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埔心村

沙埔心村,位於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小漠鎮南部,距鎮政府 4 千米。與沃仔溝村、葉舟山村、大圍村相鄰。始建於清代。建村之初此地原是海邊的沙地,陳姓到此開墾荒地、圍海造田,在四周植樹,隨後林、溫二姓陸續遷此定居,並一起在海邊沙灘的中心地帶建村,故稱之為沙埔心村。村莊地處臨海丘陵地帶,村北有南蛇山,村東有皇台山,最高海拔約 250 米。村北邊有鹹水港河,流經該村約 800 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埔心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小漠鎮
歷史沿革,人口民族,經濟發展,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清代,屬歸善縣稔山區平政司。民國時期,先後屬惠陽縣第五區、六區、十八區、八區、十二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東江行政區惠陽縣;1953 年,屬海豐縣鮜門區元沃鄉;1960 年,屬鵝埠人民公社元沃大隊;1965 年,屬小漠人民公社;1984 年,屬小漠區公所;1987 年,屬小漠鎮大澳行政村;1988 年,屬汕尾市海豐縣小漠鎮大澳行政村;2011 年 2 月,納入深汕特別合作區;2017 年 9 月,納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

人口民族

村民主要有陳、林、溫姓。第一大姓為陳姓,明末清初由赤石鯉魚埔村遷至小漠大雲坡村,清末由大雲坡村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林姓,清末由今惠東遷至此地。第三大姓為溫姓,20 世紀30 年代前後由小漠新鄉遷至此地。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通用方言為尖米話、閩南話。2020 年末,該村戶籍總戶數 89 戶,戶籍人口 339 人,其中男性 174 人,女性 165 人;80 歲以上 7 人,最年長者 96 歲(女);實際在村人口 160 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 86 人。

經濟發展

傳統經營以養殖業為主,海水養殖對蝦和青蟹,兼營淺海捕撈;以農業為輔,種植水稻、花生、番薯、芋頭等。現有部分村民外出打工,部分村民開鞋廠、養牛、經商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漁業收入、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特色漁業產品有馬鮫魚、帶魚、墨魚等。特色傳統食品有米花糖、豆酥、紅餅、年糕、油麻茶等。
縣道 X121 線、鄉道 Y314 線經過該村。20 世紀 80 年代通電,90 年代通電話,2000 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5 年通自來水,2010 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大澳 小 學,2020 年 有 3 個 年 級,3個班,在校學生 24 人,教職工 5人。村民活動中心興建於 2014 年,面積約 280 平方米。村中有籃球場和健身設施。

歷史文化

傳統民居現存約 100 間。村 內 有 2 棵 古 榕 樹, 樹 齡120 年,其中 1 棵在村文化廣場後,另 1 棵在村中聯排老屋後。村文化廣場附近有 1 棵龍眼樹,樹齡150 年。
現存宗祠 2 座。陳氏祖祠,始建於清末,1990 年重修,占地面積約 30 平方米。林氏宗祠,始建於清末,20 世紀 80 年代重修,占地面積約 160 平方米。兩座宗祠現仍作宗祠使用。
每年農曆八月十八,該村陳姓村民按丁集資,由村中“福首”組織到赤石鯉魚埔祭祀先祖。祭祀結束後,陳姓村民一起聚餐,敘舊話新,其樂融融。沙埔心村建有佛祖廟和媽祖廟。佛祖廟興建於 2015年,面積約 20 平方米。農曆七月二十九是佛祖誕,由村裡的福首組織,村民按丁集資,準備茶葉、水果、豆製品、冬粉等祭品,到佛祖廟前焚香肅拜祈福。晚上從陸豐請來的戲班子會連唱 3 天戲,村民們一起歡度節日。農曆正月十三,上年新添男丁的村民會在自家宗祠掛燈,並請全村人到家裡喝“菜茶”。如果村里添丁人數比較多,村民會按新生兒出生的順序輪流做東,前來作客的人要送小紅包表示祝賀。舊時添丁,新生兒出生滿半個月那天,家長會用豆芽、豬肉、蝦米等食材做剪刀粄,請村民到家裡品嘗,此俗現已不再流行。
1943 年 4 月 16 日,日軍從沙埔心村南邊的海上登入,進村抓走 100 名男丁去做苦力,直到抗戰勝利前才釋放,村裡的婦孺因早早避入山中,得以倖存。這一年,因戰亂、氣候、男丁被抓走等原因導致青黃不接,村里發生比較大的饑荒,不少村民餓死。1944 年,又因霍亂流行,不少村民喪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