四月八”習俗。各家都在這一天休息,炒香飯、做包(一種加了中草藥“四君子”葉的麵包)或用麵糊做薄餅吃一餐,據說可消解疲勞。薄餅的做法是,先把麵粉加水調成糊狀,將一塊直徑約 0.3 米的圓形生鐵片架於爐上,然後開始烙薄餅。將烙好的一塊一塊薄餅鋪好,放些炒熟的韭菜、豆芽、蔥、蒜仔、豆腐丁、蝦仁、豬肉等,捲成一長筒面卷即可進食。進食時蘸上醋,清熱、可口。
村民在插完秧後,會歇息一天,買些魚肉之類,祭祀伯公,全家人或邀請親朋會餐一頓,稱為“做田完”。夏收後,村民會買些魚肉蝦蟹之類與新米一起做燜飯,請親朋吃一餐,稱為“嘗新米”。
村民在農曆十月初一歇息一天,買些魚肉,做米粿糍粑,全家人或邀請親朋會餐一頓,稱“十月朝”。
20 世紀 40 年代,小漠鎮一股土匪偷襲村子,土匪裝成老虎叫嚇唬村民,被識破後倉皇逃竄。
20 世紀 70 年代該村辦起灰窯廠和瓦廠。20 世紀 80 年代,村裡有 480 畝水稻田及蔬菜地,種植沙梨、荷蘭豆和蘿蔔。90 年代,一部分陳姓、劉姓搬走到外地建房。改革開放後,鯉魚埔村有洪聲祿鞋面加工企業、劉佑輝鞋面加工企業。
代表性人物:
劉茲職(1867—1928),四區赤衛隊通訊員。1926 年參加農民自衛軍,1928 年 8 月因叛徒出賣在赤石狗屎屯遭殺害。
陳木生(1896—1930),四區農會會長。1926 年參加農會,1930 年 4 月 20 日於明熱白花寨對面山戰鬥中犧牲。
陳帝金(1907—1927),四區赤衛隊長。1927 年參加赤衛隊,1927 年 7 月於赤石戰鬥中犧牲。洪潭源(1947—),1950 年隨父母移居香港。曾任粵港航運商會、香港航運物流協會理事成員、副會長、會長及副主席。1980 年初首次回鄉,以其父洪智安的名義捐建赤石中心國小教室 2 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